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燕
摘要:《聊齋志異》是我國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創(chuàng)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文章筆觸細膩優(yōu)美,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jié)離奇曲折,結構布局巧妙嚴謹,成功地塑造了眾多藝術典型,也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堪稱是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這部著作體現(xiàn)了蒲松齡的人文情懷、眷戀自然萬物的生態(tài)價值觀和對現(xiàn)實社會陰暗面的揭露與批判,這些理念即使在當代社會也有極高的借鑒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聊齋志異;蒲松齡;價值觀;自然生態(tài);女性觀
中圖分類號:I207.419 ? ?文獻標識碼:A
《聊齋志異》中的眾多篇章和人物形象,都體現(xiàn)了蒲松齡的人文情懷、眷戀自然萬物的生態(tài)價值觀和對社會陰暗面的揭露與批判。清代大學士紀曉嵐曾經(jīng)在《閱微草堂筆記》中這樣評價道:“留仙之才,余誠莫逮其萬一。” [1]182這是紀曉嵐在通讀《聊齋志異》之后的有感而發(fā),可見紀曉嵐對蒲松齡的肯定與認可,眾多文人墨客對蒲松齡的作品也多有褒譽。但蒲松齡的人生,卻并不像他的作品那般精彩。
一、落拓書生蒲松齡
蒲松齡生于山東淄川,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他出身于書香門第,自幼聰明伶俐,學識淵博,十九歲初應童子試,就以“縣、府、道三第一” [2]10取中秀才。但是,在隨后五十多年的科舉道路上卻屢次落榜,直到七十一歲才援例為歲貢生,極不得志,靠教書艱難維生,一生貧困潦倒。也許是這樣高開低走的人生經(jīng)歷,讓蒲松齡深刻地體會到了科舉制度的不公與封建社會的黑暗,雖然他科場蹭蹬,滿腹辛酸無處訴說,這卻為《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基礎和底色。從這個意義上說,《聊齋志異》就是蒲松齡人生經(jīng)歷的“觸時感事”“以勸以懲”的孤憤宣言,是他“落拓名場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頭” [3]641的遺憾寫照,更是他敢于直面現(xiàn)實的勇氣和希望。
二、非凡之作《聊齋志異》
“終生不遇的窮愁書生、萬古流芳的小說巨匠蒲松齡,生前寥落身后榮,千秋業(yè)付后人猜。歷史是公正的” [4]18。在蒲松齡屢考屢敗之后,寫作成為他心靈的寄托,他是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熱情,含蓄地寄托于他筆下的主人公,在幻想中滿足文人士子們的理想和愿望,從而實現(xiàn)文人士子的理想抱負和個體生命的價值。可以說,《聊齋志異》傾注了蒲松齡一生的心血與才華,他把現(xiàn)實世界中的情感體驗與理想信念融入到虛構的故事當中,借以寄托他對美好理想的向往與自我價值的確認。
《聊齋志異》中有眾多的優(yōu)秀作品,它們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中復雜多變的人情世態(tài),也暴露了許多當時的社會問題與社會風氣。蒲松齡自幼喜愛搜集民間的奇聞異事,又對民間文學頗為鐘意,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含有許多充滿了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和鬼怪精靈。蒲松齡巧妙地運用這些虛幻的角色迂回曲折地諷刺和批判當時社會的陰暗面,將民間傳說通過藝術的手段進行了升華,而最后又回歸到了生活與人性的本質(zhì)。在蒲松齡受聘擔任孫蕙幕僚這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看到了南方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俗風情,這讓他開闊了眼界,而幕僚的身份又使得他能夠接觸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特別是各色官僚吏紳和下層歌伎,這也為他在《聊齋志異》中塑造各種官僚豪紳和各色女性形象積累了素材。
三、《聊齋志異》的人文精神
