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民間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意義以及民間文化多途徑融入幼兒活動的具體路徑進行分析,探討民間文化在促進民族認同、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上的重要作用;并從“兩大關注點”“兩大資源”入手,建構幼兒民間文化教育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民間文化;幼兒教育;實踐策略
民間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積淀形成的,由勞動人民直接創(chuàng)造或在勞動人民中廣泛流傳并享受的文化,其包含社會習俗、歷史遺存、工藝美術等內容。它與人民生活情感血脈相連,與幼兒生活亦息息相關?!吨改稀分赋觯骸耙妹耖g游戲、傳統節(jié)日等,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幫助幼兒感知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庇纱丝芍耖g文化在幼兒教育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一、 多途徑融入幼兒活動
民間文化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形態(tài)內容、觀念、風格、藝術等諸多方面鮮明生動,獨特的生活化、凡俗化、娛樂化特征尤其適用于幼兒教育。那么如何將民間文化與幼兒活動巧妙融合呢?在此提出了三種可能性選擇以供參考:
(一)融入主題活動
“人生百年”在于幼學。在主題活動中滲透民間文化教育,旨在將優(yōu)秀、健康、積極的,正面反映民族日常生活的內容向幼兒傳播宣揚,從而在幼兒心靈深處埋下認同民族精神的種子,激發(fā)他們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例如:在《我的祖國》主題活動中,教師可通過故事《龍的傳說》《木蘭從軍》《楊家將》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故事,引領幼兒體悟作為“龍的傳人”的自豪感以及英雄豪杰的愛國情懷;又如在音樂活動中,可播放《中國功夫》《說唱臉譜》等歌曲,讓幼兒直觀體會我國多彩的藝術表演形式,感受民間歌謠的魅力;再如在鄉(xiāng)土主題活動中,以筆者所在的福建莆田地區(qū)為例,教師可播放《美味媽祖面》《齋菜》《古韻南少林》等紀錄影片,讓幼兒感受家鄉(xiāng)的民俗風情。此外,教師還可讓幼兒以親身參與的方式加深印象,如開展表演扇舞、劍舞、寫春聯、捏泥塑等活動;端午節(jié)(方言“五日節(jié)”)期間,師生一起結蛋兜、做香包、做布老虎、洗午時水、涂雄黃,開展“劃龍舟”比賽;或可引導幼兒朗誦方言兒歌“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劃龍舟”……讓孩子們在實地體驗中領悟民間文化的精髓,在創(chuàng)造、游戲中享受成長的快樂。
(二)融入一日生活
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兒在幼兒園中的各個生活環(huán)節(jié)都可感受、觸摸到民間文化,因此將民間文化內容生活化、常態(tài)化亦不失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法。如可在幼兒戶外活動時加入“捉迷藏”“扔沙包”“跳格子”等民間游戲;飯后、午睡前、離園前播放朗朗上口的神話歷史傳說《女媧補天》《年的傳說》《嫦娥奔月》《葫蘆娃》《司馬光砸缸》等讓幼兒欣賞;午睡起床后,可播放婉轉動聽的民間音樂《喜洋洋》《化蝶》《茉莉花》等供幼兒聆聽。在濃郁的文化氛圍浸染下,幼兒會在無形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文化也便在“潤物細無聲”中陶冶了幼兒的情操。
(三)融入區(qū)域游戲
種類繁多的民間文化,為幼兒教育增添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將中華民間文化教育與幼兒喜歡的區(qū)域游戲活動相結合,可以使幼兒在愉快的游戲活動中獲得民間文化的體驗、豐富各類游戲活動內涵,民間文化的教育功能可以在各種區(qū)域游戲中發(fā)揮作用,例如:在體育游戲中開展《丟手絹》《踩高蹺》《炒黃豆》《斗雞》等民間游戲;在語言游戲中,閱讀、傾聽和朗誦《小紅帽》《孔融讓梨》《愚公移山》《聰明的阿凡提》等民間童謠、繞口令和古詩;在巧手坊中開展剪紙、印染、雕刻、拓印、編織等手工活動;在科學區(qū)選擇民間歌謠《荷花荷花幾時開》《馬蘭花》等,讓幼兒在一問一答的游戲過程中學習知識,了解植物的生長、節(jié)令及節(jié)氣等科學知識,激發(fā)幼兒認識大自然的興趣;在益智區(qū)投放《翻繩》《七巧板》《抓石子》及各類棋盤等;在音樂表演區(qū)融入特色的劇種和曲藝,如莆仙戲、十音八樂、車鼓表演、彩綢、民間表演等。讓幼兒在自主愉快的游戲中,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民間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初步感受民間文化的獨特美。
二、 民間文化融入幼兒活動的關鍵點
民間文化融入幼兒活動貴在自然有效,尤其應當著重關注文化傳承、幼兒發(fā)展及其實踐性與可操作性,教師應采用全新的視角將獲得內容同現實生活、民間文化有機結合,使幼兒學習的過程始終處于生活化、趣味性和綜合性的融洽氛圍中?;顒釉谕怀雒耖g文化本體價值的同時,還要嚴格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讓民間文化在深入幼兒園活動教育時,實現文化傳承與幼兒發(fā)展的雙贏。
(一)文化傳承
民間文化的內容包羅萬象、縱跨古今,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面對紛繁復雜的文化,教師應引導幼兒擇其善者而從之,以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則,切莫“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此基礎上,還要勇于創(chuàng)新與變革,將其改造成為適合幼兒全面發(fā)展的上乘之作。通過收集整理,我們將莆仙戲中具有代表性的、幼兒可接受并能親身體驗的部分音樂素材引進音樂活動中。莆仙戲《春草闖堂》中《上路》一場中的經典舞蹈動作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教師將詼諧幽默的“轎舞”表演移植進入歌舞表演活動《小狗抬轎》中,充分引導幼兒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情節(jié),并遷移幼兒日常生活經驗,創(chuàng)編相應的舞蹈動作,使幼兒的表現力、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讓幼兒在傳承民間文化中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
