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際石 孫賢
【摘 要】 自汗盜汗是臨床中中醫(yī)汗癥常見的病理類型,在針對患者做好辨證診斷的基礎上,運用藥物組成制定符合辨證的中藥組方來進行本病的干預治療,對于確保病患臨床病情改善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自汗 盜汗 當歸六黃湯
汗是陽氣蒸化津液經(jīng)玄府達于體表而成。故《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于陰謂之汗?!闭:钩鲇姓{(diào)和營衛(wèi)、調(diào)節(jié)體溫、滋潤皮膚的作用。若當汗出而無汗,不當汗出而多汗,或僅見身體的某一局部汗出,這就屬于病理現(xiàn)象了,臨床常見自汗盜汗的病癥,不因外界因素影響,表現(xiàn)為醒時汗出,活動尤甚為自汗;睡則汗出,醒則自止為盜汗[1]。當歸六黃湯是李東垣所創(chuàng)之方,被稱為“治盜汗之圣藥”,載于《蘭室秘藏》,全方由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等份、黃芪倍量組成,有滋陰瀉火、固表止汗之功?!夺t(yī)方集解》[2]中的論述最具代表性:“盜汗由于陰虛,當歸、二地所以滋陰;汗由火擾,黃芩、連、柏所以瀉火;汗由腠理不固,倍用黃芪,所以固表?!睔v代醫(yī)家本方推崇備至,皆認為本方主治“陰虛有火,令人盜汗者”,為治療陰虛盜汗之效方。
1 自汗盜汗病因病機探析
對于自汗、盜汗的病機,自古醫(yī)家有“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的論述。在《傷寒論》中就有關于自汗的記載:“病人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芍院故菢s衛(wèi)不和所致,故治療可用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中有關于盜汗的記載:“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芍I汗是機體虛所致,“脈虛弱細微,則陰陽俱不足矣,陽不足者不能固,陰不足者不能守,是其人必善盜汗”。但自汗盜汗的病機并不僅僅于此,朱丹溪對其進行了概括為自汗由氣虛、陽虛、血虛、濕、痰等所致;盜汗由陰虛、血虛等所致。清代吳謙《醫(yī)宗金鑒》中記載:“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盜汗。陰盛則陽虛不能外固,故自汗;陽盛則陰虛不能中守,故盜汗”。王清任針對血瘀所致自汗、盜汗在《醫(yī)林改錯》中:“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補充了其治療方藥,進一步豐富了本病的病機及療法。
2 治療自汗盜汗探討
自汗或盜汗多因虛而致,臨床上老年患者及女性為多。針對氣虛自汗者的治療,可用玉屏風散加減,以益氣固表止汗;若加重或兼盜汗者加用牡蠣散。營衛(wèi)失調(diào)之自汗,用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若年老體虛陽氣不足或久病外邪入里導致的汗癥,則需要考慮氣虛及陽引起的漏汗,“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治以桂枝加附子湯祛風固表、溫陽斂汗,加用煅龍骨、煅牡蠣。還有一些自汗原因不僅只陽虛,上文朱丹溪已指出。“多汗而濡者”,濕邪亦可造成自汗,可用三仁湯宣暢氣機或調(diào)衛(wèi)湯以和營祛濕,而因于濕熱者可選茵陳五苓散清熱化濕[3]。若因痰而致,則需健脾補虛加六君子湯或二陳湯化痰祛濕以止汗[4]。同樣盜汗者亦虛,針對陰虛盜汗者的治療,《赤水玄珠·汗門》中記載:“陰虛盜汗者,當歸六黃湯”。若兼見煩躁失眠、舌淡紅、脈細數(shù)者,可選用柏子仁丸,達到酸收斂汗同時養(yǎng)心安神的目的。對于更年期造成的烘熱汗出、陰虛盜汗者,滋陰的同時加用養(yǎng)陰柔肝的白芍、生地黃,解郁疏肝的柴胡、玫瑰花。然而,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中載:“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指出自汗、盜汗并非單為陽虛或陰虛[5],亦有從陽虛、瘀血等治療盜汗者。陽虛盜汗于《諸病源侯論·虛勞盜汗候》可見:“盜汗者,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此由陽虛所致”,治療選用金匱腎氣丸、理中湯、真武湯等以達益氣溫陽固表之功。還應注意王清任補充之頑固盜汗者,需考慮從血而治之。瘀血引起的盜汗,多是氣血運行被遏,瘀久化熱,熱蒸津液而致,《血證論·瘀血》載:“血在肌膚,則翕翕發(fā)熱,自汗盜汗”,選用“白虎,犀角地黃湯加桃仁、紅花治之,血府逐瘀湯加醋制大黃亦可治之也”。此外,血虛亦可致盜汗,由于血屬陰,“陰虛生內(nèi)熱”,產(chǎn)后血虛陽盛、發(fā)熱汗出者可用滋陰降火湯或當歸補血湯治療。
3 典型驗案
患者,王某,女,71歲,退休教師,于2019年12月29日就診。自訴夜間盜汗2月余,無明顯誘因?,F(xiàn)主證:夜寐汗出明顯,神疲乏力,欠安,心悸心煩,口干咽干,醒時無明顯汗出,納尚可,小便可,大便偏干,舌質(zhì)淡舌尖紅,苔薄白,脈細數(shù)。既往高血壓病、糖尿病病史。根據(jù)患者情況予中藥以滋陰降火,益氣固表。方選當歸六黃湯加減:黃芪30克,麥冬20克,酒黃精15克,百合30克,酒萸肉30克,地黃30克,黃柏15克,黃連片10克,三七粉6克,茯苓15克,葛根30克,枸杞子15克,丹參20克,天麻15克。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2020年1月7日二診:汗已大減,夜間睡眠及心煩較前改善,口干較前略減輕但仍存在。故原方加黨參30g。服7劑后愈。
按:《臨證指南醫(yī)案》謂:“陽虛自汗,治當補氣以衛(wèi)外,陰虛盔汗,治當補陰以營內(nèi)”。因此,本案患者素體虧虛,氣血不足,故而自汗出,患者老年女性,陰精虧虛,虛火內(nèi)生,熱蒸津出,夜間盜汗,虛火內(nèi)蒸而心悸心煩,虛火上炎煎灼津液故而有口干咽干,方用當歸六黃湯加減,起到益氣固表,滋陰降火之功。方用黃芪益氣固表,麥冬、地黃及黃精以滋養(yǎng)陰血,黃連黃柏以清熱降火,百合安神,酒萸肉斂汗,葛根生津,枸杞滋肝腎之陰,茯神以泄相火,丹參、三七活血養(yǎng)心,升麻降壓。一周后,癥狀明顯減輕,但仍有口干,故加黨參以生津。
【參考文獻】
[1] 朱文鋒. 中醫(yī)診斷學[M]. 北京: 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10: 17-18.
[2] 吳昆. 醫(yī)方考[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90: 285.
[3] 姚潔瓊, 張帆, 林芳旭, 等. 隋唐以來10位著名醫(yī)家汗證學術思想初探[J]. 中醫(yī)雜志, 2015, 56(7): 567-569.
[4] 彭有祥. 汗證從痰論治二則[J]. 湖南中醫(yī)雜志,1996, 12(5): 38.
作者簡介:劉際石(1990—),男,漢族,河北石家莊市人,住院醫(yī)師,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河北北方學院 針灸推拿學專業(yè),研究方向:中醫(yī)學
孫賢(199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市人,住院醫(yī)師,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河北北方學院 中西醫(yī)結合臨床專業(yè),研究方向:心腦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