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怡然
摘要:本文以海洋生物的形態(tài)特征為研究對象,以圖形設計的要點為理論基礎,采用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相結合的方式,分析海洋生物元素帶來的創(chuàng)意靈感,闡釋在圖形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通過圖形設計中解構與重組的設計方法對海洋生物元素進行藝術化加工和處理,為圖形設計的方法提供理論借鑒和應用案例。
關鍵詞:海洋生物;圖形設計;圖形應用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5-0077-02
1海洋生物元素的分類與特點
海洋生物形態(tài)是一類結構復雜的有機體,種類繁多,造型千奇百怪。據全球海域數據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已有21萬種,有軟體類、甲殼類、浮游生物類,甚至有哺乳類動物的存在。但由于海洋里有近乎無窮無盡的海水,導致各類海洋生物受到海水壓力的影響,生活并非安逸。為了適應海水高壓的環(huán)境和躲避獵食者的追捕,以及海洋中不同環(huán)境的碳、酸、鈣等單一物質,很多軟體動物進化出了堅硬的甲殼。比如,甲殼類生物為自身生成了層巒起伏的天然紋路,在保護自己的同時,展現了它五彩花斑的紋樣美和黃金分割的造型形態(tài)。這些生動的造型、絢麗的色彩和質感獨特的紋理都將給設計帶來豐富的靈感啟示,為圖形設計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chuàng)意元素和靈感源泉,成為刺激設計師創(chuàng)新思維和視覺效果的有效元素。
海洋中不同種類的生物有不同的特性。例如,海參、海牛、海豬、章魚、烏賊等均屬于軟體類生物,它們體表顏色豐富,柔軟且無骨無刺,但內部卻有復雜結構可令他們在海底以雜食和腐食存活,屬于海洋中的底息動物。甲殼類生物中貽貝、蜆子、蛤蜊、竹蟶等生活在泥沙之下的底息動物,外附甲殼,內為軟體,紋路多樣奇特。珊瑚蟲、豐年蝦、鱗蝦、微球藻等浮游生物類,雖有非常多的科種,但是均有個體較小且游動能力差的特點。鯨、海獺等屬于海洋中特殊的一類群體,它們具體溫恒定、胎生、哺乳、用肺呼吸等哺乳類動物的許多特點,又經漫長的自然選擇和演化過程,體呈紡錘形,體被富有一層厚厚的脂肪保持體溫,形成了獨特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機能。正是由于海洋中存在諸多外形與內部結構關系復雜的生物,在各具特色的同時又存在共性,因此,為設計師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創(chuàng)意空間與想象,創(chuàng)造出極具特色的圖形,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2海洋生物元素在圖形設計中的應用要點
圖形作為一門世界性語言被廣泛采用,例如,各類品牌的標識、導視系統(tǒng)、交通安全信號等,均離不開圖形語言。對于視覺設計師來說,自然界的視覺元素都可以成為創(chuàng)意靈感的源泉。海洋生物元素的利用不僅可以為海洋文化特色提供強有力的推廣,而且在圖形設計的教學中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案例和新思路。如何將這些靈感轉化為圖形的設計語言,這是在圖形設計過程中值得注重的一個問題。
2.1圖形語言的準確性
圖形設計應該注重圖形語言的準確性,注重關鍵部位的細節(jié)和元素局限性與適應性的表達。在海洋生物元素中有非常多的同類科目,比如,鯉魚科、鳉魚科、慈鯛科、短鯛科等,這些種類雖然從外觀和活動水域上都較為相似,但實際上,魚種卻大不相同。元素使用時應該注重分析它們的生活習性和外部構造,尋找各自不同的特質。因此,同種特質生物往往是在與同類生物的比較中顯現得更為鮮明。所以,在比較中把握同類中不同品種的特征是一個強有效的方法。比如,神仙魚的品種多種多樣,由于身上斑點豐富,形狀特殊,游姿優(yōu)雅且在海水中易于隱蔽,固有“神仙”之名。從外部形態(tài)上看,神仙魚的額頭突出且眼睛大,是一種身有黃黑斑條紋、帶有高鰭的三角形魚類,還有長尖形或橢圓形的種類。值得關注的是,不同品種的神仙魚,身形上也是存在差異性的。從紋路上來看,紋路有豎條紋、橫條紋、甚至有波浪形條紋,且顏色反差極大,僅是神仙魚的魚種就數不勝數。因此,在圖形設計中時,將身上各類紋路結合造型形態(tài)進行藝術加工,形成各具特征的紋樣,能更好地體現圖形語言的準確性,為圖形設計提供新的思路和案例分析。
2.2鮮明而獨特的視覺形象
