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嬌嬌 田力 袁偉
摘要:為明確貴陽花溪久安茶樹炭疽病的病原菌,利用組織分離法和柯赫氏法則對病原菌進行分離與驗證,利用形態(tài)學與rDNA-ITS對致病菌進行鑒定,同時對致病菌的生物學特性進行系統(tǒng)研究。結果表明,引起久安茶樹炭疽病的病原菌為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n gloeosporioides);生物學特性測定結果表明,C. gloeosporioides適宜生長條件:在溫度為28 ℃的條件下,以OA培養(yǎng)基和SNA培養(yǎng)基作為培養(yǎng)基,半光照,pH值為5~7,以乳糖作碳源,以牛肉膏作氮源。通過本研究明確了花溪久安茶炭疽病病原,可以為該地區(qū)茶樹炭疽病病害流行及防控提供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茶樹;炭疽病;病原菌分離;生物學特性;膠孢炭疽菌
中圖分類號:S435.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11-0100-06
收稿日期:2019-05-29
基金項目:現(xiàn)代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創(chuàng)新性示范基地建設(編號:091821104022292027-4);貴州大學“SRT計劃”項目[編號:貴大SRT字(2018)293號];貴州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編號:貴大(?。﹦?chuàng)字2019(155)]。
作者簡介:雷嬌嬌(1995—),女,貴州織金人,主要從事林木病理學相關研究。E-mail:980435499@qq.com。
通信作者:于 存,博士,講師,主要從事森林病理學相關研究。E-mail:chifengyucun@163.com。 ?近年來,貴州省大力發(fā)展茶產(chǎn)業(yè),至2019年茶樹種植面積約已達50萬hm2[1]。而且隨著2019年兩會代表孫志剛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喝沒有污染的茶到貴州來”,可見茶葉產(chǎn)業(yè)在貴州經(jīng)濟發(fā)展及扶貧攻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貴州省的茶樹集中連片栽植過程中,有大量病蟲害發(fā)生,對茶產(chǎn)業(yè)造成嚴重的威脅。貴州省茶樹主要病蟲害包括茶餅病、茶白星病、茶圓赤星病、茶輪紋葉枯病、茶輪斑病、茶煤病、茶炭疽病等[2-3]。其中,茶葉炭疽病是茶樹重要的葉部病害之一,該病害的發(fā)生可引起茶葉部壞死、影響茶的光合作用、嚴重者導致其死亡。以往的報道中有關茶樹炭疽病病原菌的種類主要包括山茶刺孢菌(Colletotrichun camelliae)、雕刻刺盤孢菌(C.carveri)、馬尤斯刺盤孢菌(C.majus)、殼皮炭疽菌(C.crassipes)、膠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果生刺盤孢菌(C.fructicola)、暹羅刺盤孢菌(C.siamense)、尖孢炭疽菌(C.acutatum)、河南刺盤孢菌(C.henanense)、江西刺盤孢菌(C.jiangxiense)等[4]。不同病原菌在引起植物發(fā)病的過程中受溫度、濕度、pH值、碳源、氮源等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明確病原菌的生物學特性,可為防治該病害采取有效措施奠定基礎[5]。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qū)久安鄉(xiāng)位于黔中腹地,久安鄉(xiāng)土壤呈酸性,有機成分含量高,非常適合茶樹生長,是適宜生產(chǎn)優(yōu)質有機生態(tài)茶葉的地方[6]。2013年,久安鄉(xiāng)生態(tài)精品茶示范園區(qū)被列入“5個100工程”,截至2015年,建成面積為666.67 hm2的規(guī)?;藴驶?、設施完善的特色精品茶園。近年來,隨著茶園面積的不斷擴大,加之茶園被列入歐盟有機認證和雨林認證,不允許使用化學農(nóng)藥防治病蟲害的發(fā)生,進而導致久安鄉(xiāng)茶園內病蟲害頻發(fā)。