蒲松齡出身詩書世家,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雖然他半生潦倒,因為科舉的屢次落敗而困于場屋、孤憤難平,但是他即使自身耽于功名,卻沒有在孤獨憤懣中憂傷終老,終其一生,他都不乏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赤誠與癡情,也不失佛家儒道那般的敏悟與慈懷。他通過《聊齋志異》敏銳地體味著妖與人的喜怒哀樂、透視著人性面具后的真實表情和所思所動。所以,《聊齋志異》從表面看鬼魅狐妖比比皆是,但實際上卻是在處處寫人。也就是說,蒲松齡所關注的是社會現(xiàn)實與社會問題。他運用巧妙的藝術手段,將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通過自己對明末清初社會中種種現(xiàn)實矛盾的關注,著力表達了一種對于人的前途關注與命運的終極關懷和深層思考。在蒲松齡的人文精神表達中,真善美是核心,而理想的人格世界是夢想,但是現(xiàn)實中人性精神的深層欲望卻是筆下真實的文字體現(xiàn)。在長年的創(chuàng)作與實踐當中,蒲松齡深刻地認識到了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的種種,無論是人也好,生靈也罷,他們都有光華的一面和陰暗的一角。所以蒲松齡通過《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借助作品將人文精神和生態(tài)觀念進行理性的反思和哲理的思考,以此看清萬物的起源和人性的缺點。
四、《聊齋志異》的自然生態(tài)美學與現(xiàn)實意義
生態(tài)問題從古至今都是人類所關注的生存核心問題。借由生態(tài)問題升華到生態(tài)美學,是人類對于自然的原始向往和感性追求。生態(tài)美學是生態(tài)學與美學的一種有機結合,它運用生態(tài)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探析美學的真諦,將生命與科學完美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立的美學理論形態(tài)。
超越一切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是生態(tài)美學所主張的,其目的就是讓人與自然歸于一體,主張人類保護生態(tài)的整體性,與自然和諧共處。在《聊齋志異》這部文學名著中,生態(tài)美學是眾多審美價值中的一瞥??梢哉f,在以描寫人生與社會為主的《聊齋志異》中,生態(tài)觀的體現(xiàn)與描述就像黑暗中一朵靚麗的奇花,讓讀者眼前一亮,宛如暢快淋漓地呼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氣一般悠然舒暢。但是在細細品味之后又會陷入沉思,思考和體悟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也正是蒲松齡以其豐富而敏銳的感悟力與奇異的想象力所要追求和表達的——人與世界之間彌足珍貴的親和體驗,他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所理解的生態(tài)觀。
(一)對自然生態(tài)的傾聽與描述
《聊齋志異》中關于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很多,其中不乏優(yōu)美細致的景色描寫,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氣定神閑的心態(tài),它們都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了作者雖然仕途失意,但卻并未放棄對于自然所存在的追求與感悟?!秼雽帯肥恰读凝S志異》中較為經(jīng)典的一篇,“亂山合杳、空翠爽肌,寂無人行,止有鳥道。遙望谷底,叢花亂樹中,隱隱有小里落” ① 。這一段描寫,雖然清幽靜僻,但是給人的感覺卻并不陰森恐怖,反而是讓人想深深地呼吸一口深谷郁林中幽涼清爽的空氣,體會一下清涼之氣碰觸皮膚的感覺,輕嗅一下深谷野花的芬芳。這樣的描寫能讓物欲橫流世界中的人們放松緊繃的神經(jīng),完全沉浸于作品之中避免世俗的紛擾,洗滌心靈。愛默生就曾說過:“人藉以安身立命的不是物質(zhì),而是精神?!?[5]19由此可見,精神的世界才是永恒存在的,蒲松齡的作品正是以這樣一個角度來強調(diào)了精神對于人生存在的重要意義?!秼雽帯分兴磉_的自然美好,正是要把自然生態(tài)中的這種精神帶給人們,好似天籟般純真自由的花草樹木、萬物生靈,它們都在召喚并啟迪著人們要去追求本真,要在復雜混沌的世界中給自己的心靈騰出一方自由舒展的空間?!读凝S志異》中的自然并未經(jīng)過人類的主觀改造,是純凈自由的,靜謐而又親和,充滿了生機。在《嬰寧》中,作者也表達了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共享價值,蒲松齡認為人與自然處于同一個世界中,其關系是和諧的,而不是因為人的存在,就可以將自己的意志駕馭給整個世界,去制定任何生命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違背了自然發(fā)展的意愿的,所以人要誠摯地面對生命與自然,只有這樣,人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融。
(二)《聊齋志異》生態(tài)觀對于現(xiàn)實的意義
