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廟的建筑文化、功能梳理與復興之思

      2020-08-06 14:31:36廣少奎高群
      教育文化論壇 2020年4期
      關鍵詞:文廟功能定位

      廣少奎 高群

      摘 要:一般來說,傳統(tǒng)的文廟布局均衡且寓意深刻,主要由欞星門、大成門、東西廡、大成殿、崇圣祠、明倫堂、尊經閣、泮池與泮橋、鄉(xiāng)賢祠與名宦祠等基本建筑構成。這些建筑發(fā)揮著重要的祭祀、教育和褒獎功能。正是由于這三大功能的支撐,文廟才得以延續(xù)至今。在當代社會,文廟要想重振輝煌,實現復興,就必須行之有效地繼承這些功能。除此之外,要想文廟復興得更加全面,還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對文廟自身來說,要改善其外觀,增添其內容;就當地學生而言,應使其成為繼續(xù)教育的基地;從整個學校來看,應發(fā)揮褒獎的功能;對社會成人而言,應作為文化活動的場所。

      關鍵詞:文廟;建筑規(guī)制;功能定位;復興之思

      中圖分類號:G40-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0)04-0009-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4.002

      Abstract:Generally speaking, the layout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temple is balanced and with profound meaning, mainly constituted by basic buildings namely, Lingxing Gate, Dacheng Gate, Dongxi Wu, Dacheng Hall, Chongsheng Temple, Minglun Hall, Zunjing Mansion, Pan Pool and Pan Bridge, Xiangxian Temple.These building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acrifice, education and reward. It is because of the support of these three functions that enables the Confucian Temple to last long till now.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inherit these functions in order to revitalize the Confucian Temple to present its glory again. In addition,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nfucian Temple, it is of necessity to proce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or the temple itself,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its appearance and add its content; for local students, the temple should be made a base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the whole school, the temple should execute the function of rewarding; and finally, for social adults, the temple should act as a place for cultural activities.

      Key words:Confucian Temple; architectural regulation; functional positioning; renaissance

      作為具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古老建筑,文廟對于士子的學習、百姓的生活、官員的品行、社會的風氣乃至國家的統(tǒng)治等各個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這些作用主要通過文廟中進行的各種活動體現出來。具體而言,祭祀活動能夠使士子在祭拜過程中耳濡目染地接受熏陶,進而激發(fā)他們的進取之心,促使他們追踵前賢,并將死后享祀文廟當作人生的追求。對于他們來說,祭祀既是一種無形的精神信仰,也是一種有形的象征符號。首先,文廟祭祀能夠使士人耳濡目染成圣希賢的榮耀,對他們的道德信仰有顯著的塑造作用。士子入其廟,登其堂,祭拜至圣先師;觀其貌,誦其言,儼然若見圣人;進而就其學,習其禮,明其樂,思其道,以求與圣人齊。其次,文廟教育活動對于儒學的廣泛傳播與弘揚起著積極作用,也擴大了百姓受教育的范圍,提高了學子受教育的程度,為各個層次培養(yǎng)了大量的人才。其中一部分成了經世致用的大儒,一部分成了名揚天下的官宦,還有一部分成了聞名鄉(xiāng)里的賢達。文廟學子“進足以臣吾君,而澤吾民,退足以化其鄉(xiāng),而善其俗”。另外,通過文廟的普及性教育,“三綱五常”的宗法倫理觀念成了士子和百姓衡量是非曲直的道德標準。

      除此之外,文廟褒獎活動使得士子積極向學,百姓安居樂業(yè),官員勵精圖治,社會穩(wěn)定團結,國家安寧有序。具體來說,通過對前任官員的祭拜,現任官員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任與重擔,并以此為動力效仿前者,以求得到國家的表彰、士民的愛戴以及入祀名宦祠的資格。這樣,地方吏治便能得到良性的發(fā)展。作為后進之輩,士子本來就對名宦、鄉(xiāng)賢心存仰慕,在文廟褒獎功能的影響下,莘莘士子埋頭讀經,砥礪品德,或在外為官,心系民生,造福一方,死后入祀任職地的名宦祠;或在鄉(xiāng)為民,遵紀守法,多行善舉,死后入祀家鄉(xiāng)的鄉(xiāng)賢祠。對于普通百姓而言,士民與鄉(xiāng)賢都生活在同一片沃土之上,沒有距離的隔閡。地緣上的親近使得鄉(xiāng)賢祠的教化效果更容易發(fā)揮,更能引起普通民眾情感上的共鳴。而且,由于同處一鄉(xiāng),本地賢達的名聲和事跡都被當地鄉(xiāng)民所熟知,并且可能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受到過他們的教誨。他們認為,只要堅定信念追踵前人,未來自己也能成為受人尊敬的鄉(xiāng)賢。當地的士子、百姓、官員都受到感化,社會風氣便會煥然一新,國家也會長治久安。文廟作用如此之多,本文在此基礎之上,對其進行歷史考察。

