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春
摘要:梅山瑤族“還盤王愿”儀式是梅山瑤人的盛大的祭祀禮儀,也是至今還在瑤民中流傳的“活態(tài)”文化,集歌、舞、樂于一體,儀式中的樂舞是瑤人增強族群認同、宣泄宗教情感、溝通人神思想的重要載體,具有原始性、程式性、娛樂性等特征。保護與傳承梅山瑤族“還盤王愿”儀式樂舞對于研究人類學(xué)、社會學(xué)、民族學(xué)、民俗學(xué),以及歷史、科學(xué)和藝術(shù)有著極高的價值。
關(guān)鍵詞:梅山;瑤族;還盤王愿;樂舞
中圖分類號:K892.1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6-0131-02
一、引言
瑤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卻沒有找到自己故鄉(xiāng)的民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傳說瑤族為盤瓠和帝嚳之女三公主的后裔?,幾迨且粋€游耕民族,廣泛分布在亞、歐、美、澳等各大洲,民族主體在中國,分布在湖南、廣西、廣東、貴州、云南和江西等?。▍^(qū))。梅山非山,它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文化區(qū)域名稱,大致是指今洞庭湖以南,南嶺山脈以北,湘、沅二水之間的區(qū)域。梅山瑤族是指居住在梅山所屬區(qū)域(含湖南省資興、藍山、江華、邵陽等地)內(nèi)的瑤族。梅山瑤族“還盤王愿”是瑤族人祭祀神靈的一項盛大慶典活動,也是至今還在瑤民中流傳的“活態(tài)”文化,該儀式中的樂舞源遠流長、內(nèi)涵豐富、特色鮮明、表演形式多樣。深入了解梅山瑤族“還盤王愿”儀式樂舞對于研究人類學(xué)、社會學(xué)、民族學(xué)、民俗學(xué),以及歷史、科學(xué)和藝術(shù)有著極高的價值。
二、梅山瑤族“還盤王愿”儀式的由來
瑤族的祖先為盤王(盤瓠)。據(jù)《評王券牒》記載:昔高辛氏時,盤瓠先祖御敵護國有功,被評王招為駙馬,“迎引送入會稽山安居”,生下六男六女,皇上賜姓盤、沈、包、黃、李、鄧、趙、胡、唐、雷、馮、周十二姓。另據(jù)資興市團結(jié)瑤族鄉(xiāng)瑤民珍藏《過山根圖》載:其先祖原居南京八寶洞會稽山,隋唐年間,瑤人捕魚失火,十二姓瑤人砍倒門前相思樹,造成十二只船,載著十二姓瑤人背井離鄉(xiāng),漂海求生。漂泊三月沒靠岸。生死存亡之際,瑤人兄弟跪在船頭船尾,向盤王先祖祈禱‘‘保佑我們渡海上岸吧,以后我們每生一個兒子都向你老人家奉獻一頭全豬”。言畢,盤王差遣五旗兵馬”,撫息波濤,輕風(fēng)吹送,佑護著十二姓瑤人十月十六登上海岸!從這以后瑤民就把這一天定為盤王節(jié),并舉行盛大的還盤王愿祭祀活動,《還盤王愿》儀式也因此而形成。①每當(dāng)這一天來臨,梅山瑤胞都會穿上絢麗多彩的瑤族服飾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紀(jì)念祖先,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平安幸福!還盤王愿是一項古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瑤族道教信仰活動,洋溢著濃郁的遠古文化氣息和民族精神。祭祀活動歷時七天七夜,有傳統(tǒng)、有師公、有學(xué)徒、有樣本,有歌謠、舞蹈、舞龍(草龍)和篝火晚會等多種娛樂表現(xiàn)形式,包括《盤王大歌》、《長鼓舞》、《招兵舞》、《開山舞》、《招五谷魂》等;儀式過程中師公手持法器,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詞,族人手持長鼓,模擬祭神、射獵、建房、刀耕火種等動作,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瑤民以往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整個儀式內(nèi)容豐富、過程完整、場而宏大,熱鬧非凡。
三、梅山瑤族“還盤王愿”儀式樂舞的功能
瑤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很多歷史、文化、風(fēng)俗、禮儀就隱藏在還盤王愿的祭祀儀式中。梅山瑤族“還盤王愿”這一特殊禮俗記錄下了本民族遷徙的悠遠足音,該儀式中的樂舞在瑤族歷史進程中有著特殊的功能和意義。
(一)增強族群的認同感
