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揚雄“求為君子”的教育目的

      2020-07-18 15:57鳳羽
      文史雜志 2020年2期
      關鍵詞:教育目的揚雄

      鳳羽

      摘 要:兩漢時期的學術領軍人物揚雄在教育上有許多創(chuàng)見。他提出當時社會需要的教育活動的目的應該明確為“求為君子”。為什么?孔子曾經濃墨重彩地為“君子”這個詞賦予時代意義。有些類似于孔子的揚雄,為了恢復孔子的正統(tǒng)儒學而撰寫《法言》等著作,對儒家學說進行“圣化”,竭力捍衛(wèi)正統(tǒng)性的學說,其自然要高舉起“君子”這面道德品質的大旗?!斗ㄑ浴酚小毒印穼U?,對“君子”的內涵及“求為君子”的學習方法進行了極有價值的論述。

      關鍵詞:揚雄;求為君子;教育目的;君子內涵;正統(tǒng)儒學

      作為兩漢時期的學術領軍人物,揚雄在文學、哲學、語言學等方面的貢獻研究者甚多。其實,揚雄深受孔孟教育思想的影響,對教育問題的思考也非常多,不僅有專著《學行》,還有“載酒問字”這樣的教育實踐,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家??墒牵芯恐袊逃氛邔ζ潢P注很不夠。權威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有孔子、孟子、董仲舒、文翁等人,卻沒有揚雄;《教育卷》還有《學記》《大學》《中庸》等著作,卻沒有《學行》。[1]這是很遺憾的。關于揚雄的教育思想,在《法言》中多處體現(xiàn),最集中論述的是其中的《學行》篇。揚雄所闡述的教育思想全面系統(tǒng),博大精深,尤其是在重教、勸學、行道、修德和尊師等方面均有精辟的觀點,在論述性與習、學與行、博與約等關系問題上更有引人注目的見解。這里僅對他關于“求為君子” 的教育目的進行論述。

      一、揚雄提出“求為君子”為教育目的

      揚雄所言的教育目的不同于現(xiàn)代教育所謂的培養(yǎng)目標和專業(yè)培養(yǎng)規(guī)格,而是自人類教育活動開始以后就已存在的關于培養(yǎng)人的目標問題,即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為什么樣的社會角色?讓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樣的素質?無論任何社會,只要有教育活動,其首先提出的就一定是教育目的,也就是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

      教育目的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fā)點。確定教育目的的原則有二:一是根據社會需要——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需要;二是根據個人需要——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因為社會制度、民族文化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不同,在歷史上,在不同的民族地區(qū),教育目的也有一定的差異。例如,古希臘雅典教育要求培養(yǎng)身心和諧發(fā)展的人;斯巴達教育要求培養(yǎng)驍勇善戰(zhàn)的人。按照《教育法》的規(guī)定,我國現(xiàn)階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

      揚雄作為儒家文化在兩漢時代的傳承者,以捍衛(wèi)、宣揚孔子及其儒家理論思想為標榜。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求為君子”,即要求培養(yǎng)明人倫的士大夫。

      揚雄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法言》中?!斗ㄑ浴饭?3篇,第一篇即是《學行》,系統(tǒng)闡述他的教育思想。揚雄在《學行》中提出:“學者,所以修性也,求為君子。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盵3]就是說,學習是追求成為君子的重要途徑。有過追求沒有達到目的的情況是有的,但是絕對沒有不經過追求就能達到目的的情形。

      學習是個人開展的活動;就整個社會而言,學習則是國家開展的教育活動。揚雄說“學者,所以修性也,求為君子”,就是提出當時社會需要的教育活動的目應該明確為“求為君子”。

      二、揚雄“求為君子”的歷史淵源和時代背景

      揚雄為什么要提出以“求為君子”為當時教育的目的呢?