(二)幼兒發(fā)展
廣博的民間文化并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納入幼兒園的教育體系,其中部分成人讀物或者成人思維習慣下的產物不應該在現階段作為幼兒學習的對象,應該選取那些積極健康的、通過生活可感知和體驗的文化作為幼兒日常的教學內容,以順應幼兒的全面和諧發(fā)展。例如,對于小班幼兒而言,應選取內容較短、帶有重復性的語句以及角色形象較熟悉的內容作為故事內容,《三只羊》《拔蘿卜》是較好的代表作品;中班幼兒喜愛內容歡快、稍有挑戰(zhàn)性和細節(jié)性的內容,如《漁夫的故事》和《三只小豬》;而大班幼兒則更關注內容篇幅較長,挑戰(zhàn)更激烈、細節(jié)更豐富的故事,角色可以受點苦或者有些傷心的經歷,與邪惡的對抗可以更強烈,情節(jié)也可更加跌宕起伏,比如《白雪公主》等大部分格林童話都是優(yōu)秀的教學內容。
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幼兒成長需求的變化,我們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讓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資源進入幼兒園,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看得見、聽得懂、摸得著、做得來”,在欣賞、體驗、探索、合作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三、 民間文化的收集與整合
(一)利用社區(qū)、家長資源
民間文化融入幼兒園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社會、幼兒園和家長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一直以來,我們積極充分挖掘家長和社區(qū)資源,一是開展“大手拉小手”請家長帶孩子去參觀周邊風景名勝;二是請有民間藝術特長的家長來園展示、助教,三是舉辦親子攝影展,家庭、民間藝術作品展等;四是教師帶領孩子到社區(qū)親自體驗剪紙、民間小調、民謠等;五是借助班級QQ群,家園聯系欄,主題墻和照片資料,讓孩子們深入認識各種民間文化……打通幼兒園資源、社會資源與家長資源,實現資源的自由流動和整合是充分開展民間文化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借助新媒體資源
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幼兒園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呈現出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數字化教學資源被引進幼兒園,生動的畫面和影音分享功能促使知識的建構與吸收變革。對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科技發(fā)展帶來的便利,將信息技術手段充分應用到幼兒活動中,幫助幼兒更好記憶、理解與感知民間文化的內涵。例如在福建莆田,民間媽祖信仰十分昌盛,教師可通過電視連續(xù)劇、新聞圖片、專題紀錄片、詩朗誦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展示海神信仰的內核,借助新媒體的形式(如:微信公眾號)對活動內容進行反饋與延伸,以更好地向幼兒展示信仰的魅力。
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幼兒成長需求的變化,我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讓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資源進入幼兒園,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看得見、聽得懂、摸得著、做得來”。通過發(fā)掘新素材、創(chuàng)造新思路、開發(fā)新課程、組織新活動等步驟,將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融入幼兒園的各種活動中。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并學習民間文化。在欣賞、體驗、探索、合作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長期以來,我國的幼兒教育過于重視對幼兒智力、思維的發(fā)展,即使是在強調“減負”與“素質”的今天,對于幼兒鄉(xiāng)土觀念、民間意識、民族認同的培養(yǎng)依然亟待改善。當下,已有不少幼兒園意識到民間文化對于幼兒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價值及意義,堅持“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基本理念,開始努力創(chuàng)設校園文化氛圍。但目前幼兒園的民間文化教育資源多是以課程知識性內容或單調的多媒體影音介紹為主,結構零散且缺乏體系,部分內容良莠不齊,仍有許多優(yōu)秀傳統文化亟待挖掘和整理、開發(fā)和共享。
未來,希望幼教工作者能夠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探索民間文化的教學領域,通過發(fā)掘新素材、創(chuàng)造新思路、開發(fā)新課程、組織新活動等步驟逐步完善幼兒教育中的民間文化建設,推動文化建設在幼兒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參考文獻:
[1]朱昌渝.民間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實現路徑初探[J].中華文化論壇,2018(9):154-158.
[2]鄭雋.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策略[J].黑河教育,2018(12):69-70.
[3]鄧玉萍.民間藝術文化如何融入幼兒園教育教學[J].文教資料,2019(9):81-82.
[4]吳芃葉.讓民俗文化點亮園本課程——幼兒園民俗文化園本課程的實踐探索[J].廣西教育,2015(48):39-42.
[5]余少君,李培彩.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路徑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9):53.
作者簡介:
陳春英,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qū)第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