•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播學視域下的信仰危機及其消解

      2020-07-11 11:10熊英
      關鍵詞:傳播策略

      作者簡介:熊 英(1968-),女,湖北武漢人,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倫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信仰離不開傳播,人在信仰傳播中不斷獲得自我覺醒,舊的信仰動搖、新的信仰萌發(fā),信仰危機便會發(fā)生。信仰傳播是信仰危機發(fā)生的外部推動力,也是信仰危機得以消解的必然途徑。運用大眾媒介、新媒體、教育督導、黨員言行榜樣及宗教等傳播途徑,強化社會信仰向個人信仰的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效果,促進信仰危機正向發(fā)展直至消解。

      關鍵詞:信仰傳播;信仰危機;自我覺醒;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D64;G20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20.03.002

      信仰危機是指既有信仰體系不再適應現代生活,遭到懷疑、動搖乃至拋棄,而新的信仰體系尚未確立的狀態(tài)。信仰的獲得離不開信仰傳播,同樣地,信仰危機的發(fā)生、發(fā)展乃至消解與信仰傳播之間也有著緊密的內在關聯(lián),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傳播就沒有信仰,沒有信仰傳播就沒有信仰的危機與更新。

      一、信仰傳播與信仰危機的發(fā)生

      信仰不是靜止不變的,信仰傳播是信仰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是信仰保持自身在時空中穩(wěn)定的運動方式。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變革,往往借助文化這一中介,以觀念的形式作用于人;特定的信仰觀念經過傳播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心理態(tài)度,進而引發(fā)人們對原有信仰的懷疑、動搖,信仰危機發(fā)生。信仰傳播,是信仰危機發(fā)生的外部推動力。

      從時空來看,信仰傳播表現為歷史傳播與空間傳播兩種形式。一方面,人是歷史性的存在物,一個現實的人,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內在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總是以各種形式內化為人的心理深層,并以潛意識、集體無意識的形式對現代人發(fā)生作用,傳統(tǒng)與現代的內在一致性形成了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穩(wěn)定性。傳統(tǒng)不是僵化不變的,傳統(tǒng)的意義和價值不斷被否定,同時又在不斷被創(chuàng)造。鴉片戰(zhàn)爭、“五四”運動,體現了外來西方現代文明對中國封建專制傳統(tǒng)的否定,體現了共產主義信仰文化對傳統(tǒng)封建專制文化的沖擊;今天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受阻、弱效,新中國以來形成的共產主義主流信仰文化又構成了當前社會信仰危機中的傳統(tǒng)方面。隨著現代化加速發(fā)展,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的外在關系發(fā)生變化,人們在探索傳統(tǒng)信仰得以內化繼承的根源時出現懷疑,傳統(tǒng)文化舊傳統(tǒng)與馬克思主義新傳統(tǒng)的信仰價值危機出現。另一方面,不同空間的生存背景造成人類不同的自我意識,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信仰在交往中必然相互傳播、相互交流與融合。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唐僧鑒真東渡日本弘法以及當前中國社會興起的宗教文化熱潮,都是信仰在不同空間傳播的表征。宗教是信仰傳播的特殊形式,視覺的(文字、繪畫、表意)、聽覺的(語言、音樂)和綜合的(影視、視頻等)信息傳播手段作為信仰傳播的載體,則是信仰傳播的一般形式。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發(fā)展,信仰傳播的途徑越來越豐富多樣,傳播媒介也越來越發(fā)達、便捷,人類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傳播的新時代。多元異質文化的交鋒、交融,震蕩著當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精神信念,給人們提供了信仰多元化選擇的可能,同時社會主導信仰面臨挑戰(zhàn)。