      在先秦典籍中,“君子”一語頗多,尤其廣見于中國最早的文獻《易經》《詩經》《尚書》。例如《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薄渡袝び輹ご笥碇儭罚骸熬釉谝埃∪嗽谖??!?/p>

      何謂“君子”?按《辭源》的解釋:1.對統(tǒng)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常與被統(tǒng)治的所謂小人或野人對舉?!稌ぞ普a》:“越庶伯君子?!薄秱鳌罚骸氨姴娱L官大夫統(tǒng)庶士有正者?!薄对姟の猴L·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泛稱有才德的人?!墩撜Z·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薄盾髯印駥W》:“故君子結于一也?!?.妻稱夫?!对姟ね躏L·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盵4]

      其實,“君子”的含義遠不止《辭源》所釋的三種。

      “君子”這個詞,在先秦早期主要是代表社會地位,即是從政治角度去立論?!熬印币辉~著眼于“君”?!熬睆囊瑥目凇!耙北硎局问拢翱凇北硎景l(fā)布命令;合起來的意思是:發(fā)號施令,治理政事。而“子”,在古代則是對人的尊稱,尤其是對老師或有道德、有學問者,如老子、孔子、先秦諸子。作為“君子”,自然與在野的“小人”不同,所以《詩經·谷風之什·大東》說:“君子所履,小人所視?!薄洞呵镒髠鳌は骞拍辍氛f:“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边@時的“君子”與“小人”,只是著眼于地位而非道德品質。

      到了春秋時代,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興起,“君子”一詞開始具有道德品質的屬性??鬃訉Α熬印币辉~有諸多論述,據楊伯峻統(tǒng)計,僅《論語》中就出現(xiàn)了107處。[5]例如:《論語·憲問》:“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痹诳鬃涌磥恚熬印笔抢硐牖娜烁?。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yè)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

      孔子之所以濃墨重彩地為“君子”這個詞加上道德品質上的意義,是因為孔子處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社會秩序已然混亂不堪。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各家各派都在尋求醫(yī)治社會弊病的良方。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認為,要維護社會秩序,必須恢復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禮儀規(guī)范,亦即“復禮”。可是,當時的周天子已經喪失威儀,割據的諸侯威勢遠盛周天子,又如何“復禮”?于是,孔子創(chuàng)造性地以“仁”釋“禮”,認為“禮”本是根源于人的仁愛之心,其不過是人的仁愛之心的外在表現(xiàn)?!墩撜Z·八佾》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沒有“仁”,當然不會有什么“禮”;要復興“禮”,就必須從“仁”字入手。而“仁”是要靠“君子”來實現(xiàn)的,所以,對“君子”在道德品質上的闡述成為儒家學說的重要內容。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君子”一詞除作為妻對夫之尊稱(也有道德品質上的肯定)外,更多的提到“君子”時,則展示其在道德不同方面的優(yōu)秀品質。例如:宋人周敦頤《愛蓮說》“蓮,花之君子者也”,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唐人韓愈《師說》“君子不齒”的“君子”,是對統(tǒng)治者和貴族男性的通稱;《荀子·勸學》“君子博學”,指地位高,學問好的人;唐李朝威《柳毅傳》“君子書敘”,系對別人的尊稱,猶言先生;明人梁辰魚《浣紗記·被擒》“越王親率兕甲十萬,君子六千,直渡太湖”, 指春秋時期越國的心腹軍隊。“君子”不僅是對人在道德品質上的要求,也以植物寓意,如將雖不粗壯,但卻正直,堅韌挺拔,不懼嚴寒酷暑,萬古長青的竹稱為“君子”,人間則作為“君子”的化身。宋人蘇轍《林筍復生》:“偶然雷雨一尺深,知為南園眾君子?!鄙踔粒瑢⑷巳讼矏鄣拿谰埔卜Q為“君子”,如《類說》卷四十三引唐人皇甫松《醉鄉(xiāng)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觴醉人者為君子?!?/p>

