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杰 黃建秋
【摘? 要】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來越高。傳統(tǒng)的信息獲取方式如文本、聲音、圖像等已經(jīng)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視頻、高清視頻甚至是超高清視頻逐漸成為主流媒體。視頻分辨率的不斷提高,給多媒體技術的硬件及軟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VVC(Versatile Video Coding)應運而生。該編碼標準相比于上一代視頻編碼標準HEVC來說,率失真性能提高了40%以上,且在針對高清、超高清視頻,以及360o全景影像的編解碼方面有更好的性能。本文主要對比了HEVC編解碼標準介紹VVC標準QTBT塊劃分方法。
【關鍵詞】視頻編解碼標準;VVC;超高清視頻;360o全景影像;QTBT
1.視頻編碼技術簡介
自20世紀80年代視頻編解碼標準誕生以來,主要分為兩個系列:MPEG系列和H.26X系列。傳統(tǒng)的視頻壓縮編碼技術有很多種,其中包括預測編碼、變換編碼、矢量量化、熵編碼等技術以及將上述的幾種編碼技術組合起來的經(jīng)典的混合編碼技術。現(xiàn)有的視頻編碼標準都是采用基于塊的預測、變換、量化、熵編碼相結合的混合編碼框架。
2010年10月,高性能視頻編碼標準H.265/HEVC應運而生。作為近年來的主流視頻編解碼標準,HEVC主要的視頻處理過程有:編碼塊劃分、幀內(nèi)/幀間編碼模式選擇、運動估計、運動補償、殘差變換、量化、編碼等。無論是幀內(nèi)編碼還是幀間編碼方式都需要先將待處理圖像進行編碼塊的劃分,編碼塊的劃分方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編碼端的復雜度,進而決定了編碼器的率失真性能。本文主要介紹VVC編解碼標準相比于HEVC編碼標準的編碼塊劃分方式的改進點。
2.VVC與HEVC塊劃分方式對比
2.1 HEVC塊劃分方式
在HEVC中,最大編碼塊的尺寸為64*64,最小編碼塊尺寸為8*8。根據(jù)圖像紋理復雜度及編碼需要,按照圖1所示四叉樹(QT,quaternary tree)的劃分方式進行編碼塊的劃分,并按照zig-zag(Z字形)順序進行塊處理。在進行四叉樹劃分的過程中,所有的編碼單元CU塊都是正方形。
預測單元PU是進行幀內(nèi)/幀間預測的基本單元。在進行預測編碼時,根據(jù)圖像的特性,在CU劃分的基礎上進一步劃分,從而滿足圖像的預測編碼需求。如圖2所示,PU的劃分需要根據(jù)當前編碼塊采用的編碼方式來選擇具體的劃分方式。
變換單元TU是進行變換和量化的基本單元。在進行圖像預測后,需要將殘差進行編碼,此時首先需要進行殘差的變換。變換塊TU是將編碼單元CU進行劃分,以便進行變換、量化和熵編碼。TU的劃分規(guī)則與CU類似,都是正方形劃分。
2.2 VVC視頻編碼標準塊劃分方式
VVC編碼標準在HEVC塊劃分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最大編碼塊尺寸增加到128*128,同時在四叉樹(QT)劃分的基礎上,增加了二叉樹(BT,binary tree)和三叉樹(TT,ternary tree)兩種劃分方式,劃分方式如圖3所示。
其中,二叉樹的劃分采用的是左右/上下對稱的方式,而進行三叉樹的劃分方式時,三部分子CU的比例為1:2:1。
當CU編碼塊在進行劃分時,第一層劃分必須使用四叉樹的劃分形式,劃分后的子CU在進一步劃分時,一旦采用了二叉樹或三叉樹的劃分方式,則不能再繼續(xù)使用四叉樹的方式劃分了。
值得一提的是,VVC編碼標準去除了HEVC中CU、PU和TU不同的塊劃分方式,改為同一種劃分方法,簡化了塊結構,在不影響編碼效果的前提下降低了算法復雜度。
3.VVC在分量表示方面的改進
在HEVC中,無論是幀內(nèi)編碼還是幀間編碼,每個編碼塊均由一個亮度分量Y和兩個色度分量、來表示,即進行編碼塊劃分時兩個分量采用同一種劃分方式。在VVC中,因為P幀和B幀的編碼塊亮度分量與色度分量的運動向量相似,為了降低計算復雜度,保留了這種方式。
在進行I幀編碼時,為了提高編碼效果,考慮到I幀亮度分量和色度分量具有不同的空間特性,將亮度分量和色度分量分別進行劃分,在保持編碼性能的同時還能夠減少編碼比特。
4.總結
本文主要介紹了最新一代視頻編碼標準VVC在編碼塊劃分方面與上一代編碼標準HEVC的異同點。VVC視頻編碼方法的提出主要改善了HEVC在高清、超高清視頻方面的不足,同時為當前流行的360o全景影像視頻的處理提供了可能。VVC編碼方法的率失真性能比HEVC提升40%以上,其中在塊劃分方式方面有了很大改進。VVC充分考慮圖像特性及編碼特性,在不影響解碼圖像質(zhì)量的前提下,使整體編碼性能得到很大提升。
參考文獻
[1] 萬帥, 楊付正. 新一代高效視頻編碼H.265/HEVC:原理、標準與實現(xiàn)[M].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2014.
[2] 何小海,楊曉敏. 數(shù)字圖像通信[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