在作品中,生態(tài)觀極為含蓄的表達是為了喚起讀者對于自然生態(tài)的意識,那就是關愛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實際上,更為深層的含義則是對于人自身的和諧,在《嬰寧》《花姑子》《石清虛》《青娥》等作品中,對于生態(tài)平衡和精神內(nèi)涵都有深層次的體現(xiàn)。小說中例如嬰寧、花姑子、霍恒等人物都秉賦著天真無邪、憨言稚語的人性特點。實際上,蒲松齡正是借人的行為個性將那種未經(jīng)雕琢的自然之美表現(xiàn)了出來。雖然這些人物在現(xiàn)實世界中嬌憨爛漫、耿直執(zhí)拗,但是在蒲松齡看來,他們都是珍貴的,正如他在《壽常戩谷序》中所說:“天付人以有生之真,閱數(shù)十年而爛熳如故,當亦天心所甚愛也。” [6]1072
《聊齋志異》中對自然生態(tài)觀的體現(xiàn),表現(xiàn)在作品中重情義、講信義、有恩必報的異類形象,它們就像人類忠誠、友愛的朋友和兄弟。它們的情義,它們友善的舉止,早已突破了“妖精害人”的傳統(tǒng),與人類發(fā)展出和諧的關系,甚至成為人的一面鏡子、一種鞭策。所以閱讀和品味《聊齋志異》的作品,它不但能蕩滌與凈化我們的心靈,還能讓我們的意志與理性之間更有張力,從而消解我們內(nèi)心中對社會、對生活、對工作的煩躁,維持身心、個人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健康均衡關系,培育自我健康完整的人性。
蒲松齡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寫這些“異類”,在它們身上秉賦了真善美的自然人性,使花鬼狐妖變得善良溫柔、賢淑可人,以青林黑塞間的花妖狐魅作為主人公,營構出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溫馨世界,以此來對抗現(xiàn)實世界的昏暗與污濁,也鞭撻不如石、不如物、不如鱉的心性涼薄、負義寡恩之人,并希望以此來告誡世人,借以挽救久已頹廢低迷的世風。因此,在《聊齋志異》中,常見這樣的話:“石猶如此,何況于人!”(《石清虛》),“物猶如此,而況人乎?”(《橘樹》)“鱉不過人遠哉?”(《八大王》)“嗚呼!一犬也,而報恩如是。世無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義犬》) “褚生者,未以身報師,先以魂報友,其志其行,可貫日月,豈以其鬼故奇之與!”(《褚生》)。蒲松齡還在《蛇人》篇末的“異史氏曰”中大發(fā)感慨:“蛇,蠢然一物耳,乃戀戀有故人之意。且其從諫也如轉圜。獨怪儼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數(shù)世蒙恩之主,輒思下井復投石焉;又不然,則藥石相投,悍然不顧,且怒而仇焉者,亦羞此蛇也已?!逼阉升g認為:在世俗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人不顧數(shù)十年的交情和恩義,落井下石,更有甚者,刀兵相見、藥石相投,反目成仇,較二青這條蛇差得遠了。因此發(fā)出與孔孟“人之異于禽獸”相悖的“人有慚于禽獸者矣”“人之大不如異物”等激憤之言。
《聊齋志異》故事表面上寫的是花妖狐魅的世界,實際上何嘗不是人類世界。蒲松齡筆下的禽獸,實際上是“人”,他沒有像神魔小說作者那樣刻意渲染故事形象的獸性和神性,而是“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 [7]157,他需要的效果就是使讀者“忘為異類”,以此來對人世進行道德改造,使讀者從這些披著花鬼狐妖外衣的形象身上接受道德洗禮,從而回歸人的本性。
五、《聊齋志異》的女性觀矛盾與現(xiàn)實意義
蒲松齡在南游擔任孫蕙的幕賓時,接觸過一些優(yōu)秀的、才貌雙全的社會底層女性,并對這些女性抱有深切的同情和欣賞。所以,在他的《聊齋志異》中也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了濃厚的女性意識,他在那個時代就提出了女性應該大膽追求愛情和婚姻自主,鼓勵女性擁有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支持女性積極爭取屬于自己的文化權利等先進思想。這些觀念受到了當時社會的關注,因為它已經(jīng)超越了當時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對于女性價值觀的理解。但這并不表示蒲松齡對于女性的完全肯定,因為在他的作品中,還有一些認為女性應當遵守三從四德、逆來順受的腐朽觀念,讓人不得不感嘆蒲松齡對于女性觀的理解既復雜又矛盾。
(一)《聊齋志異》中女性觀的矛盾性
蒲松齡在作品中對于女性的描寫可謂是駕輕就熟,尤其是對青春靚麗、婀娜多姿的年輕女性描寫更是妙筆生花。在蒲松齡生活的清代社會,中國女性沒有追求愛情和婚姻自主的權利,一切都要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不少女性卻能夠跳出封建禮教的束縛,大膽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和幸福。
