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明 王樂
摘 要: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也是西方自然主義教育人學思想之父。他對自然教育人學思想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涉及自然教育人學的思想基礎:人的本質觀、自然教育人學的內涵與目的、人的本質的生成、自然教育人學的向度等。亞里士多德的自然主義教育人學思想蘊含著人本主義情懷,構成了自然教育思想、自由教育思想等諸多教育思想的源頭,對后世西方自然教育人學思想的發(fā)展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教育人學思想;貢獻;評析
中圖分類號:G5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0)04-0023-12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4.004
Abstract:Aristotle is a famous philosopher and educator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father of western naturalistic education. He made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ideology of naturalistic educational humanism which involved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including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 the connotation and purpose of naturalistic educational humanism, the generation of human essence, The dimension of naturalistic educational humanism. The humanistic feeling in Aristotles naturalistic human education constitutes the source of many educational thoughts such as naturalistic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free educational thoughts, exerting a lasting and far ̄reachi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naturalistic educational humanism thoughts in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Aristotle;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contribution; analysis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也是西方自然主義教育人學思想之父。理論界對他的教育哲學思想、高等教育思想、和諧教育思想、教學理論、自然教育思想等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但對他的自然教育人學思想缺乏研究。本文擬從學理上對亞里士多德的教育人學思想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把握亞里士多德的教育人學思想的本質、目的和路徑。
一、自然教育人學的思想基礎:人的本質觀 ?(一)人的自然本性
亞里士多德在總結雅典的學校實踐經驗和繼承柏拉圖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自然教育思想,即“教育效法自然”的原理,具體表述為“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藝術,原來就在效法自然并對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補綴而已”[1]411 。這提示我們,自然是有“缺漏”的,可以通過教育殷勤“補綴”得以完善。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自然”的含義是指事物所擁有的一種本性或傾向性,即一種使得物體按其習慣方式運行的屬性。任何事物都是按照本性而自然存在的,其發(fā)展文化的動因不是外在的,而是內蘊于事物的內部。人的發(fā)展變化也是按照人的自然本性進行的,其動因存在于個體的內部。幼兒生下來后就像動物一樣,受情緒和欲望所支配,但他又不同于動物,“因為他有動物沒有的潛在力,羞恥心、模仿的、寶貴的、優(yōu)秀的、節(jié)奏的、正直的和驚奇的潛在力,有其特殊性。這種本性為人的發(fā)展和教育提供了可能,教育使這種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盵2]
(二)人的社會性
在亞里士多德的視野中,人是具有社會性的,是在城邦中生活的,是合群的動物。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否則,人的各種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而這些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依存于社會團體成員共同努力而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因而,“人天生是政治的動物”。這里的“政治”是指向城邦國家。這就是說,人類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動物,是合群的政治動物,“合群”是人的本性之所在。
城邦的形成也足以說明這一點。城邦的形成發(fā)端于“家庭”。家庭是男女出于生理、延續(xù)人類種類和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而構成的基本社會形式。若干家庭為了對更為廣泛的生活需要而聯(lián)合起來組成“村坊”,最后若干“村坊”組合而成城邦。從這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城邦形成的過程是沿著家庭——村坊——城邦的格局而展開的,其動因是對各種生活發(fā)展需要的滿足;其目的是為了謀求善業(yè),追求美好優(yōu)良的生活和實現(xiàn)至善和正義??傊?,亞里士多德的“人天生是政治的動物”的命題充分地表明,人的生存離不開“政治”——城邦的生活,人的屬性是社會性的,而非自然性的。追求至善和正義是城邦或政治共同體的終極訴求,也是人的獨特之處。盡管其他動物始終也有合群的特性,但與他們比較起來,“人類是一種政治動物”[3]6,“人在本性上是社會性的”[4] 。
(三)人的理性
“人是理性的動物”是亞里士多德基于理性思辨的視角而提出的著名命題。它表明理性為人類所獨有,是人的特殊本質,也是人與其他動物相區(qū)別的重要標志。理性的重要功能是思維,“思維將對我們有用的事物有益的東西和對其本身有用的東西區(qū)分開來,通常區(qū)分為能動的智慧和被動的智慧,能動的智慧處理科學或形而上學(其目標只有真理),被動的智慧小心謹慎(其目標是實踐性—實踐智慧等),能動思考或純粹思辨不為其他任何東西所動,所以,它是人類的神圣火花,是我們與諸神的神圣火花。”[5]119可見,這種理性的活動是以自身為對象和追求目標的,排除了自身之外的任何目的,是為理性而理性的。它高于所有其他形式的活動,是最令人愉悅的活動,其中蘊藏著人的完整的、最高的幸福。
(四)人的求知本性
