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仝留洋 楊佳琳
圖1 宋 白釉黑花八棱帶字瓷枕
圖2 宋 白釉珍珠地“皇帝萬歲”剔花瓷枕
瓷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夏季納涼用的寢具。北宋詩人張耒的《謝黃師是惠碧瓷枕》詩云:“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fā)冷泥丸驚”。這幾句詩明確地道出了瓷枕的質(zhì)地、釉色及其消暑納涼的功效。此外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一詞中也寫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據(jù)專家考證仿青白玉的青白釉瓷枕有時也被稱為“玉枕”。因此詞中的“玉枕”并非真正的玉枕,應是當時燒造的青白釉瓷枕,詩中同樣也道出了瓷枕納涼的作用。
宋 白釉黑花八棱帶字瓷枕(圖1)
長23.8、寬19、高11.7厘米,枕呈八角形,前低后高,白釉黑彩,枕面兩側(cè)飾折枝花卉,中部方框內(nèi)有五言絕句一首“暑退漸秋涼,蛩聲竟夜長,金風吹敗葉,滿路菊花香”,枕壁飾花草紋一周。瓷枕作為古代勞動人民夏季所普遍使用的納涼寢具,不僅具有極高的實用性,制瓷工匠還發(fā)揮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賦予了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該件瓷枕的枕面前低后高,左右呈弧面型,人在使用時將頸部枕于其上,使人的頸椎處于自然彎曲的狀態(tài),不僅可以使古人的發(fā)髻免于凌亂,同時也保證了古人免受頸椎病的困擾。枕面上的五言絕句描述了大致從處暑到秋分之后這段節(jié)氣的天氣轉(zhuǎn)變,暑去秋來,日短夜長,秋風瑟瑟,菊花盛開。枕者入寢時見此詩文,也必然會給其心里帶來陣陣涼意與文學美的慰藉。
瓷枕的裝飾方法大體可以分為胎裝飾和釉裝飾兩類。所謂胎裝飾,即對胎體的加工改造如運用刻、劃、剔花以及化妝土裝飾、堆塑等手法而達到的瓷器裝飾效果,如瓷枕中的珍珠地、刻畫花等;釉裝飾,即通過胎體上的釉、彩的附著與繪畫而達成的裝飾效果,如瓷枕中的白地黑花、三彩等。珍珠地是我國宋代北方瓷窯普遍使用的裝飾方法之一,其制作工藝首先在器物胚體上施白色化妝土,再于其上劃出主題紋飾,在紋飾以外的空間(或在紋飾內(nèi))用小圓孔工具戳印出如珍珠狀細小的圓圈,最后在器物上施透明釉入窯燒成。
宋 白釉珍珠地“皇帝萬歲”剔花瓷枕(圖2)
長22、寬18.7、高10.4厘米,呈荷葉形,枕面主體裝飾為兩邊對稱分布的剔荷花圖案,枕面正中刻寫“皇帝萬歲”4字,圖案紋飾內(nèi)空白處用珍珠地填充,通體施白釉。“皇帝萬歲”4字吉語是封建社會臣民對帝王頂禮膜拜的產(chǎn)物,常見于錢幣、石刻上,書寫于瓷器上的較為罕見。
宋 花卉三彩瓷枕(圖3)
長27.5、寬14、高9厘米。該枕造型為長方形,前壁有一排氣孔,枕面有三開光,中間開光內(nèi)刻畫折枝牡丹,兩邊開光內(nèi)各刻畫兩朵花卉,并施紅、綠、黃三彩,枕四壁及底光素無釉,胎粗而堅,呈灰白色。宋三彩是在繼承唐三彩裝飾工藝的基礎上,宋、金時期生產(chǎn)的低溫彩色釉瓷制品,采用刻畫方法進行裝飾,在第一次燒成澀胎后,按紋飾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經(jīng)第二次燒成。同唐三彩相比,宋三彩的釉色更趨于豐富,填色更加規(guī)整,在燒成溫度有所提升,除隨葬用的各類人物俑等明器外,宋三彩還廣泛應用于玩具、枕、瓶等生活實用器的裝飾上,裝飾效果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開封市博物館藏的這件宋花卉三彩瓷枕雖釉面剝蝕較重,且有幾處磕傷,但依然能夠使人感受到宋三彩的藝術魅力。
宋 虎形瓷枕(圖4)
長28、寬12.7、高8厘米,呈臥虎狀,制瓷匠人在枕的四周用黃釉黑花勾勒與渲染出虎的條紋和毛色,繪畫線條粗獷而不失靈動,瓷枕的兩個排氣孔設計成虎鼻,將瓷枕的工藝缺陷轉(zhuǎn)化為精巧的設計構(gòu)思,不得不使人拍手稱奇。瓷枕的枕面為白地黑花蘆雁圖,前雁顧盼回首,仿佛在同后雁對話,雖寥寥數(shù)筆,卻靜中有動,將兩只嬉戲于水池中,怡然自得的蘆雁形象勾勒得生動傳神?;⒃谥袊糯恢北灰曌鳈?quán)力和力量的象征,為人們所敬畏。人們將瓷枕制成虎、獅、豹等猛獸形狀,希冀鎮(zhèn)宅辟邪、保佑平安?!短茣の逍兄尽分杏涊d,“韋后姊七姨嫁將軍馮太和,為豹頭枕以辟邪,白澤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p>
圖3 宋 花卉三彩瓷枕
圖4 宋 虎形瓷枕
圖5 宋 綠釉雙獅瓷枕
圖6 元 白釉黑花夢境人物紋瓷枕