《青梅》中,女主人公作為王進士家女兒的貼身丫鬟,身份卑微,但卻聰明果敢,有遠見卓識。她雖然知道張生徒有四壁,家境貧窮,但卻非常欣賞張生淵博的學識和侍母至孝的品性,于是青梅決定自托于張生。雖然在世俗看來,這段愛情本沒有可能,但是在蒲松齡筆下,二人卻贏得了夫榮妻貴的圓滿結局。而《紅玉》中,狐女紅玉主動與馮生交往,卻未能得到“嫁得如意郎君”的好結果,反而被馮生父母所厭棄??梢姡谄阉升g對女性追求愛情自由的態(tài)度上是存在矛盾性的,在他的筆下,女性的命運可以被任意改造,許多女性往往成為男性權利與私欲下的犧牲品,這也暴露了蒲松齡對于女性思想中較為狹隘的一面。在這種矛盾體系的對立之下,我們可以看到蒲松齡對于自己道德立場的維護和對社會的批判,雖然狹隘,但是從他的筆下我們依然能感受《聊齋志異》中女性對于封建禮教的突破和男性與女性之間社會地位的沖突與不可調(diào)和。
(二)女性人文價值觀對于現(xiàn)實的啟示
《聊齋志異》中諸多的女商人形象,讓讀者領略了蒲松齡提倡女性應該具有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和爭取文化權利的前衛(wèi)思想。例如《小二》中的女主人公小二就是一位叱咤商場的奇才,她“為人靈巧,善居積,經(jīng)紀過于男子”。這些女商人的形象,打破了中國千年以來“男耕女織”的傳統(tǒng)家庭思想,使作品中的女性具有了獨立自主的主體形態(tài),這雖然在當時是違背封建綱常的,但是在蒲松齡的筆下卻熠熠生輝,顯示出了他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對女性命運的關切。
而在《林四娘》中還有這樣的描寫,林四娘詩詞歌賦樣樣精通,“置酒相與痛飲,女慷慨而歌,為哀曼之音,一字百轉”。蒲松齡筆下的女性不僅青春嫵媚,而且才藝高超,簡直是中國古代才女的完美典范,雖然這些并不符合封建社會女性的標準,但是讀者卻對此偏愛有加。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蒲松齡常年漂泊在外,生活孤寂缺乏精神交流的對象,顯現(xiàn)了他“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渴求,另外也是由蒲松齡希望女性進步的觀念所決定的。他在清代就倡導女性權利應該得以認可,女性應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應該享受與男性平等的文化學習交流權利與社會地位。所以,蒲松齡的女性觀是值得贊揚的。
《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多種多樣,她們的個性體現(xiàn)了蒲松齡的希望:將浪漫情思與經(jīng)世致用相結合的思潮融為一體的意愿。他并沒有將女性限制于一個狹隘的、封建的傳統(tǒng)世俗觀念中,而是將女性置于與男性一樣平等的人性展示場,將女性在當時那種精神反抗的社會風貌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聊齋志異》中,這些或潑辣大膽、或機敏過人、或聰穎睿智、或處世不凡的女性形象,對于現(xiàn)代社會下已經(jīng)自主自立的女性來說都有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8]56。
六、結語
幾乎所有人都說,若是蒲松齡當初中舉,那么世間最多是多了一個清官,但中國文壇卻會損失一位文學巨匠。但是世間禍福轉換就是如此的玄妙,蒲松齡科場失意,潦倒半生,而一部“孤憤”之作《聊齋志異》卻成為了世人傳頌的經(jīng)典。蒲松齡在作品中所傳遞的理想價值與人文理念都啟迪和激勵著后人,他以詩性幻想構建了一個花妖狐魅的奇幻世界,讓花鬼狐妖來解決現(xiàn)實間本來不可能解決的矛盾,給冷酷的人世增添了幾分溫暖。
參考文獻:
[1]王先霈.封建禮教思想同小說藝術的敵對性——紀昀小說觀評述[J].文學評論,1987,(02).
[2]路大荒.蒲松齡年譜[M].濟南:齊魯書社,1980.
[3]蒲松齡.蒲松齡集[M].路大荒,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馬瑞芳.從《聊齋志異》到《紅樓夢》[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5]左少峰.愛默生的神人一體自然觀與美學觀[D].濟南:山東大學,2012.
[6]蒲松齡.蒲松齡全集[M].盛偉,編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7]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8]梁紅.現(xiàn)代意識與傳統(tǒng)觀念的碰撞——從《聊齋志異》中女性形象看蒲松齡思想的矛盾性[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02).
(責任編輯:朱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