圖形設計不僅要注意特定的信息傳達,還必須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視覺形象。所謂獨特,并不在于簡單或復雜。簡單的可以是獨特的,也可以是平淡的;復雜的可以是新穎的,也可以是陳舊的。但是,要做到簡潔而有變化,復雜而不繁瑣,才能做到圖形新穎獨特,富有個性。比如,生活在珊瑚叢中的烏賊,從外部形態(tài)來看,由灰棕色交加的不規(guī)則紋理構成的一個橢圓形態(tài),但其實它身上的每一個斑點都是可以根據它復雜的頭顱內部結構進行變色的,看似雜亂無章,卻可以在這些特定顏色的組合中迅速融入自然環(huán)境,在它捕食和躲避危險時,起到絕佳的隱蔽效果。正是烏賊身上這種特有的復雜機體,能夠為圖形設計創(chuàng)造出復雜但獨特的新形象。又如,骨螺的外部造型十分復雜。不但富有不規(guī)則的細長刺,而且富有海螺特有的螺旋狀外殼。不過,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它所有刺之間的分布僅延120度夾角生長成三排,這樣巧妙的自然生長形態(tài)使它每一個面都像梳子的造型,因此又被稱為“梳子螺”。就是這樣形狀復雜而不凌亂的生物種類,在元素提煉的時候仍然具有一定的豐富性、規(guī)律性和新穎性。因此,在圖形設計時可以根據海洋生物的色彩特征,為設計師帶來色彩搭配的靈感,賦予畫面符合主題鮮明而獨特的視覺形象。
3海洋生物元素在圖形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海洋世界承載著大自然無盡的奇思和妙想,等待人們去感知。海洋生物大多數都是由一些相同的基本元素有規(guī)律地重復組合而成。在圖形設計中,可以利用圖形解構與重組中點線面的分解、打散重構、殘像整合等手段,把一種或多種海洋生物元素結構按一定的目的和意義,經過變化、打散、分解、削減、重復等方法進行圖形設計,獲得與原有物形完全不同,卻具有一定關聯性的新形象。
3.1點、線、面的分解
通過點、線、面的分解,保持生物元素原有的造型形態(tài)和結構特征進行圖形設計,是對原造型最高還原度的創(chuàng)新設計方法。許多海洋動物表皮的紋樣趨向于點、線、面的構成,且類型各有不同點,對整體畫面的構成起活化作用。畫面中形態(tài)不同的點給人產生不同的感覺,如方形點代表了正直、穩(wěn)重、大方;圓形點代表了圓滑、豐滿、靈活;大小的區(qū)別會存在畫面空間層次、完整和零散的差異性。在海洋動物元素中發(fā)現,生物形態(tài)上不同的面形有不同的特性,繁復多樣。深海中的魚類為了適應在高壓高鹽的環(huán)境中可以更快地游動,身型也在殘酷的自然選擇下變得更富有流線型美感,每一條身形弧線都是由海流的打磨篩選產生的,沒有一處異常的突起,也就形成了無法替代的自然美,這是無論多少黃金分割數值都無法計算出的。這種舒適且獨特的美也是人類刻畫出的圓、弧所不具備的。例如,貝殼的迴旋花紋,花紋中間有著色澤或深或淺的小圓點。仔細觀察可以看到每一個小圓點周圍又自成一圈的復雜圖樣。因此,生物身上不同的線條粗細和方向會使帶來的視覺感受和方向性有一些差距。將海洋生物造型通過點、線、面的形式豐富變化的同時應該注意畫面的互補性,最大程度地對還原形態(tài)特征。
3.2打散重構
打散重構作為圖形設計的構成方式是非常值得運用的。將海洋生物的整體形態(tài)進行規(guī)則或者不規(guī)則地打散分解,打散后的物象形按照一定的目的,以一種新的方式和狀態(tài)重新組裝,并且給這個新物象賦予新的含義。通過概括、簡化的方式得到抽象的圖形,運用折疊、彎曲、堆積等構成技法,塑造出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個性張揚而又風格獨特的圖形作品。比如,將海洋魚類的身型曲線,體色花紋,鱗片構造做為原型,通過外形的直接仿生或進行分割、組合等手法后將其運用在創(chuàng)意圖形設計中,有效增添畫面的靈動感。不僅能夠提升海洋生物形態(tài)的特征,而且能夠創(chuàng)造出具有藝術性和文化性的藝術作品。
3.3殘像整合
殘像整合作為圖形解構重組的重要方式,其設計手法關鍵在于“破”。殘像就是不完整的物象,由于人們可以憑借日常視覺經驗對殘缺物象進行“閉合處理”,反而使殘缺的圖像更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這種對物象進行殘缺的破壞,是為了更好地傳達主題,引起觀者對于主題的思考和新認識。在設計過程中,將海洋生物元素的外部構造根據特性進行分離,分離后的殘像帶有明顯的切割痕跡,形象的表現了破碎、殘缺的物象,設計師可重點關注分離出來的殘像部分是否具有整體物象的典型屬性,是否能夠單獨完成設計意指的表達,大量的留白處理為圖形設計賦予了美學和神秘感。因此,合理地運用殘像整合的設計方法能夠為圖形設計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
在創(chuàng)意圖形設計中,圖形的整合不是任意的堆砌,而是把無關聯的事物通過內在的聯系化多為一,將海洋生物元素進行系統(tǒng)化的分解組合,這些紋樣的設計與再現的目的都能夠使圖形得到升華,讓海洋文化信息傳遞更加精準、生動和迅速,使海洋生物元素與圖形設計達到雙向互利的效果。
4結語
圖形設計的準確性與獨特性對設計的成功與否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對海洋生物元素形體特征的分析發(fā)現,海洋生物天然的身體紋路、完美的黃金分割比以及它復雜的造型形態(tài)都可以為圖形設計思路帶來設計靈感的方向。利用圖形解構與重組手段中點線面分解、打散重組、殘像整合等設計方法對海洋生物元素進行藝術化加工和處理,這種從自然界中挖掘出來的設計元素,有效地為圖形設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靈感,為圖形設計提供案例和實踐方向。無論從視覺上還是觸覺上都可以感受海洋文化帶來的情趣化和個性化的創(chuàng)新設計,達到教育與文化傳承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