瑤族的歷史可以說是一步遷徙的血淚史,不論是過山瑤,還是平地瑤,在其世代繁衍的過程中可以用居無定所,浪跡天涯來形容?,幾迨且粋€遷徙不定的游耕民族,宋代開梅山以前,瑤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湖南大部、廣西東北部和廣東北部山區(qū)。宋代開梅山后,瑤族陸續(xù)向兩廣和云貴遷徙,部分瑤族由廣西、云南進入越南、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成為他國居民。至明末清初時,瑤族遍及廣西、湖南、廣東、云南、貴州和江西六省(區(qū))。天下瑤族是一家,但無論走到哪了,瑤族人沒有因為生活的艱難和東奔西走的遷徙而忘了他們的祖先,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盤王。梅山瑤族“還盤王愿”儀式正是瑤族人通過一種特殊的祭祀儀式樂舞時刻提醒瑤人要不忘祖先,懂得感恩。這一祭祀儀式既凝聚了人心,又增強了族群之間的認同感,不管困難多大,環(huán)境多險惡,瑤族人民是永遠打不垮的,骨子里永遠流淌著瑤族人的血,身上永遠透漏著梅山人“吃得苦、霸得蠻”的精氣神。
(二)溝通神與人的情感
梅山瑤族過去都居住在深山老林,北宋開梅山以前交通閉塞,自然環(huán)境惡劣,過著打獵捕魚或刀耕火種的生活,他們的文化、生產(chǎn)力相對落后,人們的思維簡單,富于幻想,對很多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物感到神秘而恐懼?,幦擞X得萬物有靈,把自然界無法解釋的事情統(tǒng)統(tǒng)歸結(jié)為眾多神祗所為,包括天神、地神和人神。天界神靈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風(fēng)云諸神。地界神靈主要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及動植物諸神,它們源于大地,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guān)。人界神靈種類繁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賢神,行業(yè)神、起居器物神等等,它們直接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關(guān)聯(lián),享受了最多的祭品。祭祀的對象就是神靈,“還盤王愿”亦是如此,其祭祀的對象就是盤王。人們通過祭祀樂舞這一特殊形式加強人與神(盤王)的情感溝通,許多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情感就通過音樂和舞蹈加以傳遞。這種交流方式簡單明了,神靈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效果顯著。
(三)宣泄民族宗教信仰
少數(shù)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或神靈敬畏,或圖騰崇拜?!斑€盤王愿”祭祀儀式是瑤族人典型的宗教信仰活動。梅山瑤族堅信神靈的存在,堅信祖先盤王在瑤人心目中的神圣、高大形象。人們通過每年的還盤王愿儀式來感謝上蒼,感謝盤王等各路神仙的恩賜與庇佑,表達的是一種赤誠的信仰,美好的祝愿,虔誠的祈禱和執(zhí)著的追求。祭祀儀式是在師公及其徒弟主持下進行的,有著嚴格的程序和特定的內(nèi)容,各種儀式幾乎都伴隨著原始樂舞的存在,祭祀樂舞已儼然成為瑤族人民表達情感的一種特有方式。同時,還盤王愿”祭祀儀式樂舞具有很強的儀式性,必須按照祭祀的場景進行。整個儀式中,祭祀所用音樂、舞蹈與特定儀式的場景、環(huán)境和情緒相融合,展現(xiàn)儀式參與者的生理和心理效應(yīng)。
三、梅山瑤族“還盤王愿”儀式樂舞的特征
(一)儀式樂舞的原始性
梅山瑤族“還盤王愿”儀式是梅山瑤族人世代流傳下來的祭祀儀式,梅山瑤族在其不斷遷徙過程中盡管也吸收了當(dāng)?shù)貪h人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習(xí)俗特征,但至今依然保存的較完整,獨樹一幟,無可替代,帶有一定的原始性和神秘色彩。這種原始性體現(xiàn)在瑤族“還盤王愿”儀式樂舞保留著早期氏族部落體舞蹈的特征,同時也保留著著原始宗教的神秘氣氛。比如,《長鼓舞》、《招魂舞》、《開山舞》等舞蹈素材多取自狩獵和游耕生活,師公的舞步飄忽不定,猶如神鬼附體,手舞足蹈;伴奏樂器加入鑼鼓、牛角,氣勢凌厲、古樸原始,猶如原始部落戰(zhàn)爭時的信號傳遞和士氣鼓舞;唱腔時而高亢嘹亮,時而低沉婉轉(zhuǎn),猶如梅山瑤人在大山深處的高聲呼喚或圍坐在茅屋火堆旁的哀怨訴說,有著濃郁的古代社會生活氣息,內(nèi)容大多表現(xiàn)飲水思源、知恩圖報、善惡之爭、因果報應(yīng)等;既有激烈的戰(zhàn)爭場而,也有灑脫的族人狂歡,還有人神之間的對話,期間也彌漫著濃烈的巫風(fēng)氣息。
(二)儀式樂舞的娛樂性
