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海 鄒祉佶
摘 要:自動駕駛汽車的發(fā)展將處于并長期處于人機共駕階段,該階段內駕駛人需要對車輛進行接管,因此駕駛人疲勞狀態(tài)會對接管安全性會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本研究通過開展自動駕駛接管模擬實驗,分析了駕駛人疲勞程度的對其接管操作指標的影響。通過對疲勞程度和接管操作指標的關聯(lián)性分析顯示:與疲勞程度最為相關的操作指標為最大SDLP和剎車輸入頻率,表明接管疲勞會影響駕駛人接管時的橫縱向操作。研究結果可為未來自動駕駛駕駛人狀態(tài)干預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交通安全;自動駕駛;駕駛疲勞
1 引言
在純手動駕駛過程中,疲勞駕駛是道路交通中的一個主要安全問題。由于駕駛疲勞的積累會致使駕駛人的駕駛績效逐漸降低,最終在緊急情況發(fā)生時無法做出快速反應,導致交通碰撞風險的增加[1],并危及自身及其他道路使用者。據(jù)統(tǒng)計,由疲勞駕駛直接或間接導致的交通事故占總事故的30%~45%[2],更有31%的駕駛人曾表示在高速公路進行駕駛時無法保證眼睛完全睜開[3]。據(jù)美國交通事故損傷年報顯示,每年有大約100,000起疲勞駕駛事故,導致1,550人死亡,71,000人受傷,并造成12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4]。據(jù)加拿大交通損傷研究基金會調查顯示,在受訪的1209位加拿大駕駛人中超過半數(shù)曾疲勞駕駛,20%在駕駛時處于半睡半醒狀態(tài)[5]。各種方法產生關于疲勞引起事故頻率的各種估計,歐洲的疲勞駕駛被認為是大部分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范圍10%-20%)[6]。雖然目前的研究表明駕駛人疲勞和接管績效有關,但研究結果并不統(tǒng)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疲勞度對接管操作指標的影響差異,確定受疲勞影響最大的操作指標。
2 實驗方法
實驗場景設定為正常高速公路流量,大約為100(pcu/h),同時速度限定為100KM/h。實驗前所有駕駛人會進行約20分鐘的手動試駕,期間駕駛人會經歷多種情況,全程為手動駕駛,駕駛人必須進行干預以避免事故的發(fā)生;之后駕駛人會進行多次駕駛模式切換,同時進行多次接管,以熟悉后續(xù)的實驗流程,同時熟悉整個模擬器的操作特性,降低后續(xù)數(shù)據(jù)的突變。在試駕結束后,駕駛人會現(xiàn)后進行兩次實驗,首先進行時長約40分鐘的純手動駕駛實驗,期間將經歷4種場景;之后駕駛人會繼續(xù)進行自動駕駛接管實驗,實驗期間駕駛人需要每10-15分鐘使用卡爾卡羅斯疲勞評定量表(KSS)對自身疲勞等級作出評價,KSS量從非常清醒到幾乎睡著按九級分配
在本研究中,研究了不同疲勞度對接管操作的影響,通過傳感器獲取駕駛/接管期間駕駛人的各項操作參數(shù),并選定以下操作參數(shù):縱向加速度(Acclong)和橫向加速度(Acclat),剎車輸入速率(頻次),方向盤轉角標準偏差(SDSW)。車道位置標準偏差(SDLP),速度標準偏差(SDV)作為接管操作的評價指標。
3 疲勞對自動駕駛接管操作指標影響分析
本研究選用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Pe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法進行操作指標與疲勞的相關性分析。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被廣泛應用于度量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其值介于-1與1之間,定義為兩個變量之間的協(xié)方差和標準差的商,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i為X樣本數(shù)據(jù),為X樣本均值;Yi為Y樣本數(shù)據(jù),為Y樣本均值,見表1。
通過上訴分析可以看出與疲勞相關的參數(shù)有縱向加速度最小值和均值、剎車輸入頻率、SDLP最大值和均值;與駕駛模式顯著相關的參數(shù)有絕大部分,同時與疲勞等級和駕駛模式相關的參數(shù)有剎車輸入頻率和SDLP最大值,見圖1。
通過對駕駛人剎車輸入頻率和SDLP最大值等操作參數(shù)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自動駕駛和手動駕駛之間,駕駛人疲勞及操作表現(xiàn)存在較大差異。整體來將,手動駕駛期間駕駛人疲勞等級上升更快,且分布范圍更廣。針對剎車輸入頻率,自動駕駛接管時剎車輸入分布比手動駕駛時更為廣泛且集中,表明駕駛人接管時剎車輸入更為密集;對于SDLP,自動駕駛接管時SDLP分布范圍在0-0.08之間,且分布均勻,而手動駕駛期間,SDLP分布在0-0.06之間,且疲勞等級分布更廣。通過對剎車輸入頻率和SDLP最大值的箱型圖分析可以看出,自動駕駛接管期間,駕駛人輸入頻率更高,且SDLP數(shù)值更大,說明自動駕駛接管時,駕駛人的操作更為急促,車輛行駛穩(wěn)定性更低。
4 展望
本文通過研究分析得到在自動駕駛接管期間,駕駛人的剎車輸入頻率和SDLP指標受疲勞影響最大,說明駕駛人在接管期間橫縱向操作水平都比較低。
參考文獻:
[1]G. Zhang, K. K. W. Yau, X. Zhang, and Y. Li,“Traffic accidents involving fatigue driving and their extent of casualties,” Accid. Anal. Prev., vol. 87, pp. 34–42, 2016, doi: 10.1016/j.aap.2015.10.033.
[2]A. W.MacLean, D. R. T. Davies, and K. Thiele,“The hazards and prevention of driving while sleepy,”Sleep Med. Rev., vol.7,no.6,pp. 507–521, 2003, doi: 10.1016/S1087-0792(03)90004-9.
[3]S. MURDOCK,“NTSBs 10 Most Wanted List,Reduce Fatigue-Related Accidents.,”2018. [Online]. Available: http://jdasolutions.aero/blog/ntsb-most-wanted-list-2017-2018/. [Accessed: 20-Jun-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