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多功能介詞“為了”的詞匯化、語法化及相關問題

      2020-07-18 15:38張成進孔冬秀
      關鍵詞:詞匯化語法化

      張成進 孔冬秀

      摘 要:“為了”是個多功能介詞,既表目的又表原因。“為了”來源于隋唐五代時期的“為(V)+了(動相補語)”結構,宋代該結構中的“了”進一步語法化,形成“為(V)+了1”結構。元代,“為(V)+了1”在“多動詞結構”中被重新分析為目的義介詞。明代中后期“為了”又衍生出原因義用法。由整個事件轉指事件目的是介詞“為了”形成的認知語義條件;“為”與“了”各自的非范疇化與語法化為“為了”的形成提供了融合條件;“多動詞結構”為“為了”的詞匯化、語法化提供了句法環(huán)境條件。漢語史上,介詞“為了”先形成目的義,繼而形成原因義。

      關鍵詞:“為了”;多功能介詞;詞匯化;語法化;認知轉喻

      中圖分類號:F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101(2020)03006407

      收稿日期:2020-04-1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韻律-結構-語義界面調適下漢語非詞法結構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研究”(18BYY173)

      作者簡介:張成進(1972-),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漢語語法研究,詞匯化、語法化研究。

      Abstract: “Weile” is a multifucrional preposition in the modern Chinese and it has two kinds of grammatical meanings, one is purpose meaning, another is reason meaning. “Weile” is derived from the “Wei(V)+Le(phase complement)”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n song dynasty, the form of “Wei(V)+Le(aspectual marker)”is formed along with “Le” further grammaticalization,and it is reanalyzed into the purpose and reason preposition 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whole event transferring events purpose and reason makes up the cognitive semantic conditions of “Weile” form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everal verbs having the same subject constitutes the syntactic conditions of “Weile” formation. Corpus analysis reveals tha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e preposition “Weile” forms purpose meaning first, then the reason meaning.

      Key words:Weile;Multifunctional preposition;Lexicalization;Grammaticalization; Cognitive metonymy

      介詞“為了”是個多功能虛詞,虛詞的多功能性指同時兼具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而又相關的語法意義。關于“為了”的介引功能主要有如下兩種觀點:一是將其處理為原因、目的介詞,一是將其處理為目的介詞。第一種觀點認為“為了”是介引原因還是介引目的有時很難分清,因此籠統(tǒng)處理為介引原因與目的。陳昌來稱“為了”為因事介詞,包括介引原因和介引目的兩大類[1]。持介引原因、目的觀點的還有侯學超《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2]、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級語言班《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3]、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4]、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虛詞》[5]等。另外,《漢語大詞典(卷六)》在解釋“為了”時雖然沒有標注其詞性,但認為它既可以表目的又可以表原因[6];第二種觀點將介詞“為了”處理為介引動作行為目的。持此看法的主要有,《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為了,表示目的”,同時該詞典還指出:“表示原因,一般用‘因為,不用‘為了?!盵7]《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2版)》也認為:“‘為了,引進動作或行為的目的?!盵8]此外朱景松《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也持介引目的的觀點[9]。持這一觀點的實質是認為應對“為了”介引目的和介引原因的兩種功能予以區(qū)分。

      以上各種語文工具書或語言學專著對“為了”的解釋均基于現(xiàn)代漢語共時層面。而“為了”一詞在古代漢語中使用如何,則很少有語文類工具書言及,更遑論加以收錄。

      “為了”一詞的歷時來源研究,近年來有部分博士論文或專著論及,諸如萬瑩[10]79-80、雷冬平[11]172-174、周四貴[12]128都談及該詞的來源問題,但總體而言,論述較為粗疏,某些看法還有值得商榷之處。本文結合新修大正藏經、北京大學CCL語料庫和北京語言大學BCC語料庫,集中討論如下幾個問題:“為了”的源形式是什么,是動詞加體標記整體詞匯化而來還是介詞加體標記直接派生而來;“為了”形成于何時,具體的詞匯化、語法化路徑怎樣;“為了”的詞匯化、語法化動因如何;“為了”的介引功能定位。