亞里士多德繼承了古希臘愛智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基于感性認知的視角,提出并論述了“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這一偉大命題。他認為,人們對感覺的喜愛證明了這一本性,這種喜愛指向感覺的本身,而非實用目的。不論在交際活動中,還是不準備做什么的時候,人們喜愛視覺,喜愛觀看尤勝于其他。在對這一命題的論述中,亞里士多德將人的認知區(qū)分為感覺、記憶、經驗、技術等不同遞進層次。這“既是從動物到人的不斷進化的過程,也是人的智慧不斷提升的過程,從而把人與動物以及不同的人彼此區(qū)分開。在技術之后還有一個更高的層次——智慧。人之為人而區(qū)別于其他一切動物的最根本的標志就在于人有理性,有智慧”[6]。智慧與好奇心、求知思索相關聯(lián),它的目的是為知識而知識,而不是指向像技術那樣為實用目的所制約。智慧活動實際上就是哲學活動,智慧的知識就是哲學。換言之,哲學是獲取知識和智慧的重要途徑。簡言之,“求知是人的本性”的命題表明,人是一種好奇的動物,求知、愛智慧、理性活動構成了人的真正本質,它們都深深地根植于人的本性。
(五)人的自由性
首先,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自由性為自由人所擁有,它是指自由人能夠參與政治生活,擁有閑暇時間,并能自愿自主地從事非功利活動。他首先闡釋了自由幸福說。他認為,人的幸福植根于人的現(xiàn)實生活,而不是理念世界,因為幸??偸桥c愉快相伴相隨,愉快之感是幸福的應有之義,這就肯定了現(xiàn)世生活的價值,超越了柏拉圖的唯理論的局限。當然,他在重視感性生活的同時,并沒有否定理性對感性快樂的價值,而是認定人生的最高目的是操修理性和運用思想,只有當感性的快樂為理性所指導,自由的幸福才極有可能?!盁o理性的純粹的感性欲求無異于動物生活。牛馬也有感性欲求,有何自由可言!因此,亞里士多德把理性規(guī)定為人的本性,人的特殊功能?!畬τ谌?,符合于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因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東西更加是人,因此這種生活也是最幸福的?!盵7]很顯然,亞里士多德的自由幸福的觀念基于感性與理性統(tǒng)一的而建構的。
其次,亞里士多德闡釋了“中道自由觀”。在亞里士多德的語境中,“中道”是一種在過度與不及中求取的中間境界,是“理性”的具體化,其特點是“適度”或“適中”。因為“過度和不及都破壞完美,唯有適度才保存完美;如果每個好技匠都在其作品中尋求這種適度;如果感性也同自然一樣,比任何技藝都更準確、更好,那么感性就是以求取適度為目的的,我所說的是道德德性”[8]46。這就是說,道德德性就是適度,即“中道”。其品質就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對于適當的人,出于適當的原因,以適當的方式去感受諸如快樂與痛苦等這樣的感情,這既是適度的又是最好的,而要避免快樂和痛苦或過多或過少兩種情形?!暗滦允且蚋星楹蛯嵺`相聯(lián)系的,在感情和實踐中過度與不及都是錯誤,適度則是成功并受人稱贊。成功和受人稱贊是德性的特征,所以德性是一種適度。因為它以選取中間為目的?!盵8]47這里,適度或“中道”既離不開理性因素的參與和理性原則的要求,也離不開人的感性行為。自由就存在于這種體現(xiàn)了“中道”精神的理性與感性的和諧統(tǒng)一之中。
(六)人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把幸福定義為生活得好和做得好,這一定義蘊含著幸福的各種特性。
1.幸福即善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一卷討論的主題就是善的問題。善是他的倫理學或政治學致思的目標。善無論對個人還是城邦都很重要,兩者具有同一性。善就其內涵而言,顯然有其雙重含義:一是它們本身就是善,一是通過它們而達到善。就其外延而言,它包括靈魂的善、身體的善和外在的善。其中靈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善乃是靈魂的行為和活動,這一觀點既是早已存在的、古老而美好的主張,也是當時哲學家們的共識?!霸谶@里,正確的表明了行為和現(xiàn)實的活動就是目的,所以,靈魂的現(xiàn)實活動就是善,但不是外在的善。幸福就是生活優(yōu)俗、行為美好的觀點和這一原理完全符合,因為我們已經把它規(guī)定為某種好的生活和好的行為?!盵9]13換言之,善是每個人在生活中的必然追求和最高選擇,也是人的最高的目的和最高的幸福。
2.幸福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
“幸福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是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著名命題,也是亞里士多德對幸福觀的高度概括。它表明,人在現(xiàn)實的活動中的情感和行為,如果它們都符合德性,在德性的規(guī)范中進行,人就會感到快樂。這其中也蘊含善和高貴?!疤热粢粋€理智的人,如我們所說的那樣,對于這些問題都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他就是最美好,最善良的人了。最美好,最善良、最快樂也就是幸福?!盵9]15幸福還與沉思息息相關,因為“幸福在于合理性的活動,我們就可以說它合于最好的德性,即我們最好部分的德性?!撬暮嫌谒陨淼牡滦缘膶崿F(xiàn)活動構成了完善的幸福。而這種實現(xiàn)活動,……也就是沉思”[8]305 。換言之,沉思活動是持久的、快樂的,幸福與沉思相伴相隨,沉思最多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因而,幸福在于某種沉思。
二、自然教育人學的內涵與目的
(一)自然教育人學的內涵
盡管亞里士多德沒有給“自然教育人學”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但綜合他的教育人學思想,還是可以看出他對“自然教育人學”的本質規(guī)定。所謂“自然教育人學”,是指在自然主義教育的視野中,探討人性和人的本質(自然本性、社會性、理性、自由性、德性等)與教育的關系,回答“人是什么”及如何生成問題的學問。具體來說,它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人的自然本性與自然教育的關系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的自然本性是人存在的生物屬性,它表明人的發(fā)展和變化有一定的傾向性和順序性,這些傾向性和順序性蘊含著人的內在的潛能和發(fā)展的可能性,它們奠定了教育的基礎。自然教育要取得實效,就必須依順它們,并根據它們來實施。“亞里士多德思考的問題、城邦問題以及一切相關問題的前提,都是以人的生物性即自然本性為基礎的”[10] ,他對所有教育問題如城邦教育、自然教育、自由教育、和諧教育、德性教育等的思考無不遵循人的自然本性。而自然本性的生成與發(fā)展,離不開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理念的倡導和實施,能開發(fā)和喚醒人的內在潛能,實現(xiàn)人的自然的和內在的發(fā)展,達到自我實現(xiàn)。
2.人的社會性與城邦教育的關系
對于人的本質,亞里士多德雖然沒有像馬克思那樣明言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但他的“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的著名命題,已觸及這個問題的實質,蘊含著社會關系的內容。它表明人有合群的性情,需要共同生活,彼此合作,才能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維持生存。人不僅能憑借理性和語言維持共同的生活,而且能夠在城邦共同體中謀求美好生活,實現(xiàn)理性與正義的卓越。換言之,“只有在城邦中生活,人才能得以生存;但更重要的是,只有在城邦中,人才能追求正義或優(yōu)良的生活,才能追求理性之卓越?!盵11]只有在城邦中生活,才能使人之為人的特性——理性得以充分彰顯。這意味著,人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我們確認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個人,就因為個人只是城邦的組成部分,每一個隔離的個人都不足以自給其生活,必須集合于城邦這個整體?!盵1]9人和城邦是密切關聯(lián)的,人的“政治動物”本性是在城邦中完成的。
