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鳴
商要:吳玉綸,初名琦,字廷韓,號香亭,河南光州固始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其家世代耕讀,為當?shù)赝?。吳氏性喜風(fēng)雅,文采斐然,性溫而雅,與當時名流如王昶,翁方綱,錢染等詩酒唱和,有詩文集傳于世。然學(xué)界對其人其書研究者甚少。本文以吳氏詩文集、墓志銘、方志、年譜等資料,勾稽其家生平,并對其交游進行考述,以期彌補吳氏研究之空白,且借此呈現(xiàn)清乾嘉時期文風(fēng)、士風(fēng)之一隅。
關(guān)鍵詞:吳玉綸;乾嘉文人;交游考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1-0005-02
吳玉綸,初名琦,字廷韓,一字廷五,號香亭,河南光州固始人。生于雍正十年,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五十二年,因事降內(nèi)閣學(xué)士。卒于嘉慶七年。其家世代耕讀,厚德顯于鄉(xiāng)里。有《香亭文稿》《香亭詩稿》傳于世,與乾嘉時期文人名士交游頗豐。王昶為之銘墓曰:
“其德也溫而恭,其行也謙而沖。其發(fā)為文也雅潔而雍容,若堂若斧歸于其宮。水深而土厚兮,利后嗣兮靡窮?!?/p>
玉綸長期在京為官,與同時代文人交游甚廣,青浦王昶、秀水鄭虎文、河間紀昀、鉛山蔣士銓、長洲錢綮等,其他友人如長洲宋思仁、海鹽楊懷棟等,聲名事跡鮮流于世,筆者通過材料鉤稽,亦可考出其仕履梗概及其與吳氏交往始末,且借此呈現(xiàn)清乾嘉時期文風(fēng)、士風(fēng)之一隅。
一、青浦王昶
乾隆十八年,玉綸中河南鄉(xiāng)試副榜。是年秋,王昶亦舉于鄉(xiāng)。乾隆十九年八月,王昶在京待銓。時玉綸之父官山東鹽運使,聞昶名,邀其南下課子。昶遂離京至濟南,因與玉綸有師生之誼。館課之暇,頗多同游唱和之樂。
如某日,時雨新霽,玉綸及楊懷棟侍昶游珍珠泉,興致頗濃,移晷乃去。@擇日,三人又同游佛峪,賦詩寄情。②
是年寒露后三日,玉綸又同王昶由山河還,至歷下亭。共同欣賞元趙子昂《明湖秋瑟圖》。王昶遂賦《西河》一首寄慨,詞日:
“清游曾寄集賢知,長箋寫遍幽景。更喚酒,銀瓶素綆,少消除天涯旅興。③
數(shù)十年后,昶仍能清晰憶及其與玉綸是年相游之樂,
“憶乾隆甲戌初秋,予薄游山左,寓吳凌云運使署。今香亭侍郎執(zhí)經(jīng)之暇,往往呼小艇,泛大明湖,登歷下亭,上北極閣,望鵲華兩山,青螺矗立云表,沿緣葭葦以歸……”
乾隆二十六年,玉綸成進士。昶是年適為同考官。玉綸之卷,雖出于編修謝墉之薦,而撤闈之后,昶知玉綸得中,乃與墉握手,稱其得人。
乾隆四十三年,玉綸移寓橫街,召集同人于引藤書屋,為探春消寒之會。王昶與焉,且為序記勝。
乾隆四十五年正月,高宗南巡。時玉綸為太仆寺卿,昶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隨蹕至嘉興。昶奉命讞事山東,旋授江西按察使,而玉綸郎補其缺。四月,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時相國嵇璜亦在行在,執(zhí)手謂兩人曰:衣缽相傳,真佳話也”°。
同年,玉綸與劉墉、彭元瑞、王昶同泛舟至西湖三潭印月,昶即興賦詩。
乾隆五十六年,玉綸書與昶。@信中娓娓數(shù)百言,論文述道,頗見玉綸之志,而其與王昶倦倦之情,亦于此畢見。
嘉慶七年,玉綸卒于固始,其姻家宋思仁,函其諸子之書,及玉綸門人內(nèi)閣學(xué)士錢綮所撰《年譜》,乞昶為墓志之文。昶因念及兩人師友之情,義不容辭,乃詳述其生平事跡。
二、秀水鄭虎文
