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茜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姜老師非常尊重幼兒主體性的發(fā)揮,且很有反思精神。孩子們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不亦樂乎地籌備“茶館”,選擇自己喜歡的游戲,這正是他們表達自我、獨立探索的表現(xiàn)。但面對亂象,教師為什么會陷入兩難境地呢?原因可能是:教師一方面擔心自己的莽撞介入會違背以兒童為主體的理念,另一方面又覺得游戲這樣開展很難玩起來,無法促進孩子的發(fā)展。我想,面對渴望得到幫助的幼兒,教師還是應該給予回應,提供支持,但采用什么方式介入,既能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又能促進他們成長呢?這是需要深思的問題。
把握“共舞”原則 介入退出適時適度
其實,介不介入的背后探討的是“幼兒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關系。教師主導并不意味著忽視幼兒的主體地位,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給予幼兒適宜、有效的影響,使幼兒更好發(fā)揮主體性。這個過程就像和孩子共舞,一個領舞,另一個跟隨。教師要通過觀察游戲進展來判斷介入和退出,比如游戲中已經(jīng)有人領舞,幼兒都在翩翩起舞,此時教師就做個安靜的舞伴,等待孩子邀舞。又或者游戲難以推進,需要教師短暫領舞,幫助幼兒提高游戲水平或增加游戲難度時,教師介入又很快退出,讓幼兒重新領舞。在把握這一進一退的和諧舞步中,促進、支持和深化兒童的經(jīng)驗。
揭秘游戲“亂象”? 捕捉幼兒發(fā)展契機
首先,教師要認真分析“亂象”出現(xiàn)的原因,不必急于幫孩子解決問題。由于幼兒對茶館的經(jīng)驗不一,又受交往技能、語言表達、規(guī)則意識等的限制,游戲初期出現(xiàn)無序混亂的現(xiàn)象很正常。
其次,孩子的“亂”恰恰是在告訴老師,他們正在努力嘗試,勇敢地驗證自己的想法。這是非常可貴的,我們不僅要接納,更要珍視,從“亂”中挖掘幼兒發(fā)展的契機。
最后,教師要堅信孩子有力量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在自主游戲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不妨把“亂”的現(xiàn)場還給孩子,和他們圍繞“亂”來一場討論,讓孩子找到問題所在。
解讀幼兒的需要和經(jīng)驗適宜有效地跟進支持
教師要盡可能讓幼兒充分合作、協(xié)商討論,過程中幫助他們梳理、記錄和分析問題,再鼓勵幼兒想辦法解決,給予不同的支持。比如,引導幼兒討論和思考,“為什么客人不滿意?”“你們覺得茶館里誰來端水、端點心?誰進廚房去配餐呢?”聽聽幼兒的想法,鼓勵他們把自己的經(jīng)驗個性化記錄、表達,通過協(xié)商和梳理,明確茶館里的角色職責。針對“忘記是誰點的餐”的問題,可以鼓勵幼兒回顧生活中的點餐經(jīng)歷,或提供材料設計菜單并記錄。在不直接介入游戲的情況下,還可提供更多隱性幫助。比如,拍攝游戲過程,征集“金點子”,請全班幼兒獻計獻策;邀請餐飲工作人員到班級觀摩游戲,和孩子們探討困惑,等等。
總之,教師的支持策略是多角度、多層次的,既有顯性的關注,又有隱性的支持;既關注知識、方法、技能,又注重幼兒興趣、情感、品質(zhì)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教師雖然介入了游戲,但所有的支持仍遵循“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原則,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進行嘗試和探索,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不斷激發(fā)幼兒內(nèi)在自主成長,成為更加自信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