      揚雄的時代,是有些類似于孔子的時代。被董仲舒等西漢時儒改造了的儒家學說,或經學化,或讖緯化,已經徹底歪曲了經典儒家的真面目。揚雄為了恢復孔子的正統(tǒng)儒學而撰寫《法言》等著作,對儒家學說進行“圣化”,竭力捍衛(wèi)其正統(tǒng)性的學說,這就自然要高舉起“君子”這面道德品質的大旗。在這樣的背景下,將“求為君子”作為教育目的也就可以理解了。

      《法言》卷十二是《君子》,比較集中地對“君子”的方方面面進行了論述,論述之前有小序:“君子純終領聞,蠢迪檢押,旁開圣則。撰《君子》第十二?!盵6]大意說,君子善于成就自己美好的名聲,行動無不遵循法則在進行,而且能將圣人的原則發(fā)揚光大。為此特撰《君子》一卷。

      三、揚雄對“君子”的論述

      《法言》中的《君子》共18章,今擇其部分并加以簡略點評:

      或問:“君子言則成文,動則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般之揮斤,羿之激矢。君子不言,言必有中也;不行,行必有稱也?!?/p>

      或問:“子之柔剛。”曰:“君子于仁也柔,于義也剛?!?/p>

      揚雄強調“德”與“行”的內外統(tǒng)一,認為具備了“內圣” 修養(yǎng)的“君子”,一言一行都能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圣人的道德規(guī)范。儒家強調“修身”,修身是成就事業(yè)的基礎。修身好比煉內功,由凡人而“君子”。揚雄關于“君子”對待“柔剛”問題的解說,既體現(xiàn)了“君子”人性善的一面,又表現(xiàn)出其“法不阿貴”的一面。

      或問:“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奧?”曰:“非茍知之,亦允蹈之?!被蛟唬骸白有≈T子,孟子非諸子乎?”曰:“諸子者,以其知異于孔子者也。孟子異乎?不異。”

      揚雄把孟子作為知行合一的典型來宣揚。此章也可視為揚雄維護孔子及儒學理論的宣言書。他毫不諱言自己鄙視“諸子”的理由是“以其知異于孔子”。揚雄這一涇渭分明、毫不含糊的堅定立埸,使他贏得了在儒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或曰:“孫卿非數(shù)家之書,侻也;至于子思、孟軻,詭哉?”曰:“吾于孫卿歟,與見同門而異戶也。惟圣人為不異。牛玄骍白,睟而角,其升諸廟乎?是以君子全其德?!被騿枺骸熬铀朴瘢俊痹唬骸凹儨S溫潤,柔而堅,玩而廉,隊乎其不可形也?!?/p>

      被荀子所非議的“十二子”中,只有子思、孟子是儒家學派中人,所以揚雄認為荀子對子思、孟子的非議,是“同門而異戶”。在揚雄看來,荀子對其他“十子”的非議都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他不僅維護了儒家的理論,而且糾正了諸子的一些錯誤。揚雄以“玉”喻君子之德,特別強調其“純淪”(純理),就是因為諸子的學說過于“駁雜”。在他看來,司馬遷雖是儒者,論定是非卻“不與圣人同,是非頗謬于經”,所以他強調“君子全其德”。

      或問:“圣人之言,炳若丹青,有諸?”曰:“吁!是何言與?丹青,初則炳,久則渝。渝乎哉?”

