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蕊
“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出自清朝郝懿行寫的《都門竹枝詞》,生動地描繪了昔日老北京街頭賣酸梅湯的商販手敲冰盞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音的場景。
酸梅湯是我國的傳統(tǒng)飲料之一。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知道用梅子做飲料。我們喝的酸梅湯配方源于清宮御茶坊。清朝時,酸梅湯風行于宮闈,尤其受到乾隆皇帝的喜愛。由于宮里常食含熱量較高的肉類,之后再喝玉米面做的酸湯子,容易使體內(nèi)外的濕熱相搏,因此乾隆帝下令對飲食結(jié)構進行調(diào)整。御茶坊絞盡腦汁,終于調(diào)制出了能替代酸湯子的飲品——酸梅湯。其配方為:去油解膩的烏梅,化痰散瘀的桂花,清熱解毒、滋養(yǎng)肌膚的甘草,降脂降壓的山楂,益氣潤肺的冰糖,一并熬制。酸梅湯一出品,就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愛。無論史料記載還是宮廷畫家的影像記錄,都表明乾隆皇帝一生都是一副清瘦的身材,且瘦而有神。這也許就與常飲酸梅湯有關。從此,這酸酸甜甜的味道風靡宮廷,成為傳統(tǒng)消暑飲料中的經(jīng)典。
酸梅湯,里面的主要成分為烏梅。烏梅,歷代醫(yī)家都愛使用它,對烏梅的使用最令人拍案叫絕的,無疑是名醫(yī)彭子益。彭子益云:“暑月熱極之時,心慌意亂,坐臥不安,面紅膚熱,身軟無力,不思飲食,舌凈無胎,或舌色滿紅,此暑火不降,木氣失根也。方用烏梅5枚,冰糖2兩,煎湯熱服,酸甘相得,暑月發(fā)熱,烏梅湯特效。”后來經(jīng)改進,酸梅湯里還配了山楂、桂花、甘草、冰糖,使酸梅湯更酸甜可口,還具有了健胃消食、促進食欲的功效。
如果單純把酸梅湯當成解暑飲品,有點低估了它的功效。除了好喝,去油解膩外,酸梅湯治療溫病的功效也是極佳的。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述:烏梅味酸,能斂浮熱,能吸氣歸元,故主下氣,除熱煩滿及安心也。酸能斂虛火、化津液、固腸脫,所以主之也。烏梅奇酸,收斂而不澀滯,還能生津液,斂虛火。而冰糖補中益氣,但又不滯膩,與烏梅的酸甘相應,生陰液,最適合溫病的虛證。
酸梅湯雖然好,但也應注意以下幾點: 烏梅酸度很高,煮的時候一定不能用鐵鍋,可以用砂鍋。熬好的酸梅湯要倒入玻璃器皿或者陶瓷器皿中盛放。在常溫下,酸梅湯很容易變質(zhì),如果看到表面有細細的泡沫浮起,就說明已經(jīng)變質(zhì),不能喝了。如果酸梅湯一次喝不完,最好在冰箱里存放。過度飲用酸梅湯,易腹瀉,不利于腸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