乾隆二十一年九月,虎文官河南鄉(xiāng)試正考官。玉綸以第二十七名中舉,循例有師生之誼。冬,玉綸公車北上,備明春之會試,往謁虎文。時虎文已授任會試同考官,喜其來京,以國士期之。
二年春,玉綸會試下第。時父士功官湖北按察使,駐節(jié)漢口,遂離京往鄂省親。既而父士功遷官陜西布政使,遂由鄂入關(guān)。期間,將其所作詩文一冊,寄于虎文,且附書信乞其斧削。⑦
乾隆二十四年,虎文因病歸田,曾以書告諭玉綸,勉以讀書為人之法。玉綸寶而藏之,奉為座右銘。
乾隆三十年九月,玉綸父吳士功歿于里?;⑽穆勚?,嘆息泣下,親往吊唁。玉綸感甚,乃懇請虎文為父銘墓?;⑽哪藶橹懭眨骸昂蘸罩胸?,自其躬興。亦曜于時,胡卒不廷。非卒不廷,而年不再贏,惟贏其后以永名。”
乾隆四十六年,虎文有《與福建吳學(xué)使玉綸書》,談及近況。@既而虎文病體日衰,妻胡氏于十一月三十日卒。悲慟不已,乃又于十二月廿一日致書玉綸告哀,并請其代致京中諸友。@玉綸得書,不負所托?;⑽闹T友在京為官者,若曹學(xué)閔、彭紹觀、馮敏昌等,皆割俸以助。④
乾隆四十八年,玉綸匯其詩文集,凡三十二卷,寄與虎文,請其點定?;⑽拈喓蠹木瑫r玉綸適因典試浙江,乃存于侄鼎雯寓所。四十九年,玉綸由浙而督學(xué)于閩,未及歸取,而鼎雯寓不戒于火,虎文所批定詩文集,及寄存書籍、書札,皆付之一炬。
玉綸督學(xué)于閩時,虎文聞其尚實學(xué)、肅士風(fēng),頗有令名,故作書嘉勉,并與討論時文之道。
乾隆五十九年,玉綸偶于行篋中,得虎文之遺札,讀之,音容宛在,而其人已歸道山。感逝傷懷,淚下涔涔。觀此,則二人師生情誼之篤,可見一斑矣。
三、海鹽楊懷棟
楊懷棟,字星標,號古愚,海鹽人。諸生。著有《楊古愚詩鈔》,惜乎已佚。
乾隆十三年八月,玉綸侍父士功官德州糧道,因得見海鹽楊硯耕先生風(fēng)采。硯耕,即懷棟之父也。
而玉綸初識懷棟,在乾隆十八年。時玉綸省父士功于濟南,二:人遂締文字之好。玉綸嘗日:每當夜分,月凈星竦,芒角欲動,戶外更聲徐度。余兩人猶清坐一燈,或?qū)Υ补舱Z,固爾忘形哉,然而感慨系之矣。四玉綸與懷棟雖為新好,然頗有相見恨晚之意。
是年,玉綸與懷棟同受業(yè)于王昶。課業(yè)之暇,二人曾侍王昶游佛峪,訪古寺,賞摩崖,昶有詩紀實。又于某雨霽日,同游珍珠泉。昶亦有文《游珍珠泉記》。
乾隆十九年,玉綸省父于西安。某夜步于庭中,見亭樹蕭蕭,蟬曳林梢,憶及去年寄跡歷下,與懷棟同學(xué)之景,頗有感慨,遂作書以寄懷棟,略云:
“蓋蟬者,禪也。心與達人為伍。余愛其德,抑竊有所托焉。入關(guān)以來,夏云盡矣,散變赤足,徘徊于綠槐高柳間,寂無所聞。悶甚,寫數(shù)行,奉君一粲,亦見吳楚秦晉,風(fēng)景各殊,非獨古人有恨而已。
其后,又有所感,乃再寄懷棟一書論蟬。返
同年,懷棟出其父硯耕先生“學(xué)圃小照”示于玉綸,屬其為序。玉綸以漢董仲舒“目不窺園”之典,與懷棟共勉:雖然,董子下帷,不窺園者三年,古人勤學(xué)如此。竊自愧,轉(zhuǎn)與星標勉哉。明正旋里,隨長君蒼石得取科名,先生樂后起之有人,以其閑身,當于五老峰前,結(jié)草廬數(shù)椽,抱幼孫,約故舊,閑話豆棚下。
懷棟喜作詩,嘗匯其舊詩,成《楊古愚詩鈔》。玉綸讀后,為作《楊古愚詩鈔序》,有句云:
…今古愚能文,兼工聲韻。其清華類溫、李,至淵源大歷,與王新城所選《唐賢三昧集》指歸為近。每得新詩,輒呼余讀,每讀,必數(shù)過不釋手。因嘆先師夙昔傾賞非誣:..茲因序詩而及之。想古愚篤于交誼,亦必惘然于懷也。
四、長洲宋思仁
思仁之父邦綏,乾隆二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其與玉綸之父士功同朝為官,為多年交好。而玉綸與思仁訂交,實始于乾隆二十二年。
二十八年,思仁居京城,時玉綸供職翰林院,二人同游唱和,交彌篤@。