亞里士多德進一步認為,人的美德也是在城邦中實現(xiàn)的,它和城邦的美德是相契合的,兩者具有同一性。因為城邦的目的是追求最優(yōu)良的生活,使每個人充滿善行,獲得幸福。這個最優(yōu)良生活的城邦的實現(xiàn),離不開組成最優(yōu)良生活的城邦諸多人的善德和幸福。個人的美德與幸福,同樣離不開城邦,因為“人離世絕俗,就無法實現(xiàn)其善行,[勇敢、節(jié)制、正義、明智]諸善德實際上就包含社會的義務和城邦的活動中”[1]351 。
無論是人的“政治動物”的本性,還是個人和城邦的美德,抑或是城邦的美德和幸福,都是人的社會性的體現(xiàn),它們都不能脫離城邦教育,都是城邦教育的產物。城邦政體的好壞取決于城邦教育的好壞。好的城邦教育是維護最優(yōu)良政體的必要手段,也是人的社會性得以彰顯的最佳路徑。
3.人的理性、求知本性、自由性與自由教育的關系
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為人獨有,是人區(qū)別其他動物的根本標志。他特別看重理性,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動物”的著名命題。這是因為理性活動是以自身為對象和追求目標的,排除了自身以外的任何目的。人的理性不僅使人具有思維、理解、想象的特性,而且蘊藏著人的最大幸福。與理性密切關聯(lián)的是人的求知本性,它內蘊于理性,表現(xiàn)為人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質疑問難的精神,這些特性恰恰是人的求知、智慧和理性活動展開的前提和基礎。此外,他還論述了人的自由本性,認為自由性是自由人區(qū)別于奴隸的重要標志。它意味著自由人能夠擁有閑暇時間,自由地參與政治和學術活動,自主自愿地從事非功利的活動。
無論是求知性還是理性,抑或是自由性,都離不開自由教育,都是在自由教育中實現(xiàn)的。人的求知本性盡管是天賦的,仍需要自由教育去培育、生成和彰顯。理性是自由教育的價值取向和教育目的的核心構成。自由教育是以培養(yǎng)理性為自己的終極目標,無論是音樂教育還是哲學教育,都是為了實現(xiàn)理性的最高發(fā)展,都服務于人的理智享受。自由性是自由教育題中應有之意,也是自由教育實施的前提條件。自由學科尤其是哲學的學習,需要人的自由性作保障,離開了自由性,自由人就不再擁有閑暇和智慧,這無疑等同于奴隸,自由教育也就無從談起。
4.人的德性、幸福與人的道德教育的關系
幸福、善與德性息息相關。善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必然追求和最高選擇,也是人們生活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幸福。離開了靈魂的善,人們無法獲得幸福。善構成了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邏輯起點。而靈魂之善是德性理性活動的體現(xiàn),人的本質、價值和功能是在合乎德性的生活中實現(xiàn)的;幸福則是人的現(xiàn)實活動與德性相契合的產物。
人的幸福、善和德性是通過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生成和培育的。人的習慣、道德情感、“中道”的美德等的實現(xiàn),依賴于道德教育,是道德教化的產物。通過道德教育的訓練,人們不僅可以養(yǎng)成智慧、公正、節(jié)制、勇敢等道德,而且能保持“中道”狀態(tài),學會判斷,學會選擇,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最重要的是,智慧的人擁有最大的幸福,因為他們擁有“沉思”或“思辨”這個最完美的活動。
5.人的和諧發(fā)展與和諧教育的關系
亞里士多德把人的和諧發(fā)展思想建立在他的靈魂學說的基礎上。他認為,人的靈魂從低到高可以分為植物靈魂、非理性靈魂和理性靈魂,它們承擔著不同的功能:作為低級靈魂的植物靈魂,起著吸收營養(yǎng)和繁殖的功能;非理性靈魂具有感覺、欲望和運動三種能力;理性靈魂在靈魂中處于最高級,具有理智、思辨的能力,它是人之為人及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性。人的和諧發(fā)展遵循著從低級的植物靈魂到中級的非理性靈魂再到高級的理性靈魂的發(fā)展程序,與這三種靈魂相適應,有三種教育,即為了身體的體育,為了非理性靈魂的德育,為了理性靈魂的智育,再加上美育,構成了亞里士多德和諧教育思想的視野。由此可見,和諧教育與人的和諧發(fā)展是緊密結合的,和諧教育的核心任務,就是通過體育、德育、智育和美育,促進人的三種靈魂的統(tǒng)一,使人獲得多方面的和諧發(fā)展。
(二)自然教育人學的目的
1.順應兒童自然本性的發(fā)展,喚醒兒童內在的潛能
亞里士多德認為,兒童的本性是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傾向性和可能性,教育的每個時期都應顧及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傾向性和可能性,只能順應,不能違反,否則,兒童教育就不能取得實效。他依據兒童的本性制定了教育制度,其根本任務就是通過體育、德育、智育、美育來促進兒童本性的發(fā)展。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傾向性和可能性,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兒童潛能的變化和發(fā)展。潛能和自然本性具有同一性,因為“潛能”的詞源含義是力量和能力,它們內蘊于兒童的身心,都是實現(xiàn)兒童的本質和目的的潛在力量。正因為它是一種潛在的力量,因而,只能喚醒,不能強迫。他相信:“任何事物中都存在可以改變變化潛能的東西(否則就不可能改變)?!瓭撃芫哂凶晕覍崿F(xiàn)的能力,所以胎兒可以變成新生兒,新生兒可以變成嬰兒,嬰兒可以變成孩童,如此等等。從邏輯上說,每一種潛能之后都存在這種實現(xiàn)。亞里士多德注意到,現(xiàn)實總是出自潛能,現(xiàn)實(例如,學習過的學生)在時間上和邏輯上是先于潛能的,因為化為現(xiàn)實是目的,是獲得潛能或潛能存在的緣由?!盵5]81-82教育的使命就是不斷地喚醒兒童的潛能,使它們不斷地處于變化、發(fā)展和生成之中,不斷地從潛能變化為現(xiàn)實。
2.培育人的社會性,使人成為社會的合格公民
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人的社會性和合群性,使人具有善德并能幸福生活的公民。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解,能夠在城邦中優(yōu)良生活的人一定具有外物諸善、軀體諸善和靈魂諸善三項善因。在這三種善因中,外物諸善的彰顯依賴于靈魂諸善,而靈魂諸善不依賴外物,就能形成并保持德性。盡管外物的充裕和人性的完美都可以獲取幸福,但如果德性不足,務求娛樂于外物的人,外物最多也對人生無濟于事。只有強化品德和思想的虔修,才能使幸福充實。因此,靈魂諸善相對于外物和軀體而言,更加珍貴和高尚。后兩者之為善,實際上是成全靈魂的善德。“因此一切明智的人正應該為了靈魂而借助于外物,不要為了外物竟然使自己的靈魂處于屈從的地位?!盵1]346人如果不做善行,那他永遠不能達成善業(yè);人若無善德而缺失明智,那他永遠不能獲得善果。
