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河臣栗毓美的治河實踐

      2020-07-21 05:18丁宏偉
      黃河黃土黃種人·水與中國 2020年7期
      關鍵詞:河工治河黃河

      丁宏偉

      清承明制,“官俸軍食”仰給東南漕運,治河通漕成為清代河政的根本方針??滴醯墼鴮⑷?、漕運、河務列為三件大事,書寫于宮中柱上,足見清政府對黃河治理的高度重視。然而進入清代以后,黃河河道決溢潰堤日趨頻繁,兩岸百姓深受河患之苦。以清道光帝時期為例,道光帝在位的30年間,河患之年就占了一半之多。為根除河患,清政府花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及人力投入到河工工程。歷經(jīng)清嘉慶、道光時期的魏源對此深有感觸,在他的《籌河篇》中感慨道:“人知國朝以來,無一歲不治河,抑知乾隆四十年以后之河費,既數(shù)倍於國初;而嘉慶十一年之河費,又大倍於乾隆;至今日而底高淤厚,日險一日,其費又浮于嘉慶,遠在宗祿、名糧、民欠之上。”在治河實踐中,清代涌現(xiàn)出如靳輔、嵇曾筠等一批治河名臣。道光時期出任東河總督的栗毓美,則以他創(chuàng)造的“拋磚筑壩”之法,在中國古代黃河防洪搶險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栗毓美,字含輝,又字友梅,山西省渾源縣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東河總督,主持兩省河務。在任之時,他熟諳河務,勤于職守,克己奉公,減輕了河患對豫省黃河沿岸帶來的禍害。在治河實踐中,他注重調查研究,總結治河經(jīng)驗,并在實踐中因地制宜,推行了行之有效的治河舉措——“拋磚筑壩”之法,是黃河上河工物料和防洪工程搶險技術的一次創(chuàng)新嘗試,在黃河下游的搶險史上,曾發(fā)揮過積極的作用。

      黃河下游水勢平緩,泥沙淤積嚴重,河床逐漸抬高,黃河兩岸幾乎全靠大堤作為屏障。但因河道灘面高出兩岸地面,河床極不穩(wěn)定,如遇大洪水,極易決口,所以埽工成為黃河防洪搶險重要舉措。宋代以后直至民國年間,埽工都是黃河防洪搶險的主要工程形式。

      埽工見于文獻較早的實際運用,首推西漢的瓠子堵口。在西漢武帝的瓠子歌中,提到所采用的主要技術手段是“頹竹林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即在用竹條縱橫編織的竹絡中填塊石的構件,與埽之結構類似。

      北宋時埽工已成為黃河修防的主要工程措施。埽工制作的早期形制為卷埽,其用料和制作方法,據(jù)《宋史·河渠志》載:“先擇寬平之所為埽場。埽之制,密布芟索,鋪梢,梢芟相重,壓之以土,雜以碎石,以巨竹索橫貫其中,謂之心索。卷而束之,復以大芟索系其兩端,別以竹索自內旁出。其高至數(shù)丈,其長倍之。”

      清代繼續(xù)沿用埽工作為險工修防的重要舉措,用于抵御水流對河岸的沖刷、堵塞堤防決口及截流工程。至清代乾隆年間,埽工技術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原來的卷埽為新興的廂埽所代替。這一方法,主要用秸料和土逐層加修。因料比水輕,土比水重,可以借土增加重量,再加上樁繩的聯(lián)系,就可逐層沉蟄至河底,成為一個整埽體,以御大溜。由于秸料輕軟,可以就地取材,能在短時間內做成龐大體積的埽段,所以埽工對臨時性的搶險和堵口截流很有效,比卷埽靈便省工。

      除以秸料為埽外,清代乾隆年間碎石開始用于埽工。首先開始于南河河工。嘉慶初年,南河多事,秸料不敷使用,河道總督黎時序遂推行碎石技術以代替埽工。河工利用碎石,效用明顯。相比南河而言,碎石工程在東河的使用要晚至道光時期。清道光元年(1821年),前兩江總督孫玉廷、南河河臣黎時序上奏朝廷懇請仿照南河辦理碎石工程,同年十二月,清政府依據(jù)二人所奏,下旨令東河河臣“體訪情形,仿照江境,兼用碎石”,至此,東河開始仿照南河做法,兼拋碎石,行之數(shù)年,頗具成效。此后東河加大了石料的佂辦力度,增加了籌辦石料的款項,“豫、東兩省濱黃各廳,除歲辦購料無從增減外,所有本年添辦防料共需銀十三萬六千兩。著照所請,改為四成辦料、六成辦石,其余無貯石之廳,所有六成銀兩歸并他廳辦石”。

