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琴
【摘 要】 習作評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評改方式倡導教師“精批細改”,壓得教師喘不過氣來,卻收效甚微。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迫切的要求:必須轉變傳統(tǒng)作文評改思維模式,提高作文評改的有效性。習作是學習作文、品評、修改的過程,三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是習作的主體,也是習作評改的主體,在重視作文指導的同時,也應把作文的評改權利還給學生。
【關鍵詞】 小學作文;評改;學生主體
傳統(tǒng)的習作批改倡導教師“精批細改”,改錯別字、改遣詞造句、改謀篇布局,有眉批、有旁批、有總評,甚至個別還要面評。教師批改作文就像醫(yī)生做體檢總要找出一大堆的毛病,開出一長串的藥方,否則就像是沒盡到責任。學生的思維脈絡、創(chuàng)作靈感被改得支離破碎,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學習能力也被消磨。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迫切的要求:必須轉變傳統(tǒng)作文評改思維模式,提高作文評改的有效性。
一、習作是學習作文、品評、修改的過程
習作是學生學習寫作的過程,作文、品評、修改三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曹雪芹在《紅樓夢》的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小說《永別了,武器》,海明威僅結尾就修改了39次;高爾基說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戰(zhàn)爭與和平》時“把本書校樣看到七次之多,而且每次都是改得差不多等于完全重寫”。無數(shù)成就卓越的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告訴我們:好文章是改出來,寫作的過程就是不斷品評、修改的過程。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教師作文評改往往對學生的作品從主題、結構、語言、內(nèi)容進行評價,是一種靜態(tài)評價,突出對寫作的結果分析,而缺少對寫作過程的關注。要想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就必須對學生的寫作過程發(fā)生影響,進行動態(tài)評價。葉圣陶先生也說:“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么做,讓學生自己考慮解決,無論寫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當作一種思維的過程,要養(yǎng)成習慣,這是終身受用的?!边@就強調了在作文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寫作的技巧,還要教給學生評改的技能,把學生從作文評改的被動者轉為主動者,明白修改是寫作的延續(xù)。
二、學生是作文評改的主體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多重在指導學生如何“寫”,忽略了至關重要的“評”與“改”?!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第三學段的習作教學提出目標,要求學生會“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這就明確了作文教學應重視作文指導,也重視學生品評、修改能力的培養(yǎng),應把習作的評改權利還給學生。
1.在放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評改技能
魯迅說自己寫文章“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初稿時,往往覺得有很多話要說,不考慮語句是否通順、用詞是否準確、文辭是否精彩,只想一氣呵成把想說的話全部寫出來。修改的目標就是要使文本語言更清晰、表達更直接、主題更鮮明。修改的過程是一個加深認識的過程,是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過程。學生只有參與了作文的品評分析,才能激發(fā)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分析語言的潛能。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去寫作,還要教給學生一定評析和修改的技能。
2.在互賞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睂W生互評作文,是一個學習、思考和相互交流的過程。來自同年齡的作者、同水平的作品,可以喚起學生評改的獨立意識,促使他們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來體會、完善作品,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從字、詞、句,到文章的結構,主題的闡發(fā)進行品鑒,這不僅會調動自己所有的語文知識進行分析評價,還會與自己的寫作過程相映照,進行反思,是一個綜合學習的過程。在文章評改中,讀者不是教師一人,而是一群,單邊的課堂教學變成了多邊互動的活動。
3.在講評中提升學生的品評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說,學生最需要知道的是教師為什么要這么圈圈點點,添注涂改?!睂τ诮處煹男薷膬?nèi)容、總結評價,學生不但要知道是這樣,更應該知道為什么這樣。許多教師作文講評課時“主體”意識淡薄、“主體”參與缺位,往往居高臨下,學生缺少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發(fā)言權。新課程標準注重對學生的人文尊重和民主教學氛圍的營造,“以學生為本”是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基本原則,如果缺乏“主體”意識,作文講評課教師“一言堂”,其結果必然事倍功半。學生只有“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激發(fā)起他們作文的興趣和欲望。
學生習作評改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多向交流,在主題的深化、材料的擴充中,思考更加廣闊、深刻;在辨析同詞、品味語言中,思維更嚴密靈活。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習作評改中,師生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操縱者變成了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旁觀者變成了學習的合作者、探索者。學生在參與習作評改中,鍛煉了語言的運用能力,提升了語言的辨析能力,發(fā)展了細致觀察能力、辯證思維能力。這樣的習作教學真正能達到葉圣陶先生說的學生“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玉平.整合同步一體化,優(yōu)化作文新角度[J].小學語文教學(人物),2016(11):23-25.
[2]談永康.從“動機”走向“目的”[J].小學語文教學(人物),2016(9):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