      一、“為了”中構詞語素“為”和“了”的語法化

      “為了”的構詞語素是“為”和“了”,“了”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主要有兩種虛詞用法,一是用作動態(tài)助詞或曰完成體助詞,即了1,二是用作句末語氣助詞或曰事態(tài)助詞,即了2。李運富、牛振指出,由句法結構“詞匯化”而成的復合詞,應該分析其成詞的過程和詞義生成的方式[13]。本節(jié)首先簡要考察成為構詞語素之前的“為”與“了”在漢語史上的發(fā)展演變情況。

      (一)“為”由動詞到介詞語法化考察

      《說文解字·爪部》:“為,母猴也,下腹為母猴形?!睂ⅰ盀椤钡谋玖x解釋成母猴,顯然有誤。羅振玉將“為”的金文字形與甲骨文字形進行對比,通過“為”的字形演變線索,得出“為”的本義應該是:“意古者役象以助勞?!盵14]95-96早在先秦漢語中,“為”就由“役象以助勞”發(fā)展出“做、干、幫助”等動作行為義,讀音是wéi。“為”在先秦時期就有介詞的用法,主要有兩種重要的語法功能,一是介引動作行為的受益對象,一是介引動作行為的目的與原因,介詞“為”的讀音是wèi。王力認為:“為(wèi)”有“幫助”的意思,由此發(fā)展出介詞,表示“給”和“替”[15]??祰抡J為動詞“為”的本義是“役象以助勞”,“為”由動詞語法化為介詞,這一過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完成[14]92-96。趙大明提出,介詞“為”(wèi)和“為”(wéi)有兩條不同的虛化路徑,“為”(wèi)虛化過程是: 做、造、干—幫助—引進替代或受益對象—引進目的—引進原因;介詞“為”(wéi)的虛化過程是:造成、變成—被動義助動詞—被動義介詞[16]。盡管在介詞“為”的動詞來源義上三家看法不盡相同,但“為”虛化的總體輪廓可以總結成:介詞“為”由動詞“為”語法化而來;語法化的途徑是連動結構;動詞“為”虛化成介詞的時代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完成。

      (二)“了”由完結動詞到動態(tài)助詞的語法化考察

      學界一般認為,動態(tài)助詞“了”由完成、了結義動詞“了”語法化而來,這一過程開始于唐五代,完成于宋代。孫錫信總結出漢語史上的實詞“了”主要有四種意義,分別是:繚繞;了結;了悟、了解;完全。孫文同時指出:“‘繚繞、‘了悟、‘完全意義的‘了與詞尾‘了無關,詞尾‘了是從表示‘了結意義的‘了發(fā)展而來的。”[17]據我們考察,東漢時期,“了”的上述四種意義與用法中,用作動詞充當結果補語的用例非常少見,而用作動詞充當謂語、用作副詞充當狀語、用作形容詞充當定語或謂語的用例較為多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乃至唐、五代時期,“了”的諸種用法出現(xiàn)了此消彼長的發(fā)展變化:東漢時很少見,魏晉南北朝時仍很少見,唐、五代使用量猛增。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有另外幾個表完成義動詞“畢、訖、竟、已”的存在。此時完成義動詞“了”在和這幾個完成義動詞作補語競爭時尚不處于優(yōu)勢地位。梅祖麟將幾個意義相近的動詞“畢、訖、竟、已、了”稱為完成動詞,將“動+賓+完”稱為完成貌句式,并認為從南北朝到唐代,“‘了字在這個框子里替代了其它詞匯,變成了最常用的完成動詞?!盵18]63曹廣順觀點與此類同,將“動詞+賓語+完成動詞”稱為完成句式,并指出:“‘動詞+賓語+完成動詞格式在魏晉以后廣為使用,其中的完成動詞,在唐五代前后開始向‘了歸并,‘了字逐漸在這個格式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盵19]17我們總體贊成梅、曹諸學者的看法,但同時認為“了”在完成貌句式中出現(xiàn)的時間可能早于西晉,因為我們在東漢佛經文獻中檢索到“了”用于完成貌句式的用例,如下:

