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穎
[摘? ?要]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漢字的追源和解讀可以成為深化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途徑。在歷史課堂上對漢字的解讀,可結合教學情境從字形入手,通過文字探源與義理分析,幫助學生深化對歷史的理解,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
[關鍵詞]歷史教學;漢字;中華文化;家國情懷
獨特的方塊漢字,不只是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還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以漢字的追源和解讀為手段,可以為學生打開了解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大門,幫助學生理解歷史,傳承文化,汲取智慧,涵養(yǎng)情懷。語文教師常說,漢字是字、詞、句、篇的統(tǒng)一,而在歷史教學中,漢字還是形、意、理、韻的統(tǒng)一。解讀漢字可以從字形入手,層層推進,感受其中的文化和情懷。
一、觀形明意,助歷史理解
作為一種表意文字,漢字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可通過觀察字形、追索字源幫助學生理解歷史。如夏、商、周、秦等朝代名(見圖1),君、王、封、國等歷史學名詞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見圖2),分析這些文字的字形字源,如同帶領學生“穿越”到遙遠的古代。
比如,最早的“夏”字就仿佛一個人的形象,上部是頭面,下部則四肢俱全,《說文解字》說“夏,中國之人也”。學習這個字,學生不僅能明了漢字構造的象形特點,認識中國的第一個王朝,更能感受其中的濃濃歸屬感?!爸堋蓖瑯觼碜砸粋€具體的形象。甲骨文的“周”像一塊田地里密植莊稼的樣子,因而本意中含有稠密和遍及的意思,《說文解字》說“周,密也”,朱熹《論語集注》說“周,普遍也”,都是由此而來。“周”是農耕文明留給漢字的烙印,作為先秦三代之一,“周”的字形還能喚起后人對井田的遐想。
二、緣意求理,傳華夏文明
中國古代強調用字的準確性,一個字的改動,就會使表意出現明顯的差別,而后人也可以從文字的變化中讀出歷史的變遷。比如,在講授春秋戰(zhàn)國“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諸侯國君名號的變化感受歷史的變遷,從而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在西周封邦建國制度下,各諸侯的爵位一般分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爵位的高低代表著諸侯地位的高低,這正是周代“禮制”的關鍵。如魯國國君受爵為公,齊國受爵為侯,秦國受爵為伯等。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講《史記》中記載的“楚王問鼎”的歷史故事,并告訴學生,這個故事最早出自于《左傳·宣公三年》,《史記》的記載與《左傳》原文基本一致,但《左傳》中稱楚莊王為“楚子”,而《史記》則稱其為“楚王”。為什么稱呼會不同?因為周王封授楚國國君的是子爵,后來楚國國君自立為“王”,但時人不承認楚國這個僭越自封的“王”,故《左傳》仍稱其為“楚子”,從中可見作者維護周禮的立場。但戰(zhàn)國初年,繼楚國之后,各諸侯國君相繼稱王,后期還出現了秦齊互帝(互相稱帝)的現象。這充分說明,戰(zhàn)國時期的各國已經不再遵守周禮,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
漢字能夠表達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道理,于是才有了《呂氏春秋》“增損一字予千金”的故事,還有人稱《春秋》一字可寓褒貶,《通鑒》一字可知興替,漢字中蘊含的人生道理、歷史變遷和哲學思辨,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后人認真領悟和反復品味。
三、因理得韻,育家國情懷
漢字不僅擁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更隱藏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是中華兒女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來源。民族認同感是一種群體意識,它來自于文化的哺育,更來自于歸屬于一個優(yōu)秀族群的自豪感。數千年一以貫之的漢字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場,是炎黃子孫的文化根基,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創(chuàng)造。在講授上古時期的歷史時,“華夏認同”是其中的重要話題之一。而對于這個略顯宏大的話題,關鍵就在于解讀“華夏”二字。那么,何謂“華夏”?《春秋左傳正義》中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而在甲骨文、金文,乃至三代的話語中,“華”字就有崇高圣潔的意思,而“夏”指代的中原諸侯則以遵禮守義為原則。這樣的解讀讓學生認識到,“華夏”這個美麗而有韻味的族名,展現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是一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形象?!叭A夏”是一個讓族人自豪、他人尊敬的優(yōu)秀民族。
學習殷商歷史,自然離不開對甲骨文知識的了解。中國的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如今學者已經釋讀出近五千個單字中的兩千多個,由此掌握了三千多年前殷商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兩千兩百多年前,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一文字,更對華夏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此,漢字成為了華夏兒女的獨特標識和聯結紐帶。今天,無論是北方官話還是華南客家話,無論是吳儂軟語還是三秦高腔,雖然口音表現為各種“南腔北調”,但書寫出來漢字都是同根同源的。所以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分分合合,但統(tǒng)一一直是發(fā)展的主流,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漢字文化所打造的華夏兒女永遠的精神家園,它讓中華兒女血脈相連,更塑造著中華民族家國天下的精神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币虼?,在歷史教學中解讀漢字,不僅是幫助學生學習知識、理解歷史的一個有效途徑,更是教育學生扎根中華優(yōu)秀文化,以家國情懷托舉復興使命的一種心靈點撥。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