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寧
在我多年的收藏中,最愛公道杯。這獨具匠心的公道杯,讓我很是開懷和陶醉。
說起公道杯,我很早就喜歡上了,想親自收藏一個,但一直未能如愿。正巧,一位藏友家有收藏,于是我就動起了小心思。我熟知這位藏友,他收藏的這個公道杯是不肯輕易出手的。我提出用多年收藏的孔明碗進行交換,因為他很想收藏一只孔明碗,總也沒機會收藏到。這一招可真靈,我剛把想法說出來,那藏友就滿口答應,頭點得像雞啄米,說:“成。”我更是滿心歡喜,我們一拍即合,而我終于完成了多年的心愿,收藏到一個公道杯。
九龍公道杯
明代洪武年間,官府在景德鎮(zhèn)開設御窯廠,專門為皇宮制造御瓷。當時景德鎮(zhèn)隸屬江西浮梁縣,鄰近的都昌、撫州、豐城、樂平、鄱陽等縣瓷工多聚集于此。御瓷要求高,制造難度大,這些瓷工都是制瓷手藝高超的能工巧匠,經(jīng)他們之手造出的御瓷皆是精巧之至的佳品,公道杯便是其中一種。
相傳朱元璋就經(jīng)常用公道杯宴請文武大臣。一次宴會上,朱元璋有意獎賞幾位心腹大臣,想讓他們多喝一點,便特意將御酒添得滿滿的,而對那些喜歡直言不諱進諫忠言的大臣,則倒得很淺。結(jié)果,幾位被皇上有意照顧的大臣,因為酒倒多了,御酒全從九龍杯底部漏光了,最后竟一點都沒了。而其他大臣則高高興興喝上了皇帝恩賜的御酒。究其原因,此杯盛酒最為公道,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公道杯的典故告訴人們,做事必須講公道,為人不可貪得無厭。
為發(fā)展陶瓷傳統(tǒng)工藝,景德鎮(zhèn)陶瓷藝人對公道杯進行了大膽改進,原來的杯子龍頭角度朝下,裝飾單一,且盛水不足杯子容量的70%時所盛之水便全部漏光。經(jīng)反復試驗改進,公道杯龍角朝上,用青花、粉彩裝飾得五彩繽紛,美觀之至,且盛水容量也由原來的70%上升為90%。
公道杯馳名中外,很多人為公道杯所傾倒。公道杯又叫漏水杯、平心杯,分杯體和杯座兩部分。杯心直立一龍首或一老頭,底部有一漏孔。注水時,淺則滴水不漏,滿則水流殆盡,故稱公道杯。它是運用虹吸原理制造而成,集工藝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審美性于一器,有很高的鑒賞和收藏價值。
我交換得來的公道杯,為明代龍泉窯公道杯,高21厘米,中間有一龍頭,施釉肥厚、胎質(zhì)堅硬、圈足寬闊,極富時代特征。我很是喜歡,常常拿出來與朋友共同賞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