      (1)我受佛威神已悉俱了,我有等率五百人。愿天尊加四等之大慈,勉引入法。(后漢天竺三藏支曜譯《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

      此句中“了”是動詞,意思是完畢、結束,充當謂語中心“受佛威神”的補語,且“了”前還有“已悉俱”三個副詞的修飾。本句應該屬于完成貌句式“動詞+賓語+(副詞)+完成動詞”格式,說明東漢時“了”可能就已用于完成貌句式。但這樣的例句在東漢佛經文獻中使用的非常少,我們目前只檢索到這一例。

      完成動詞“了”大量進入完成貌句式并替代其它完成動詞的年代是唐、五代。表完成語法意義的動態(tài)助詞“了”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虛化的。梅祖麟認為從中唐到宋代,完成貌“了”挪到動詞和賓語之間的位置[18]63,即形成“動+了+賓”結構,動態(tài)助詞形成。曹廣順與梅祖麟的看法稍有不同,他認為動態(tài)助詞“了”的大量出現(xiàn),是從北宋開始的[19]17-18。吳福祥認為:“了”先在“動+了”格式里虛化為動相補語,然后帶上賓語形成“動+了+賓”格式;最后,“動+了+賓”格式中的動相補語“了”進一步虛化變成完成體助詞;并認為典型的動態(tài)助詞“了”要到宋代才能見到[20]452-462。

      以上學者盡管在動態(tài)助詞“了”來源于何種句法格式上存在一定分歧,但關于動態(tài)助詞“了”虛化于唐、五代,大量產生于宋代的看法基本相同。

      二、“為了”的詞匯化、語法化歷程

      目前論及“為了”一詞形成歷史的主要有如下學者:萬瑩認為,“為了”是幫助義動詞“為”后附體助詞“了”虛化而來的介詞,并推定“為+了”虛化為介詞的主要階段在明清時期[10]65-79;雷冬平認為,“為了”是表示“干、做”義的動詞“為(wéi)”加上體標記“了”重新分析的結果,所給最早例句為明代[11]173;向熹認為,“為了”由介詞“為”加助詞“了”構成,表示目的或原因[21]。周四貴認為,“為了”是根介詞“為”附加后綴“了”構成的復音介詞[12]128。以上四家論述可概括成如下兩種觀點:其一,萬氏和雷氏認為“為了”是動詞“為”加上體標記助詞“了”整體虛化而成;其二,向氏、周氏認為“為了”是介詞“為”附加后綴“了”派生而成。前者雖然認為“為了”是整體虛化而來,但對虛化過程論述得非常簡略,且所給例句也有值得商榷之處;后者既然認為“為了”是附加法構詞的結果,自然也就不涉及歷時虛化問題。

      (一)“為了”的早期使用形態(tài)——互不做直接成分的相鄰連用形式

      “為了”最初出現(xiàn)時是互不作直接成分的線性相鄰連用形式。目前我們所能檢索到“為了”的最早形式,始于東漢佛經文獻,例如:

      (2)欲聞經,欲行法?!瓰榱岁幉浑S惑,為不隨所有求無為。(東漢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卷上)

      此句中的“為”是表目的介詞,“了”是動詞了悟、理解,“了陰”是動賓短語,即了悟隱秘、不外露之事。可見,這里的“為了”是兩個互不做直接成分的相鄰連用形式。這種相鄰連用的“為了”還不是介詞“為了”的來源形式,因此與介詞“為了”的來源無關。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們在葛洪的《抱樸子·彈禰卷》中檢索到1例“為了”,在后秦僧肇的《寶藏論》中檢索到4例“為了”,分別列出:

      (3)(衡)即摧壞投地,表悵然有怪色,謂衡曰:“為了不中蕓鋤乎?惜之也。”衡索紙筆,便更書之。(《抱樸子·彈禰卷第四十七》)(按:表即劉表,衡即禰衡)