      除碎石外,自道光年間,埽工始用磚料,這是在既無秸料、石料,又不能取土筑堤情況下,臨時發(fā)明的替代材料。磚料的使用最早開始于河南,其開創(chuàng)者是東河總督栗毓美?!独蓾摷o聞二筆·栗恭勤殫心治河》記載:“河工之筑壩護堤,以磚代石,自栗恭勤公始?!?/p>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秋,黃河北岸原武汛串溝受水已三百丈,河水下行四十余里,至陽武汛溝尾復灌入大河;又合沁河及武陟、滎澤諸灘水畢注堤下。兩汛因系平工,故未備料石,大堤兩側受水,不能取土筑堤。栗毓美趕到現(xiàn)場果斷下令收買民磚,打破常例,采取拋磚搶護措施,拋成磚壩六十余道,立見成效,結果“六十余壩甫成,風雨大至,支河首尾決,而壩如故”。護河堤壩因拋磚而“深資偎護”,“支河雖險,賴磚工化險為平”。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八月,在給朝廷的奏報中,栗毓美詳細闡述了“磚工”效用:“因思磚與石相仿,不過形質稍輕。以四五塊扎為一塊,計重三四十斤,先于迎溜頂沖之陽武十六堡試拋當護,探量不甚下移,隨盡力加拋,竟能高出水面,溜勢立即外移。跟隨前進,漸成磚壩。拋一丈即得一丈,拋十數(shù)丈水亦外移十數(shù)丈。而磚壩上下露出淤灘,不但堤免汕刷,抑且有土可取。此外坐灣普漫之處,風浪湍激,用磚蓋護堤根,均資保護?!睊伌u搶護,成效顯著,可以有效緩解險情。由此,黃河搶險防護在土工、石工之外,又增添了磚工。

      “磚工”首次試用即獲成功。但“拋磚筑壩”護堤搶險的方法,是基于栗毓美多年的基層任職經(jīng)歷。在河南擔任地方官的時候,他就對黃河河患予以高度關注,史載其“自為令始,于黃沁堤工、馬營壩工皆親其事,勤求河務”。早在擔任武陟縣令時,栗毓美看到塌落的舊城磚經(jīng)多年泥沙浸灌,凝結成堆,非常堅硬。而以植物莖稈為主的埽工秸料,容易朽爛。那時栗毓美就曾設想改埽工為磚工。清道光十年(1830年),任開歸陳許道時,他便著手開展實踐,捐銀兩千兩購磚先行試辦。尚未完成,因調任湖北按察使而罷。

      “拋磚法”的使用也是栗毓美治河注重審時度勢、因地制宜的必然結果。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祥符下汛三十二堡堤身塌陷口門寬達六十丈,當時此地并未儲備物料,大小河員皆坐等黑崗口物料以堵決口,栗毓美面對如此重大險情,冷靜分析,提出在上游十二堡先筑柳壩,以殺水勢。然而這一想法卻遭到眾人反對,認為無濟于事,徒令靡費。栗毓美耐心向眾人解釋道:“現(xiàn)在工險異常,柳壩如能搶護平穩(wěn),可省數(shù)百萬帑金,可救數(shù)十萬神靈。倘不能抵護,竟成口岸,則所費更巨,亦可惜此數(shù)千金?先存一無法可施之心,待不能應手之秸料以聽潰敗耶!”在說服眾人的基礎上,他當機立斷,筑起柳壩七十余丈,溝水立即斷流,續(xù)又派人購買大柳倒垂填入溝槽,決口最終得以合龍,一場災難化險為夷。