“還盤王愿”祭祀的最初目的是敬神、樂神,師公通過程式化的禮儀讓神高興,以此來保佑后人五谷豐登,風(fēng)調(diào)雨順。而事實上在祭祀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歌舞的進行,人們在敬神樂神的過程中通過唱唱跳跳使自己的心靈得到了凈化,精神得到了放松,心情得以喜悅,內(nèi)涵得以提升。尤其是祭祀過程中的歌謠、長鼓舞、草龍舞、篝火晚會幾個環(huán)節(jié),參與人數(shù)眾多,鑼鼓喧天,載歌載舞、熱鬧非凡。祭祀儀式在莊重嚴肅的同時,又不失輕松愉悅之色彩?!对u皇券牒》載:瑤族始祖盤王死后,王瑤子孫“連宵歡唱”,“搖天動地,唱歌不絕”?!蛾柹娇h志》載:瑤人“祭則作樂歌唱”?,F(xiàn)代“還盤王愿”儀式一般分兩大環(huán)節(jié)進行。第一環(huán)節(jié)是傳統(tǒng)祭祀。儀式中場而莊嚴肅穆,程序規(guī)范嚴謹,嗩吶、打擊樂全程伴奏,牛角、手鈴間或有聲,師公領(lǐng)唱手舞足蹈,徒弟呼應(yīng)齊聲眾合,整個儀式中,歌舞告祭占了近三分之一。第二環(huán)節(jié)是文藝娛樂和民俗活動。祭祀結(jié)束后,還要組織對歌、跳長鼓舞、舞草龍、舉辦篝火晚會等,男女老少盡情娛樂。這些歌舞既歌頌了盤王創(chuàng)世的英雄偉業(yè),也贊美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更憧憬了民族的美好未來。
(三)儀式樂舞的程式性
梅山瑤族“還盤王愿”儀式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特色鮮明,現(xiàn)己被列為湖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雖說梅山所屬區(qū)域內(nèi)的瑤族由于地處不一,各地祭祀儀式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受到當(dāng)?shù)厝宋?、地理、歷史等周邊漢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習(xí)俗的同化和影響稍有不同,但其主體內(nèi)容基本一致,形式大同小異,儀式程序規(guī)范、有序,有著明顯的程式性特征。梅山瑤族“還盤王愿”儀式筆者把它分為三個部分:起事、還愿和尾聲。起事部分主要是請神(盤王夫婦像)、招兵招將、招五谷、迎客等。尾聲部分主要是送神、篝火晚會、送別等。還愿部分是儀式的主體,包括祭兵賞將、盤王歸殿(踏殿)、“藤箱良愿”、“還大排良愿”(還圓箕愿)、對歌、請王、掛蓮花朵、掛紅羅帳、奏殿的儀式環(huán)節(jié)。其中以“還藤箱良愿”與“還大排良愿”為重點。在“還藤箱良愿”儀式中有一過程叫“龍鋪小席”,《還盤王愿·經(jīng)書》記載道:“打開藤箱篾簣里內(nèi),請出沙羅歌詞,三段歌曲:第一黃條沙,第二相逢賢,第三滿段②;用新草席鋪在地上,七雙新筷子、七盞杯子、三碗老鼠肉,四碗青菜。,③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巫師在摹擬瑤人船行在遷徙的路途之中,為盤王設(shè)宴席。從隨行的藤箱中,請出《經(jīng)書》,呈上一點簡單的供品,了卻人們的心愿。唱完《小席歌》,接著“辦小席”,唱《六廟詞》、《三段歌》敬諸神。最為經(jīng)典的是“還大排良愿”,也叫“還圓箕愿”、“圓豬愿”。這既是祭祀盤王的主要儀程,也是瑤族歷史的形象演示階段和儀式的高潮部分。師公以圓簸箕代表船,簸箕之外是想象中的海洋,十二個碗代表瑤族十二姓,師公以杖代漿,邊劃船邊吟誦瑤族漂洋過海的經(jīng)文,講述瑤族十二姓渡海時,船久不靠岸,瑤人便向盤王祈愿,順利上岸后每有男丁便向盤王祭祀圓豬一只。還圓箕愿結(jié)束之后,村民抬上一只幾百斤重的白豬,在盤王夫妻而前宰殺,并以豬血沾染紙錢燒化,表示向盤王進貢。④
梅山瑤族“還盤王愿”儀式是瑤族道教的宗教儀式.是梅山瑤人盛大的祭祀禮儀,歷代靠心口相傳,要學(xué)習(xí)歌謠、舞蹈及表演等多種技藝,集歌、舞、樂于一體。儀式中的樂舞是瑤人增強族群認同,宣泄宗教情感,溝通人神思想的重要載體,具有原始性、程式性、娛樂性等特征。由于時代的變遷,自上世紀(jì)中葉以來,“還盤王愿”這項民族瑰寶日漸式微。2006年,這一項目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保護名錄,保護與傳承該禮儀中的樂舞任重而道遠,意義非凡。
★基金項目:2017年湖南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梅山祭祀樂舞的當(dāng)代價值及活態(tài)傳承研究》,項目編號:17YBA234。
注釋:
①湖南省文化廳.《湖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第三冊[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407.
②據(jù)《經(jīng)文》后面唱詞,此段曲名應(yīng)為《望斷曲》.
③趙光舜,趙瑞良整編.《還盤王愿(經(jīng)書)大排良愿》打印稿,著者收藏.
④李斯穎,論儀式演述在文化記憶中的塑造功能——以湖南資興市“還盤王愿”儀式調(diào)查為例[J].百色學(xué)院學(xué)學(xué)報,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