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陳寅生代鮑康書《顧祠卷子題名》

      2020-08-10 08:44楊未君
      東方收藏 2020年6期
      關(guān)鍵詞:同治司儀雅集

      楊未君

      陳寅生(1830—1912)(圖1),北京人(原籍大興),名麟炳。清代著名的銅刻高手,被后世稱為在墨盒上刻文字、圖案的第一人。其秀才出身,精書法、擅篆刻,繪畫也饒有清趣;好收藏,精鑒賞。有齋號署“妙嚴(yán)室”。同治初年在京師琉璃廠開設(shè)“萬豐齋”墨盒店,以刻銅為業(yè)。陳寅生刻銅(圖2),自書自刻,故能入妙,由此知其極擅書法,諸體俱佳。目前發(fā)現(xiàn)的陳寅生紙絹書法作品有多件,最早的是其24歲時所書(圖3),最晚的書作(圖4)其年已逾八旬。書法好,免不了為他人代筆。本文專述陳寅生為鮑康代筆的故事,以饗讀者,并請博雅方家教正。

      陳寅生為鮑康代書,這在“刻銅收藏圈”是已知的材料,原知道是有兩件,我在以往的文章中也提起過。近日居家抗疫,重新翻檢舊籍,發(fā)現(xiàn)有另外一件鮑康題記也是陳寅生代書。這樣目前發(fā)現(xiàn)的陳寅生為鮑康代書的作品共有三件,故撰文分享。

      這三件寅生墨跡都在一冊《顧祠會祭題名卷子》里。要了解這個“卷子”,讓我們先來說說“顧祠會祭”。

      還記得“第一屆全國刻銅藝術(shù)同仁雅集”嗎?那是2009年4月11日在北京報國寺舉辦的,一晃十多年過去了。顧亭林先生祠就在報國寺內(nèi),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何紹基、張穆等人倡捐修建的,捐資的名士除了何、張兩人外,還有葉志詵、勞崇光、李星沅、李璋煜、祁寯藻等多人,共籌得白銀678兩,建成“祠宇十丈見方”“祠三楹,兩廡各五”的祠堂。自道光二十四年(1844)起,每年舉行公祭,又稱“顧祠修禊”。顧祠發(fā)起的時候,顧炎武的族孫顧份帶來昆山顧氏家藏亭林小像(圖5)的摹本,在張穆、何紹基的請求下,顧份將此像捐置顧祠,付于寺僧收存,并決定“嗣凡同人之與祭者,即題名于后,永為故事”,題名之外,也記錄參加人員的相關(guān)行跡,間有辭章吟詠,以彰文采風(fēng)流。顧祠會祭從1844年至少延續(xù)到1921年,歷經(jīng)道咸同光宣和民國近80年之久,與祭者達(dá)五百余人,是中國近代史最有影響的文人雅集之一。雅集的題名卷子,目前知道有三卷,原物久佚,第二第三卷子只見著述中有錄文,而這第一卷子,在1918年由黃炎培倡議、由昆山名士方還出資影印出版(欲以聚資重修顧祠),化身千百,使后人得以知其影像,瞻仰摩挲。這冊影印的書,全稱是《顧亭林先生祠會祭題名第一卷子》 。

      早在2006年,鄉(xiāng)公周繼烈老師就曾撰文《有關(guān)陳寅生四題》(載《刻銅藝術(shù)》創(chuàng)刊號,2006年3月),介紹了陳寅生代鮑康題跋的兩件書法。這是筆者讀到陳寅生銅刻之外的紙絹書畫的最早信息。筆者收藏近代文人書畫有年,也喜歡收藏刻銅墨盒,看到周老師的文章,萌生了另辟蹊徑、收藏寅生紙絹作品的念頭。十余年過去了,在陳寅生真品墨盒之外,筆者收得了陳寅生紙絹精品十余件,有立軸、橫額、團(tuán)扇、成扇、四條屏、對聯(lián)和箋紙等,形成了云在堂最自我珍賞的專題。