三十年九月,玉綸父士功捐館,思仁父邦綏悲痛不已,手書告思仁,具述感愴之意@。
三十五年夏,思仁奔父喪,出所作《有方詩草》示玉綸。玉綸讀其作,有所感觸,為之序,云:
“…汝和詩約千余首,其感時賦物,吊古抒懷,亦不一格,類皆溫柔敦厚,不容已于性情之言,所謂載馳載驅(qū),念我父母;言之不足,而長言之;長言不足,而詠嘆之。讀其詩者,孝弟之心油然而生矣?!?/p>
先是,錢塘陳兆侖及昌平陳浩,并以工詩善書聞于時,人稱“南北二陳”。玉綸之父既歿,二陳先后以手書詩歌及挽聯(lián)相贈。玉綸因裝訂成冊,出示思仁。思仁觀后,感而賦詩,又作跋語。
三計九年,思仁攜其子宋林赴選來京,命從玉綸學(xué),玉綸乃為其講制舉業(yè)。時思仁欲將其父邦綏所撰制義,付之剞劂,出示玉綸。玉綸一再披讀,大為嗟賞,遂為《宋況梅少農(nóng)制義序》以告思仁,探討為文之道。
思仁又于篋中出《才調(diào)集箋釋》一編?!恫耪{(diào)集》者,乃五代韋穀所選唐人詩集,傳世頗廣。邦綏曾為之作箋釋,而思仁又加以增注,請玉綸為序而將付梓。玉綸乃為其序。
嘉慶元年五月,玉綸之孫以醇,娶思仁之孫女為婦。思仁因送至京邸完姻,并乞玉綸為其始祖文杰公祠作記。
通過玉綸詩文稿,年譜,以及清代詩文集的勾稽,可見乾隆年間與玉綸所交者眾,有頗負盛名者。也有名不見傳卻交情深厚者如海鹽楊淮棟,兄長吳玉衡等。亦有為官途中所識新友舊交。此文整理了與吳氏與部分友朋的交游往來,一來為呈現(xiàn)吳氏此人之全貌有所裨益,二來通過考稽當朝學(xué)人事跡略有補充。
注釋:
①王昶《春融堂集》卷四《游珍珠泉記》.
②王昶《春融堂集》卷五《同門人楊星標懷棟吳廷韓玉綸游佛峪》.
③王昶《春融堂集)卷二十六《西河》.
④王昶《春融堂集》卷四十《家竹所濟南竹枝詞序》.
⑤錢綮、吳玉綸編《香亭先生年譜》,清末鈔本.
⑥吳玉綸《香亭文稿》卷八上王蘭泉先生書》.
⑦吳玉綸《香亭文稿》卷八《上鄭炳也先生書》。
⑧鄭虎文《吞松閣集》卷三十九《與福建吳學(xué)使玉綸書》.
⑨吳玉綸《香亭文稿》卷八《上鄭炳也先生書》后,附錄札一通
10鄭虎文《吞松閣集》卷二十九《湖宜人像記》.
11鄭虎文《吞松閣集》卷十九與福建吳學(xué)使玉綸書》.
12吳玉綸《香亭文稿》卷三《楊古愚詩鈔序》.
13王昶《春融堂集》卷五《同門人楊星標懷棟吳廷韓玉倫游佛峪》.
14王昶《春融堂集》卷四十九《游珍珠泉記》.
15吳玉綸《香亭文稿)卷七《蟬說二則柬楊古愚》.
16吳玉綸《香亭文稿》卷七《蟬說二則柬楊古愚》.
17吳玉綸《香亭文稿》卷三《楊硯耕學(xué)圃圇序》.
18吳玉綸《香亭文稿>卷三《楊古愚詩鈔序》.
19吳玉綸《香亭文稿》卷三《宋汝和有方詩草序》.
20吳玉綸《香亭文稿》卷三《宋汝和有方詩草序》).
21吳玉綸《香亭文稿》卷三宋汝和有方詩草序》.
22吳玉綸《(香亭文稿》卷三《宋汝和有方詩草序》.
23吳玉綸《香亭文稿》,卷三《宋況梅少農(nóng)制義序).
24吳玉綸《香亭文稿》卷三《才調(diào)集箋釋序》.
25錢柴、吳玉綸編《香亭先生年譜》,清末鈔本.
參考文獻:
[1](清)吳玉綸..香亭文稿十二卷[M].清乾隆六十年滋德堂刻本.
[2](清)錢柴,吳玉綸.,香亭先生年譜[M].清末鈔本.
[3](清)王昶.春融堂集六十八卷[M].清刻本.
[4](清)王昶.湖海詩傳四十六卷[M].清同治四年綠蔭堂刻本.
[5](清)鄭虎文.吞松閣集[M].清嘉慶十四年馮敏昌等刻本.
[6](清)宋思仁.廣與詩草六卷附編一卷[M].清乾隆五十年傳經(jīng)堂刻
[7]李靈年,楊忠編.清人別集總目[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8]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