      從主體來看,信仰傳播包括個人信仰與社會信仰之間的互動與轉化。人是個人存在與社會存在的統(tǒng)一,信仰內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人的類本質的體現。個人主體與社會主體之間存在方式的一致性,決定了個人信仰與社會信仰內容的共同方面,這種共同性的存在為個體信仰與社會信仰的相互傳播提供了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個人信仰與社會信仰之間可以相互傳播與轉化。一方面,信仰是個人性的、動態(tài)的。信仰以人的自我意識的生成為基礎,是出自個人需要的本性選擇,首先是個人信仰。一個信仰客體,首先是被社會中的個人(如領袖)所信仰才可能成為社會的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最先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個人信仰,通過他們的努力,通過馬克思思想理論的傳播,這一個人信仰對社會成員的信仰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得到了世界范圍的勞苦大眾的追隨,造就了一批批馬克思主義者、共產主義信仰者,由個人信仰轉化成為一定社會的社會信仰,成為社會的共同追求。當前中國社會中,推崇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現代新儒學、后現代主義等的各類精英,通過個人演說、公共媒介等途徑,將自己的個人信仰向大眾進行傳播,意圖成為更具廣泛影響力的社會性信仰。而邪教領袖,利用人們的心理脆弱和理性不足傳播其所謂的信仰,對社會人群進行蠱惑,也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甚至發(fā)展成為一定時間內的一大社會公害。另一方面,相對于現實的個人而言,社會具有先在性、外在性,社會信仰向個人信仰傳播具有客觀必然性。社會先在于個人,個人的社會性存在決定了個人需要完成社會化,接受社會信仰文化熏染、融入社會;社會外在于個人,要求社會成員認同主導信仰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因此,個人自覺不自覺地受到社會信仰的影響,這是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不僅人人浸淫其中的社會文化在對個人進行著社會信仰的無形熏陶、培育,還有學校和黨團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等,都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在向青少年和社會大眾進行社會核心價值觀、社會信仰的傳播,是將社會信仰轉化為個人信仰的一種引導,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實際上是社會信仰作用、滲透于個人信仰的過程。任何一種社會信仰的最終確定并付諸實踐,都是經社會信仰內化成個人心理深層結構后,在個人的自發(fā)行為中實現、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社會信仰個人化、大眾化,即個人信仰與社會信仰相統(tǒng)一。在價值多元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下,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不力、官員的貪污腐化,大大弱化了社會主導信仰向個人信仰的傳播效果,以致信仰多元化、個人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總之,人是有限的時空存在,信仰在不同時空的傳播,也是信仰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傳播。個人信仰與社會信仰之間在時空上的雙向傳播,帶來了人們信仰心態(tài)的變化,促進了信仰的交流與融合,打破了信仰一元化的格局,導致信仰多元化的現實局面。信仰危機,是傳統(tǒng)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交流、交鋒中價值選擇沖突的表征。信仰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為信仰的自主選擇拓展了空間,同時也會引起人們內心的價值沖突,出現對傳統(tǒng)信仰價值的懷疑、動搖,一定程度上危及社會主導信仰的地位,導致信仰危機的發(fā)生。信仰危機,既是個人信仰與社會信仰難以統(tǒng)一的危機,也是社會信仰大眾化程度大為降低的危機。

      二、信仰傳播與信仰危機的發(fā)展

      信仰傳播基于不同的信仰主體的存在這一社會前提而發(fā)生,也是人類自我意識的一致性方面的表征。馬克思主義一經傳入即在短時間內被一批中國知識分子所接受,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本價值結構,以及其現實性、理性、崇高性等特質與中國民族文化的一定程度的契合,這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中國得以有效傳播的內在根據。從個體來看,信仰傳播是對人的精神牽引,其結果是使接受者信奉同樣的信仰對象和理論;從社會來看,通過信仰傳播,人類的精神文化得以復制與傳承。人類自我意識的不一致是信仰傳播的必要前提,而人類自我意識的一致性方面則決定信仰傳播的可能與結果。即是說,信仰的傳播是有條件的,傳播或不傳播某一種信仰、接受或不接受某一種信仰,歸根結底在于主體的內因作用,在于傳播者、接受者自我覺醒的程度,信仰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人類的自我覺醒。隨著生存方式、生產方式的變革,人會在新的自我認識、自我理解的基礎上重新認識既有的關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識。不斷覺醒的自我意識,決定了人類會從自身的存在和發(fā)展出發(fā)對周圍的存在包括人類所信仰的一切價值進行重新評價,任何外化為具體的文化形態(tài)和內化為人的心理結構的意識、信仰觀念,都會成為已經形成新的自我認識、自我理解的人類的價值評價對象,這就注定了新舊觀念、新舊信仰之間的對立與沖突。信仰危機的是否發(fā)生,信仰危機的未來走向如何,最終取決于人的自我覺醒水平。“信仰傳播承擔著喚起人類自我覺醒的使命,同時也為人類的自我覺醒埋下了自我否定的因子?!盵1]一方面,信仰傳播的深度與廣度取決于人自我覺醒的程度;另一方面,信仰的傳播促進人的自我覺醒。因此,個人信仰能否轉化為社會信仰,取決于整個社會人群的自我覺醒程度;社會信仰能否轉化為個人信仰,又取決于個人的自我覺醒水平。