      《顧亭林先生祠會祭題名第一卷子》(1918,影印版)在古籍市場上偶有出現(xiàn),卻一直無緣獲得。幾年前,我從孔夫子舊書網(wǎng)上買到了國圖資料復(fù)印本,開本縮小,印刷粗糙,作為資料,聊勝于無。己亥夏日,我拜訪鄉(xiāng)音室,和周老師品茗消暑,鄉(xiāng)公照例在咳珠唾玉的笑談中,取架上滿目琳瑯的古籍三五冊以為談助,這其中就有這本民國影印版的《第一卷子》,原來早年間先生從友人處借讀看到了寅生的代鮑康書跋,即撰文分享,后來又從天津拍場上托人拍到了原書。鄉(xiāng)公允我?guī)Щ卦瓡鴴呙柽^復(fù)。這本1918年的珍貴舊籍已有一百年了,鄉(xiāng)公所藏品相上好,但紙質(zhì)已泛黃,輕輕翻看,不得不小心翼翼。奉還原璧后我細(xì)讀留下的掃描本,邊讀邊記,如饑似渴。近年來,我為了研究需要,常從網(wǎng)上購買了一些清人詩集的復(fù)印本用來學(xué)習(xí),雖不及線裝木版原書賞心悅目,但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在上面作筆記。清末民國原書已價高難求,我偶有買來,也是斷不忍在上面涂鴉的。

      《第一卷子》最早應(yīng)是曾保存于鮑康觀古閣中。鮑康無子,死后(鮑康去世于光緒四年,即1878年),包括錢幣、印章、書籍等遺藏均傳給了侄子鮑恩綬,聚守至恩綬的下一代,也就是到了1915年前后,陸續(xù)作煙云散盡了。1917年黃炎培是在京師方還府上見到了卷子1918年1月份的《申報》有一條消息,其中言道:

      “客歲炎培因事赴京,晤方君惟一,以昆山亭林先生小像及亭林祠會祭題名卷見示,卷端有岑鐘陵所橅亭林先生小像,古墨古香,琳瑯滿紙,均嘉道以來名人手跡也。亭林祠在京師城外,百余年來每屆春秋二季,寓京名公巨卿必相率致祭,祭畢推名手留題,或詩或文,體例不一,迄今裝成三卷,而第一卷何道州墨跡最多,因與方君商,先將此卷付石印,藉以公諸景仰亭林先生及愛慕名人手澤者之同好。計印千冊,成本每冊銀六角,定售價每冊銀一元,所余四角修理亭林祠……”

      顧祠一年三祭,即春祭、秋祭和生日祭。春祭在上巳三月三日(所以又稱顧祠修禊),秋祭在重陽九月九日。生日祭在顧亭林生日即五月二十八日。祭祀設(shè)司儀主事,司儀多推年長者為之,也有抓鬮產(chǎn)生的;邀請會祭題名或有隱形原則,最初以捐資建祠及其朋友圈為多,一般都是名流,沒有功名的人即是參與了會祭(如做一些服務(wù)工作),也不會題名;服喪不與祭。遇有特殊情形加祭,比如第一年許瀚因公入都,特設(shè)一祭。遇有與祭主要官員的生日、忌辰等,也會在題名中提及。比如陳慶鏞生日、張穆去世、何紹基出使云南回都、將要出使四川等,慶生、悼念、接風(fēng)、餞行等都成為雅集的主題之一。這些信息都在題名卷子中有所反映,所以題名卷子的內(nèi)容比簽名冊要豐富得多。

      鮑康首次參加顧祠會祭是在咸豐九年(1859)春祭,最后一次是光緒二年(1876)秋祭。大約從同治元年(1862)春祭起,鮑康開始擔(dān)任司儀,以后并多次擔(dān)任。鮑康在京的官職是內(nèi)閣中書,官位不高,但頗具名望。且鮑康諳熟禮法,詩文俱佳,正直周到,主祀事多紛繁勞心,此“執(zhí)豆籩之役”,在同治末年、光緒初年,多由鮑康操持,那時,鮑康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