      (4)夫離者虛也,微者沖也,沖虛寂寞,故謂之離微。夫圣人所以無妄想者,為達離也。所以有奇特之用者,為了微也。(后秦僧肇《寶藏論·離微體凈品第二》)

      (5)何謂為樂。為了微故,即內無所思。為了離故,即外無所依。(后秦僧肇《寶藏論·離微體凈品第二》)

      (6)然數(shù)數(shù)覺知離微之義,此人不久即入真寔無上道也,何以故,為了正見根本故也。(后秦僧肇《寶藏論·離微體凈品第二》)

      句(3)中的“為了”仍然是互不作直接成分的“為”與“了”的相鄰連用,“為”是因為,“了”是副詞“完全”,“為了不中蕓鋤乎”意為“因為完全不合心意、不合道理嗎”。句(4)中的“為了”也是互不作直接成分的“為”與“了”的相鄰連用,“為”是因為,“了”是動詞了悟、理解,“為了微也”意思是“因為了悟、理解了‘微這種法性”。句(5)、(6)中的“為了”與此相同。上舉《寶藏論》中的四個句子其中心思想都是佛家在闡釋他們的“離微”“離微”,據丁福?!斗饘W大辭典》(1991)第2873頁:“(術語)法性之體,離諸相而寂滅無余是云離;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議,是云微?!狈ㄐ跃辰纾驗榱宋颍礊榱耍┝恕半x”和“微”這兩種佛家法性,所以會帶來句(4)—(6)中描述的種種結果??梢姡@五處“為了”中的“為”并不是一個動詞,“為了”只是個跨層相鄰連用形式,與介詞“為了”不存在語義上的關聯(lián),因而不是介詞“為了”的來源形式。

      (二)“為了”的來源形式——隋唐五代“為V+了(動相補語)”結構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為了”是互不做直接成分的線性相鄰連用形式,其中的“為”多用作介詞,“了”根據句義存在多種實詞用法,這種類型的“為了”顯然與目的義介詞“為了”不存在來源關系。理論上而言,這一歷史時期,由“為(動詞)+了(結果補語)”構成的完成貌結構存在使用的可能性;但據前文考察,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竟、訖、已、畢”幾個完成動詞的廣泛使用,“了”用作動詞充當結果補語的用例罕見,因此漢語史上,“為(動詞)+了(結果補語)”完成貌結構在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語料中亦未能發(fā)現(xiàn)。

      隋唐五代時期,開始出現(xiàn)互作句子成分的“為了”形式,即互做直接成分的“為V+了(動相補語)”結構。動相補語的概念由吳福祥提出,意指表示實現(xiàn)或完成的補語性成分,是處于結果補語與完成體助詞虛化鏈中間環(huán)節(jié)的語法成分[20]452-462。此處的“了”與吳先生提出的動相補語類同,因此我們視為動相補語的范疇。“為V+了(動相補語)”結構是隋唐五代時期“為了”發(fā)展出的一種新形式。例如:

      (7)有一居士,家有一奴,勤求作務,無有懈怠,所有作務,先首為了。(大唐三藏義凈《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

      (8)若且習之,自知未了,名之為淺;若執(zhí)為了,即名為偏。故就習人云偏淺也。(大唐宗密《原人論·斥偏淺》

      句(7)、(8)“為了”中的“為”是動詞“做”的意思,“了”可以理解成完成動詞,意思是完畢、結束,作“為”的結果補語。若按此理解則以上兩句中的“為了”均屬于完成貌結構。但此處的“了”還可以理解成體標記,表示“為”動作行為完成這樣的體意義。以上兩句均是出自唐代文獻,如果從漢語史上“了”由完畢義動詞虛化為體標記的發(fā)展歷程來看,這兩句中的“了”恰好處于由動詞虛化為體標記助詞的關鍵時期,因此,這兩處“了”我們將之定性為處于“完畢義動詞→完成義體標記”過渡階段。正因如此,我們將此處的“了”歸為動相補語的范疇,即處于結果補語與完成體助詞虛化鏈中間環(huán)節(jié)的語法成分?!傲恕钡男再|確定之后,我們就可以將句(7)、(8)中的“為了”進行定性:它是“為”和“了”互做直接成分的“為V+了(動相補語)”形式,其中“了”處于由完畢義結果補語虛化為完成體助詞的過渡階段。而這樣的“為V+了(動相補語)”結構正是現(xiàn)代漢語中目的義介詞“為了”的來源形式。