      自使用“拋磚法”整治串溝成功后,栗毓美對拋磚法仍保持著謹慎的態(tài)度,繼續(xù)探索和實踐。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陽武三堡串溝過溜,逼近堤根,串溝寬一百二十丈,深數(shù)丈,栗毓美也采用拋筑磚壩截堵串溝,效果顯著。通過此次搶險拋磚的實踐,他對治河用磚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兩次“拋磚筑壩”搶險的成功,證明用“拋磚法”是行之有效的,這也堅定了栗毓美“拋磚筑壩”的信心和決心。隨后,“拋磚筑壩”法陸續(xù)在黃沁廳的攔黃埝和上南廳的楊橋壩、衛(wèi)糧廳、祥河廳試用,同樣有效;在曹河五廳試用,又像原陽一樣。凡是不能或無法用土石料、秫秸料的護堤辦法的地方,用磚塊拋投,“堤前之水盡凅,對岸之灘不切而自陷”,工程達到了平穩(wěn)目的,效用顯著。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月,栗毓美奏請將河南、山東兩省應辦來年治河款項中的碎石項下六成撥銀改辦磚塊,并建議將河南來年例撥防險銀提取十萬兩,乘農隙設窯燒造大磚。兩項建議均得到皇帝批準,“著準其將河南省北岸秸料、碎石,例幫價銀四萬六千九百兩,山東省曹河廳碎石及糧河廳秸料、碎石,例幫價銀二萬一千兩,改辦磚塊”。拋磚筑壩和燒窯制磚的“得旨允行”,使得栗毓美開始在黃河上大力推廣磚工治河法。使用磚工的工程均使危險工段安然無恙。史書記載“無不挑護得力,并未添加埽段”。

      拋磚法屢試屢驗,成效顯著,然而推行的過程卻阻力重重,遭到一些官員的強烈反對。下屬道廳認為磚工事屬創(chuàng)行,唯恐貽誤修防,都認為不可輕試?!坝么u搶辦險工,究未盡可深恃”“用磚不如用石之一勞永逸”等反對意見四起。反對“磚工”推行,實則反映出清代漸趨敗壞的河政。清代自康熙以降,河政日趨弊壞,至道光朝,百弊叢生,河員玩忽職守,養(yǎng)尊處優(yōu),“河工習尚繁華,以奔趨成為能事”;偷工減料、貪腐、中飽私囊的現(xiàn)象成為常態(tài)。民間有“文官吃草,武官吃土”一說。栗毓美“拋磚筑壩”的設想,無疑觸怒了當朝權貴和地方實力派既得利益者。道光帝下諭“毋庸再行燒造,以符舊制而杜弊端”,磚工遂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秋汛之后暫停。

      雖然推行“磚工”受挫,但栗毓美堅信:“自來治河無一勞永逸之策,不過隨時補偏救弊。余之拋筑磚壩,不外補救之一法……竊以為事貴征諸今,尤當驗于今?!痹谒男闹惺冀K認為拋磚法是行之有效的治河方法。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栗毓美“不為浮議所惑”,毅然上疏道光帝進行辯護。上疏中,栗毓美據(jù)理力爭,在總結前人治河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將磚料與秸料及石料進行了效用對比,并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利弊:秸料為埽,抗洪能力不強,年久易于腐爛。同時埽工坡度陡立,經(jīng)過洪水淘刷,容易蟄塌,造成危險。且“前人用埽,亦不得已而用之耳。蓋鑲埽引溜生工,久為河工所戒”。“拋石法”則不適宜用于豫省河工,因“蓋豫省情形與江南不同,產(chǎn)石只濟源、鞏縣,采運維艱”,且石性滑易流轉。用“拋磚筑壩”之法則不然,磚性澀,與土膠粘拋壩卸成坦坡,即能挑遠溜勢,且“磚則沿河民窯不下數(shù)十座,隨地隨時無誤事機”。推行“磚工”可大量節(jié)省河工經(jīng)費。黃河兩岸秸料埽工,易腐朽須常修,每歲需拆舊換新,費用很高,每次鑲埽“非數(shù)萬及十數(shù)萬金不能濟事”,且“工添一埽,歲逾千金”,埽工多河工經(jīng)費支出也必然加大。與用石料相比,用磚則工費節(jié)省更多,當時每方磚價為六兩銀子,石價每方是五兩八錢至十三兩不等。每方石重五六千斤,每方磚重九千余斤,用一方碎石之價可購兩方之磚,而拋一方之磚又可抵兩方碎石之用。因而“用磚搶辦險工,較鑲埽更為便捷,且較石料多寡懸殊,錢糧節(jié)省”,若想減輕河防支出,提高治河效益,就必須大力推行磚工。