      一、布局均衡,寓意深刻:傳統(tǒng)文廟的建筑文化 ?天下文廟皆依曲阜孔廟而建。曲阜孔廟是修建時間最早、占地面積最大、建筑規(guī)格最高的禮制性廟宇。因此,除了作為皇家祭孔的北京孔廟以外,各地文廟的建筑規(guī)格均要低于曲阜孔廟,不能有所僭越;并且在文廟的具體修建上,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首先,從文廟的總體布局來看,各地文廟大多為三進院落,其次是五進院落。也有極少數為七進院落,例如云南的建水文廟,其規(guī)格僅次于曲阜孔廟。而具體到各個地方,則需要根據該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當地官員對文廟的重視程度來決定。其次,文廟建筑采取南北中軸線對稱的方式,總體上顯得均衡、方正、嚴肅、有序。主體建筑分布在中軸線上,高大華麗,氣宇軒昂,兩邊建筑則呈左右對稱之式,而且低小樸實,起到烘托和陪襯的作用。就文廟的單體建筑而言,傳統(tǒng)的文廟建筑一般由以下幾部分構成,分別是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崇圣祠、明倫堂、尊經閣、泮池及泮橋、鄉(xiāng)賢祠與名宦祠。建筑寓意極為豐富。

      欞星門為文廟的第一道大門,其作用有二:一是標志作用,即一見欞星門,便知到了孔廟的地界,人們便會不自覺地變得態(tài)度嚴肅、行為端正起來;二是襯托作用,即為了使文廟的核心建筑大成殿不顯得突兀,便會在其前面設立陪襯性建筑。“欞星”是天上的一種星,原為“靈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guī)定,祭天先祭靈星。后因儒家學說在宋代占據主導地位,因而用“靈星”來命名孔廟的大門,即靈星門,以此彰顯孔子地位的尊貴。其寓意為孔子是天上星宿下凡,祭孔如祭天。又因其門形如窗欞,所以,后來便改為欞星門。大成門是文廟的第二道大門,共有三間,中間最大,兩邊次之。因其形狀與古代的兵器“戟”十分相似,所以,又有“戟門”之稱?!按蟪伞倍殖鲎浴睹献印とf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一語,用于此門則寓意孔子學識淵博,能集古代圣賢之大成。為了表示對孔子的禮敬,大成門平時只開啟兩邊側門,遇到重大典禮時才開啟中門。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殿,主要用于祭祀至圣先師孔子及“四配十二哲”?!按蟪伞倍质呛笕藢鬃拥淖罡咴u價。古代稱古樂一變?yōu)椤耙怀伞?,九變?yōu)椤熬懦伞?,至九成而樂終,則稱之為“大成”。用于此殿意在贊揚孔子高尚的道德和淵博的學問。另外,大成殿是整個文廟內最高的建筑,寓意孔子地位的至高無上。東西廡位于大成殿的兩側,是祭祀歷代先賢和先儒的地方,因先賢先儒的數量眾多,所以,與文廟其他建筑相比而言,東西廡的長度最長,寓意孔子學說能夠永世流傳。大成殿在上,東西兩廡分列兩側,而且左右對稱。這樣的布局既符合儒家的禮制思想,同時也將“夫子在上,孔門弟子侍其左右”的教育場景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使人們在拜謁過程中,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孔老夫子的人格魅力,從而有利于加深對孔子的崇敬之情。崇圣祠位于大成殿之后,是用來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其建立的原因是為了解決“父祀兩廡,子處父上”的人倫困境。

