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霞 朱小云
摘要:目的:了解在校大學生亞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為亞健康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某高校105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及處理分析。結果:大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為59.34%,不同性別、年級、專業(yè)亞健康發(fā)生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頻率、強度、方式等與亞健康發(fā)生率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大學生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加大關注,針對不同群體的大學生的亞健康狀況采取有效的預防干預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b-health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n sub-health. Methods:By using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 1050 college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SPSS18.0 software.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ub-optimal health was 59.34% , the incidence of sub-health in different sex, grade and specialty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0.05) , and the time, frequency, intensity and manner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 incidence of sub-health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ptimistic, which needs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or the sub-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關鍵詞:大學生;亞健康;影響因素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sub-health;influencing factors
中圖分類號:G84?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21-0219-03
0? 引言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壓力大,越來越多的人處于非疾病與非健康的中間狀態(tài),即亞健康。據(jù)WHO調查顯示,70%以上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僅有5%的人處于健康狀態(tài),亞健康已經(jīng)成為人體身心健康的“隱形殺手”,而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隨著學業(yè)、工作、生活壓力等各方面的壓力的越來越大,大學生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有關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高校大學生的亞健康患病率為56.60%[1],且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減少,學生體質狀況呈下降趨勢。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主力軍,其健康狀況至關重要,為了解我校大學生的亞健康狀況,本研究采用亞健康評定量表進行亞健康現(xiàn)狀問卷調查,并探討其健康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針對大學生的亞健康干預措施的提供科學依據(jù)。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湖北省某高校在校大學生中,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以不同學院分層,以班級為抽樣單位,隨機抽取30個專項班共105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發(fā)放10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38份,回收率98.85%。
1.2 研究方法
1.2.1 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主要內容分為個人基本信息、亞健自評量表、參與體育鍛煉情況三個部分。
1.2.2 調查方法
采用統(tǒng)一編制的調查問卷和由日本山口大學醫(yī)學部山崎秀夫教授制定的亞健康自評量表,采用以班級為單位的整群隨機抽樣調查,發(fā)放問卷由課題組成員親自發(fā)放,并進行填表指導說明,問卷當場填寫并統(tǒng)一收回,刪除不合格的問卷。
1.2.3 亞健康量表測量法
此次調查所使用的問卷共有3個部分,其中判斷被調查者是否具有亞健康癥狀用的是亞健康量表,該量表是由日本山口大學醫(yī)學部山崎秀夫教授制定的。
1.2.4 評定標準
亞健康量表涉及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等3個方面的指標,共30個內容指標進行問卷調查,且每一項指標都設有“沒有”、“有”、“輕度”、“中度”、“重度”五種選項,并分別相當應以1、2、3、4、5五個分值。其中對于亞健康癥狀的指標,以選“輕度”或“中度”、“重度”為亞健康癥狀診斷標準,問卷得分≥39分為亞健康判斷標準。
