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坤
(楊尚坤紫砂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00)
佛教傳入我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其中衍變形成了多個分支,禪宗就是較為知名的佛教宗派之一,并以此形成了一種"禪"文化。"禪"文化的影響力非常廣大,至今為止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一個大大的"禪"字,這種浮于表面的文化現(xiàn)象本身就說明了其所具有的魅力。而在紫砂壺藝的創(chuàng)作中,引入這一文化元素的創(chuàng)作就有很多,其中對于蓮荷的偏愛尤為令人印象深刻,眼前的這件作品“禪蓮壺”的創(chuàng)作就是由此而生的。
佛教傳承久遠,當代社會很多人都會被佛教文化所吸引,但這種吸引往往與信仰還有一段距離,絕大多數(shù)的人,對于佛教文化往往有著很淺層的認識,這種基于大眾的意識就是構成眼前這件紫砂作品“禪蓮壺”的造型裝飾基礎。
作品“禪蓮壺”的造型相當特殊,最頂端是扁圓形的圓盤鈕,這樣的造型多見于古代瓦罐,帶有過去紫砂壺“粗貨”的影子,其壺蓋則可以看做是壺鈕的放大,同樣是圓盤形狀,蓋面平,扁圓盤形的鈕座垂直鑲接與壺蓋的中心處,壺蓋邊緣同樣塑成近乎垂直的樣式,與壺口形成截蓋的樣式,壺口無頸,壺蓋向下直接就是壺肩,肩線悠長,直接構成一個斜面,在這個斜面之上壺流一彎前出,圓耳把同樣自斜面出,構成與一彎流相似的曲線,耳把蜿蜒而下落于壺身下半部分。
從整體的造型上來看,這把壺可以分為上下2個部分,其中主要的結構都集中于壺身上半部,壺口線條下滑一直至壺面肩線為止,成為了壺身上下的分界線,也是整把壺最寬闊的部分,自肩線以下,壺面的曲線開始緩慢收縮,但收縮的曲線不如肩線角度大,呈一種舒緩的樣式,至壺底的時候線條近乎垂直,構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圓柱形底部,在壺底還塑有一圈蓮花菱瓣的貼塑裝飾,這些裝飾整齊劃一,帶有獨特的韻律感。
整件作品形體變化主要集中在肩線以上部分,而裝飾與內涵的表達則集中于壺身的下半部分,對于主題的塑造更是只有一圈簡單的蓮花貼塑裝飾,倘若仔細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造型和裝飾有著自然而協(xié)調的韻味,在佛教文化中蓮荷是十分常見的,蓮臺、蓮座、蓮燈等,而在這把壺上所描述的蓮,居于器物的底部卻并非是蓮臺蓮座,而是更加抽象的類似于火焰的形態(tài),也就是所謂的“紅蓮業(yè)火”,這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卻廣為人知,因為所謂的業(yè)火并非是真正的火,其外在形式表現(xiàn)為蓮花的形態(tài),只是一種存在于想象中的意念,蓮在佛教文化中又與內心有關,所以這其實是一種“心火”,在茶壺上塑造這樣的裝飾主題,表達的是一種基于內心的炙烤,有“問心”之意蘊。
圖1 禪蓮壺
整體而言,作品“禪蓮壺”的造型裝飾具有傳統(tǒng)紫砂壺質樸、古雅的風格氣質,壺形的輪廓變化突破了傳統(tǒng)紫砂壺造型的界限,敦實的造型給人一種安定沉穩(wěn)的整體感受,貼塑的蓮瓣裝飾則點明了整體的意蘊表達,主題塑造非常簡潔。正是這種簡潔支撐起這把壺后續(xù)無窮的想象空間,不同的人看了就會產生不同的心靈感悟。在紫砂壺中,引入傳統(tǒng)文化并非是要轉古時才有的樣子,而是提供一個可以發(fā)現(xiàn)眾多古典美意蘊的窗口,獲得大眾的認知認同。蓮荷這一題材自始至終長盛不衰,這其中既有古典文化的種種元素,亦有人們永不衰竭的想象力孕育其中,這對于塑造紫砂壺造型裝飾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紫砂壺創(chuàng)作題材通過不同的造型裝飾引導可以表達出完全不同的含義,對于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發(fā)掘便在于這種合理的創(chuàng)造和引導。當代紫砂壺的造型和裝飾為當前多元的社會而服務,紫砂壺藝作品想要產生更多的審美價值就需要紫砂的創(chuàng)作者不斷的提升自身文化素養(yǎng),然后才能通過通俗易懂的一般性素材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豐富多彩的藝術展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