      信仰傳播的方式——教與育,也是信仰獲得的基本途徑[2]。所謂教,指的是有目的、有組織的信仰灌輸教育。所謂育,指的是社會環(huán)境對主體潛移默化的信仰熏陶培育。對個體而言,信仰的形成不能單靠自發(fā)完成。人們的信念、信仰都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絕大多數人信仰上帝、信仰安拉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受到了這方面的熏陶。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社會文化跟風俗禮儀、傳統(tǒng)習俗一樣,如影隨形地以耳濡目染、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人們的信仰意識、信仰觀念,人們不斷接受、吸納包括信仰文化在內的社會文化并被其同化,同時結合自己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社會情感的體驗而完成信仰的建構。有目的、有組織地引導、督促信仰形成的教育活動是信仰形成的必要途徑,政黨的正式加入儀式、學校的價值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都是進行信仰灌輸的重要方式。信仰在傳播中形成、獲得,信仰危機的產生與發(fā)展同樣地與信仰傳播密不可分,是信仰傳播中價值選擇沖突的表征,是信仰新陳代謝的必經環(huán)節(jié)。信仰危機是一把雙刃劍,危機本身是問題,但是在危機中,問題的暴露也使人們有機會修正信仰本身的不足。在信仰的理論內核、終極價值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信仰的不足、局限得以有效修正,這一社會信仰形態(tài)會因更具真理性而獲得社會成員的堅定支持,經歷危機之后既有信仰會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反之,如果危機進一步惡化,就很可能會導致翻天覆地的后果,甚至導致這種信仰形態(tài)被新的信仰形態(tài)所替代。信仰在傳播中的形成與獲得離不開教與育,信仰危機的出路也在于依靠環(huán)境熏陶與教育指引來推動主體的自我覺醒。通過社會環(huán)境的改造、強化環(huán)境滲透的傳播力度,通過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優(yōu)化灌輸教育的傳播效果,可以縮短信仰危機持續(xù)的時間,引導信仰危機走向預期的正向的結果,從而實現信仰的新陳代謝。

      三、信仰危機消解的傳播策略選擇

      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現象,信仰危機的傳播、蔓延對社會有著全局性、根本性的影響。信仰危機是信仰者的信仰迷茫,也是信仰功能的危機,是社會主導信仰地位動搖的表征。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決定了個人信仰對社會信仰的依賴,社會信仰重建的過程也是信仰危機的消解過程。因此,要加強社會信仰傳播,對信仰危機的發(fā)展走向加以引導,增強社會信仰的傳播效果是其中的關鍵。具備超越意義、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信仰的傳播,其“見效”的表現是難以衡量的。從典型宣傳的研究中,得出一個由訊息(message)、榜樣(model)、力量(might)構成的影響信仰傳播效果的3M模式[3],有助于信仰危機消解的傳播路徑的選擇。人們接受一系列有關信仰的知識訊息(message),看到行動的榜樣(model),并不意味著信仰傳播就自然產生了正面的效果,傳播對象的心靈“土壤”有所準備,即人的自我覺醒的心理基礎若導向宣傳者希望實現的目標,信仰傳播有效的可能性就大,這是神秘的、難以界定的might(影響力)產生的條件之一。信仰傳播產生效果的過程復雜而曲折,往往要經過多次反復、全面強化,多種要素共同促進信仰傳播效果的達成,信仰危機的消解是一項全方位的、艱巨的任務。