      明倫堂是教授講學和士子讀書的地方,分為東、西兩齋。最早位于大成殿右側,構成“左廟右學”的建筑布局。這種布局最早出現在唐代,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明倫堂既可以設在大成殿的左側,又能夠設在大成殿的后方或者周圍,從而構成“右廟左學”或“中廟周學”的建筑布局。“明倫”是指明人倫,用于此處是為了使當地學子明白人倫道德。明倫堂后來成為學宮的正殿,因此并不設在文廟之中。尊經閣位于明倫堂之后,也有少數則是建于明倫堂之上,是古代的藏書之所。從其名中不難看出,藏書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泮池位于欞星門與大成門之間,形狀為半圓形,不盈不虧,象征著中庸之道。它是文廟所特有的建筑,也是古代官學的重要標志。泮池之水為活水,寓意儒家學說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泮池之上有泮橋,也被稱為“狀元橋”,寓意平步青云。在古代,士子只有高中狀元才能通過泮橋,入大成殿,拜見至圣先師孔子。

      鄉(xiāng)賢祠和名宦祠位于泮橋或者大成門的兩側,而且左右對稱,是奉祀當地鄉(xiāng)賢和名宦的重要場所。明代以前,只有“先賢祠”,明代以后,先賢祠開始分設,形成鄉(xiāng)賢祠和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和名宦祠原先不在文廟之內,自明代中期開始,為了更好地施行教化,將其移入文廟,并加以制度化和普遍化。鄉(xiāng)賢祠和名宦祠對稱分布于東西兩側,里面供奉的既有“官”,還有“士”,也有“民”,三個等級都被包含在內。也意味著從民到官、從下到上接受的都是儒家的倫理教化。而且從文廟的整個建筑布局來看,名宦祠與鄉(xiāng)賢祠、東廡與西廡同規(guī)格最高的大成殿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三者之間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更確切地說,三類建筑分別代表了三個不同的層次,即“鄉(xiāng)賢和名宦”“賢人”“圣人”,級別由低到高。這樣的建筑布局與傳統(tǒng)士人階層“由凡入圣”的順序相一致,使得人們在拜謁的過程中,對圣賢的崇敬之情逐步加深。由此可見,文廟布局極為合理。

      二、三足鼎立,各顯其能:千年文廟的功能梳理 ?眾所周知,文廟原先僅是一座祭祀孔子的家廟,最初只有廟屋三間,祭祀是其唯一的功能。“故所廟堂,弟子內,后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于漢二百余年不絕?!盵1]到了唐代,唐太宗下令“州縣學皆作孔子廟”[2],“廟學合一”遂成定制,歷代相沿。從這時起,文廟在原有祭祀建筑的基礎之上,開始增加了明倫堂、尊經閣等教學建筑。這種建筑空間的變化帶來的直接影響是,祭祀功能在文廟中失去了獨一無二的地位,不再獨占鰲頭,教育功能從此開始登上文廟的舞臺,并與祭祀功能分庭抗禮。宋元時期,又在祭祀建筑和教育建筑的基礎上,先后建立了鄉(xiāng)賢祠和名宦祠,意在表彰肯定當地賢達的德行與政績,并激勵后人“見賢思齊”,文廟的褒獎功能逐漸生成。明清時期,無論是文廟的祭祀功能,還是教育功能,抑或是褒獎功能,都逐漸達到了成熟和完善的地步,至此,文廟內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完全形成,并在日常的活動中各司其職,各顯其能。

      1.祭祀功能

      《禮記》有云:“禮有五經,莫重于祭?!盵3]《左傳》亦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盵4]由此可見祭祀活動的重要性。縱觀中國古代的文廟發(fā)展史,不難發(fā)現,祭祀活動無疑是文廟內最為頻繁且最為基本的活動,祭祀功能與之相應地成為文廟的首要功能。文廟祭祀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包括確切的時間、固定的禮儀、豐盛的祭品以及隆重的樂舞等。文廟祭祀的時間是每年春秋二仲月的上丁日,除此之外,每月朔望之日,地方官員也要率領僚屬到文廟拈香,生員及普通民眾可以跟隨。祭祀的場所是大成殿、東西廡以及崇圣祠等建筑空間,祭祀的對象是孔子,尊崇的對象是“四配十哲”及歷代先賢先儒。