近年來,久安鄉(xiāng)茶場茶樹炭疽病發(fā)生較嚴重,而茶樹炭疽病致病菌種類仍未明確,因此,開展該地區(qū)茶樹炭疽病致病菌鑒定及病原致病性研究對于當?shù)夭鑸@茶樹炭疽病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將從形態(tài)學以及分子生物學對茶樹炭疽病病原菌進行分離與鑒定,對其生物學特性作出探索,為進一步了解久安鄉(xiāng)茶場的炭疽病病害防控提供重要的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燕麥瓊脂(OA)培養(yǎng)基:30 g燕麥,20 g瓊脂,1 L 蒸餾水;合成低營養(yǎng)瓊脂(SNA)培養(yǎng)基:1 g KH2PO4,2 g KNO3,0.5 g MgSO4·7H2O,0.5 g KCl,20 g瓊脂,0.2 g葡萄糖,0.2 g蔗糖,1 L蒸餾水;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培養(yǎng)基:200 g馬鈴薯,20 g葡萄糖,20 g瓊脂,1 L蒸餾水;馬鈴薯蔗糖瓊脂(PSA)培養(yǎng)基:200 g馬鈴薯,20 g蔗糖,20 g瓊脂,1 L 蒸餾水;茶汁培養(yǎng)基:20 g葡萄糖,3 g CaCO3,50 g 茶葉,20 g瓊脂,1 L蒸餾水。
1.2 試驗方法
1.2.1 茶樹炭疽病病原菌的分離與驗證 于貴陽市花溪區(qū)久安鄉(xiāng)茶園采集患有炭疽病的5張典型葉片。利用組織分離法對5張病葉進行病原菌的分離。將分離菌株離體回接至刺傷和未刺傷的茶樹葉片上,用脫脂棉進行保濕在28 ℃條件下培養(yǎng),以相同處理接種PDA菌餅的葉片作為對照。以上試驗均重復5次。
1.2.2 茶樹炭疽病病原菌的鑒定 利用形態(tài)學與核糖體DNA基因內轉錄間隔區(qū)(rDNA-ITS)測序結合的方法對“1.2.1節(jié)”中可以引起茶樹炭疽病的病原菌進行鑒定。利用形態(tài)學方法[7],主要對病原菌菌落特征、顏色、菌絲及孢子大小等進行觀察;rDNA-ITS鑒定參考李婕等的方法[8-9],首先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etyltrimethylammonium ammonium bromide,簡稱CTAB)法提取致病菌總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進行序列擴增,得到序列后,通過NCBI的Blast進行序列的比對分析,同時利用MEGA 7.0進行包含致病菌ITS序列在內的系統(tǒng)進化樹,綜合形態(tài)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方法進行病原菌的鑒定。
1.2.3 茶樹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學特性測定 分別將茶樹炭疽病病原菌菌株接種至不同培養(yǎng)基(OA培養(yǎng)基、SNA培養(yǎng)基、PDA培養(yǎng)基、PSA培養(yǎng)基、茶汁培養(yǎng)基),并設置不同碳源(麥芽糖、蔗糖、淀粉、果糖、乳糖)、不同氮源(尿素、硫酸銨、硝酸銨、硝酸鈉、牛肉膏、蛋白胨)、不同溫度(15、20、25、28、30、35 ℃)、不同光照(全光照、半光照、全黑暗)、不同pH值(4、5、6、7、8、9)。以上處理分別在培養(yǎng)3、4、5、6、7、8、9、10 d后測定菌落生長半徑,分析不同因素對茶炭疽病病原菌生長的影響。以上處理均重復3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茶樹炭疽病的分離及回接驗證
茶樹炭疽病野外發(fā)病癥狀如圖1-a。茶樹炭疽病發(fā)生初期,在葉片上形成灰色病斑,病斑處凹陷,后期易破碎,病健交界處明顯。病斑上的小黑點即為分生孢子盤,寄生于葉片表皮下,后期分生孢子穿破表皮,隨風雨飛散,作為病原物再次侵染茶樹[8]。利用組織分離法從5個不同發(fā)病茶葉中分離純化得到5株菌株,分別命名為TJ2-1、TJ2-2、TJ2-3、TJ2-4、TJ2-5。將5株菌株分別接種至刺傷和未刺傷茶樹葉片上,結果表明,在刺傷葉片上菌株TJ2-1可以引起茶樹炭疽病相同癥狀(圖1-b)。而在未刺傷葉片上5株菌株都未引起茶葉發(fā)病。對發(fā)病離體葉片采取組織分離法分離病原菌,同樣得到了與TJ2-1相同的菌株。由此可以確定菌株TJ2-1為茶樹炭疽病的病原菌。菌株 TJ2-1 主要通過傷口侵入到茶樹葉片內引起發(fā)病。
2.2 茶樹炭疽病病原菌鑒定
病原菌在溫度為28 ℃,PDA培養(yǎng)基暗培養(yǎng)條件下,菌落生長速度為0.9 cm/d,菌落白色至淺灰色,氣生菌絲較長,毯狀,邊緣較整齊,背面一般會形成黑色物質(圖2-a),培養(yǎng)后期于菌落中心產(chǎn)生橙黃色分生孢子堆。菌絲有隔(圖2-b),分生孢子橢圓形(圖2-c),兩端鈍圓,淺灰色,表面粗糙,中間凹陷,大小為(7.3~20.0 μm)×(2.0~5.0 μm)。分生孢子上易產(chǎn)生分生孢子附著孢,附著孢呈不規(guī)則形、球形,表面黑色或灰黑色,表面灰