      為進一步說明磚工的實效和優(yōu)勢,栗毓美結合幾年來運用拋磚法取得的實際效果,總結道:“夫堤防之設以為民也。鑲埽不過護堤,堤前水深則險,水淺則平;水近則險,水遠則平,乃一定不易之理。埽段淤閉,報部謂之化險為平。自拋筑磚壩,凡堤前之水深且近者,無不淺且遠。而埽段逐漸淤閉,險者已無不平。”拋筑磚壩,不僅“三年未添新工”,而且“可以治將生未生之工”。道光帝最終為栗毓美入情入理的闡釋所打動,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栗毓美 “磚工得力省費”,下旨“著照所請,準其于北岸黃沁廳所屬之馬營、滎源兩堤,南岸下南廳屬之祥符下汛、陳留汛,每廳各購磚五千方,與情形險要之處,酌量多寡,分段堆貯備用”。

      拋筑磚壩,是栗毓美在總結前人治河經(jīng)驗基礎上,審時度勢、因地制宜的技術創(chuàng)新,在黃河搶險史上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這一創(chuàng)新技術,以穩(wěn)定和堅固著稱,在搶險中能夠高效快捷堵決溢口。同時在鏟除埽工多年來的積弊和巨額浪費方面,發(fā)揮了較為積極的作用,為清政府節(jié)省了大筆的河工費用。栗毓美的磚工之法,不僅“河不為患”,并且與他在上任之初相比,節(jié)省經(jīng)費三十六萬二千余兩白銀。栗毓美上疏中曾言“自試辦磚壩,三年未生一新工,較前三年節(jié)省銀三十六萬”,而推行數(shù)年“省帑百三十萬,而工益堅”。

      栗毓美深知“拋磚筑壩”之法,只是暫時緩解了河患威脅,要從根本上預防黃河水患的發(fā)生,還需要有長遠的籌劃。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月,栗毓美奉旨署理東河總督,開始整治日趨嚴重的黃河水患。一方面,栗毓美非常注重向下屬和河工請教,認為:“河營武官多系防汛兵丁出身,兵丁久歷河干,歷年河勢如何遷徙,并各河臣、道廳辦理善于不善,皆所目擊。為河臣者,但肯逐處虛心咨訪,匯全局于心中,再參以近日情勢,斟酌辦理,以身先之,自可集思廣益,不致貽誤公事?!绷硪环矫?,栗毓美認為河工修守應審度機宜,在治河上要注重調查研究。有鑒于此,他多次深入黃河一線,實地查看黃河的水勢水情。自任河督,凡是兩岸險要工程,唯恐經(jīng)辦者處置不當,常常親臨一線指授方略;亦經(jīng)常巡視各個工程,隨時隨地與搶險守護的兵丁講求治河之策。通過實地考察,他發(fā)現(xiàn)豫河治理未對灘面串溝給予高度重視。許多豫省河員認為黃河在河南一帶沙多土松,遇到河水沖刷,灘地雖有坍塌,但河南黃河河面寬曠,河流距堤較遠,相比徐、邳以下河段,尚易于防守,對串溝造成的危害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黃河下游河道尤其河南河段,河寬灘廣,每遇伏秋大汛,洪水漫灘,將灘面沖成許多串溝,首尾與大河相通,往往分溜形成支河,于是以前遠堤之河,變?yōu)榻讨?,而這些地方往往又無工防備,并未儲存秸料和石料。因而無工之處常易變?yōu)橹岭U之處導致潰堤成為大患。有鑒于此,栗毓美指出:“借水刷沙,正河原喜暢利。遇有串溝,應筑土格跨壓溝形。若溝口出水過利,必至引溜成為支河,危險將不可問。況溝水現(xiàn)已直射堤根,灘地溝槽與大河通氣,較昔日情形迥不相同,防護豈容稍緩。至古人抽溝之法,雖因正河水大,可借以稍分溜勢,為一時權宜之計。第溜勢既緩,河身必至淤高,貽患將來?!?/p>