      (三)“為了”的進一步發(fā)展形式——宋代“為V+了1”結構

      宋代,“為V+了(動相補語)”結構中的“了”進一步虛化,由動相補語發(fā)展演變?yōu)轶w標記助詞。曹廣順(1995)認為:“動態(tài)助詞‘了的大量出現(xiàn),是從北宋開始的” [19]18??梢?,此時“為了”中“了”的虛化與漢語史上“了1”的語法化歷程是同步的。

      (9)某啟,示諭《韓公廟記》。輟忙為了之,已付來人。(蘇軾《與蔡朝奉書》)

      (10)曰:“不能已,是為了又為,為得好后,只管為,如‘欲罷不能相似”。(《朱子語類·論語十三》)

      以上三句中的“為了”中的“了”都是完成體助詞,語法意義上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句(9)中的“為了”處于“V+了+賓(之)”格式中,這樣的格式是形式上判定“了”已經虛化為完成體助詞的典型形式,“輟忙為了之”意即停止忙碌其他事情而把《韓公廟記》寫完,“為”在本句中可以隨文理解成“著文、寫”。句(10)“為了”中的“為”是動詞做,“了”表示“做”這一動作行為的完成,是體標記助詞,“為了又為”意即做了又做、做事認真不停止。這兩句中的“為了”共同的語法功能是整體充當所在句子或小句的謂語中心。顯然,此處的“為V+了1”結構尚未詞匯化為一個整體性詞匯單位,即目的義介詞“為了”此時尚未形成。

      (四)“為了”重新分析的句法環(huán)境——多動詞結構

      當“動詞+體標記”結構的“為了”處于句子或小句中唯一動詞中心時,核心謂語地位穩(wěn)固,但當“為了”所在句子或小句中還有其它動詞與之并存時,其核心謂語地位動搖。張成進把像“為了”這樣的“動詞+體標記”結構處于V1句法位置、其后還有其它動詞性成分的句子或小句稱為“多動詞結構”[22]。 “為V+了(動相補語)”正是在這樣的句法環(huán)境中開始虛化的。這一過程開始于元代,如:

      (11)實與你為了姻眷,卻來這席上尊前。(關漢卿《杜蕊娘智賞金線池》)

      (12)我向西延邊上建功為了宰職,你管取那五花誥夫人名位,則不要你個桂英化做一塊望夫石。(《全元雜劇·無名氏·逞風流王煥百花亭》)

      句(11)、(12)中“為了”所處句法環(huán)境的共同點是“多動詞結構”,“為了”不是所在小句或短語中的唯一動詞性成分,處于這種結構中的“為了”具有兩解性特點:既可以理解成“為V+了(體標記)”結構,意即“做了”;又可以理解成目的義介詞,介引動作行為的目的。

      (五)“為了”重新分析的完成——目的義介詞“為了”形成

      伴隨“為了”使用的句法環(huán)境進一步擴展,由“多動詞結構”擴展為非“多動詞結構”;或者“為了”后的賓語由動作的受事成分擴展成非受事成分;“為了”的重新分析過程完成,虛化為目的義介詞。這樣的用例在元代及明初也已出現(xiàn)。

      (13)我為了他害殺了有甚么不相應。有一日再團圓,畫堂春自生。(《全元散曲·無名氏·拘刷行院》)

      (14)金生本來是為了尋找妻子而來,自從大廳前見過一面之后,再也得不到相見的機會。(瞿佑《剪燈新話·富貴發(fā)跡司志》)