      (一)主流信仰文化的大眾傳播

      羅蘭·羅伯森說,信仰和信念之于人類社會具有“家的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社會信仰作為國家、民族所選擇并確定的價值理想和終極目標,有著鮮明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特性。對個人來說,脫離意識形態(tài)而建立信仰往往是一廂情愿。當社會中出現新的價值觀念帶來個人的某種思想混亂和困惑時,社會就會代替他作出判斷,并以某種意識形態(tài)攻勢對抗外來價值觀念的沖擊,即便是個人信心不足,也會從強大的意識形態(tài)中吸取信仰的力量;反之,如果生活在這一意識形態(tài)中的社會成員要放棄人生信仰,則會遇到來自外部意識形態(tài)和內部心理的阻力。梅爾文·德弗勒認為,“所有的制度都必然在某種程度上對他們的媒介加以管制或控制?;镜脑瓌t是,任何社會對它的傳播機構所施加的控制都是從這個社會中產生出來并代表它的信仰與價值觀的”[4]。當前,我國大眾傳播中存在著不利于信仰穩(wěn)定的多重因素:其一,輿論導向的不確定性。同一時間不同媒體或同一媒體不同時期的傳播內容中存在自相矛盾的言論和觀點,這必然會降低輿論的權威性,乃至引起社會價值觀的混亂。其二,大眾傳媒通過議程設置和“媒介真實”構建來實現的一些社會暗示容易對公眾產生誤導。比如,展示給人們富足理想生活的畫面,一方面激發(fā)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強烈欲望,對原有的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等信念產生了沖擊,一方面又與困難叢生、挫折不斷的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比,加劇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不當的社會暗示會擴大消極生活方式的影響,導致人們“相對剝奪感”的產生,從而引發(fā)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或誘發(fā)一些越軌行為的產生。其三,網絡與電子媒介中存在負面宣傳,甚至推崇與主流價值觀相沖突的價值觀。有西方學者認為,“大眾傳媒是既定工業(yè)社會秩序的文化武器,主要用來維護、建立和鞏固傳統(tǒng)的信仰和行為,而不是去改變、威脅或削弱它”[5]。要密切關注和及時避免這些問題,多渠道、反復向公眾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于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認知結構,于“文化涵化”中形成共同的價值觀:一是將打造文化精品納入國家的文化戰(zhàn)略、傳播戰(zhàn)略,通過電影、電視、報刊新聞等傳播形式塑造典型、打造信仰文化精品,對先進人物、優(yōu)秀歷史人物、革命人物和他們的事跡進行宣傳,指引個人的人生理想信仰,形成社會成員的“道德自律”。二是對社會重大事件、敏感輿情“先入實播”,獲得社會信任,凝聚人心。在自媒體時代,對重大事件、敏感輿情越遮掩越會陷入被動。美國社會學家希布塔尼有一個解釋謠言的經典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奧爾波特在《謠言心理學》中總結了謠言迎合大眾的四種心理狀態(tài):恐懼、獵奇、希望和仇恨。信息封堵本身會引起更多的猜疑和謠言,深化、泛化不穩(wěn)定的社會心理。英國危機公關專家里杰斯特認為,危機處理要遵循“3T”原則,即Tell your own tale(以我為主提供情況)、Tell it fast(盡快提供情況)、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況)。據統(tǒng)計,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一般2至3小時會在網上出現,6小時后會被多家網站轉載,24小時后網上的跟帖和討論會達到高潮。因此,要把握“先說先有理,越后越沒理”的原則,加強輿情監(jiān)測和分析,掌握“第一解釋權”,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公布事實真相和己方立場。在掌握充分的事實證據和法律依據的前提下,要用具體人、具體事,甚至直觀畫面說話,簡潔、直觀的方式,越透明越硬氣,越直觀越深刻。三是新媒體肩負起傳播主流文化的社會責任,注意輿論引導、輿論監(jiān)督、防御負面宣傳。布熱津斯基坦言:“美國強大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是它對傳播的世界市場的支配,世界上流通的80%的文字和影像來源于美國?!盵6]網絡媒體由于沒有地域限制,并可無限延伸。我國網絡媒體要善借網民的力量,引導人們的網絡輿論和信仰行為。