      經(jīng)過深入的請教咨訪和調查研究,栗毓美在總結前人治河經(jīng)驗的基礎上,歸納出了一套比較系統(tǒng)的治河方案。首先,集中力量整治串溝;其次,在無工之處儲存物料,防患于未然;最后,加固黃河兩岸堤防,借水刷沙,降低河床。在給家人的書信中,他描繪了心中思忖已久的治河藍圖:“近來河工雖經(jīng)拋筑磚壩,工堅費省,究因限于錢糧,兩岸堤工尚未能一律增培高厚。俟三四年將各廳堤堰全行加高幫寬,根本既固,即可裁減歲料,漸復廳員舊額,每歲浮費節(jié)省當不下二三十萬?!鼻宓拦舛辏?840年),栗毓美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任內,他所設想的治理黃河河患的遠景規(guī)劃,最終未能實現(xiàn)。栗毓美生前好友林則徐在為其撰寫的祭文中,不無惋惜地指出:“然其深意,不惟節(jié)省經(jīng)費已也,將以埽二所節(jié)之費,移而培大堤固,則漫溢之患可永除。”

      小 結

      栗毓美在治河修防上用磚,與一般民用磚有所不同,河工用磚為橢圓形,長四十厘米,寬二十六厘米,厚八厘米,每塊重約二十斤,中有圓孔,用于繩系便于拋筑。使用時一般以四五塊為一組穿系拋出,并可以裹護壩頭。為防止有人仿制或盜用,磚面上燒制有陰文“某某某某造”字樣,用以表明制造年代及制造河廳,如“壬寅下南造”。直到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河南修防處還在今開封郊區(qū)楊橋、小莊、張灣設磚料廠,立窯21座,月產(chǎn)河工磚2000立方米。民國時期的河工磚,形制大體與清代相差不大,磚面上除燒制有“民國”二字外,還有“某某年”紀年字樣。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曾一度使用河工磚。后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磚工才完全被石工代替。栗毓美創(chuàng)造并大力推行的磚工,在黃河上使用時間跨度達一百余年。

      栗毓美在治河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源自他對國計民生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正是這種精神,使他能夠勤于河務,殫精竭慮,盡心職守,史載“五載以來,殫竭血誠,不肯稍辭嫌怨。于黃河修守、運河蓄水濟運及營伍各事宜,悉盡心籌劃,未曙披衣,中宵索燭,幾至寢饋胥忘”。在治河當中,栗毓美勇于擔當,敢于履危蹈險,“不恤人言,不辭勞怨,力肩重任”,一心“為國帑民生計,不敢為一身一家之利害計也”。不拘泥于舊俗,勇于創(chuàng)新,他所創(chuàng)的“拋磚筑壩”之法成為治黃史上偉大的創(chuàng)新之舉,在中國治黃史和世界水利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今天的黃河治理亦有重要的借鑒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p>

      猜你喜歡
      河工治河黃河
      明清時的河道治理中心與三代河工的淮安萬家
      多彩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
      清代河工賠修制度研究綜述
      『黃河』
      在堯治河酒業(yè)首屆“詩酒交響”論壇上的致辭
      在堯治河酒業(yè)首屆“詩酒交響”論壇上的致辭
      “校風,大;學風,好”
      《治河論》淺談
      清前期河道總督的權力及其演變
      阿拉善盟| 嵩明县| 张北县| 秭归县| 讷河市| 库车县| 新乡市| 来凤县| 祁阳县| 北海市| 罗山县| 商城县| 潢川县| 亚东县| 九龙坡区| 蓬安县| 阆中市| 梅州市| 通榆县| 嘉禾县| 吴旗县| 漾濞| 连云港市| 水城县| 兴业县| 潼南县| 红河县| 开远市| 辽宁省| 汤原县| 淮阳县| 库尔勒市| 甘泉县| 桂阳县| 三门峡市| 博爱县| 德江县| 潞城市| 晋城| 临沧市| 延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