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云
目的:綜合評價繪畫治療對貧困山區(qū)兒童心理干預的效果,并探索非心理專業(yè)教師開展此項干預活動的可行性。方法:應用房樹人繪畫心理測試分析技術對陜西安康三個縣三所農(nóng)村小學522名學生進行繪畫治療干預效果前后測。同時,走訪了試點學校教師。結果:經(jīng)過為期一年的繪畫治療干預,兒童厭學、自卑、不良行為模式等有了很大改善。結論:兒童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提高,參與教師掌握了此種干預方式,形成可復制模式。
陜西省安康市地處秦巴山區(qū),轄區(qū)內山地面積占比92.8%,是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全市10個縣區(qū)8個為國家級貧困縣。2015年,全國打響脫貧攻堅戰(zhàn),人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物質脫貧給貧困山區(qū)兒童帶來很大的物質改變,但是原有的自卑、性格孤僻、學習習慣較差、人際關系緊張、情感脆弱等心理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并且山區(qū)學校缺乏心理輔導老師。這也是我國廣大貧困地區(qū)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如何尋找出一種行之有效、具有可復制性且易于基層教室掌握的心理學干預方法就顯得尤為迫切?!鞍部祪和砷L心理健康項目”是由國家衛(wèi)健委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利用黨費扶貧資金開展的針對我國貧困山區(qū)留守兒童心理危機普查、干預項目,由安康市人民醫(yī)院作為項目承接方。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陜西省安康市3個國家級貧困縣各選出1所農(nóng)村小學學校1-6年級共計522名學生。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生177人,占比34%;留守兒童360人,占比69%;單親家庭68人,占比13%。
1.2 研究方法
繪畫治療是心理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是讓繪畫者通過這種非言語工具,將潛意識中壓抑的情感和沖突呈現(xiàn)出來的一種簡單、易操作的心理治療方法。本研究為期一年,為學生建立繪畫檔案,每半個月一次,每次各班級教師組織學生先利用20分鐘進行繪畫,繪畫結束后利用25分鐘由學生分享繪畫內容。分享期間,教師不帶任何負性評價,不批評畫面、構圖等,不批評表述中的不良情緒等,只是像講故事一般讓學生靜靜地訴說所繪畫的內容。老師需要做好引導,當學生講述中出現(xiàn)負性情緒、不良認知等內容時,老師應當在該學生講述后有技巧的進行積極引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關注和鼓勵不愛發(fā)言的學生表達繪畫內容,嚴格避免總是少數(shù)人在繪畫分享中比較活躍,反復分享。
1.3 對比材料
1.3.1 由于沒有針對小學生合適使用的量表,加之量表統(tǒng)計分析具有一定難度。所以在本研究中使用了更為直觀便捷并能直接反映問題所在的房樹人繪畫心理測試分析技術。在進行繪畫治療干預前后分別使用房樹人繪畫心理測試分析技術對522名學生進行前后測。通過對測試中房子、樹、人的關系、外形、筆畫等分析,評定出繪畫治療干預的效果。
1.3.2 兩種訪談方式。一是學生訪談:在第一次房樹人心理評估中,遴選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初次訪談,真實記錄訪談中呈現(xiàn)的問題。干預結束后,再次組織這些學生進行訪談,對比第一次訪談中的問題,記錄改變和未改變的情況。二是教師訪談;干預前與學校教師訪談,訪談內容為該校學生行為習慣、心理健康情況、學習成績、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等。干預后再次組織訪談,訪談內容為上述內容的改變與未改變情況。
1.3.3 學習成績記錄。請班主任對自己班級學生進行2學期4次考試的成績記錄(2次期中考試,2次期末考試),以便對比繪畫治療對兒童學習習慣及學習成績的影響。
1.4 質量控制
本研究由一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對三所學校教師進行統(tǒng)一培訓,培訓內容為如何使用繪畫治療技術進行干預,確保522名小學生在統(tǒng)一基準下進行統(tǒng)一標準的干預。由于房樹人繪畫心理測試分析技術具有心理咨詢師一定的主觀判斷性,因而,三所學校的前后測均為統(tǒng)一邀請的心理咨詢師,確保在質量控制上客觀、科學。
2 結果
本次研究第一次測試發(fā)放房樹人繪畫測試空白卷522張,收回有效繪圖卷522張,干預后測試房樹人繪畫測試空白卷522張,收回有效繪圖卷522張。
2.1 貧困山區(qū)兒童存在的普遍心理現(xiàn)象
由于自然環(huán)境惡劣,生活方式落后,長期物質匱乏和精神上的貧瘠,嚴重影響著兒童心理健康,導致這些地區(qū)兒童存在諸如焦慮、自卑、嫉妒、缺乏自信心、學習習慣差、攻擊性強等問題。也正由于區(qū)域限制,這些地方又嚴重缺乏心理咨詢師或者心理輔導老師。3所學校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均無心理咨詢師,學校無接受過培訓的心理輔導老師或者心理健康老師。面對學生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教師心有而力不足。
2.2 房樹人繪畫心理測試結果比較
表1為繪畫心理治療干預前后房樹人繪畫心理測試分析技術前后測中筆畫、顏色等內容的對比結果。表2顯示了干預前后問題人數(shù)的對比。
3 結論
3.1 繪畫治療對貧困山區(qū)兒童心理干預的效果
在繪畫中,兒童將自己潛意識中壓抑的各種負性情緒表達出來其實就是治療的過程。繪畫后進行內容講述,也是潛意識意識化的過程,從而達到綜合治療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每半月一次,不斷把兒童內在的負性情緒釋放,并由教師進行正面積極的引導,對兒童良好性格的形成、維護較好的自信水平、改善人際關系、修正不良認知等均有非常顯著的效果。但在學習習慣改進、成績提升方面
效果明顯但不顯著。
3.2 教師掌握此項技術的效果
一直以來,心理學是一項較難掌握的專業(yè)技術,需要考取相關職業(yè)資質,或者教師需要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心理輔導老師培訓,然后持證上崗。對于貧困山區(qū)教師而言,種種條件的限制使他們不具備相關專業(yè)理論或者資質,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顯得束手無策。本研究打破了教師對學生實施心理干預的壁壘,易于掌握和操作,并且具有可復制性。教師只要按照培訓要求,每半月組織學生進行繪畫一次,在講述環(huán)節(jié)中注重做好正性引導,就能夠對學生進行干預。
繪畫治療已經(jīng)在臨床上用于抑郁癥患者、自閉癥兒童、精神分裂患者等的治療,在有的項目中,用于留守兒童心理干預。該項目經(jīng)過對522名貧困山區(qū)學校學生的繪畫心理治療分析,得到的效果是積極可行的,有效地解決了貧困山區(qū)在缺乏心理咨詢師或心理輔導老師的情況下,對兒童中存在心理問題的有效干預。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