      (二)信仰教育與督導

      教育是最直接的信仰傳播方式,是培育信仰主體的主要手段,也是實現信仰凝聚的一種途徑。信仰是信仰者面對自己的心靈對自己生命所追求的意義的一種承諾,是人的無條件地自愿認可。信仰對象相對信仰主體具有外在性,主體要形成對對象的信服、信奉須與外在于自身意識的信仰對象發(fā)生關聯(lián),教育是使信仰對象與信仰主體之間發(fā)生關聯(lián)的一種大概率的可能途徑。建構和形塑受教育者信仰是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加強信仰教育是鞏固馬克思主義信仰主導地位、抵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實施的“西化”“分化”策略以及迷信、邪教等非科學信仰的重要舉措。青年與黨員干部是社會中的新生力量和骨干力量,是信仰教育的重要對象。一方面,教育引導信仰選擇。在價值多元、信仰多樣的社會中,主導思想、主導價值觀對人們的信仰選擇有著重要的影響,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從主流文化中汲取精神信仰的營養(yǎng),或者直接地以主流信仰為自己的信仰,但主流信仰的影響并不能代替自己作出決定,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信仰的權利,選擇什么樣的信仰是個人的自由。在多樣的信仰資源中,總有一些信仰的陷阱,一些人缺乏分辨力,在周圍人的引誘下,會從一些非正常的途徑來滿足信仰的需要和渴求,一旦踏入邪教、迷信等沼澤,常常很難自拔,不僅容易毀掉自己的美好人生,還會危害社會。選擇信仰不僅是個人的一種權利,也是個體的一種責任,要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不能隨波逐流。教育通過傳播主流信仰文化,培養(yǎng)公眾對現行制度和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忠誠和責任感,為個人的信仰選擇提供指導。另一方面,教育陶熏信仰心態(tài)。一定的心理水平是信仰形成的主體基礎,信仰心態(tài)是信仰主體對信仰內容、信仰對象所持有和表現出來的心理態(tài)度,是知、情、意的統(tǒng)一。首先,信仰開始于認知。任何信仰無不蘊含著對信仰對象“可信”的認識。對認識對象的是非、善惡、美丑、榮辱的判斷和評價不同,就產生了信仰的不同導向。對事物、理想或主義的認識貫穿信仰形成和發(fā)展的全過程,并通過種種矛盾表現出來。其次,信仰靠情感推動。情感是指對事物、理想或主義進行評判的基礎上產生的愉悅、愛戴、恐懼、悲哀、憂慮等內心體驗,它基于認識,并隨著認識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7]情感的豐富又反過來強化認識,增強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情感是認知向信念轉化的催化劑。再次,信仰被意志決斷。意志是人們自覺克服困難的心理活動,是人作出抉擇的果斷精神,為理想奮斗的堅持精神,以及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能力,是從認識、情感向信念、行為轉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一定的認知過程是情感、意志產生的前提,情感是意志活動的動力,而信仰最終體現在人的意志活動之中。信仰認知和信仰情感需要教育確證和激發(fā)升華,信仰意志有待在有意識的信仰實踐中得以錘煉堅定。

      (三)信仰者言行的榜樣示范

      “從人心到人心”的傳播效果榜樣,是傳播者本身是其所傳訊息的踐行者,或者作為傳播訊息來源的人或機構能夠推出其理念的實踐者,借以服眾telling(傳講)—doing(踐行)—being(內化)。人即訊息,model(榜樣)的整個存在包括外表、氣質、態(tài)度、言行,都與其真理性訊息(message)相契合,故而迸發(fā)出巨大的感染力(might)。在信仰傳播環(huán)境條件、心靈土壤合宜的前提下,信仰傳播者自身的生命訊息與其話語訊息完美契合,message和model能夠被追隨者等同起來,往往產生最深刻的影響力(might)。發(fā)揮黨員的榜樣示范作用,通過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可有力地增強社會主導信仰的傳播效果。鄧小平曾指出,“為了促進社會風氣的進步,首先必須搞好黨風,特別是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同志以身作則”[8]。社會風氣不良與黨風不正密切相關,部分黨員認識混亂、情感冷漠、信念動搖以至行為敗壞的惡性示范對社會風氣的影響巨大,對公眾信念的摧毀是致命的。嚴明黨紀,加強對黨員行為的約束和監(jiān)督,要求黨員干部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黨的紀律、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堅決杜絕以權謀私、權錢交易,重塑官德。官德正則民風淳、官德敗則民風降,官員德行是公眾的榜樣。

