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肖,劉 斌,曹 輝,楊德錢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2級本碩連讀研究生,湖南 長沙 410208;2.重慶市墊江縣中醫(yī)院心病科,重慶 墊江 4083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臟結(jié)構(gòu)和功能異常,不能維持人體組織器官基礎需要的病理狀態(tài),是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臨床表現(xiàn)[1]。CHF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心肌的收縮與舒張功能障礙,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其根本原因為心排血量的下降。發(fā)病早期,心臟依靠代償能力維持心臟功能,但發(fā)展后可發(fā)生失代償,從而引起心力衰竭[2]。目前對失代償期的CHF主要以改善血流動力學為治療目的,以強心、利尿、擴血管、改善心室重構(gòu)等為治療原則,但病情常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研究表明,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等中藥治療CHF可緩解心衰癥狀[3]。本研究用益氣通脈湯輔治CHF并觀察對心功能及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報道如下。
共70例,均為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重慶市墊江縣中醫(yī)藥院心病科住院患者,根據(jù)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標準進行心功能分級。對照組男16例,女19例;年齡60~75歲,平均(68.23±5.32)歲;病程3~7年;NYHA分級心功能Ⅱ級18例,心功能Ⅲ級17例。觀察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57~74歲,平均(66.5±6.23)歲,病程3~7年;NYHA分級心功能Ⅱ級16例,心功能Ⅲ級19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和心功能等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心血管雜志在《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中關(guān)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4];②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心力衰竭相關(guān)中醫(yī)辨證[5];③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年齡小于50歲或大于75歲;②存在明顯其他心臟疾病引起明顯血液動力學改變;③心功能IV級。④心臟彩超不能獲取檢查;⑤患高血壓且血壓控制不穩(wěn)定;⑥貧血未糾正,Hb≤9g/dL。⑦血糖控制不穩(wěn)定。⑧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⑨近1年內(nèi)曾患過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并發(fā)癥。
兩組均參照《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推薦,根據(jù)病情不同給予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ACEI/ARB、正性肌力藥物等常規(guī)治療,根據(jù)病情及臨床癥狀不同調(diào)整治療方案,堅持指南指導的藥物治療??诜蝗?0mg,日1次;貝那普利2.5mg,日1次;比索洛爾1.25mg,日1次;螺內(nèi)酯15mg,日1次;厄貝沙坦75mg,日1次;地高辛0.125mg,日1次。
觀察組加用益氣通脈湯治療。藥用黨參30g,黃芪30g,五味子9g,桂枝12g,熟地黃18g,桃仁12g,麥冬12g,當歸15g,川芎10g,紅花12g,白芍9g,車前子18g,炙甘草6g。水煎,每日1劑,每日3次。
兩組均2周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血流動力學指標:治療前后用體表置電極心電阻抗血流圖進行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
心功能指標:主要為左室射血分數(shù)和N端前腦鈉肽(NT-proBNP),應用免疫熒光法對全血含量進行檢測,通過超聲心動圖對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進行測定。
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顯效: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級,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明顯緩解。有效:心功能提高1級~2級,臨床癥狀部分緩解。無效:心功能提高小于1級或心功能無改變,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外周阻力(Kpa·s/L) 外周阻力指數(shù)(L/min·m2) 速度指數(shù)(1/1000s) 加速指數(shù)(min)觀察組 35對照組 35治療前 3086.45±895.86 4001.47±698.28 41.78±14.97 59.23±9.24治療后 1685.36±386.42*△ 1988.26±501.46*△ 45.52±17.91 73.95±10.92*△治療前 3032.55±894.28 3462.18±658.26 41.61±14.87 59.21±8.76治療后 2086.32±560.27* 2582.26±501.36* 43.64±18.92 62.08±7.95*組別 例 時間 心排量(L/min) 心排指數(shù)[L/(min·m2)] 每搏輸出量(mL) 每搏指數(shù)(mL/m2)觀察組 35治療前 3.15±0.78 2.17±0.65 59.25±15.67 35.94±10.95治療后 3.89±0.84*△ 2.51±0.42*△ 65.51±16.23*△ 37.04±10.93對照組 35治療前 3.18±0.69 2.18±0.41 59.21±16.20 35.87±10.21治療后 3.66±0.56* 2.35±0.43* 62.23±15.96* 36.45±10.85
兩組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shù)和NT-proBNP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shù)和NT-proBNP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shù)和NT-proBNP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LVEF(%) NT-proBNP(pg/mL)觀察組 35治療前 40.26±8.26 4806±695.21治療后 57.23±7.12*△ 1652±862.31*△治療前 40.21±7.29 4981±861.20治療后 51.26±8.45* 2692±921.38*對照組 35
慢性心力衰竭屬中醫(yī)“喘證”、“心悸”、“水腫”、“痰飲”等范疇。病因病機主要從氣血陰陽和臟腑功能辨證[6]。氣、血、水的病變是心衰的病理原因。氣虛導致血瘀,最后引起水停,是心衰的演變規(guī)律[7]。中醫(yī)調(diào)理氣血陰陽,可緩解臨床癥狀,使陰陽平衡,從而降低疾病的復發(fā)率。
心力衰竭多為老年患者,且患病日久,或因素體氣虛,或久病氣虛,或年高臟器虧虛,氣虛運血無力,以致血行不暢而瘀滯,進而導致氣虛血瘀。治療應補虛瀉實。益氣通脈湯方中黨參益氣健脾,潤肺生津,固脫止汗。麥冬滋陰潤燥,與黨參相配,氣陰雙補。黃芪補氣。五味子益氣生陰,斂陰止汗,與參麥為伍固氣津之外泄,又可復氣陰之損耗。熟地黃滋陰補血,當歸補血養(yǎng)肝,可行脈道之滯。白芍既可斂陰和營,緩急止痛,并可引陽藥入陰。川芎辛散溫通,行血脈之滯,與當歸配伍暢達血脈之力。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車前子利水消腫。諸藥合用,使血虛得補、血瘀得散。研究證明[8],黃芪甲苷具有抑制心肌肥厚、抑制心肌纖維化、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能量代謝等作用。黃芪水提取物對于心肌纖維化有一定的拮抗作用[9]。研究顯示,當歸可以抑制巨噬細胞在非梗死區(qū)的浸潤,并且下調(diào)轉(zhuǎn)化生長因子的表達,繼而阻斷促纖維化發(fā)生的環(huán)節(jié),以減輕心肌梗死后非梗死區(qū)反應性膠原的過度沉積,達到防治心肌梗死后心肌纖維化的目的,從而改善心臟功能[10]。
綜上所述,益氣通脈湯輔治慢性心力衰竭可調(diào)節(jié)和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改善臨床癥狀,從而提高生存質(zhì)量,降低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