1.2.5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由筆者獨立完成對1038份有效問卷數(shù)據(jù)的整理錄入工作,盡可能避免多人錄入所造成的數(shù)據(jù)錯誤。所有采取的數(shù)據(jù)均用EXCEL2003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x2±s表示,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8.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學生樣本1038人,平均年齡為:19.0±2.0歲,其中男生352人,占33.91%,女生686人,占66.09%。年級分布:大一410人(39.50%)、大二246人(23.70%)、大三278人、(26.78%)、大四104人(10.02%)。專業(yè)分布:醫(yī)學院312人(30.06%)、藝術學院248人(23.89%)、體育99人(9.54%)、理科123人(11.85%)、文科256人(24.66%)。是否獨生子女情況:獨生子生362人,占34.87%,非獨生子女676人,占65.13%。來自農(nóng)村的學生656人,占63.2%,來自城市382人,占36.8%。
2.2 健康狀況
本次調查1038人大學生健康狀況中,有413人處于健康狀態(tài),616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嚴重(疾?。?人??傮w上有59.34%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有39.79%的健康狀態(tài),有0.87%的人處于疾病狀態(tài)。其中男生亞健康占男生總人數(shù)的55.68%,女生亞健康占女生總人數(shù)的61.22%,男生健康狀況高于女生。
2.3 大學生亞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分析
2.3.1 性別分布情況
從表1的數(shù)據(jù)顯示,女生亞健康人數(shù)要多于男生,且女生亞健康總體分值要高于男生,不同性別亞健康狀況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女生亞健康總分值要高于男生;其中女生的身體指標高于男生、心理因子女生也高于男生。(見表1)
2.3.2 年級和專業(yè)分布情況
從表2數(shù)據(jù)顯示:總體上不同年級的學生人群亞健康狀況有顯著性差異,低年級的學生亞健康狀況明顯優(yōu)于高年級的學生。醫(yī)學院的學生亞健康比占68.23%,藝術學院的學生亞健康比占64.11%,其它文科院系的學生亞健康比占63.28%,理科院系的學生亞健康比占51.22%,體育學院的亞健康比占19.20%。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亞健康狀態(tài)有顯著性差異,醫(yī)學院的最高,文科的比理科的要高,體育學院的最低。
2.3.3 體育鍛煉情況
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一半以上的大學生每次體育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內,僅有23.89%的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時間在1-2小時。且其中有47.98%的大學生每周參加三次以上體育鍛煉,每周參加體育鍛煉2次有38.34%。我們將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shù)在3-7次者為經(jīng)常參加育鍛煉,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對體育鍛煉還不夠重視,且男生參加體育鍛煉明顯高于女生。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有57.8%的大學生選擇適中的運動強度,僅有16.57%的大學生每次鍛煉選擇在較大運動強度,且男生的運動強度稍高于女生。
2.4 大學生亞健康狀況與體育鍛煉的相關分析
2.4.1 體育鍛煉頻率與亞健康的相關分析
研究表明不同的體育運動頻率和運動強度對機體結構和功能的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一般堅持每周最少兩次的體育鍛煉,有規(guī)律性的運動,對身體有明顯的健康促進作用。
參加體育鍛煉次數(shù)越多亞健康所占百分比越低。從表3可以看出,每周參加1次及以下運動的大學生亞健康所占百分比為82.39%,每周參加1-2次左右運動的大學生亞健康比為73.50%,每周參加3次及以上運動的大學生亞健康比為46.82%。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大學生身體健康狀況與運動頻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每周參加體育鍛煉3次以上的學生,出現(xiàn)亞健康狀況的較少,每周參加1次或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亞健康的較多,說明體育鍛煉頻率直接就影響到學生的健康狀況。但是經(jīng)進一步的調查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學生雖然每周有2-3次及以上體育鍛煉,但體育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下,沒有達到健身鍛煉效果。
2.4.2 體育鍛煉時間與亞健康的相關分析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不同性別在鍛煉時間與亞健康關系上有明顯的不同,體育鍛煉次數(shù)少且時間越短的同學,亞健康狀態(tài)所占百分比較多。
在體育鍛煉中,科學合理的運動可以達到有效的強身健體的作用。研究表明,每周進行3-5次的運動,每次運動時間保持在30分鐘以上,以中等強度來進行體育運動,能持續(xù)達到健身效果的積累[2],可起到預防和調理亞健康的作用。多數(shù)研究認為持續(xù)運動20-30分鐘才能產(chǎn)生心理效益,也有研究認為持續(xù)運動40-60分鐘的可能更好[3]。運動時間較短少于30分鐘,對機體不能產(chǎn)生有效的應激反應,運動間過長超過2小時,又可能超過機體的負荷而產(chǎn)生運動疲勞,所以合理科學選擇運動時間是影響鍛煉效果的主要因素[4]。
2.4.3 體育鍛煉強度與亞健康的相關分析
研究顯示:在體育鍛煉強度適中時,不論男生還是女生,亞健康所占比例均最低,但女生所占比例比男生要略高一些,這可能與性別差異有關。
從表5中數(shù)據(jù)顯示:從總體上來看,每次體育鍛煉運動強度很小或較小的學生,亞健康所占比例最高分別為88.46%;每次體育鍛煉強度適中的學生,所占亞健康比最低為52.17%。每次體育鍛煉強度較大和很大的學生,所占亞健康比分別為54.65%、57.14%。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運動強度的大小與亞健康狀況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鍛煉強度越小的同學出現(xiàn)亞健康狀態(tài)的情況越多,但是運動強度過度,易出現(xiàn)運動疲勞。研究表明適宜的中等強度體育運動能起到預防一些疾病,能有效調節(jié)身體機能,能有效預防亞健康狀況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