      文廟首先祭祀孔子,因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傳承堯舜之道,奠定了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基礎,可以說,孔子是中華文化繼往開來的第一人。正如錢穆先生所言:“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2500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2500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tǒng)。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盵5]其次,文廟尊崇 “四配十哲”以及歷代先賢先儒。先賢指的是曾經受過孔子教誨的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以明道修德為主;先儒是指歷史上對儒學有杰出貢獻的學者,以傳經授業(yè)為主。他們都是孔子之道的堅定信仰者、有力傳播者以及忠實踐行者,孔子歿后,“道統(tǒng)”的延續(xù)離不開他們的闡發(fā)和弘揚,故此,歷朝歷代都將他們從祀文廟,給予尊崇,作為士子成圣成賢的榜樣。

      文廟祭祀活動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被稱為“國之大典”的釋奠禮。“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备鶕抖Y記·文王世子》的記載,釋奠是學校在春季對先師舉行的祭祀禮儀,秋冬時期也照樣舉行。新建立一所學校,就要用釋奠之禮祭祀“先圣”與“先師”。這里的先圣是指周公,先師是指孔子。漢魏時期,周公與孔子同祭。唐太宗執(zhí)政期間,宰相房玄齡等人提出,周公固然是圣人,但具體到學校這一場所,更應該祭祀孔子,這一提議得到唐太宗的認可。自此以后,釋奠之禮便成為專門祭祀孔子的典禮。每年春秋兩季,各府、州、縣的主要官員,都要到文廟行釋奠禮,以此表示對孔子的緬懷與禮敬。除此之外,“釋菜禮”也是學校經常舉行的一種禮敬先師的典禮,與“釋奠禮”相比較而言,更為簡便易行。士子初入學時,要行釋菜禮;經過考試,有機會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成為正式生員,也要到文廟行釋菜禮。

      2.教育功能

      有唐一代,中國古代的官學,上至國子監(jiān),下至府、州、縣學,均建有文廟,形成“州縣莫不有學,則凡學莫不有先圣之廟矣”[6]的穩(wěn)固局面。就其建筑結構而言,或因“學”設廟,或因“廟”設學,但無論如何建造,始終是“廟學相依”,學中有廟,廟中有學。這樣一來,文廟不僅僅是作為官學師生的祭祀重地被人們知曉,更是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學場所被人們熟知。換言之,文廟自身即是一所學校,除了進行基本的祭祀活動之外,還伴有重要的教學活動,擁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文廟內教育的對象是官學生員;教育的內容是儒家經典,兼習禮樂;教育的場所是以明倫堂、尊經閣為主體的教學空間。

      明倫堂在古代是集讀書、講學、弘道、研究等活動為一體的綜合性教學空間,生員讀書誦詩、教授講學論道、官員宣講圣諭皆在于此?!皩W臣按臨,謁先師,升明倫堂,官生以次揖見。生員掣簽講書。”“月集諸生明倫堂,誦訓飭士子文及臥碑諸條,諸生環(huán)聽?!盵7]“明倫”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盵8]作為“明人倫”的講學廳,明倫堂意在闡明并教導人們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標準,即“三綱五?!敝?。除此之外,明倫堂還為士子參與地方事務提供場所。地方官員每月朔望于此行香,士子便有機會接觸地方官員,進而討論地方事務。尊經閣是文廟內重要的藏書機構,承擔著“儲經存史、貯書講學”的重要職責,發(fā)揮著“崇經范道、育士掄才”的重要功用。尊經閣之名起源于宋,成型于元,直至明代,“上自國學,下至州、縣學,其育才之所皆匾以明倫,儲書之閣皆名以尊經?!盵9]

      縱觀歷史,上自中央,下至地方,文廟的教育內容皆以儒家經典為主?!八逄茣r期,文廟教學內容主要為《禮記》《尚書》《春秋左氏傳》;宋元之下,制度相承,雖經變動,仍以《詩》《書》《禮記》《周禮》《春秋》為主;有明一代,文廟在教授六經、諸史的基礎上增加了明太祖所作《御制大誥》;滿清時期,文廟教學內容為四書五經,兼通十三經、二十一史。”[10]除此之外,禮樂文化也是文廟內重要的教學內容。生員在學習祭祀禮儀的同時,也會利用編鐘、古琴等樂器演奏樂曲。文廟不僅有豐富的教學內容,還有固定的教學安排,即朔望講經,每日講書。文廟朔望祭祀結束后,與祭人員都要集中在明倫堂,由地方官、學官或諸生講經。以元代文廟為例,至元六年(1269),元政府頒布《朔望講經史例》,要求各路“如遇朔望日,長次以下正官同首領官,率領僚屬吏員俱詣文廟燒香,禮畢,從學官、主善詣講堂,同諸生并民家子弟,愿從學者,講議經史,更相授受”[11]。

