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予 王軍節(jié) 張嬙 徐小春
[摘 要] 為探討“動態(tài)互動”教學模式在食品加工實驗課程的改革舉措,結合課程實際情況,從劃分內容、教學展開、動態(tài)互動、細化指標等方面對食品加工實驗課進行探索和實踐?!皠討B(tài)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對提升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有助于高校食品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
[關鍵詞] 動態(tài)互動;教學模式;食品加工
[基金項目] 2018年北方民族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2018JY1505)
[作者簡介] 張懷予(1977—),甘肅天水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果蔬采后科學與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42.423?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6-0387-02? ? [收稿日期] 2019-12-21
食品加工實驗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yè)必修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創(chuàng)新能力[1]。它不僅可以驗證、補充理論知識,而且能夠加深學生對工業(yè)化生產的認知,深入了解工藝流程,掌握關鍵加工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和作用。熟知產品質量標準是培養(yǎng)學生研發(fā)新產品、改善工藝配方、改進加工工藝、提升產品質量等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手段[2]。因陳舊的教學方式所限,實驗教學中學生無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問題相結合,達不到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隨著社會發(fā)展對具有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應用性人才需求的加大,食品加工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3-5]。
“動態(tài)互動”教學模式是多年來我國教育學理論的突破,主張教師和學生通過交流互動,根據所獲信息和具體課程情況,決定“以教師為中心”或“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式[6]。這種教學模式既彌補了“以教為主”的學生被動學習現(xiàn)狀,又解決了“以學為主”的教師教授知識和引導學習的弱化問題,有助于教師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精準施教,最大化地調動學習積極性和獲取知識信息[7]。這種先進的教學理論也將靈活而有效地適用于耗時長且自主性強的食品加工實驗教學。
一、傳統(tǒng)“以授為主”教學模式的現(xiàn)狀
長期以來,我校食品加工實驗都是學生按照教師和教材所講述的內容進行學習和操作,即根據實驗目的和原理、產品配方、工藝流程和操作要點等步驟進行實驗,學生根本不去思考工藝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產品配方、改進工藝操作方法和研發(fā)新產品設計等內容,而只是被動地進行驗證性實驗,實驗報告抄襲嚴重,教學評價體系簡單,甚至認為這門課程是學習“如何做食品”。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盡管教學效率高,但學生因被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被抑制,創(chuàng)造力被扼殺[6],高校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受到嚴峻的挑戰(zhàn)。為適應高校人才培養(yǎng)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傳統(tǒng)食品加工實驗教學模式亟待轉變。
二、“動態(tài)互動”模式在食品加工實驗教學的應用
1.劃分內容,確定“中心”。食品加工實驗課程內容較多,涉及糧油加工、果蔬貯藏、畜產品加工及乳制品加工等四個模塊內容,每部分內容涉及4個驗證性實驗,加之課程時間較長(4個學時),為了更好地應用“動態(tài)互動”教學方式,開課前對學生進行互動式調查,并對課程的內容進行整合與劃分。每個模塊選取兩個實驗內容,其中晦澀難懂或無法掌控的側重于“以教為中心”,熟悉淺顯或能夠掌控的側重于“以學為中心”[7]。例如在糧油加工模塊中,“面包的制作”因其中有面團調制(面筋形成)、面團發(fā)酵和醒發(fā)等較難掌控的操作,因而需要以教師講授為主,而“餅干的制作”實驗因操作工藝較為簡單,且與面包制作有部分重復,因此可以劃分為以學生自學為主。
2.教學展開,調動積極性。確定“以教為中心”或“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范圍后,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兩個中心”的合理搭配,互補共進[7]。在實驗教學中,主要是努力實現(xiàn)課上和課下的合理搭配,課堂教學之中的合理搭配。對于“以教為主”的實驗課程,教師通過對課前預習問題的設置、啟發(fā),調動學生課下的求知需求。同時采取課上教師講授,課中學生自主探索的方式開展實驗。在“面包的制作”課程中,教師課上主講各知識點和難點,并要求各小組自主調整配方,根據喜好設計口感,實驗完成后各組之間相互比較,分析實驗結果,以達到“兩個中心”的合理搭配,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以學為主”的實驗課程中,學生課下提前預習實驗內容,自主制定學習目標,撰寫預習報告,增加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習主動性;課上學生講授知識點和難點,課中學生獨立操作和完成實驗,教師輔以補充知識點,并指導、補充和解疑。教學過程中既以“學生為中心”參與教學,又以“教師為中心”引導學習,搭配適當,效果顯著。
3.動態(tài)互動,激發(fā)創(chuàng)新。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疑、破疑、再疑”的過程,讓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究中進行試驗;實驗結束后,通過小組間討論、教師和學生集體互動交流的方法,思考實驗成敗的原因,以及實驗細節(jié)的調整而導致實驗結果差異的原因和可能的影響因素,提出實驗深入開展的假設和實施方案,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
4.細化指標,完善評價。每堂課結束后,教師需要及時進行概況、歸納和總結,并及時進行教學效果評價[8]。采用實驗預習報告、隨堂小測驗、課堂互動情況、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和自主設計實驗考核等指標進行量化比較,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1]。食品加工實驗評價考核表見表1。
三、結語
綜上所述,食品加工實驗以“動態(tài)互動”教學模式為指導,通過劃分內容,確定中心;教學展開,調動積極性;動態(tài)互動,激發(fā)創(chuàng)新;細化指標,完善評價的教學設計方法,在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及綜合素質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促進高校食品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動態(tài)互動”作為全新的教學模式,在食品加工實驗中的探索,值得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加以更進一步推廣,并應用于其他課程教學中。
參考文獻
[1]姚興存,舒留泉.食品工藝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36):354.
[2]滕建文,夏寧,黃麗,等.食品工藝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s1):37-38.
[3]金慧,劉迪,高玲慧,等.新媒體聯(lián)盟《地平線報告》(2016高等教育版)解讀與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6(2):3-10.
[4]曾祥燕,趙良忠.食品工藝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1(7):26-27.
[5]葛海燕,陳火英,方心葵,等.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實驗教學模式研究與探索——以"遺傳學實驗"為例[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3):48-52.
[6]田海艦.全新教學模式的設計——評楊英法專著《“動態(tài)互動”教學模式的設計研究》[J].高教探索,2017(12):132.
[7]戴雅娜,趙紅霞,楊英法.“動態(tài)互動”教學模式的設計初探[J].學園,2016(32):90-94.
[8]John Biggs,Catherine Tang.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M].4th Ed,New York:Open University Press,2011:119.
Study on the Dynamic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l i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Food Processing
ZHANG Huai-yu,WANG Jun-jie,ZHANG Qiang,XU Xiao-chun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orth Minzu 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 75002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discuss the reform measures of dynamic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l i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Food Processing,and comb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urse,exploration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dividing content,teaching presentation,dynamic interaction and refining indicators,etc.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innovation awareness and ability,and is helpful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food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dynamic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l;Food Proce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