與此類似,城邦也是如此。一個成善而邀福的城邦在道德上必然是最優(yōu)良的,“惟有勇毅、正義和明智諸善性,才能達成善業(yè)[而導致幸福]。”[1]347在這一問題上,城邦和個人具有同一性。“凡以人們的善德衡量各人的幸福(快樂)者也一定以城邦的善德衡量城邦的幸福(快樂)?!盵1]349個人的善德和幸福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實現(xiàn)。最優(yōu)良的城邦必定能使人們(無論其為專事沉思或重于實踐的人)獲得善德和幸福。因此,城邦應鼓勵公民參與城邦的政治生活,接受城邦的教育,增強其社會性和合群性,更加與城邦的社會生活相適應,成為城邦合格的社會成員。人若脫離城邦,離群索居,就不可能發(fā)展其社會性,也不可能獲得善行和幸福。因為勇毅、節(jié)制、正義和明智諸善德都是內蘊于城邦的公務和活動中的。城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公民獲得城邦規(guī)定的各種善德,擁有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從而成為城邦所需要的社會成員。
3.培養(yǎng)人的理性,塑造人的心靈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出的著名命題“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提醒我們,人是一種有理性、能從事政治活動的動物。理性是人之為人及與其他動物相區(qū)別的根本特性。人的自我實現(xiàn)根源于理性的充分運用和發(fā)展,理性的發(fā)展成為教育致力追求的目標。這種教育是一種閑暇的、自由人所擁有的自由教育——奴隸被排斥在自由教育的視野之外?!白杂扇吮仨毤扔猩眢w的自由又有意志的自由,二者缺一不可。而且也只有自由教育才能使人的身體和心靈保持自由,使人成為自己的主人。因此,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是強調人的身體和思想的自由的,身心的自由不僅是自由教育的前提,而且是自由教育的結果?!盵12]自由教育排除了功利的、專業(yè)化、機械化的訓練,追求的是非功利的境界。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人的心靈,發(fā)展人的理智,陶冶人的理性。它針對的不是專門的職業(yè)教育,而是著眼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而實現(xiàn)這一點,需要設置以音樂、哲學為核心的自由學科,無論是音樂教育還是哲學教育,都以發(fā)展人的理性為旨趣。從亞里士多德的教育目的來看,它體現(xiàn)了對人的關懷,尤其體現(xiàn)了對人的理性的關懷。這和他的人的發(fā)展的最高目的——幸福是一致的。因為幸福的人是有德性的人,也是有理性的人?!鞍凑兆杂山逃睦硐耄瞬粌H能成為最好的公民,甚至可以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目的,即生活的最高目標——幸福。”[13]這樣,亞里士多德就把自由教育的目的和人生的目的統(tǒng)一起來了。
三、人的本質的生成:自然教育人學的向度 ?(一)自然教育:人的自然本性的順應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潮,對西方教育思想的發(fā)展產生了持久而又深刻的影響。亞里士多德、夸美紐斯、盧梭、裴斯泰洛齊、第斯多惠、福祿貝爾、斯賓塞、杜威等是其代表人物。最早論述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是亞里士多德,他被稱為“自然主義教育之父”。
亞里士多德以靈魂論為基礎,以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為視角,首次對自然教育思想展開論述,提出的著名命題是“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藝術,原來就在效法自然,并對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補綴而已”[1]44 。對于教育過程,“我們應該按照自然的差異來劃分,因為一切藝術和教育都謀求彌補自然的不足。”[3]269他對這一自然適應的原則的論述,一方面與他對“善良賢明之人”的闡釋密切相關。他認為,培養(yǎng)善良賢明之人,可以通過本性、習性和理性三條途徑來實現(xiàn)。其中,本性應當在先,因為只有首先成為人,而非其他動物,他才具有了身體和靈魂,才會有某種本性。人的身心發(fā)展的自然趨勢是先身體后靈魂,教育必然遵循這種身心發(fā)展的可能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與他的靈魂理論密不可分。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成長進程的順序是軀體、非理性靈魂和理性靈魂,教育者應根據兒童自然本性發(fā)展順序,確定教育的年齡分期以及各階段的教育任務和重心。
兒童期(0~7歲)教育包括胎教(出生前期)、嬰幼兒教育(0~5歲)和兒童教育(5~7歲)。教育的任務是讓兒童健康地發(fā)育和成長。關于胎教,亞里士多德強調優(yōu)生優(yōu)育和孕婦的身體保健。關于幼兒教育,亞里士多德主張不應給這一時期的兒童任何學習的任務,也不要強制他們進行勞動,以免阻礙他們身體的發(fā)育;必須使兒童保持一定的運動,如活動或者嬉戲,使他們的肢體有活動的機會,以免肢體僵硬。但應對這些嬉戲提出要求,既不流于卑俗,也不應過于勞累和散漫。所有這些事項都應為兒童未來的生活道德做奠基,各種各樣的嬉戲玩耍應成為未來的人生事業(yè)的仿效。
關于兒童教育,亞里士多德認為,7歲以前兒童應在家中撫養(yǎng)。兒童尚且年幼,可能通過耳聞目睹染上不良習氣,因此,教師應避免兒童接觸奴隸,應禁止兒童觀看淫穢的圖畫和戲劇表演。立法者務必在城邦杜絕一切污言穢語。他還強調,應為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不應讓兒童接觸一切惡劣的事物,拒絕包藏仇恨和邪惡的事物;另一方面應讓兒童觀看將來在學校所要學的東西,為兒童入學做準備。
少年期教育(7~14歲)。這一時期教育的主要任務促進學生的體、德、智、美的和諧發(fā)展。由于動物靈魂需要得到發(fā)展,因而,情感道德教育應放在首位,同時需要通過體育、德育、智育、美育,促進身心的和諧發(fā)展。在課程上,主要設置閱讀、書寫、體育、音樂、繪畫。閱讀、書寫和繪畫著眼于生活中的用途,獲得讀、寫、算等應用的知識和技能,而體育則用來鼓舞學生的勇氣,著眼于身體的對稱、均衡、協(xié)調、和諧等方面的發(fā)展。這一時期,需要加以重視的是音樂教育,因為它是人的和諧發(fā)展教育的核心構成。音樂在本性上是令人愉快的事物,音樂的教導適合少年的本性。它的重要功能是娛樂身心、陶冶情操、操修靈魂,因此,應列入教育科目的并給少年以教授。
青年期教育(14~21歲)。由于亞里士多德關于這個階段的著作已失傳,我們看不到他論述教育內容及教育任務的具體材料,只能在亞里士多德對第一、第二階段的教育理解的基礎上,結合他的靈魂論和呂克昂哲學學校的教育實踐進行合理的推斷。從他的靈魂學說來看,這一階段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青年人的理性,因而,理性教育和哲學的學習應放在首要位置。學校教育科目不僅包括幾何、算數、天文、音樂理論,還包括哲學、文學、文法、詩歌、修辭學、倫理學、物理學、數學等。我國學者推斷:“亞里士多德在呂克昂學園的教育實踐,正是他關于青年教育理論的具體實踐。”[14]320
(二)城邦教育:人的社會性的培育