      3.褒獎功能

      文廟祭祀孔子,尊崇“四配十哲”及歷代先賢先儒,目的是為廣大士子提供成圣和成賢的榜樣,但成為圣人很難,成為賢人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為了更好地推行教化,國家又在各地文廟內建立了“名宦、鄉(xiāng)賢”二祠,對當地德行顯著、勛績卓越的已故名宦和已故鄉(xiāng)賢進行褒獎和奉祀,文廟的褒獎功能也由此產生。文廟褒獎的場所是名宦祠和鄉(xiāng)賢祠;褒獎的對象既包括功臣名宦,也包括平民百姓;褒獎的標準是道德為先,勛績?yōu)橹?,且是已故之人,其生前死后的名聲和業(yè)績已經得到大家的公認,沒有任何非議;褒獎的目的是崇德報功,激勵后人修德立范,追踵前賢,建功立業(yè);褒獎的實質則是教化。

      “仕于其地而惠澤于民者謂之名宦,生于其地而德業(yè)、學行著于世者謂之鄉(xiāng)賢。”[12]宋元時期,名宦和鄉(xiāng)賢大多作為地方先賢被混合祭祀于先賢祠,換言之,“生于斯”與“任于斯”俱為先賢祠的祭祀范疇。明代以后,名宦和鄉(xiāng)賢開始分祀,名宦祠、鄉(xiāng)賢祠也由此建立。“名宦祠,所以崇先達而激后之從政于斯者;鄉(xiāng)賢祠,所以表前修而激后之生長于斯者。”參見:楊濟《磁州重修兩廡創(chuàng)建名宦鄉(xiāng)賢祠記》。載孫紹《(嘉靖)磁州志》卷3,《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3冊,第990頁。要想入祀“名宦、鄉(xiāng)賢”二祠,必須達到一定的條件,不可隨意而祀。因為褒獎是要樹立一種標準,彰顯一種行為,倡導一種新風,所以,被褒獎的名宦和鄉(xiāng)賢必須符合“德”和“行”兩個標準,且具有代表性,二者缺一不可。具體來說,“德”主要指道德高尚,為官要有官德,為民要有品德;“行”主要指政績顯赫,為官需要政績,為民需要事跡。只有同時滿足“德”和“行”兩個標準的名宦和鄉(xiāng)賢才可入祀。倘若被褒之人都是平庸之輩,不僅起不到教化作用,還有可能敗壞社會風氣,失去褒獎本該有的意義。

      以即墨名宦黃作孚為例。黃作孚,字汝從,即墨城人。青年時,以孝聞名鄉(xiāng)里。嘉靖二十三年(1553)考中進士,初任兵部官政,后任高平知縣。為官期間清正廉潔,不依附權貴,一身正氣;卸任之后歸于鄉(xiāng)里,與鄉(xiāng)人講求古禮,努力振興墨邑文物,時常救濟災民,萬歷十四年(1586)病逝于即墨故居,入名宦祠。再以即墨鄉(xiāng)賢盧繼宗為例。盧繼宗,字紹先,即墨人士。據清同治版《即墨縣志》記載,盧繼宗“邃于理學,以易教授,從游者甚眾”[13],初任隆慶州判,為官期間頗有政聲,再任河南伊陽知縣,臨行時隆慶士民攀轅垂泣,極力挽留。盧繼宗到河南伊陽后“首以興學為務,躬身講解”。在任期間,勤政廉潔之聲聞于朝野,于赴京師述職途中病逝。正德十五年,由藍章推薦,以“名節(jié)忠義”入即墨入鄉(xiāng)賢祠。由此可見,被褒獎的名宦和鄉(xiāng)賢或以政績昭著,或以文學聞達,或以忠義流芳,或以孝行著稱,他們大多起家于科舉,揚名于官場,終老于鄉(xiāng)里。