      在揚雄看來,“圣人之言”是永遠顛撲不破的真理,是不會改變也不能改變的。揚雄完全以儒學的衛(wèi)道者自居,也就難怪自漢直到北宋的一大批思想家和政治家,無不將揚雄視為繼孟子之后的儒學繼承人和維護者了。

      或曰:“圣人自恣與?何言之多端也?”曰:“子未睹禹之行水與?一東一北,行之無礙也。君子之行,獨無礙乎?如何直往也?水避礙則通于海,君子避礙則通于理?!?/p>

      圣人“言之多端”,是就圣人言論的廣度而言。不解圣道之深奧玄妙,便難免“溺于所聞而不自知其非”;不知圣道之經緯萬端,更不知“避礙”而難“通于理”。揚雄歷來主張“避礙”?!氨艿K”并非逃避困難,而是追求辦事效率。揚雄以為,要想成就大事,必“會其時之可為”,即要遇到能夠成就事業(yè)的機會。

      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小人好己之惡,而忘人之好。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孔子提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還主強“君子惡稱人之惡者”。君子待人寬厚,故常見到別人的優(yōu)點;律己嚴格,故不見自己的優(yōu)點?!靶∪恕狈创?,對己寬容放縱,故將自己缺點視為優(yōu)點;對人吹毛求疵,故將別人的優(yōu)點視為缺點。

      或曰:“子于天下則誰與?”曰:“與夫進者乎!”或曰:“貪夫位也,慕夫祿也,何其與?”曰:“此貪也,非進也。夫進也者,進于道,慕于德,殷之以仁義。進而進,退而退,日孳孳而不自知倦者也?!被蛟唬骸斑M進,則聞命矣。請問退進?”曰:“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被蛟唬骸叭舸?,則何少于必退也?”曰:“必進,易儷也;必退易儷也。進以禮,退以義,難儷也?!?/p>

      揚雄把“上進”理解為對道、德、仁、義的不懈追求,實際上就是反對一般人對學習所持的急功近利和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他“不為章句”之學,表現(xiàn)他不愿走同時代讀書人靠注解經書進入仕途的道路。他“自有大度”,這個“大度”就是繼承孔子的事業(yè),實現(xiàn)禮樂治國、建立王道的理想。揚雄主強,仕進與隱退都應當符合立義的原則,并且認為這是很難做到的,但這正是高尚的政治情操和偉大人格的集中體現(xiàn)。

      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

      能夠貫通天、地、人三道于一體的,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儒”,一定是極圣極智的“圣人”?!吨芏Y》把“六德”“六行”“六藝”叫做“德行”“道藝”。有此“德行”“道藝”者,非圣人不可當之。揚雄以“王”釋“儒”,不乏宣示“儒術獨尊”的用心。

      人必先作,然后人名之;先求,然后人與之。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自愛,仁之至也。自敬,禮之至也。未有不自愛敬而人愛敬之者也。

      一個人的美譽或罵名、吉祥或災禍,無不決定于自己的所作所為,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對治國治民的官吏來說,“自愛”“自敬”尤其重要。官吏愛自己的前途、愛自己的聲譽,才不至于貪酷,才不至于徇私枉法。官吏能夠自尊自重,才可能尊重百姓的人格,才可能尊重百姓的利益。官吏都能“自愛”“自敬”,社會風氣必然會好起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才會和諧起來。

      或問:“人言仙者,有諸乎?”“吁!吾聞伏羲、神農歿,黃帝、堯、舜殂落而死,文王畢,孔子魯城之北。獨子愛其死乎?非人之所及也。仙亦無益子之匯矣!”或曰:“圣人不師仙,厥術異也。圣人之于天下,恥一物之不知;仙人之于天下,恥一日之不生?!痹唬骸吧酰∩?!名生而實死也?!?/p>

      或曰:“世無仙,則焉得斯語?”曰:“語乎者,非囂囂也與?惟囂囂為能使無為有。”或問:“仙之實?”曰:“無以為也,有與無,非問也。問也者,忠孝之問也。忠臣孝子,偟乎不偟。”

      揚雄強調,長生不死的所謂“仙”,純屬騙人的鬼話,人們不應該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這樣的事情上。一般說來,人生最大的功利目的應該是追求長壽。長生不死是不可能的,而長壽是有可能的。但長壽的途徑是作一個“仁者”,仕則要做“忠臣”,不仕則要做“孝子”。

      或問:“壽可益乎?曰:“德?!痹唬骸盎?、牛之行,德矣;曷壽之不益也?”曰:“德,故爾。如回之殘,牛之賊也,焉得爾?”