如前所述,人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政治動物,只有在城邦內,才能實現(xiàn)人的社會性,成為具有德性和正義感,享優(yōu)良的生活,操持善業(yè)的公民。這既是個人教育的目標,也是城邦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因為“既然個別的人與城邦共同體所追求的是同一目的,那么最優(yōu)秀的個人和最優(yōu)秀的政體必然也是有同的”[3]102 。也就是說,公民教育與城邦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盡管不同的政體有不同的公民,但在最優(yōu)良的政體中,公民是指能用德性指導自己的生活,既能統(tǒng)治又被統(tǒng)治的人。他還提出了好公民的標準:“必須學會統(tǒng)治和被統(tǒng)治,他的德性在于,從兩個方面做自由人的統(tǒng)治者”[3]81 。不過,他把工匠和商販排除在“公民”的視野之外,原因是他們所從事的“賤業(yè)”既不利于善德,還會養(yǎng)成奴性,加上無暇從事政治任務,因而不配享有公民權。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的社會性的培育,主要依賴于城邦教育。一切能力、技術和德性的運用,都需要預先的訓練和適應,這構成了整個城邦唯一的目的。因而,對所有的公民實施同一種教育,這是全城邦的共同責任。忽視城邦教育,不僅人的社會性無法實現(xiàn),而且還會導致政體受損。首先,城邦應建立統(tǒng)一的學校教育體系,由國家掌管教育。這一方面是因為“與普通的生物不同,人類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不是天然的過程;人的發(fā)展需要生活共同體,因為人是理智的存在,他的目的具有理智的普遍性。對亞里士多德而言,人的成長就是在城邦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位置,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社會共同體是人實現(xiàn)其潛能的必要條件。人是天然的政治動物。日益復雜的社會生活的實現(xiàn)過程,也就是人性潛能的實現(xiàn)過程。人在城邦中全面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就是美德”[15] ;另一方面是因為兒童教育和公民教育必須是公民了解城邦政體、德性、習俗的具體內容,才能適應城邦的生活和政治需求,按照法律、政治習俗的要求來處理國家事務。因此,一個城邦應教育兒童和青年與本邦的政治體系、生活方式、習俗相適應:“應該教育公民適應他生活于其中的政體,因為每一政體一開始就形成了其固有的習俗,起著保持該政體自身的作用?!盵3]271
其次,要把城邦的基本精神、習俗、法律納入教育的范疇,使它們有機融合。因為城邦,法律與教育互為依存,必須通過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知曉城邦的法律,按照城邦法律的精神處理城邦事務,從而使個體和城邦都具有至善的善德。為此,他提出了“教育應由法律規(guī)定”的命題,要求“立法者最應關心的事情是青少年教育,因為那些沒有這樣做的政體都深受其害”[3]271 。
(三)自由教育:人的自由性和理性的培育
1.自由教育的目的和條件:理性、閑暇和自由
在亞里士多德的語境中,從事“賤業(yè)”的奴隸被排除在自由教育的視野之外,只有自由民才配享有自由教育。這種自由教育目的,一是培養(yǎng)人的自由性,讓人擁有自由、快樂和幸福;二是培養(yǎng)人民的理性,發(fā)展人的高級能力。因為理性是人區(qū)別于野蠻人的最顯著的標志。
亞里士多德自由教育的前提條件是理性、閑暇和自由。
首先是理性。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著名命題是“人是理性的動物”,認為理性是人和其他一切動物相區(qū)別的顯著標志。人由于具備認知、理解、思維、想象等能力,擁有理智生活,因而,能夠認知一切事物,擁有對世界萬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本性,能夠接受自由教育,促進自身的理性發(fā)展,實現(xiàn)自由教育的使命。
其次是閑暇。如果說理智是自由教育實施的內在條件,那么閑暇與自由就是自由教育實施的外部條件。亞里士多德把閑暇看成人的本性,認為閑暇優(yōu)于勞作,是人們全部生活的目的之所在。閑暇和智慧生活密切相關。閑暇和培養(yǎng)操持閑暇的品德是自由教育題中應有之意。因為人的高級能力和理性發(fā)展,離不開高級的思辨活動,而高級的思辨活動需要有充足的閑暇時間才能實現(xiàn)。
再次是自由。自由公民光有理性和閑暇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自由,才有資格接受自由教育。如果一個人只有“勞碌”,而沒有“閑暇”,就不可能去探究哲學,進行純粹的思辨活動。如前所述,從事“賤業(yè)”忙碌的奴隸是被排除在自由教育的視野之外,只有自由公民才擁有“閑暇”和“自由”,才配享受自由教育。
2.自由教育的內容:自由學科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明確指出,所謂自由學科是適合于自由公民教育的科目,包括讀寫、體操、繪畫、音樂和哲學。讀寫和繪畫在人生的許多事務上可以獲得效用,體操有助于培養(yǎng)兒童勇敢的品德。自由學科的特性和主要價值不在于功利的、外在的,而是內在的、非功利的。人性的發(fā)展和心智的訓練構成了自由學科核心旨趣。
在自由學科中,音樂和哲學是亞里士多德最為重視和最為強調的,因為它們是自由的、文雅的、高尚的學科,最能彰顯自由學科自由、理性的精神。人們之所以把音樂引入教育之中,不是追求必需和實利的功用價值,因為音樂既不像閱讀和書寫對于謀生、處理家事、增進知識和參加政治生活等有實用,也不像繪畫能夠有效地評價藝術家的作品,更不像體育那樣能增進健康和獲得力量,音樂的功用在于讓人在閑暇時獲得理智的享受,體驗到快樂和幸福。
在所有的自由學科中,亞里士多德最為重視的是哲學。因為哲學是最自由的學科。哲學的最初含義是“愛智慧”,即哲學是對智慧的熱愛,這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在哲學問題上的重要共識,也是古希臘哲學的傳統(tǒng)。作為“愛智慧”的學科,哲學倡導人們對“智慧”和“愛智慧”充滿著好奇和熱愛,勇于探索宇宙萬物的奧秘?!耙驗閵W秘是由驚奇所構成”,因此,“熱愛奧秘的人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熱愛智慧的人”[16] 。無論是現(xiàn)代人還是早期的哲學家,對哲學的思考都是由自身的好奇而開始的,剛開始是“好奇”身邊不理解的東西,逐漸地對更大的事情產生懷疑。由此可見,哲學是最自由的學科,彰顯人類的求知的本性和追求真理的快樂。
(四)道德教育:增進人的幸福
如前所述,人只有擁有善行和有德性的生活,才算是幸福的。如果一個人沒有絲毫的勇氣、節(jié)制、正義、智慧,就不可能被人稱為幸福的人。道德教育承擔著雙重目的:一是促進人的和諧發(fā)展中的“德”的發(fā)展;一是使人通過德性的教化,獲取快樂和幸福。
首先,德性是教育、訓練的產物。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德性有理智德性和倫理德性兩部分。就它們的形成方式而言,前者是由教育而生成、培養(yǎng)起來的,需要時間和經驗;后者是風俗習慣演變的結果。
就倫理德行而言,它不是自然生成的,因為沒有一種自然存在的東西能夠改變習性。例如,一塊石頭,自然地要朝下移動,如果有人要使它向上移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于本性而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了它們,通過習慣而達到完滿。”[9]25盡管如此,這并不意味人的德性與自然毫不相關,事實上,后者為前者提供了接受道德和德行的自然基礎。因為人是有理性的和社會性的存在物,有思考、內化道德的可能性,所以,“自然賦予我們接受德性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通過習慣而完善?!瓕τ谝獙W習才能會做的事情,我們是通過那些學會后所應當做的事來學的?!盵8]36城邦的經驗見證了這一點。因而,所有立法者的目標應該是,通過對公民習慣的塑造,使他們友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
就理智德性而言,它是通過實踐智慧來實現(xiàn)的。所謂實踐智慧,“就是能讓人在倫理事情上作出正確判斷和正確行為的理智狀態(tài)”[14]320 。實踐智慧是人在實際的生活情景中,通過豐富的個人經驗獲得德性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再加上反復的實際練習,德性習慣的獲得就成為可能。
其次,幸福是現(xiàn)實活動與德性相契合的產物。