      三、重振輝煌,延續(xù)傳統(tǒng):文廟復興的當下思考 ?文廟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在提倡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社會,我們更加應該重視這些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功能中有的是歷史功能,例如祭祀功能,過去是作為統(tǒng)治者實行教化的重要手段而存在,在當代社會已經不適應。因此,我們不能像過去一樣將其原汁原味地復現出來,但可以從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使其復興。而且,我們今天已經不再實行科舉制,文廟也不再承擔教學的職能和作為科舉考試的場所,但我們依然可以將其作為培育道德的重要場所,發(fā)揮它的德育功能。另外,我們也不能再在學校里面重新建立鄉(xiāng)賢祠和名宦祠,來褒獎當地的賢達,但學校卻可以含有文廟的味道。由此可見,各地文廟不能僅僅被當作一個旅游的景點來獲取可觀的經濟收入,也不能僅僅被當作一個城市的名片來擴大宣傳的力度。文廟是一座城市的文脈,最應該被當作一個文化重心,發(fā)揮其厚重的文化底蘊。而且,今天的社會風氣并非純正,面對道德的滑坡,我們也應該重新重視文廟的功能,行之有效地繼承文廟的功能。除此之外,文廟要想復興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立體,還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首先,從文廟自身來看,文廟應該改善其外觀,增添其內容。只有具備整潔的外觀,才會對民眾有吸引力,才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使人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如果文廟的外觀過于陳舊,甚至破爛不堪,人們連駐足的欲望都沒有,更不用說進入文廟瞻仰圣賢了。改善其外觀要堅持“整舊如舊”的原則,即不是將原有的文廟推倒重建,也不是建立一座與傳統(tǒng)文廟完全隔絕的現代化文廟,而是在原有文廟的基礎上進行修葺,并保留傳統(tǒng)的味道。具體來說,文廟管理者要定期更新帷案,置換陶器,修葺廟堂,粉飾門樓。文廟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是在現代化道路上迷失的人們追求心安的精神棲息之地,因此,要有古樸的氣息,要莊重肅穆,要與現代化的城市建筑區(qū)分開來,不能將其建設成為充滿現代氣息的商業(yè)或娛樂場所。文廟除了要改善其原有外觀之外,還應該增添新的內容。文廟在過去是褒獎圣賢及當地賢達的神圣殿堂,今天我們應借鑒古人,不僅褒獎過去的賢達,還要褒獎當代的賢達。也即是說,文廟要想獲得更加長遠的發(fā)展,就不能只拘泥于過去,要敢于創(chuàng)新,既要重視已故賢達,也要重視在世賢達,即“新賢達”,他們是一群既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又有新時代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既掌握了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又與時俱進地吸收了新的科學文化知識;既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又具備了現代人文精神,從而成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道德模范和建設能人。當代賢達與古代賢達一樣,同樣具有勸善、勸廉、勸孝、勸學等重要作用,而且由于同處一個時代,他們的行為更容易被人模仿和接受。

      其次,就當地學生而言,文廟應成為繼續(xù)教育的基地。學生從小就應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今天的教育不能全盤脫離傳統(tǒng)教育的積淀,需要傳統(tǒng)教育的悠久歷史來增強學校教育的文化底蘊,營造濃郁的育人氛圍。我們要促進現代教育的發(fā)展,就需要積極營造教育的大環(huán)境,引導人們真正地學會尊師重教,而文廟正是這樣一個合適的育人場所。因此,當代文廟應繼續(xù)發(fā)揮其教育教學的功能,作為道德教育培養(yǎng)的基地或者學校教育的補充來組織課外活動。一到文廟,文化氛圍立刻凸顯,學生們在此陶冶情操,開闊心境,沉浸于文廟的一磚一瓦、一亭一閣,在滲透式教學中學到了國學知識,走出了“從學校到學?!薄皬恼n堂到課堂”的封閉圈,近距離體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通過“成人禮”“拜師禮”等教育活動來培養(yǎng)尊師孝親、篤實好學的優(yōu)秀品質。文廟除了作為教育或德育基地之外,還可作為 “第二考場”,安排優(yōu)秀的學生在此考試。學生在學習上取得重大進步,取得優(yōu)異成績方可進入文廟考試,大家都會珍惜這樣的機會。不僅如此,學生們也會將在文廟考試當作一種榮譽,有過“第二考場”經歷的學生很快就會成為周圍學生效仿學習的對象。

