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華
福建漳州和臺灣地區(qū)(以下簡稱“漳臺”)的人們慣將“橘”寫為“桔”;柑,也習稱為“大吉”(大桔)。因而,柑桔成為象征吉祥如意、人見人喜的熱門水果。在“四時不斷瓜果,八節(jié)長青花卉”的漳州,柑桔是一年四季水果舞臺最為活躍的角色。千百年來,漳臺民間同繞這一無聲勝有聲的“民俗演員”,演繹出一幕幕富有情趣的活劇,故有“無柑無桔不是年”之說。
每年正月里上門做客的親友甚多,家家戶戶都少不了要備辦“大吉”(柑桔)迎客訪友、拜年送禮。
拜年的禮品講究四式,也就是四樣,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式就是柑桔。上門做客,不帶其他禮物可以,但起碼得帶若干個“大吉”。主人收下客人送的“大吉”,也會拿出自備的“大吉”回贈來客,表示互盡好意,各得其祥。新春佳節(jié),家里來客,主人要請嘗兩個金桔蜜餞(俗稱金棗),寓意“好事成雙”,連同“吃金棗,年年好”的吉語呈上。
清代同治年間,臺灣有一首《竹枝詞》描繪正月贈送柑桔節(jié)俗:“元旦春為一歲魁,大家拜賀禮相陪。兒童也解稱恭喜,賺得紅柑滿袖來?!薄墩闹菔分尽分休d:“正月初一,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隨即賜以紅包和紅柑?!薄坝H友上門拜年時,紅柑用以敬客?!庇幸荒昕爝^年時,筆者在漳臺文具店購買紅包袋時,觸目可見一些紅包袋圖案就是柑桔唱主角,印制精美的紅包袋燙著“大吉大利”的金字,肯定會有不少藏友收藏它一輩子。
晚清東山島著名文人馬兆麟(1837-1918)寫過一首亦謎亦詩的《大桔》,至今膾炙人口:“陸郎懷袖物,閩南產最宜。用代多儀享,宜偶不宜奇?!痹姷氖拙浣栌昧恕皯验訇懤伞边@個歷史典故。漢朝末年,6歲的陸績到九江去拜見袁術。袁術拿出許多橘子給陸績吃,陸績舍不得吃完,深藏3個于懷中。臨行告辭、躬身施禮時橘子落地,袁術笑問:“你藏了主人橘子,不怕被當成偷橘么?”陸績跪答:“我母親喜歡吃橘,要帶給她嘗?!痹g聽罷,對陸績的孝悌甚為贊譽。從此,陸績懷橘傳為佳話。此詩第三、四句還提示,“大桔”常用于民俗禮儀,數(shù)量只能用雙數(shù),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好事成雙”。
漳臺民間正月里的禁忌不少,尤忌小孩打罵人,但難免有些淘氣的頑童違禁。倘若發(fā)生不愉快的事,家長往往會帶上一兩對“大吉”登門致歉賠禮,對方收下大吉,大都會寬恕不懂事的孩子。人們俗信,賠禮以吉祥獻給被傷害的人家,可使他們本年不再發(fā)生不吉之事。柑桔調停釁事的效果竟比賠錢要好,真令人感嘆不已!
正月里,許多寺廟游人熙熙攘攘,人們帶著某種愿望來到寺廟祈柑?!捌砀獭惫?jié)俗也稱“祈大吉”,不管用寺廟的多少個“大吉”祈愿都可以,有主持人登記數(shù)量,抄寫于紅紙公布上墻。祈柑的人將“大吉”帶回家,翌年正月加倍奉還,例如用這個寺廟8個“大吉”祈愿,翌年正月就應買16個給寺廟,以示答謝和還愿。
清代吳曼云寫的《詠吉利》:“閩荔干紅橙桔黃,深宵酒醒試偷嘗。聽郎枕畔朦朧語,新歲還君大吉祥?!边@首詩生動有趣地描繪了一對漳州新婚夫婦嘗“大吉”,希冀新年大吉大利的美好愿望。臺胞有一大部分是古代漳州移民的后裔。除夕之夜,他們遵崇祖家地年俗,把柑桔、荔枝干置于枕畔,謂之壓歲吉祥果,春節(jié)晨起食吉利,這說明俗相同、語相通的漳臺同胞自古就有對新春大吉大利的共同期盼:
漳臺同胞年年互送“大吉”,歲歲不忘“大吉”。元宵節(jié)有送燈、添丁之俗,生男孩人家要到宗祠掛盞燈。生女孩的,娘家人要送燈(?。W钣刑厣哪^于用大柑制作的桔燈,人們就地取材制作桔燈,寓意吉利、高升之意。桔燈的制法大致如下:在大桔近蒂處平切,取出瓣肉留下桔殼,用紅絲線穿過桔皮提掛,再用細銅絲扎成燭托放入燈中,插上小蠟燭,點燃后就是一盞新穎別致、小巧玲瓏的桔燈,猶如福建籍著名散文家冰心筆下的那盞鄉(xiāng)土情味濃郁的小桔燈。漳臺民間有不少詠桔燈的詩,記得有一首寫道:“阿儂巧制赤球輕,到眼圓光分外明。記得看燈時節(jié)近,紅絲高揭照人行。”桔燈與“吉丁”諧音,吉丁即人口平安也,這是多么善良樸實的妙喻和舒心順耳的吉句!
(責任編輯:亞聞)
(郵箱:2003x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