德性是衡量人的幸福與否的標準,沒有德性就不可能有幸福;只有當現(xiàn)實的活動合于德性時,人才享有幸福。因為人的幸福是由合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決定的,相反的活動就會造成相反的結果。他說,幸福是一種現(xiàn)實活動,沒有它,人們不可能幸福。例如,如果某人在睡眠中度過其一生,生命雖然屬于他,但按照德性的生活卻不屬于他。這種人不能算是幸福的人。人的幸福必定是基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合德性活動發(fā)揮的作用具有持久性,其中最高級的活動更加持久,甚至比科學更持久,“因為那些最幸福的人把他們的生命的最大部分最持久地用在這些活動上。這大概就是這些活動不易被人忘記的原因。所以,幸福的人擁有我們所要求的穩(wěn)定性,并且在其一生中幸福。”[8]28
(五)和諧教育: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
亞里士多德在繼承古希臘和諧教育這個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第一次對人的內在和諧和體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諧教育思想作了系統(tǒng)深入的探討,其意圖是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由于德育在上面已論述,這里就體育、智育和美育作些論述。
1.體育
在古希臘,無論是斯巴達還是雅典,都有重視體育的傳統(tǒng)。“五項競技”(即賽跑、跳躍、擲鐵餅、投標槍、角力)是斯巴達和雅典都很注重的體育項目。之所以要重視體育,是因為城邦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發(fā)展都需要身強力壯的公民,蘇格拉底、柏拉圖等教育家在其教育思想中都對體育的重要性作過論述,如柏拉圖指出:“我們的衛(wèi)士必須從童年起就接受嚴格的訓練,以至終生。”[17]
亞里士多德繼承和發(fā)展了古希臘重視體育的傳統(tǒng),并對體育融入了新的內容。 亞里士多德把體育的目的一分為二:一是實用,二是理智的訓練。實用的目的主要是指通過體育鍛煉和軍事訓練,培養(yǎng)城邦社會分工所需人才,使他們具有強健的體魄和勇敢的精神。他建議立法者要根據這一目的和當時雅典在海上爭奪霸權的現(xiàn)實需求,合理地、全面地安排好兒童的生活、教育和訓練,讓體育教師和競技教師指導他們的訓練?!绑w操和體能訓練對提高勇氣、健康、熱情是有益的,有利于訓練身體,通過這一系列的鍛煉讓身體動起來。健康的身體讓心靈健康的觀念,通過古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代代相傳,直至現(xiàn)代,人們到現(xiàn)在仍關心舊話重提的青年好逸惡勞問題。當然,體能的訓練不能過之而無不及:雖然,贊成斯巴達的公開教育體系,但亞里士多德還是轉而批評斯巴達人矯枉過正,像訓練野獸一樣地訓練孩子以培養(yǎng)他們的勇氣?!盵5]174這里,“心靈健康”指向的是人的心智和道德水平的提升,這正是體育的理智訓練的功能。由此可見,亞里士多德的體育價值不僅僅局限于體能體格的訓練,還指向健康價值、美學價值和道德價值,著眼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達到善的目的。
2.智育
如前所述,亞里士多德認定“求知是人的本性”,求知、愛智慧、理性活動構成了人的真正本質。智育就是適應這一本質而構建的。智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發(fā)展兒童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兒童的“善行”,讓兒童掌握真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不僅應包括實用科目,如讀寫、體操、繪畫,也應包括文雅學科,如音樂、哲學。音樂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陶冶理智、操修心靈。哲學是最自由的學問,在促進人的理性發(fā)展,使人熱愛智慧、沉思真理、涵養(yǎng)靈魂方面作用極大,他要求人們積極探究萬物奧秘,沉思萬物的真理,以揭示事物的本質。他也很重視感知與直觀在了解和把握萬物本質中的重要作用,但他更重視理性思維的作用,把人的理性發(fā)展放到首位。因為在他的視野中,理性是人之為人的本質,也是區(qū)別于其他一切動物的重要標志。他在傳授知識的問題上,認為理性知識和技術比感覺和經驗知識更重要,人們只有掌握了理性知識,知道事物背后的原因,才能有效地掌握萬物本質。
3.美育
亞里士多德的美育主要指的是音樂教育。首先,音樂教育能促進理性的發(fā)展。因為音樂實為理智的享受?!捌毡檎J為理智的享受包含一種不僅是高貴的而且是愉快的因素,因為幸福是由二者所構成。所有的人都同意音樂是最愉快的事情之一?!盵18]其次,音樂教育有助于兒童人格的發(fā)展,因為音樂使兒童人格中的各種形象如憤怒、勇氣、溫和、節(jié)制、善變、惡得到彰顯,使靈魂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當聆聽音樂時,追隨音樂的情緒并受到影響是自然而然的——憤怒、溫和、勇氣、節(jié)制,都可以在音樂中得到展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像這一類型情感的聲音,這表明音樂可以很好地模仿現(xiàn)實,而這注定是有價值的,并且與欣賞我們所熟悉的某人的一幅寫實主義的畫家相似?!盵5]178總之,音樂可以直達人的心靈,有助于兒童的人格發(fā)展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四、亞里士多德自然教育人學思想的評析 ?(一)亞里士多德繼承和超越了他的前輩——蘇格拉底、柏拉圖的教育人學思想
最早有系統(tǒng)地探討教育人學思想的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修正了普羅泰戈拉的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提出了“有思考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新見解,旨在克服智者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倡導客觀的、絕對的、普通的真理觀。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了“認識自己”的命題。這兩個命題標志著古希臘人學思想的形成,其意義在于把哲學的目光從天上轉移到地上,從對宇宙、自然的研究轉變?yōu)閷θ俗陨怼撵`、道德、倫理、人事等的研究,彰顯了人對自身命運的關切,體現(xiàn)了人的理性思維在認識中的主體地位。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理性在人的發(fā)展中最為重要,教育的根本旨趣就是達成人的“自我實現(xiàn)”,使之成為一個知識廣博,具有智慧、正義、勇敢、敏悟、節(jié)制等美德的有理性的人?!罢J識你自己”的真正意涵,就是指人能夠認識自我,反躬自省,成為自己的主人。
基于上述人學思想,蘇格拉底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教育思想,即“美德即知識”和“精神助產術”,它們彰顯了人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價值。前者強調美德與知識的相通性和同一性,由此獲得的另一個新見解是“德行可教”。這意味著人們通過受教育和主動地求知獲得美德。人的美德的獲得過程,肯定了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也澄清了道德與人的理性思維的密切關系,認識決定道德與否、公正與否的尺度。
