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曉燕 青書帆 凌廷芳 趙瑞紫諾,成都工業(yè)學院
調查樣本說明:本次問卷調查以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取線上和線下問結合方式,在成都工業(yè)學院、西華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等多所高校進行抽樣調查,通過不少于200份線下調查問卷以及不少于700份線上調查問卷,共計90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超過95%,能夠保證抽樣的普遍性和多樣性。
1.1 接近六成在校大學生使用過網絡借貸平臺,消費種類以服裝、餐飲、娛樂為主。據調查顯示,有超過58%的大學生會使用借貸平臺(如:京東白條、花唄),超前消費的支出方向是多樣的,其中服飾、餐飲、娛樂及生活用品占據前三。
1.2 僅四分之一的大學生仔細了解過借貸平臺細則,三成大學生知道人民銀行的個人信用檔案。經調查,僅有25%的被調查者仔細閱讀過借貸平臺細則,22%的大學生在使用借貸平臺時不會閱讀平臺借款須知,50%以上的學生會粗略的閱讀,只有25%的同學會認真閱讀。在調查訪問中,僅有33.19%的大學生知道個人信用記錄及其對自己生活的影響,高達48.19%大學生對個人信用檔案大部分處于完全不了解的狀態(tài),18.61%是聽別人說或者是看新聞了解??傮w看來,大學生對自己信用檔案知曉率比較低。
1.3 半數(shù)以上大學生表示接受金融消費相關知識教育機會較少,九成以上學生渴望學習了解金融消費知識。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30%的同學表示幾乎沒有機會接受金融消費相關知識,而有半數(shù)以上的大學生表示偶爾才會有相關講座進行,僅16%的大學生表示能經常接受金融消費相關知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比較希望了解相關知識。
2.1 大學生借貸平臺使用率偏高,主要源于學生自身不善規(guī)劃、攀比心理及借貸平臺廣告泛濫。借貸平臺在大學生群體中快速發(fā)展,除大學生對于消費持積極樂觀心態(tài)外,平臺的優(yōu)惠政策以及推廣方式也是促成大學生使用借貸平臺的原因。借貸平臺在廣告推廣之余還會通過招聘大學生在同學中進行推廣,在“邀請新用戶”上給予老用戶較大額度的邀請金,并且會退出一些新用戶減免優(yōu)惠。例如“花唄”和京東“白條”作為兩個主要的互聯(lián)網消費借貸平臺,會在交易付款界面優(yōu)先顯示借貸方式、支付方式,會使一部分大學生在不經意間加入使用行列。
2.2 大學生超前消費的形式多樣化,人際交往和自我投資占比較大。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后會根據自身需要加入各樣的學生會或者是社團,在大學中建立屬于自己的小圈子,不同協(xié)會之間的聚餐是大學生除主要生活消費外,占比較大的餐飲娛樂支出。此時的大學生正處于剛剛結束高中嚴格管束穿衣打扮的時期,在上大學之后對個人外形上的投入也相應加大。上大學之后自由時間變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規(guī)劃,或用在提升自己或用在開拓眼界、人際關系方面。
2.3 大學生對借貸平臺細則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究其根本是大學生對信用借貸的重視度不夠。在使用借貸平臺時,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使用借貸平臺時不會閱讀平臺借款須知,而大多數(shù)學生會粗略的閱讀,只有少部分同學會認真閱讀。這也就導致因不知曉具體借貸細而發(fā)生違約行為和失信行為。在調查中了解到,很多平臺雖然會有借款須知內容,但大部分都是長篇大論,往往重點會隱藏在之間,并不會特意醒目提醒使用者,導致大部分人并不會仔細閱讀。這也就埋下隱患:使用者對借款平臺還款日期的不確定,不了解不還款或逾期還款所產生的影響,以及逾期還款所會產生的利息都沒有清晰認識等等。
2.4 大學生接受金融知識和信用消費的渠道偏少,學校層面給予的信用教育不多。在目前高校所開展關于金融講座中基本是關于詐騙知識防御的,極少有信用知識相關的普及,大部分高校在對待學生消費貸款事件的處理上更多是簡單的“阻止”教育,很少涉及消費信貸方面的透徹金融知識,例如很多學生并不知曉不同的利息率中有何區(qū)別,因此也更容易被誤導而沖動消費。
