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大先生
民國時期,大同德義爐可謂名噪一時,輝煌了將近半個世紀,在大同地區(qū),歸綏地區(qū),張家口地區(qū)有著極高的聲譽。德義爐是翻砂作坊,從普通作坊到招牌響亮,再到衰敗,直至變成記憶,不僅僅時代背景的原因,具體是那幾種原因呢?還得從頭說起。那是公元1893年(清光緒19年)春,17歲的窮小子郭成春為了討生活由懷仁來到舉目無親的大同。一個被人稱為李翻砂的手藝人看郭成春膀大腰圓是塊砂化鐵水的好料子,便一破從不敢收外人做徒弟的家規(guī),納入自己的門下,從此改變了郭成春的人生。
李翻砂的小手工作坊,坐落在聚寶巷的一座院子里,(原今皇城街聚寶巷13號),有30平方米。此人無兒無女,且一向超越凡塵,更視金錢為身外之物,從不輕易點爐,只要不餓肚子,從不輕易點爐。那郭成春手勤腳快,且為人忠厚老實,深得李翻砂喜愛,又因是老來收愛徒,便把自己的一生手藝全部教給了郭成春。
1907年(光緒33年)仲夏,郭成春學(xué)技15載時,李翻砂與世長辭。作坊被房東收回,改為住宅。郭成春自做生鐵化鐵爐一個,五人合拉的大風(fēng)箱一個和其它翻砂工具。又租王某的一所四合院,總面積有80平方米,為作坊,(故址在東華門街4號,現(xiàn)今的代王府)。原正殿街劉某借給錢20吊,郭成春用此錢買了些炭、鐵,于是當年秋正式開業(yè),并取字號為“德義爐”。 德義爐一開業(yè)便顯示出它強大的生命力,生意極為興隆,郭成春自己根本就忙不過來,其侄子郭開基、和歲數(shù)還小的獨子郭開泰成了他重要的左右手。還常到九龍壁“人市”上雇臨時短幫工10余名。二十三年代大同九龍壁前多有短工集結(jié)于此攬活幫工,時人稱之“人市”。
德義爐主要生產(chǎn)民用的爐盤、爐條、鐵圈、火蓋、“花轱轆”車的鐵車椽;農(nóng)用的犁子;祭天地、敬鬼神的大鐘、大磬(約達400—500市斤重)——可一窺當時生產(chǎn)規(guī)模之大。產(chǎn)品大多銷售到了大同、內(nèi)蒙的豐鎮(zhèn)、集寧(今烏蘭察布)等地。當時常有蒙人不辭辛苦徒步到五臺山朝拜,途徑大同大多愿出高價買德義爐鑄的銅香爐,因其工藝之精湛、圖案之美觀,可謂一爐難求。
然此時的郭成春還囿于簡單再生產(chǎn)的思維里,只是急著攢些錢想為后入置辦些房地產(chǎn)而已,并不擴大規(guī)模。1926年(民國15年)春,郭成春積勞成疾,不能再干體力活兒。是年夏天,侄子郭開基和兒子郭開泰成了德義爐的大、二掌柜。堂兄弟兩個不僅技藝超過郭成春,且生性機警,頗有魄力。一時生意十分興隆,便增收了11名固定工人和1名技工。鑄大件時再另雇短工干拉風(fēng)箱等勤雜活兒。
一年四季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二掌柜勞苦異常。每次澆鑄抬通紅的鐵水包時,總是一左一右扛大頭,這樣一可以指揮澆鑄,二可以在危險的鐵水包面前起穩(wěn)定軍心的作用。月底時分紅,還多給工人們發(fā)“辛苦費”。
1928年(民國十七年),郭成春病故。其子郭開泰此時業(yè)已娶妻生子,負責(zé)郭家的一大家老小,負擔(dān)很重。而郭開基仍然是孤家寡人,并無后顧之憂,故此兩堂兄弟因家產(chǎn)而貌合神離,于1931年(民國二十年)終于分道揚鑣,把德義爐分為東西兩半。他們各稱自己為德義爐之正統(tǒng),雙方明爭暗斗,勢同水火。而大同本地人為了好加以區(qū)分這兩家德義爐,便把位于西邊東華門街4號郭開泰的德義爐稱之為西德義爐,把位于東華門街17號郭開基所開的德義爐稱之為東德義爐。
三十年代中期前,大同地區(qū)還沒有自己鑄的生鐵爐,一當時叫“洋火爐”。冬日取暖所需要的爐子一般都是用磚壘成爐子樣或用鐵皮包成爐子樣,里面再套上泥,安上煙筒來取,西德義爐首創(chuàng)大同“洋火爐”,并在爐面上鑄刻上一些花鳥魚蟲、珍禽瑞獸等圖案。東德義爐也不甘落后立即心領(lǐng)神會,做出的“洋火爐”競和西德義完全一個風(fēng)格。此火爐一出,立即轟動了整個大同地區(qū)以及內(nèi)蒙烏蘭察布,甚至包頭、呼和浩特。以至于當時大同各個翻砂作坊紛紛效法,傳遍千家萬戶,直到八、九十年代,大同、內(nèi)蒙、陜西、寧夏一帶冬日取暖多用此種火爐取暖。
是年冬天,偽蒙疆政府所轄的大同面粉公司想增加莜麥加工,但無較大的平底炒鍋。而翻砂作坊最忌在滴水成冰時鑄大物件,倭寇嚴令:不日即成,否則就要查抄作坊。東西兩家德義爐經(jīng)過嚴密的構(gòu)思、設(shè)計先將地挖50毫米深,用細繩作半徑取圓,邊上壘磚,所鑄出的炒鍋其面光滑如鏡,和夏日所鑄并無兩樣,不僅完成了任務(wù),更令同行欽佩。
到了1941年秋,郭開泰開的西德義爐被兩個兒子一分為二。長子郭定幫承父業(yè)在原址繼續(xù)掛西德義的招牌,次子郭定國在東華門街3號,開辦“南德義爐”。據(jù)《大同市志記載》時東德義爐有資金5250大洋,有化鐵爐4個,七人拉的大風(fēng)箱1個,五人拉的大風(fēng)箱2個,雇傭固定工人10人。西德義有資金3160大洋,化鐵爐3個,七人拉的大風(fēng)箱1個,五人拉的大風(fēng)箱2個,固定工人7人。南德義爐尚無記載。
德義爐幾經(jīng)變革演變?yōu)槲鞯铝x、東德義、南德義等作坊。雖有精湛的技藝,但從1942年起生意日益蕭條,再加上后繼無人,只混得勉強維持原狀而已。直到1954年公私聯(lián)合之后,改名為大同農(nóng)牧機械廠鑄造分廠才重有起色。如今德義爐,早已不被人們所記憶了,只有在一些老大同人的家里,或許能發(fā)現(xiàn)一些仍在繼續(xù)使用鑄刻有“德義爐”字樣的銅鐵器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