蘇格拉底的另一個重要教育思想“精神助產術”同樣肯定了人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價值。“精神助產術”是西方最早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旨在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能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它不直接給學生提供答案,而是通過對話、討論和辯論的方式,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尋找問題的答案。它分為譏諷、助產術、歸納和定義四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學生積極思維,運用分析、歸納、判斷、推理去發(fā)現(xiàn)真理,歸納真理和定義真理。沒有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積極參與,“精神助產術”是難以實施和取得實效的。
柏拉圖進一步提出了“靈魂說”,把靈魂分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分別由哲學家、軍人和生產者所擁有?!办`魂說”構成了柏拉圖教育思想和學校教育制度的理論基礎。依據靈魂說,哲學家、軍人和生產者接受不同的教育,只有哲學家才能受最高等的教育,因為他們擁有智慧的美德,具有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能夠沉思哲學,獲得最高的“善的相”,能夠用哲學治理國家,并按照“善”的原則處理國家事務,是國家的統(tǒng)治者。少數人經過實際的鍛煉,證明天賦超群、思辨能力最強,敏于理解,擁有哲學,即“最高智慧”,就會成為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哲學王。
“哲學王”的教育目的就是促進人的靈魂的轉向,由可知世界上升為理念世界,使學生的心靈狀態(tài)由最低等級想象轉向最高等級的信念和理智,掌握具有普遍價值和普遍意義的理性知識,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這一心靈轉向的過程,也是啟發(fā)、誘導學生使之充分發(fā)揮主觀性、能動性,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過程。這種重視人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價值的觀點與蘇格拉底不謀而合。
一方面,亞里士多德繼承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的教育人學思想,他們的相通之處在于:肯定人的理性靈魂,特別是理性靈魂活動在培育心智、發(fā)展心靈中的價值和作用;重視心靈與教育的關聯(lián),強調人的天賦的變化和發(fā)展依存于教育,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使人的心靈向善、向真轉變;強調人性的改變離不開道德教化和倫理陶冶;強調理性教育在心靈發(fā)展中的巨大功能。因為只有通過領悟、理解、判斷、推理等理性活動(教育),才能獲得理性知識,培養(yǎng)理性的、高尚的人,使他們的心性得以陶冶,心靈得以完善,靈魂得以強化,超脫于感性事物的世界進入到理性世界的王國;肯定人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價值。
另一方面,亞里士多德又發(fā)展和超越了他的前輩——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他明確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動物”的著名命題,進一步彰顯了人的理性靈魂的價值,更加明確地把靈魂說看成是和諧發(fā)展教育的基礎,把體育、德育、智育分別建立在植物靈魂、動物靈魂和理性靈魂的基礎之上,強調處于高級部分的理性靈魂是人之為人及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標志,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之所在,這顯然超越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這種超越還體現(xiàn)在人的本質觀的理解上,亞里士多德除了強調理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還強調人的社會性、人的自然性、人的求知性、人的自由性、人的德性和幸福,這使他的教育人學思想非常豐富。他明確意識到人的本性是社會性的,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政治”——城邦生活,明確提出“人天生是政治產物”的命題,需要通過城邦的教育來培養(yǎng)人的合群性;人除了社會屬性的一面外,還有自然屬性的一面,需要通過自然教育來順應人的自然屬性,促進人的天性的發(fā)展;人的理性和人的求知本性,通過富有理性特色的自由教育來實現(xiàn);人的和諧發(fā)展,需要通過體育、德育、智育、美育在內的和諧教育來實現(xiàn);人的德性和幸福,離不開道德教育和倫理陶冶。這些方面顯示了亞里士多德的教育人學思想不僅包括事實的(人性本質)——人的自然性、人的社會性、人的理性、人的求知性、人的自由性、人的理性與幸福、人的發(fā)展,而且深刻記述了人性的本質的生成路徑——自然教育、城邦教育、自由教育、和諧發(fā)展教育、德性正義教育,這一宏大的教育人學體系是前人所沒有的,能確保“人的本質”得以充分呈現(xiàn)。
難能可貴的是亞里士多德論述了“教育效法自然”的原理,強調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年齡分期應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來構建。這種自然主義精神貫穿在他的全部人學思想之中,這使他的教育人學思想充滿著自然主義色彩,開啟了西方自然主義教育人學思想發(fā)展的先河。這是他對于自然主義教育人學思想發(fā)展的重要貢獻,他也因此成為“西方自然主義教育人學思想之父”。
(二)亞里士多德建構了豐富的人的本質觀,奠定了自然教育人學的理論基礎
亞里士多德建構的人的本質觀,主要包括人的自然性、人的社會性、人的理性、人的自由性、人的德性,它們是自然教育人學得以創(chuàng)立的思想基礎。人的自然性不僅指人與生俱來的生理要素和心理要素,而且指人所擁有的本性和傾向性。人的發(fā)展和文化是按人的自然本性進行的,其動因存在于個體內部。教育不能違背人的自然本性,必然“效法自然”。人的自然性又要受社會性的制約,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因為人天生是一種政治的合群的動物,只有在社會中,人的各種社會性尤其是精神性要素才能得以生成和發(fā)展,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得以豐實和完善。人的社會性不是自發(fā)形成的,必須通過城邦教育來實現(xiàn)。人的理性和自由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標志,是自由教育的終極目標。人的德性也是人性的重要內容,它和人的幸福密切相關,幸福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德性高尚、品德優(yōu)良的社會公民。他還依據靈魂學說論述了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問題,強調和諧教育對人的和諧發(fā)展的巨大功能。由此可見,人性、人的本質與教育息息相關:前者為后者奠定基礎,后者為前者提供生成路徑。