      句(13)、(14)中“為了”后接的成分都不可以再作受事成分理解,“為了”所處的句法環(huán)境也不嚴格要求必須是“多動詞結構”,這些句子中的“為了”兩解性消失,只能理解成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目的。

      (六)介詞“為了”的發(fā)展——原因義介詞“為了”形成

      學界目前對介詞“為了”介引功能的處理,存在分歧:一是將其籠統(tǒng)處理為目的介詞;二是對其進行細分,處理為兼表目的和原因介詞。就本文的語料考察來看,介詞“為了”的介詞功能最初形成于元代及明初,且語法功能都是表示目的;明代中后期以后才逐漸發(fā)展出表示原因的語法功能。盡管漢語史上介詞“為了”由目的義發(fā)展出原因義所經歷的時間跨度并不長,但語料還是清晰地顯示這兩種語法意義的時間分野。目的義介詞的用例我們除了在《全元散曲》檢索到用例之外,還在元末明初瞿佑的文言短篇小說《剪燈新話》中檢索到3例,在明前期李昌祺《剪燈余話》(1419年成書)中檢索到10例,錄其中2例如下:

      (15)趙氏是已亡宋朝的宗室,買我是為了給他們的女兒作陪嫁。(《剪燈余話長安夜行錄》)

      (16)于是,為了讓蕭裕動心,他屢次讓媚娘到井上打水,以便讓蕭??吹剿?。(《剪燈余話·鳳尾草記》)

      句(15)、(16)中的“為了”都是表示目的。明代中后期,表示原因的介詞“為了”逐漸產生,以下兩句中的“為了”均表示原因。

      (17)王克新說五個鬼和判官大鬧,就是為了我們殺死的魍魎之鬼,一總有三十二宗,都在告狀取命。(《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第九十一回)

      (18)不想周得為了一場官司,有兩個月不去相望。……只因周得不來,懨懨成病,如醉如癡。(《喻世明言·任孝子烈性為神》)

      (七)清代“為了”——介詞“為了”的發(fā)展成熟

      元明時期,介詞“為了”雖已產生,但總體上使用頻率不高。到了清代,“為了”才發(fā)展成為使用非常普遍的介詞。發(fā)展成熟的標志有兩點,一是使用頻率的大幅度提高,一是介引句法成分的豐富多樣性。因此,把我們把清代視為介詞“為了”的發(fā)展成熟期。

      (19)冒得官把臉一紅道“為了吃飯,也叫做沒法!”(《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回)

      (20)至于作書的為了一個張親家太太吃白齋,就費了這幾百句話,他想來未必肯這等無端枉費筆墨。(《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

      從以上各句中“為了”的使用情況來看,現(xiàn)代漢語中“為了”介引謂詞性成分(句19)、介引小句(句20)等用法都已具備。介詞“為了”在清代發(fā)展成熟除了體現(xiàn)在它介引句法成分豐富性之外,還體現(xiàn)于它在這一時期使用頻率的提高上,使用頻率的極大提高表明“為了”在清代已是一個使用較為普遍的介詞。我們就一些清代文獻作品中介詞“為了”的使用數(shù)量情況進行統(tǒng)計,以表明“為了”在清代的發(fā)展成熟。見下表1:

      三、“為了”的詞匯化、語法化的動因

      (一)認知轉喻機制——由動作行為轉喻動作行為的目的

      “轉喻由相同經驗領域或概念結構內的映射構成”[23],反映的是同一認知域內不同成員間的指代關系,這些成員所代表的概念往往被人們根據一定的生活經驗建立起種種相對固定的關聯(lián)模式。無論是“為V+了(動相補語)”形式還是 “為V+了1”形式,都表示一種事件,區(qū)別在于前者重在表示動作行為的結果,后者重在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但在認知域上都形成一個事件認知域,簡稱事件域。在“做完某件事”這一事件域中,往往關聯(lián)這樣一些語義成分或事件要素:施事、動作、受事、目的、原因等,當其中的某一事件要素在具體語境中被推至凸顯位置時,因其顯著度的提高,在認知轉喻機制的作用下,整個事件會進而轉喻該事件中的某一事件要素?!盀閂+了”詞匯化的完成正是事件域認知框架內“做某件事”(整個事件)轉指“做某事的目標、目的”這一認知轉喻的結果:當“為V+了1”結構處于句中核心謂語地位時,此時事件義居于前景位置;當“為V+了1”結構處于多動詞競爭核心謂語語境時,此時事件義與目的義處于互動競爭中;當“為V+了(體標記)”結構在競爭核心謂語降至次要地位時,則其事件義退隱至背景位置,目的義凸顯被推至前景位置,因而目的義介詞“為了”產生。

