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吳蘭
在數學課堂中,面對教授較難的知識,往往難以著手,讓我深感困惑,在閱讀了陳昱老師關于“數學畫”教學實踐與研究后得到啟發(fā),何不試著反其道而行之,把舞臺還給學生,讓學生的靈感和火花在課堂上迸發(fā),或許這樣課堂才能真正“活”起來。學生親自參與“數學畫”的設計與制作得到學習體驗,不僅借助PPT和實物投影等比較常用的多媒體設備,還運用了更高效、易操作的信息技術,達到了更優(yōu)質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筆者執(zhí)教的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畫加法——求未知加數》一課為例談一談,整節(jié)課圍繞“畫加法”進行,借助信息技術輔助課堂展評,能直觀地看到學生對“求未知加數”的理解成螺旋式上升,凸顯出課堂的真實、靈動和新奇。
一、立足知識銜接,創(chuàng)造想象空間
在教學中,教師要細心研究教學預設,努力捕捉學生的“基礎性資源”和“互動性資源”,了解學生愛圈圈劃劃的特點,知道學生掌握了加法的含義和運算,于是重組“生成性資源”,將二者融合在一起,設計了制作“數學畫”這一環(huán)節(jié)。這并不是簡單的教案執(zhí)行式推進,而是用一個小游戲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課堂條件,學生開心地初步畫出了心中的“求未知加數”,通過展評清楚地感知加法的含義,在情感與態(tài)度方面產生共鳴。
【片段一】
師:同學們,之前我們學習了加法,請說一說“加法”在你心中的樣子。
生:加法就是合起來。
師:請舉個例子。
生:左邊3個蘋果,右邊2個蘋果,一共有多少個蘋果?
師:那是多少個呢?
生:合起來一共5個,3+2=5(個)。
師:回答得真不錯,還有同學說一說嗎?
生:樹上有5只小鳥,又飛來了8只,一共是多少只小鳥?
生:5+8=13(只),合起來13只小鳥。
師:同學們真有想象力,一下子就把我們拉入了“加法”的情境中。既然大家能說,那今天來玩?zhèn)€游戲吧?。ò鍟寒嫾臃ā笪粗訑?。)
學生們一片歡呼聲,一雙雙眼睛水靈靈的,注視著老師的一舉一動。
師:請看題?。ò鍟?+=12)看著這道求未知加數的算式,請把你對這道題的理解畫在紙上。
【思考】本課的難點之一就是運用加法的作用解決求未知加數的問題。于是,筆者設計了兩個層次的教學:一是明確加法的意義以及各個加數在算式中表示的含義,“和”表示兩個加數合起來一共是多少;二是拋出求未知加數的題目,讓學生動手將對這道算式的理解用圖畫的形式畫下來,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將抽象的算式具體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加法算式的含義,為后續(xù)逆運算減法奠定基礎。
二、算理化虛為實,無線直播展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學生非常喜歡親自動手的操作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認知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從片面到全面,從“形”到“數”,再從“數”到“形”。課堂設計的一大特點——“畫出來”,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和廣度,是教學效果的反映,充分明確了學生是教學過程的創(chuàng)生者,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
在制作“數學畫”中,不僅重在算法探究,也重在算理理解。在“畫出來”之后,及時的分享作品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既不影響學生繼續(xù)進行創(chuàng)作,又能及時展示學生作品,此時選擇手機無線投屏技術展評就有明顯的優(yōu)勢。無線設備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直接在座位上便可分享成果,教師可以通過手指進行放大、縮小、移動等細節(jié)操作。當分享作品數量較多時,大大減少來回走動的時間。如若甄選作品不合適可一鍵刪除,不打擾小畫家的后續(xù)創(chuàng)作。當然,展評需要較為流暢的網絡環(huán)境,對硬件設備要求比較高。
【片段二】
師:(手機無線投屏展示圖一)同學們看得懂嗎?
生:他畫了9顆愛心,抄寫了題目的算式。
師:好像這位同學還有些疑惑?請小畫家給大家說一說!