(三)亞里士多德對自然教育的內涵作了深刻的闡釋,反映了自然教育人學的本質,富有真理性,為后世教育學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在自然教育人學的內涵上,他把“自然教育人學”理解為:在自然教育的視野中,探討人性和人的本質(自然本性、社會性、理性、自由性、德性等)與教育的關系,回答“人是什么”及如何生成問題的學問。具體內涵包括:(1)通過探討人的自然本性與自然教育關系的論述,揭示了人的自然本性的生成路徑——自然教育;(2)通過對人的社會性與城邦教育的關系的論述,強調人的社會性和合群性需要通過城邦教育來培育;(3)通過對人的理性、自由性與自由教育的論述,揭示了理性、自由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特性,明確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動物”的著名命題,認為理性、自由性的生成和發(fā)展離不開自由教育;(4)通過人的德性、幸福與道德教育的關系和論述,指出道德教育和倫理教化是人的德性和幸福的生成路徑;(5)通過對人的和諧發(fā)展與和諧教育的關系的論述,強調體育、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和諧教育能有效地促進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亞里士多德對自然教育人學內涵的闡釋是古希臘教育人學思想中最完整、最清晰的界定,它描述了教育人學的本質,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真理性,影響了自然教育人學概念的變化和發(fā)展。后世的自然教育家在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下,都對自然教育人學的本質作了深刻的論述,為“自然教育人學”賦予了新的內容和視角,如人文主義教育人學、客觀化自然教育人學、主觀化自然教育人學、心理化自然教育人學、生長論自然教育人學,豐富了自然教育人學的概念。但他們對自然教育核心意涵的闡釋沒有超越亞里士多德自然教育人學概念的視野,這可以從亞里士多德自然教育人學的概念中找到胚芽。概言之,亞里士多德自然教育人學概念深刻而持久地影響了后世自然教育家對自然教育人學本質的進一步探討,奠定了后世自然教育人學概念的思想基礎。
(四)亞里士多德對教育人學角度的論述是以人為核心,圍繞著人性來進行的,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情懷
無論是自然教育、城邦教育,還是自由教育、道德教育,抑或是和諧教育,都是以人為出發(fā)點,圍繞人性的生成和發(fā)展來進行的,體現(xiàn)了亞里士多德的人本主義精神。自然教育是圍繞人的自然本性來論述的,它強調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必須效法自然,教育的年齡分期以及各階段教育任務和內容的確定應遵循人的自然本性發(fā)展順序,即從軀體到非理性靈魂到理性靈魂的發(fā)展。自然教育的旨趣是以發(fā)展人的靈魂為核心,以促進人的自然本性為目標。教育的措施和方法應彰顯這種旨趣,不能與之相違背,否則,就難以取得教育成效。城邦教育是以人的社會性為核心,以培養(yǎng)人的合群、促進人的社會性為目標的。由于人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政治動物,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確立自己的位置,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人的社會性的培育,構成了城邦教育的使命。只有依靠城邦教育,才能使學生了解城邦教育的政體、德性和習俗,成為城邦所需要的具備至善的善德的優(yōu)良的公民。自由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理性、自由性為根本目標和旨趣的。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依賴于自由學科,因為自由學科是文雅的、高貴的學科,最能彰顯自由教育的自由性和理性精神。無論是音樂教育還是哲學教育,都能涵養(yǎng)人的理智,陶冶人的心靈,發(fā)展人的理論智慧和靈魂智慧,促進人的人格的發(fā)展。和諧教育是以靈魂學說為依據的,它的根本旨趣是通過體育、德育、智育、美育促進人的體、德、智、美的身心的和諧發(fā)展。雖然蘇格拉底、柏拉圖的教育人學思想也有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的要素,但沒有像亞里士多德那樣明確、深刻、系統(tǒng)和富有理性思辨性。和諧教育中的德育肩負著促進人的和諧發(fā)展和教化人的德性,使人獲得快樂和幸福的雙重職責??傊瑏喞锸慷嗟碌慕逃藢W的多重角度的論述,有助于人的身心的整體發(fā)展,尤其是人的本質(自然性、社會性、理性、求知性、自由性等)的生成、發(fā)展。
綜上所述,亞里士多德對自然教育人學的內涵與目的,自然教育人學的思想基礎,人的本質觀、人的本質的生成,以及自然教育人學的向度等,作了系統(tǒng)而深刻的論述,富有真理性和創(chuàng)新性,蘊含著深厚的人本主義情懷。它是后世諸多教育思想如自然教育思想、自由教育思想等的源頭和胚芽,對西方自然主義教育人學思想的發(fā)展開啟了先河,奠定了基礎,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 劉黎明.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48.
[3] 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4]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11.
[5] 亞歷山大·莫利斯.亞里士多德[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7.
[6] 陳麗杰,陸杰榮.亞里士多德關于人的本質思想的理路探究[J].學習與探索,2008(3):21-24.
[7] 孫月才.西方文化精神史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58-59.
[8]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寥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9]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10]杜麗燕.人性的曙光:希臘人道主義探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337
[11]陶濤.城邦的美德:亞里士多德政治倫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6:51.
[12]王迎蘭.論亞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歷史演變[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6(2):77-79.
[13]約翰·S.布魯巴克.教育問題史[M].單中惠,王強,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4.
[14]吳式穎,任鐘印.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15]韓震.西方哲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6.
[16]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康雪,王釗,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5.
[17]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二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71.
[18]張法琨.古希臘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99.
(責任編輯:鐘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