      再次,從整個學校來說,學校應增加褒獎的功能。在中國古代,有學必有廟,以祭祀先師孔子。而到了當代,雖然廟和學已經完全分離開來,學校只是作為純粹的教書育人場所,文廟也只是作為單一的觀光旅游勝地,二者之間再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聯系,我們不能在學校里建造一座文廟來祭祀孔子,但并不代表今天的學校不可以有傳統(tǒng)文廟的味道。學校內樹立孔子像,就是對孔子的尊崇。當代學校也可以借鑒古代文廟,發(fā)揮褒獎的功能,對于有功于學校建設或是為學校發(fā)展做出突出貢獻之人給予一定程度的褒獎。具體而言,可在校史館旁邊騰出或建立房屋三間,擺放捐資助學等人或優(yōu)秀教師的畫像。這些畫像不是短暫地懸掛,而是永遠地保留。只要學校一直存在,畫像就會一直保留,讓后世學子瞻仰圣賢,銘記前人的貢獻。這一做法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現實層面考慮,都是可行的。今天的校史館不應只是陳列展覽一些與過去教學有關的物品,而應當注入新鮮的血液,使學生在游覽之余能夠達到振奮人心的效果。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仿照古代的泮池,四周深挖溝渠,以此代替插滿玻璃碎片的圍墻,發(fā)揮“水”的觀賞性作用,將其與喧囂的鬧市隔離開來。

      最后,對社會成人來講,文廟應該作為進行文化交流活動的場所。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遠遠超過古代,但精神生活未必后來居上。因此,文廟應該開辦國學大講堂,不定期舉辦講座、論壇等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學術氛圍,為追求現代文明的社會成員提供精神涵養(yǎng)。另外,鼓勵與支持各地文廟與當地特色相結合,開辦各類民俗文化活動如書法、繪畫、展覽、雕刻等,特別是在重大節(jié)假日期間,文廟應免費向公眾開放,使人們在游覽之余更好地感受文化氣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歷史未曾遠去,它停留在當下,并以其特有的方式指引著當下。了解文廟的功能,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使其服務于當今社會。如今,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誠信缺失、道德淪喪等一系列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為此,人們需要且應該放慢腳步,回歸傳統(tǒng)。作為一座有著濃厚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古老建筑,文廟正是回歸傳統(tǒng)的最佳之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文廟不會被廢棄,必將以其嶄新的姿態(tài),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1945.

      [2]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373.

      [3] 陳澔.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551.

      [4] 左丘明.左傳[M].長沙:岳麓書社,1988:162.

      [5] 錢穆.孔子傳[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序言1.

      [6] 馬端林.文獻通考[M].臺北:新興書局,1965:411.

      [7] 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6:3116.

      [8] 錢遜.孟子讀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0:84.

      [9] 趙永翔.尊經以明倫:明代儒學尊經閣的隱喻[J].孔子研究,2015(3):93.

      [10] 廣少奎.斯文在茲,教化之要——論文廟的歷史沿革、功能梳辨及復興之思[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130.

      [11]佚名.元典章[M].北京:中國書店,1990:470.

      [12]趙克生.明代地方廟學中的鄉(xiāng)賢祠與名宦祠[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1):118.

      [13]即墨市史志辦公室.即墨縣志[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5:254.

      (責任編輯:鐘昭會)

      猜你喜歡
      文廟功能定位
      康熙朝文廟從祀爭論中的經學邏輯與理學邏輯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8:48
      四川省資中文廟的建筑發(fā)展史及其修復研究
      “祭如在”與文廟祭祀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32
      云南文廟介紹
      ——巍山文廟
      云南檔案(2019年7期)2019-08-06 03:40:40
      淺談信訪制度的功能定位與制度完善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6:54
      云南文廟介紹
      ——賓川州城文廟大成門
      云南檔案(2019年1期)2019-03-01 07:10:02
      文廟開筆大典
      中國漫畫(2017年9期)2018-01-25 21:45:26
      京津冀功能定位暨河北布局
      中小學圖書館的功能定位
      城市地下車行道路功能定位及其適用范圍研究
      朝阳区| 搜索| 通化市| 彩票| 伊金霍洛旗| 定陶县| 定日县| 祥云县| 高淳县| 桃源县| 璧山县| 汉沽区| 凤山市| 浪卡子县| 二连浩特市| 昌黎县| 和平区| 台北市| 卢氏县| 鸡西市| 天等县| 怀柔区| 屏山县| 惠州市| 山阴县| 慈溪市| 泗阳县| 蒙阴县| 新晃| 深泽县| 新化县| 文山县| 米林县| 康定县| 四子王旗| 义马市| 颍上县| 余干县| 河南省| 旬阳县| 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