      曰:“殘賊或壽?”曰:“彼妄也,君子不妄。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君子忠人,況己乎?小人欺己,況人乎?”

      “德可益壽”與“仁者壽”是相同的命題。道德美好固然可以益壽,但堅守美好道德也有可能弄得自己窮困潦倒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顏回、冉牛是如此,揚雄自已又何嘗不是如此?大凡在一個顯失公平的社會里,總是難免有“好人活得累,壞人富且貴”的現(xiàn)象。

      這樣看來,揚雄所謂的“君子”,是品德高尚、言行謹慎的人;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為“君子”。那么,要想“求為君子”,必須樹立成為“君子”的志向,選擇品行俱佳的老師,并為此堅持不懈地學習。

      四、“求為君子”的學習方法

      揚雄認為,學習的目的是使自己成為“君子”。“君子”是具有道德、有修養(yǎng)和德才并重的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引導著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可以讓老百姓安樂,所以社會需要“君子”。“求為君子”也是讀書人的畢生追求。怎樣成為“君子”呢?

      一是“務學不如務求師”。

      《廣雅·釋詁四》謂:“學,教也?!币驗椤皩W”與“教”通,故揚雄十分看重教師的作用,他說:“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7]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尤其是缺乏知識和經驗的青少年(即“桐子”),他們的未來會怎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決于教師的。有許多格言都是強調教師作用的,例如:“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經師易遇,人師難遇”;“舉世不師,故道益離”;“學貴得師,亦貴得友”;“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等等。所以,致力于學習,“求為君子”,首先是致力于尋求合適的教師。特別是在當時,學習儒家經典,還存在門派,師傳關系非常重要。欲得到社會公認的學術地位,治學者必須恪守師法家法。揚雄高度推崇育人的教師,認為教師在作人、治學諸方面都應該為學生起到表率作用,成為學生效法的楷模;而最重要的要求是行其義,彰其道,這也是當時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的現(xiàn)實需要。揚雄要求教師要有真本事,“是何師與?是何師與?天下小事為不少矣,每知之,是謂師乎?師之貴也,知大知也。小知之師亦賤矣。”[8]也就是說,身為教師,“師之貴”,必須“知大知”,掌握圣人之道。這樣,揚雄就把為師的標準與治學的要求統(tǒng)一起來,體現(xiàn)了他唯尊正統(tǒng)儒學的立場。

      二是“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

      揚雄認為,人要想上進就必須求學,學習的意義在于“修性”,最終“求為君子也”。作為“君子”,必須具備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guī)范。只有具備了這些道德規(guī)范,才能稱得上是健全之人。他說:“學者,所以修性也。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學則正,否則邪?!盵9]就是說,人性中的善、惡因素原本就存在,倘不加約束,任其發(fā)展,那么,成為善人或是惡人都是有可能的。但如果加以后天的“修性”即學習,結果就會大不同。學習就是用來修養(yǎng)本性的???、聽、說、容貌、思想,是本性所具有的,學習可以使之端正,否則就有可能變得邪惡。“修性”的結果是達到“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這就是“君子”的品行了。 [10]揚雄認為,統(tǒng)治者不應在律令上下功夫,而應“張其綱紀,論其教化,導之以仁,臨之以廉正,修之以禮義”[11]。如能使百姓以仁為利,以義為樂,并以美名來鼓勵、引導他們向善,也就可以為政日新了。揚雄主張儒家德政,提倡先教而后刑。他說:“或曰:‘人君不可不學律令。曰:‘君子為國,張其綱紀,謹其教化。導之以仁,則下不相賊;蒞之以廉,則下不相盜;臨之以正,則下不相詐;修之以禮義,則下多德讓。此君子所當學也。如有犯法,則司獄在?!盵12]揚雄認為,應該以綱紀教化治國,行仁政,修禮義,只有在犯法時,才動用司獄刑法。在揚雄思想的引導下,東漢末年的徐干在《治學》中的第一段話即說:“昔之君子,成德之行,身沒而名不朽,其何故哉?學也。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務也。”[13]在他看來,學習可以提高道德修養(yǎng),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不僅可以成為“君子”,甚至可以成為“圣人”。