2.5 大學生對金融信用消費知識的渴望系統(tǒng)學習了解,理財?shù)睦砟钤诩由?。在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中大部分人都是具備金融信用知識基本常識的,在上大學后有了金錢的自主分配權,有部分學生也會進行理財,在此過程中更加需要有關金融信用等方面的知識。在社會和學校不斷重視大學生貸款事件時,大學生也是極其重視自身的信用,但是在目前的大學教育中并不將金融信用知識作為必修課程之一,有關金融信用知識的普及和大學生所渴望吸納相關知識是不成比例。
3.1 大學生應該通過學習加強個人消費規(guī)劃,提高風險意識和避險能力
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當下,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對吃穿住行也有著自己的要求,受到網絡、新媒體等影響,部分大學生熱衷于所謂的時尚單品,在為虛榮買單的同時承擔著各種借貸款、分期貸款等(如京東白條、淘寶分期),甚至還有大學生進行高利貸裸貸等非法貸款,因此當代大學生更加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提升自己知識能力以及個人素養(yǎng)上,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學會理性消費,杜絕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享樂、超前消費,樹立風險意識,其次,大學生也應該主動了解個人信用檔案并提高重視程度,個人信用檔案牽涉生活方方面面,一旦有了污點便無法抹去,每個人都應該妥善“經營”。同時,大學生在使用和辦理信用消費等相關業(yè)務時,也要詳細閱讀相關條例條規(guī),在辦理之前仔細考慮自己是否能夠及時還清欠款,另外,大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的便捷主動學習信用消費知識和一些基礎的金融知識,這樣能幫助大家合理消費,避免意外發(fā)生。
3.2 高校應該積極引導,促成大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價值觀和消費觀
對于大學生信用消費的問題,學校可以做的也很多,首先,學??梢蚤_展各類有關信用消費的課程內容供學生選擇,以授課的形式,教授學生信用消費知識與基礎的金融知識,或是怎樣讀懂平臺借貸款條例,如按時還款與逾期還款所收利息的不同,以及逾期不同時長所給付的利息有何不同。以提高對合理消費的認識,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正確合理的信用消費,其次可以通過宣傳片,宣講會,海報,等內容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明白有“個人信用檔案”這樣的存在,以及失信會帶來的嚴重后果,同時還可以通過進一步宣傳使學生了解到不正確的信用消費和超前消費所帶來的問題,杜絕高利貸、裸貸等非法貸款,再者,學校可以多開設勤工助學崗位,啟發(fā)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滿足需求,培養(yǎng)自給自足的意識。
3.3 網絡借貸平臺自身整改,向消費者交代使用細則及風險存在性
作為平臺,鼓勵人們消費是理之當然的,然而作為一個好的企業(yè)更應該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因此平臺不能為了經濟效益而以不合理的手段引導大學生進行信用消費,如利用部分大學生喜愛“剁手”的心理誘導,給出平臺貸款優(yōu)惠,誘導大學生進行超前信用消費。其次平臺的信用消費等相關條例(如分期付款、貸款)應該寫的一清二楚、一目了然,將所有重點所標注出來,以供用戶參考。同時也應該將欠款不還或欠款逾期還所帶來的后果與影響告知用戶,如利息的變更,以及對個人信用檔案的影響,應該讓每一位用戶都清楚明白該條款,以免造成悲劇的發(fā)生。
3.4 政府及社會積極發(fā)揮監(jiān)督職能,營造良好的網絡信用消費環(huán)境
首先,政府應該讓每一位社會公民認識到信用檔案的存在,并大力宣傳信用檔案的重要性,引起公眾的重視程度,盡可能的使每一位公民做到誠實守信,除此之外,政府還應該普及信用消費相關知識,引導公民正確認識和使用信用消費,減少問題的發(fā)生。對于網絡平臺,應采取去蕪存菁的態(tài)度,堅決取締高利貸、裸貸等非法平臺,整改不良的網購平臺和網絡商家,明晰信用消費相應法律法規(guī),強化部門管理,營造良好的網絡信用消費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