生:(在本子上操作,并全程手機無線動態(tài)直播)我是這樣想的,9顆愛心表示第一個加數9,橫線表示還要畫幾顆,才能得到一共12顆心呢?我們只需要一邊順著往下數數,一邊接著畫,10、11、12,好,畫好了!所以再畫3顆就湊夠12顆了。
師:原來小畫家是這樣想的!同學們你們聽明白了嗎?這里也有一個小設計師設計了一幅精美的數學畫,請大家欣賞(展示圖二)。
師:哪位同學來點評一下這幅作品。
生1:他畫了一張積分卡,有12個格子,其中有9個蓋了印章。
生2:他用了直尺畫線,整潔美觀。
生3:我一眼就看出來還差3個印章就集齊了!
【思考】學生的這兩種畫法其實是同一種思路,把已有的9個物品畫出來,按照數序邊數邊畫就能得到答案,是最直觀也是最簡單的一種畫法。在學生獨立動手制作“數學畫”的過程中,發(fā)現在學生的數學認知里,數的順序這一內容牢牢地占據著重要位置。筆者在巡堂的過程中,遇到精彩的作品,便立馬拍下,手機直接無線投屏到大屏幕上,速度之快,無縫對接,既不影響學生的制作過程,也能及時展評成果,讓學生享受到分享的樂趣。
三、利用課堂生成,突破重點難點
現在的學生成長在資訊發(fā)達的時代,耳濡目染獲取了大量的信息,早已獲取“加法”的生活經驗,所以學生喜歡挑戰(zhàn)有難度的算法算理項目。教師需抓住學生這一特點,面對“活”起來的課堂,乘勝追擊,開拓思路,啟發(fā)學生搜索更多資源和素材,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和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當一連串問題在學生的腦海里翻騰,產生了認知沖突,學生的已有經驗對于教學而言,開始發(fā)揮促進作用,這是課堂設計的另一大特點——“帶出來”。
計算的核心是推理,推理就是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之中進行的。教師用手機直播座位上的學生對作品的修改過程,做到既不影響小畫家的發(fā)揮,又可以達到分享的目的。不僅直播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還插播課堂表現好的學生的面部特寫,極大的點燃了學生的熱情。老師從舞臺的中心退到幕后的策劃,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推動者。在數學的頓悟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從數學與生活相結合中迸發(fā)出數學的美妙,科技的課堂一直刷新著學生的認知,有一股神奇的邏輯感和自豪感撲面而來,讓人心曠神怡,心滿意足!
【片段三】
師:同學們長著一雙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的眼睛,我為你們善于思考的大腦驕傲!老師還發(fā)現一位小藝術家的作品,你們能看懂嗎?也請小藝術家給我們講一講。(展示圖三)
生:左邊9面旗子,右邊是未知的,一共12面旗子。所以表示9加一個數等于12。
教師突然打斷了學生的講解,引導學生回憶:像這樣的畫法,以前我們用什么方法計算的呢?
學生齊聲回答:減法!
師:怎樣列式?請你寫下來。
生:(手機無線直播學生的書寫過程)12—9=3(面)。
師:通過這種畫法,我們找到了解決9+=12的另一種方法,把加法轉化成減法!
【思考】學生們恍然大悟的表情讓整個課堂變得有趣起來,像發(fā)現了新大陸一樣,原來自己動手可以發(fā)現這么多奇妙的解決辦法!學生能順著加法的思路畫下來,這本身就是知識的一種內化。跳出“求未知加數”的思維,用從前的眼光分析這幅作品,突然發(fā)現原本是用減法來解決這類問題的,驚喜的課堂,意外的生成!再用手機無線直播的方式在大屏幕上展評,學生無需離開座位,直接完成算式的書寫,全程直播學生書寫的動態(tài)過程,高效又有趣,學生們對直播躍躍欲試,紛紛埋頭繼續(xù)投入創(chuàng)作!
【片段四】
師:(展示圖五)這里還有一位小建筑家的作品,能看懂嗎?
生1:在直尺上找到9和12,寫了出來。
生2:還找到了0,我們學過0表示起點。
生3:9加幾等于12呢,在直尺上數出來是3!
師:同學們,你們太能說了!這位小建筑家運用手中的測量工具——直尺,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9+=12這道難題,而且一目了然,大家都看得懂!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
【思考】學生的思維跳躍的能度和廣度是筆者想象不到的,學生們總是能帶來驚喜!借助身邊的物品和測量工具展示出對加法的認識,未知加數也蘊育其中,這是善于觀察,思維活躍的表現,師生產生共情,課堂氣氛越來越靈動,越畫越想深挖!