      三是“百川學海而至于?!?。

      揚雄認為,學習和修身都是為了行道。他在《學行》篇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即為:“學,行之,上也。”學習的目的,修身的目的,就是為了對學習成果付諸實行,這也是學習目的的最高體現(xiàn)。揚雄以“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而不至于山”[14]為喻,說明川流不息與靜止不長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他指出:“常修德者,本也;見異而修德者,末也;本末不修而存者,未之有也?!彼麖娬{時時刻刻都應躬行正道而排除雜念,特別是要在每一細小環(huán)節(jié)均嚴格要求自己。他說:“君子言則成文,動則成德。”不僅要言,更要有行。揚雄提倡學行結合,“君子強學而力行”[15]。 學之所以要行,就是“旁通厥德”[16],即在對德有深刻廣泛的認識之后付諸言行。揚雄強調“德”與“行”的內外統(tǒng)一,認為具備了“內圣”修養(yǎng)的“君子”,一言一行都能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圣人的道德規(guī)范;而有道德的人必然勉勵自己學習并且努力去行動。無論是學習還是修身,都貴在堅持,要靠堅忍不拔的毅力,需要持之以恒的鉆研精神,將所學知識切實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把所學和所用有機結合起來。所以,學習只是手段,學以致用才是最終目的。

      總之,在揚雄看來,有了堅持儒學傳統(tǒng)的好老師,認真學習,認真“修性”,靠堅忍不拔的毅力去學習和鉆研,具備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guī)范后,再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就是 “君子”了。

      注釋:

      [1]《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之《學記》,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3][6][7][8][9][10][11][12][14][15][16](漢)揚雄:《學行》,據紀國泰《<揚子法言>今讀》,巴蜀書社2017年版。

      [4]轉自《辭源》“君子”條,商務印書館1979年修訂第1版。

      [5]參見楊伯峻:《論語譯注》之《論語詞典》釋“君子”,中華書局1980年版。

      [13](漢)徐干:《中論》卷上《治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本文為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重點基地“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fā)研究中心”課題《揚雄思想及其當代教育價值研究:基于學校特色發(fā)展的視角》階段成果之一)

      作者:成都市郫都區(qū)第四中學校長

      猜你喜歡
      教育目的揚雄
      試論揚雄《法言》對儒學的發(fā)展
      芻議揚雄筆下的蠶桑及民生觀
      揚雄的蠶叢說與史學價值
      “壯夫不為”與“不諷則勸”——揚雄對漢賦理論的改造與兩漢之際文學批評思想的定型
      西漢揚雄《太玄》律學思想的初步認識
      揚雄的鄉(xiāng)土意識與六朝社會的地域文化觀念
      朱熹的理學教育思想及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論教育價值與教育目的的關系
      淺談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誤區(qū)與實施途徑
      湾仔区| 兴业县| 股票| 盱眙县| 内江市| 九江市| 陇南市| 铜鼓县| 东丰县| 交城县| 邢台县| 彩票| 商都县| 长治市| 四子王旗| 孟津县| 华阴市| 泸溪县| 綦江县| 新巴尔虎左旗| 正安县| 西藏| 高平市| 门头沟区| 垣曲县| 道孚县| 芷江| 新蔡县| 美姑县| 韩城市| 久治县| 玉溪市| 墨脱县| 岳普湖县| 定安县| 工布江达县| 衡水市| 札达县| 准格尔旗| 石嘴山市| 故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