      (四)宗教傳播的管理與引導

      宗教信仰是特定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境遇激發(fā)的結果,當前宗教熱潮影響下追隨宗教的人越來越多,社會環(huán)境具有巨大的潛在影響力。宗教信仰熱反映了中國社會信仰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宗教正在同馬克思主義爭奪人們的精神世界。因此,要著力改善社會環(huán)境,夯實主導信仰形成的社會基礎——改善民生、優(yōu)化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引導公平正義、守法有德、團結向上的社會氛圍營造,有效把握宗教文化熱的發(fā)展,吸引包括親近宗教人群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積極投身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同時,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宗教政策,加強宗教事務管理,打擊各種利用宗教的違法犯罪活動,保障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和大眾信仰的理性選擇。缺乏現實安全感的人更易被宗教吸引,精神迷茫無所依托、心理困擾無處疏泄,是人們追隨、信仰宗教的普遍的心理根源。要發(fā)揮各種社會組織的作用,通過公益心理熱線、心理培訓、輔導等心理支持系統(tǒng),將心理輔導、咨詢活動常規(guī)化、立體化,幫助心理亞健康人群釋放壓力,獲取積極的心理能量,不至因一時的精神迷茫、心理困擾而向虛幻的神靈尋求庇護和安慰;各級組織及社區(qū)要切實關懷宗教徒的社會適應,引導宗教徒處理好個人宗教信仰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社會人際關系的適應和諧,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妥善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汲取正能量,發(fā)揮出宗教信仰對社會和個人成長的積極作用。當前,對宗教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越來越多,若不從主渠道獲得宗教認識,他們就只能通過網絡、書刊、宗教宣傳品或者道聽途說得到支離破碎的甚至錯誤的宗教知識,容易被不法傳教活動、邪教所誤導。打破宗教神秘感的最好辦法就是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人們對宗教正確認識,通過學校課程或公益講座,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世界幾大宗教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介紹與評析,揭示宗教產生、發(fā)展直至消亡的客觀規(guī)律,闡明宗教的本質和社會作用,幫助大眾理性地認識宗教,消除對宗教的神秘感和盲目追隨。發(fā)揮傳統(tǒng)宗教對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對真善美追求的積極作用;在道德建設上,發(fā)揚宗教道德中的積極因素,提升全社會的道德素質;在文化和諧上,積極挖掘、整理宗教文化中的有益內容,使之不斷與時代要求相結合,融入現代社會;在宗教活動中,在憲法、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活動,對宗教教義和教規(guī)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為民族團結、社會發(fā)展和祖國統(tǒng)一多作貢獻;在對外交往中,堅持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原則,積極正確地開展對外友好交往,堅決抵御境內外反動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和破壞活動。

      總而言之,信仰傳播是文化的傳播,文化的融合或沖突歸根結底是信仰的融合或沖突。信仰傳播是信仰危機發(fā)生的外部條件,也是信仰危機消解的必然途徑,構成信仰危機發(fā)生、消解的不可或缺的社會因素。信仰傳播促進主體的自我覺醒,信仰傳播的效果取決于主體自我覺醒的程度和水平。信仰危機實質上是人的自我覺醒下的信仰的新陳代謝,信仰危機的發(fā)生和未來走向最終都取決于人的自我覺醒,信仰危機的消解有賴社會文化傳播的全面應對。

      [參考文獻]

      [1] 黃慧珍.信仰與覺醒:生存論視域下的信仰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0.

      [2] 熊英.當代青年信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9.

      [3] 陳嬿如.信仰傳播效果的3M模式:以《青春之歌》的傳播學解讀為個案[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18-125.

      [4] 威爾伯·斯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74.

      [5] 樊浩.大眾傳媒與社會控制[J].新聞出版交流,2000(5):14-16.

      [6] 布熱津斯基.大棋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 列寧.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25.

      [8]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6-217.

      (責任編輯 文 格)

      猜你喜歡
      傳播策略
      從讀者發(fā)展角度分析閱讀傳播策略
      陜西老字號文化的對外傳播策略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大數據時代精準廣告的傳播策略及產業(yè)重構效應研究
      中醫(yī)藥在南非的發(fā)展現狀及傳播策略
      四平市| 开化县| 阿瓦提县| 克山县| 微山县| 岳阳县| 克什克腾旗| 肥乡县| 永丰县| 陵水| 陆川县| 海门市| 雅江县| 疏勒县| 正阳县| 庄浪县| 鄂州市| 中超| 德安县| 广德县| 苍梧县| 崇礼县| 吉隆县| 莱芜市| 北流市| 手游| 汝州市| 西吉县| 明溪县| 连山| 扎兰屯市| 阜阳市| 台北县| 越西县| 怀远县| 疏附县| 富裕县| 江阴市| 永德县| 鲁甸县| 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