色顆粒狀物明顯,大小為(6.1~10.2 μm)×(4.5~6.8 μm)。參照魏景超的《真菌鑒定手冊》以及邵力平等的《真菌分類學》等書籍,鑒定茶樹炭疽病病原菌屬于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n gloeosporioides)[10-11]。
擴增菌株TJ2-1的rDNA-ITS獲得長度為541 bp的分子序列,GenBank登錄號為MK757870。NCBI的Blast比對結果顯示,該序列與GenBank登錄號為KF836743.1的C. gloeosporioides的序列覆蓋度為100%,序列相似性為100%。由圖3可知,菌株TJ2-1的ITS序列與膠孢炭疽菌聚為一類,親緣關系較近,而與C. theobromicola菌株間遺傳距離較遠,具有相對遠的親緣關系。由此結合形態(tài)學與分子生物學鑒定茶樹炭疽病致病菌為膠孢炭疽菌。
2.3 茶樹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學特性觀察
2.3.1 光照對膠孢炭疽菌生長的影響 由圖4可知,在不同光照條件下,菌株均可生長,在相同培養(yǎng)時間內,不同光照處理對菌絲生長影響差異不明顯。不同時間光照對膠孢炭疽菌生長的影響結果顯示,在培養(yǎng)初期3~8 d時全黑暗條件下更有利于菌落生長。而培養(yǎng)至9 d開始,半光照更利于膠孢炭疽菌的生長。不同光照及時間內, 全光照對菌落
生長均較全黑暗和半光照生長緩慢。由此可見,茶樹常年處在高山多霧,日照少的自然條件下,是炭疽病嚴重發(fā)生的原因之一。
2.3.2 不同pH值對膠孢炭疽菌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圖5可知,在pH值為4~9時,菌絲均可生長,在培養(yǎng)3~5 d時,pH值=7時更利于菌絲生長,而在培養(yǎng) 6~10 d時適宜菌絲生長的pH值范圍為 5~6。結合茶樹的生長條件可知,在中性偏酸性的條件下更有利于膠孢炭疽菌的生長。
2.3.3 不同氮源對膠孢炭疽菌生長的影響 由圖6可知,以尿素作為氮源時,菌落在不同時間均沒有生長。以牛肉膏作為氮源時,更利于菌絲的生長,以硝酸鈉、硫酸銨、硝酸銨、蛋白胨作為氮源對菌落生長的促進效果依次減弱。
2.3.4 不同碳源對膠孢炭疽菌生長的影響 由圖7可知,在培養(yǎng)3~4 d時,不同碳源條件下菌絲長勢基本一致。5 d以后,以乳糖和果糖作為碳源更利于菌絲的生長。綜合評價不同碳源對膠孢炭疽菌生長影響的排序為乳糖>果糖>麥芽糖>蔗糖>淀粉。
2.3.5 不同培養(yǎng)基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圖8可知,在培養(yǎng)初期OA培養(yǎng)基、SNA培養(yǎng)基更利于菌落
的生長,在培養(yǎng)后期不同培養(yǎng)基對菌落生長的影響差異不明顯。綜合分析,不同培養(yǎng)基對膠孢炭疽菌生長影響的排序為OA培養(yǎng)基>SNA培養(yǎng)基>PSA培養(yǎng)基>PDA培養(yǎng)基>茶汁培養(yǎng)基。
2.3.6 不同溫度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圖9可知,在溫度為15~30 ℃范圍內,膠孢炭疽菌均可生長,而當溫度高于35 ℃時菌落的停止生長。在不同溫度范圍內,28 ℃更利于膠孢炭疽菌的生長,溫度由28 ℃逐漸降低或升高,膠孢炭疽菌的生長均呈下降趨勢。因此,夏季是炭疽病流行的高發(fā)時期,應注意病害的預防監(jiān)測。
3 討論與結論
貴州茶區(qū)普遍存在高海拔、多云霧、寡日照、氣候冷涼等特點,茶輪斑病、炭疽病等病害的發(fā)生與蟲害相比更為嚴重[12]。而對病害的有效防治須要準確掌握引起病害的病原菌[13]。以往研究中報道的茶樹炭疽病病原菌主要為炭疽菌屬,本研究明確貴陽花溪久安茶炭疽病病原為膠孢炭疽菌。對病原菌生物學特性的了解可以有助于從病原角度了解病害發(fā)生發(fā)展及指導防治措施的制定[14-15]。膠孢炭疽菌生物學特性結果表明, 不同溫度對膠孢炭