【片段五】
師:同學們,我們來欣賞這一位小數學家的研究成果,請看?。ㄕ故緢D六)
師:仔細看看,你能看懂嗎?
生1:紅花表示1,月亮表示2,這個用剛才的方法就能算出來!
生2:先想9加幾等于10,再想10加幾等于12。
生3:最后把紅花和月亮加起來。
師:同學們回憶一下,這種方法有點像之前學過的什么法呢?
生:湊十法!
教室里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
師:對!就是湊十法!先想方設法湊成十,再思考用十加幾得到12,方法簡便。這位小數學家把湊十法用這么漂亮又富有邏輯的方式展現出來,真了不起!
【思考】班里總是有個別對數學特別感興趣并且自學能力特別強的學生,運用代數知識搭建出兩道等式,通過湊十法的思想完成難題的分解,從而得出未知加數的結果,不可不謂妙哉。
四、不斷研磨素材,在互動中升華
數學課堂為學生提供感受、認識、體悟、表達和改變自己的機會,所獨有的路徑與視角、邏輯與思維、方法與策略,幫助著學生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這就是數學這門學科存在的“育人價值”。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基于“發(fā)現——反饋——研磨”中升華得來的,借助信息技術展評將發(fā)展中的知識與自己原有經驗進行比較,從而實現對經驗的理性重構,體現了課堂設計的第三大特點——“放出來”。
【片段六】
師:同學們畫了這么多求未知加數的 “數學畫”,來個更有意思更具挑戰(zhàn)性的吧!來,動手畫一畫?。ò鍟?+<12)
師:(展示圖七)這是什么意思?你們還看得懂嗎?
圖七
生:切蛋糕,一共切成了12塊,已經吃了7塊。
師:還可以吃幾塊呢?
生:5塊!
師:不留一塊給老師嗎?
生1:4塊!
生2:還可以吃掉3塊,
師:對,可以不吃完的。
生3:又沒說要吃完,吃完了老師就沒了。
生4:對,我們要留一塊給老師!
師:所以還可以吃幾塊呢?
生5:4塊、3塊、2塊、1塊。
生6:0塊!
生7:0塊!我們吃飽了,不吃了,都留給老師!
課室里哄堂大笑!
師:謝謝大家這么有心,至少留了一塊給我。這道題的確是這樣的,不能填5,為什么呢?
生1:因為填了5就等于12了,左邊要小于12的,必須比12小。
生2:左邊得數要比12小,那填的加數就要小于5。
生3:可以填4、3、2、1。
生4:還有0!
師:同學們真棒!難度升級也難不倒你們,有你們這樣的學生真讓老師高興!這種題目要注意,哪個數不能填,哪個數能填,要填完整。
【思考】一堂令師生滿意的課堂得讓學生吃得又飽又好,抓住學生喜歡挑戰(zhàn)的心理,自然而然地拋出一個思維更發(fā)散的問題,吊足了學生胃口,學生沉浸在思辨的課堂里,整節(jié)課得到了升華,打造出了一堂令人回味無窮的數學課!
這節(jié)課分配給學生動手設計“數學畫”的時間、空間比較多,打破了之前課堂教學的時空配置與運行過程,整節(jié)課著重在獨立思考、動手操作、深度對話等方面。借助信息技術展評作品,同時呈現學生上課時的精神狀態(tài),生動再現了課堂是學生的舞臺。把課堂還給學生展示發(fā)揮,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多向互動”,學生也在積極參與中獲得數學成長的空間。雖然課堂成果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但有豐富的過程狀態(tài)的生成,打心底里為同學們的智慧鼓掌!
怎樣將既平淡又枯燥的加法變得有魅力?怎樣使加法找到知識體系上的歸宿?怎樣使學生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怎樣將求未知加數的方法有效區(qū)分有效使用?怎樣讓學生對求未知加數產生深深的“愛”?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潛在條件有著充分的把握,借助信息技術輔助展評,及時迅速地實現資源成果動態(tài)呈現,收獲了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喜愛,是這節(jié)課的一大亮點。實踐證明,科技課堂是為學生的發(fā)展而設計的,學生在“有向開放——無線反饋——聚焦生成”中培養(yǎng)了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鍛煉了語言表述,獨立動手的學習能力,為科學嚴謹態(tài)度和數學深度思維的養(yǎng)成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