      顧祠卷子的題名方式,很少有各自簽名的方式(只在道光二十九年出現(xiàn)過一次),都是“祭畢推名手留題”,由一個人書寫,寫明與祭者某某、初次與祭者某某、約而未至者某某等。顧祠卷子前期,以何紹基書寫為多。有何紹基參加的會祭,也有別人題寫的,并沒有一定之規(guī)。題寫好的卷子,要交與下一次會祭的司儀,由其負(fù)責(zé)下一次雅集的召集、準(zhǔn)備,并把會祭卷子帶來,一次一次傳遞下去。卷子一般是當(dāng)場書寫的,也有可能是雅集后書寫的。

      陳寅生代鮑康書寫雅集卷子的題名,是在鮑康擔(dān)任會祭司儀期間。仔細(xì)閱讀發(fā)現(xiàn),寅生代鮑康書寫會祭卷子(只署了鮑康的名字),至少有三次,分別是“同治三年生日祭”“同治四年秋祭”和“同治八年生日祭后鮑康題跋”。錄文如下:

      (同治三年,1864)五月廿八日,先生生日。展期六月六日。與祭者羅惇衍、許宗衡、卞寶第、黃云浩、陶彥壽、范鳴和、董文煥、鮑康。初次與祭者安肅袁鴻翥,字春帆,官內(nèi)閣侍讀;長沙張沄,字竹汀,官刑部郎中。既題名,以此卷付董研秋檢討及康,屆期舉行。鮑康書(圖6)。

      (同治四年,1865)九月九日秋祭。與祭者羅惇衍、張丙炎、祁世長、董文煥、翁同龢、張之洞、鮑康、閻汝弼、孔憲轂、王應(yīng)孚;期而未至者祁寯藻也。既題名以此卷付翁淑平,中允及康屆期舉行。是日,孔玉雙約同人登毗盧閣,眺西山晴雪,因并記之。鮑康書(圖7)。

      (同治八年,1869)自余司祀事者又五年矣。曾于戊辰春屬秦誼亭、王小鐵各繪《顧祠雅集圖》,遍乞同人題詠,一存祠中,一存余處,以為異日雪泥之證。己巳八月,余亦出守夔州,不復(fù)與執(zhí)豆邊之役,念念輒悵然。倘他年重入都門,瞻拜祠宇,而卷中諸君子或馳驅(qū)皇路、或偃仰名山,所晤對者未必皆我故人,舊雨之思,其何能一日去懷耶!鮑康記(圖8)。

      查鮑康與祭并司儀的會祭,書寫題名的有多人,如祁寯藻、汪元慶、許善長、許其光、端木埰、張丙炎、袁保恒等,題名者無論是徑屬自名,或是在名前加“子年屬書”等字樣,都是按例受邀參加會祭的人。只有陳寅生的代書只寫了“鮑康書”而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這或許與陳寅生沒有官職有關(guān)。留下了墨跡卻沒有留下名字,我們得知卷中署“鮑康書”的三條墨跡是寅生代筆,是因為卷末鮑康的一條題跋。

      同治十二年(1873)生日祭之后,有鮑康自書秋祭題名,和一般的題名不同,鮑康的題名記人敘事詳細(xì)了很多,應(yīng)是祀后所書。這篇文字,除了題名紀(jì)事,更是全卷的跋尾,是第一卷子的結(jié)束語。跋文全文是:

      “康出守夔州,不與祀事者,三年于茲矣。憶己巳秋,諸君子賦詩贈行,題《雅集圖》殆遍,勖勉之意良厚,而端木子疇同年有‘勇退望歸舷句,尤獲我心。去年夏,幸解組旋都門,今秋九月廿有五日,始重與執(zhí)籩豆之役。周荇農(nóng)謂,宜兼祀閻百詩先生,以兩先生學(xué)術(shù)志趣并同,復(fù)同游日下也。同人僉曰可,擬于明年春祭舉行。汪泉孫屬康題名,即為是卷跋尾,俟顧、閻并祀,當(dāng)別作一卷子,用志雪泥。陳硯香愿為之記,洵盛舉矣。是日與祭者:宋晉、董麟、汪元慶、陳文田、閻汝弼、孔憲瑴、朱儀訓(xùn)、王應(yīng)孚、徐炳烈、劉溎煜、王堃、高其操、顧懷壬及康,凡十有六人,初次與祭者:陳福綬,字筱農(nóng),山東榮成人戶部員外郎;張詡宸,字楓廷,江蘇銅山人,候選郎中;獨康侄恩綬以事不果至。鮑康記。

      康于卷中題名,以素不工書,輒倩陳寅生寫之。是跋乃自寫,鴉涂可哂。又識?!?/p>

      由鮑康此跋,根據(jù)“康于卷中題名,以素不工書,輒倩陳寅生寫之”這段話,我們才得知卷子中陳寅生墨跡的存在,這為我們研究陳寅生增添了十分寶貴的材料。

      陳寅生在刻銅之外,以善書聞名于時,其諸體皆擅,尤以小楷最受人推崇。鮑康請陳寅生代書,一方面是自己“素不工書”,另一方面也是對陳寅生的一種推介。鮑康和陳寅生是親戚關(guān)系,陳寅生科場困頓,以秀才身份“刻銅為業(yè)”,是需要一定的知名度的。寅生“自書自刻,方能入妙”,他刻得好,首先是因為書法好。以鮑康的地位,肯定陳寅生的書法,對陳寅生在金石圈的交往有很大幫助。顧祠會祭活動有時參加的人很多,在鮑康擔(dān)任司儀期間,陳寅生也許是參與過雅集的。倘欲證明這個猜測屬實,還需更多的材料。

      《顧亭林先生祠會祭題名第一卷子》截止于同治十二年(1873)。之后的題名,列入了《第二卷子》 。因為“周荇農(nóng)謂,宜兼祀閻百詩先生,以兩先生學(xué)術(shù)志趣并同,復(fù)同游日下也。同人僉曰可,擬于明年春祭舉行。汪泉孫屬康題名,即為是卷跋尾,俟顧、閻并祀,當(dāng)別作一卷子,用志雪泥。”也就是說,有人建議顧、閻并祀,應(yīng)該重開一個卷子。從同治十三年(1874)起,啟用了另外一卷來題名,這就是《顧亭林先生祠會祭題名第二卷子》。據(jù)文獻(xiàn)稱《第二卷子》的第一次會祭,即同治十三年(1874)的春祭,司儀依然是鮑康。未能睹《第二卷子》的原跡真容,我們不禁要問,不知《第二卷子》中,還有陳寅生的墨跡嗎?

      猜你喜歡
      同治司儀雅集
      便秘、痔瘡要“同治”
      不按套路
      荒唐同治講信義
      好玩不過雅集
      第三回 文人氣質(zhì)一脈香
      雅集,一門“復(fù)古”的時尚社交
      財政大權(quán)
      什么花?
      論清末三帝無嗣之真實原因
      辟雍雅集·“大美尋源——當(dāng)代優(yōu)秀書畫家作品展”選登
      泾阳县| 元谋县| 正阳县| 鹤岗市| 沅江市| 循化| 柞水县| 廉江市| 耿马| 乌海市| 贵州省| 绥滨县| 邹城市| 巴里| 隆回县| 九寨沟县| 镇雄县| 宁南县| 蓝田县| 雷山县| 玛曲县| 囊谦县| 莫力| 铜陵市| 金湖县| 松江区| 松溪县| 沭阳县| 太仓市| 建湖县| 大石桥市| 维西| 德阳市| 邵阳县| 县级市| 凉城县| 普洱| 贞丰县| 屯留县| 尤溪县| 平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