      (二)非范疇化——“為”與“了”范疇轉移與語法化

      語言成分的非范疇化(decategorization)由Hopper和Thompson最初提出[24],指詞類在一定的語篇條件下脫離其基本語義與句法特征的過程[25]。經歷非范疇化過程的語言成分,語義上抽象化、泛化;句法形態(tài)上,某些典型分布特征,如句法或語義特征消失;范疇屬性上,發(fā)生范疇轉移。介詞“為了”由同形的“為V+了(動相補語)”結構詞匯化而來,詞匯化過程的完成,正是動詞“為”與動相補語“了”經歷了非范疇化及其導致的語法化這雙重過程之后得以實現(xiàn)的?!盀閂+了(動相補語)”結構中,“為”是強動作動詞,意思是做、干,承擔謂語中心的功能;“了”行使動相補語的功能,明示做、干的結果。當“為V+了(動相補語)”發(fā)展演變成“為V+了1”時,其構成成分泛化,與前者相比,后者構成成分“為”除了表示做、干義還可以表示與做、干相關的其它動詞義;“了”由表示做、干動作的結果泛化為純粹表示動作行為完成這樣的體意義,由動相補語虛化為體標記,實現(xiàn)了范疇轉移。當“為V+了(體標記)”處于多動詞結構中時,其經常位于多動詞結構的V1句法位置,而在句子的線性序列上,“V1+N”恰好與V2前的狀語重疊于同一句法位置,因而“為V+了1”在與V2競爭核心謂語時居于次要地位,進而與其后的賓語一起(即“V1+了1+N”)被重新分析成作V2的狀語。重新分析的結果,“為V+了1”與其后的賓語由先前充當句子核心謂語的動賓結構降類為介賓結構充當V2的狀語,“為”的做、干義弱化,動詞特征丟失;“了”的體意義消失,由體范疇進一步虛化為詞內成分?!盀椤焙汀傲恕痹诮洑v非范疇化和語法化雙重過程之后,在漢語雙音化強勢韻律結構特征的“桎梏”下,二者的內部界限模糊、消失,整體凝固為純粹行使介引功能的目的義介詞。

      (三)句法環(huán)境——“多動詞結構”的促動

      “為了”的詞匯化除了需要認知語義上的條件之外,還需要適切的句法環(huán)境因素的促動。劉堅等認為:“就多數(shù)情況而言,詞匯的語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實詞句法位置改變而誘發(fā)的。”[26]介詞“為了”由“為V+了1”詞匯化而來,正是因為它經常處于“多動詞結構”的V1句法位置所致?!岸鄤釉~結構”的特點是它由多個動詞小句組成,各動詞小句共用一個主語,各動詞小句之間有語音停頓,以區(qū)別于連動結構。處于這種句法環(huán)境中的動詞或動詞性結構極易發(fā)生虛化,因句中不止一個動詞,這些動詞性成分在競爭核心動詞句法地位時,此消彼長,導致某些動詞核心動詞地位的漸趨喪失進而促使其語法性質的改變。當“為了”處于“多動詞結構”的V1句法位置時,受漢語信息結構靠后原則的影響,在同該結構中的其它動詞競爭核心動詞地位時處于非優(yōu)勢地位,因而發(fā)生虛化。步入虛化進程中的“為了”因處于主語與核心動詞之間的狀語句法位置,“為了”與其后的賓語也隨之被重新分析為介詞短語以滿足做狀語的句法位置要求。