圖7 宋 白釉珍珠地娃娃臥蓮紋瓷枕
宋 綠釉雙獅瓷枕(圖5)
長12.5、寬21、高10厘米。瓷枕通體施綠釉,兩邊對稱分布一只憨態(tài)可掬的小獅子,呈匍匐狀,一爪前傾,兩獅中間有一繡球,枕面上刻畫花卉?!半p獅滾繡球”是我國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宋代制瓷匠人將這一意象表現(xiàn)在瓷枕上,雙獅的形象較真獅更加生動與活潑,寓意使用者祛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在瓷枕上描繪代表吉祥寓意的圖案、書寫詩文等不僅是瓷器裝飾的重要工藝手法,同時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樸素美好的精神追求,具有典雅的文化內(nèi)涵之美。
元 白釉黑花夢境人物紋瓷枕(圖6)
長42、寬17、高15厘米,枕呈長方形,前低后高,以白釉黑花作為裝飾。枕面開光內(nèi)繪人物故事紋,四角繪四朵花卉;枕前后壁在開光內(nèi)繪折枝牡丹,開光外繪卷草紋;枕左右壁在開光內(nèi)繪俯仰蓮花,開光外繪變形花卉,枕后壁有兩行十字楷書“滏源王家造,鴻川枕用功”銘文。枕底部無釉,胎質(zhì)粗而堅,呈白色。滏源即“滏源里”,位于今天邯鄲市彭城鎮(zhèn),宋元時屬磁州,是磁州窯的核心產(chǎn)地。枕面開光內(nèi)繪飾亭榭園林、花草樹木與太湖石,一位書生模樣打扮的男子伏于案上休憩,夢境中思緒已然飛于亭外,云霧中一位仙女飄然落于庭院內(nèi),顧盼回首,眼光望向男子。元代盛行雜居、散曲等文藝形式,“才子佳人”是常見的主題,這件瓷枕以寫實的繪畫手法表現(xiàn)男子夢境的所思所想,構(gòu)思精巧,充滿濃郁的文人氣息,是元代磁州窯不可多得的瓷枕精品。
宋 白釉珍珠地娃娃臥蓮紋瓷枕(圖7)
長10.9、寬15、高15厘米,瓷枕呈豆形,白地繪赭石色花,枕面周邊飾回紋,中間刻劃折枝蓮花,一帶兜肚嬰兒,兩腿一伸一蜷,仰臥在蓮花之上,作玩耍狀,畫面空隙處布滿赭石色珍珠地。前后壁均刻畫有蓮葉紋飾,底部無釉,胎呈灰白色。嬰戲紋是我國的傳統(tǒng)吉祥
圖9 宋 蟲鳥紋白釉黑花瓷枕
圖8 宋 白釉刻詩文瓷枕
圖9 宋 蟲鳥紋白釉黑花瓷枕紋飾,因表現(xiàn)兒童游戲場景,故名。嬰戲紋這種題材在瓷器上使用最早見于唐代的長沙窯,宋代的磁州窯系和景德鎮(zhèn)青白瓷上也較為常見。從宋至明清,受瓷器裝飾技法的進步,嬰戲紋逐漸豐富,從最初的一兩個孩童玩耍發(fā)展到五子到十六子甚至“百子迎福”“百子嬉春”,寓意連生貴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孫的嬰戲圖案,大量出現(xiàn)在瓷器、刺繡、銀器、漆器等不同的工藝品裝飾之中,既反映了傳宗接代的宗法觀念對古人思想生活的影響,同時也表達了廣大勞動人民追求太平盛世的美好理想,因為只有當國家太平、民眾安居樂業(yè)時,兒童才可以無憂無慮地健康成長。館藏的這件娃娃臥蓮紋瓷枕制作工藝繁雜而不失精細,刻畫的臥蓮娃娃生動形象、憨態(tài)可掬,歡快地嬉戲于蓮池之間,怡然自得,盡顯童趣,是宋代登封窯的精品之作。
瓷器上出現(xiàn)詩文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長沙窯,到宋代磁州窯時,詩文裝飾在瓷器上更為普遍。
宋 白釉刻詩文瓷枕(圖8)
長30.4、寬21、高9.8厘米,呈腰圓形,前低后高,枕面施白釉,上有凹弦紋三周,中刻七言絕句一首“浩浩西天渭水寒,高吟大醉出長安,袖中一卷金丹訣,塵世何人借得看。”此詩為送別詩,意境曠達深遠,豪邁灑脫,出自宋初詩人潘閬所作的《送馮尊師德之出長安》,原詩為“浩浩霜風萬木寒,高吟大醉出長安,杖頭一卷金丹訣,塵世何人借得看?!眱上啾容^,第二、第四句完全相同,第一句中“霜風”改為“西天”,“萬木”改為“渭水”,第四句中“杖頭”改為了“袖中”,并沒有破壞全詩原有的意境。這可能是制瓷匠人在書寫時的誤記所致,也可能是有意為之,在原詩的基礎上加入了自身獨特的情感體驗與藝術創(chuàng)造。
宋 蟲鳥紋白釉黑花瓷枕(圖9)
長25厘米,寬19厘米,高8.8厘米。該瓷枕為豆形,枕面為橢圓形,前低后高,中腰微凹,白釉繪黑花。枕壁畫連續(xù)的卷葉紋延繞一周,枕面開光內(nèi)繪褐色蟲鳥。小鳥輕盈地站立在枝頭,尖喙微張,鳥尾向上翹起以保持平衡,鳥頭側(cè)顧,盯著右上方的一只小蟲,仿佛下一秒就準備捕食小蟲。整個畫面布局舒朗,用筆簡練,小鳥的羽翼與神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形神兼?zhèn)?,反映了畫工對生活場景超凡的洞察力與藝術感染力,是生動表現(xiàn)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生活情趣的一件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