疽生長的影響差異明顯,其中當溫度為28 ℃時更利于菌株的生長,當溫度下降或上升均不利于菌株的生長,由此推斷該病害更容易發(fā)生在 28 ℃ 左右的夏季,這與實際調查發(fā)現(xiàn)的該地區(qū)茶樹炭疽病多發(fā)生在夏季(夏季平均溫度為23~30 ℃)的結果相符。病原菌在引起病害過程中要經(jīng)歷接觸、侵入、潛育、發(fā)病等4個發(fā)病歷程,其中潛育期時間長短決定了該病害發(fā)生周期的長短,也決定了一種病害再侵染周期的長短。而在病原菌潛育期過程中主要以吸收營養(yǎng),增加自身的生長為主。因此,了解病原菌所需要的營養(yǎng)條件,可以判斷其在不同條件下病原菌生長的速度及潛育期的長短,進而合理地制定防治措施。在本研究中,膠孢炭疽菌以SNA培養(yǎng)基、OA培養(yǎng)基作為培養(yǎng)基,以乳糖作為碳源,以牛肉膏作為氮源,pH值為5~7時更利于其生長,而不同光照處理對膠孢炭疽菌的影響差異不明顯,以初期黑暗條件,后期半光照條件更利于菌株的生長,因此,可以將茶樹盡量種植在光照充足的地域以減緩茶樹炭疽病的發(fā)生。通過本研究明確了貴陽花溪久安茶樹炭疽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學特性,為該地區(qū)今后茶樹炭疽病的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礎,可以為今后該病原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參考文獻:
[1]貴州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 貴茶十講[N]. 貴州日報,2019-03-20(12).
[2]施 利,江 健,王 勇,等. 貴州茶樹病蟲害防控現(xiàn)狀及對策建議[J]. 茶葉,2015,41(3):146-149,153.
[3]劉 霞,江 健,詹金碧,等. 湄潭縣危害茶樹的主要病蟲害調查[J]. 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11,39(9):77-80.
[4]韓長志. 炭疽菌屬真菌分類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 中國植保導刊,2015,35(6):24-30.
[5]朱迎迎,李 敏,高兆銀,等. 火龍果炭疽病病原菌的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J]. 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2016,47(1):59-66.
[6]汪圣洪,胡嘉歡,周博楊. 貴陽花溪久安茶葉園區(qū)氣候適宜性分析及減災對策[J].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8,46(30):176-179.
[7]Weir B S,Johnston P R,Damm U. The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J]. Studies in Mycology,2012,73(1):115-180.
[8]李 婕,李永川,楊 虹,等. 甘蔗黑腐病病原菌的鑒定[J]. 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6(1):139-143.
[9]劉小玉,余鳳玉,付登強,等. 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分離與鑒定[J]. 中國果菜,2018,38(11):40-42.
[10]魏景超. 真菌鑒定手冊[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11]邵力平,沈瑞祥,張素軒,等. 真菌分類學[M].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4.
[12]劉 威. 茶樹炭疽病的病原鑒定及其遺傳多樣性分析[D]. 福州: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3.
[13]王珊珊,乜蘭春,李 潘,等.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類、致病機制及應用前景[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9,47(3):94-97.
[14]文小東,宋星陳,王 勇,等. 茶輪斑病病原菌(Pseudopestalotiopsis camelliae-sinensis)生物學特性研究[J]. 中國植保導刊,2018,38(10):19-25.
[15]陳全助,陳慧潔,郭文碩,等. 桉樹焦枯病菌(Calonectria pseudoreteaudii)生物學特性測定[J]. 福建林學院學報,2014,34(4):328-332.呂中偉,吳文瑩,張 柯,等. 水溶肥施肥模式對陽光玫瑰葡萄養(yǎng)分含量及果實品質的影響[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20,48(11):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