      四、結語

      現(xiàn)代漢語中,“為了”是個多功能介詞,既表目的又表原因?!盀榱恕苯樵~功能的形成是詞匯化、語法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其詞匯化、語法化歷程可以簡括為:

      為V+了(動相補語)→為V+了1→介詞“為了”(表目的)→介詞“為了”(表原因)

      “為了”的詞匯化動因主要是:認知轉喻、非范疇化與“多動詞結構”。由整個事件轉指事件的目的,目的義被前景化,是“為了”發(fā)生詞匯化的認知語義條件。“為”與“了”的非范疇化及其語法化促使二者分別丟失典型的語義和句法特征,為二者界限的模糊乃至凝固創(chuàng)造了條件。“多動詞結構”構成動詞性結構“為了”重新分析的句法環(huán)境,在與其它動詞競爭核心動詞地位時“為了”優(yōu)勢地位丟失,介詞功能形成。

      趙大明認為單音介詞“為”在表目的與表原因時存在“引進目的→引進原因”這樣的衍生關系。本文關于雙音介詞“為了”的形成過程考察顯示,其目的義先于原因義形成,二者之間也存在“引進目的→引進原因”這樣的衍生關系?!盀榱恕笔莻€多功能介詞,既表目的又表原因,因此,本文贊同各類語文工具書將介詞“為了”的目的義用法與原因義用法予以區(qū)分。

      參考文獻:

      [1] 陳昌來.介詞與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89-191.

      [2] 侯學超.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74-575.

      [3]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級語言班.現(xiàn)代漢語虛詞例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432.

      [4]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552.

      [5] 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虛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01.

      [6]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卷六)[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1 108.

      [7]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 358.

      [8] 李行健.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2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1 368.

      [9] 朱景松.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429.

      [10] 萬瑩.相似介詞“x”與“x著/了”比較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11] 雷冬平.近代漢語常用雙音虛詞演變研究及認知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72-174.

      [12] 周四貴.元明漢語介詞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13] 李運富,牛振.大學古代漢語教材應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04-112.

      [14] 康國章.引進動作行為受益對象的介詞“為”之起源[J].殷都學刊,1999(2):92-96.

      [15] 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51.

      [16] 趙大明.《左傳》介詞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87-413.

      [17] 孫錫信.漢語歷史語法要略[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132.

      [18] 梅祖麟.現(xiàn)代漢語完成貌句式和詞尾的來源[C]//梅祖麟語言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63.

      [19] 曹廣順.近代漢語助詞[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20] 吳福祥.重談“動十了+賓”格式的來源和完成體助詞“了”的產生[J].中國語文,1998(6):452-462.

      [21] 向熹.簡明漢語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37.

      [22] 張成進.介詞“除了”的詞匯化及其動因[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00-105.

      [23] 劉正光.隱喻的認知研究—理論與實踐[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58.

      [24] Hopper P J,Thompson S A.The discourse basis for 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J].Language,1984,60 (4):703-752.

      [25] 劉正光.語言非范疇化—語言范疇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61.

      [26]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fā)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國語文,1995(3):161-169.

      猜你喜歡
      詞匯化語法化
      漢語方言“馱”字被動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機制
      貴港方言“爹”的多功能用法
      上古漢語“之”的詞性及用法
      《漢語史論集》述評
      建德市| 西安市| 噶尔县| 义乌市| 海林市| 桐乡市| 崇义县| 甘德县| 连山| 克什克腾旗| 陇南市| 禄丰县| 噶尔县| 崇文区| 洛浦县| 西和县| 佳木斯市| 清河县| 陆良县| 婺源县| 东乡族自治县| 老河口市| 满城县| 东丰县| 福建省| 龙海市| 和龙市| 邵阳市| 惠州市| 盐边县| 宜春市| 昌图县| 东丰县| 麻栗坡县| 色达县| 长乐市| 三穗县| 双峰县| 东辽县| 山东省| 同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