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粟 張繼東
張繼東,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首批名中醫(yī)藥專家,山東名老中醫(yī),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繼承指導老師,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杰出學術帶頭人,齊魯醫(yī)院首批知名專家。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guī)斐蓡T。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主持省自然科學基金、省科技廳、省中醫(yī)局等多項科研課題。出版著作十余部。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7篇。獲科研獎勵十余項。長期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擅長中醫(yī)藥治療各種內科及婦科疾病。
產后缺乳是指產婦哺乳期內乳汁甚少或者全無,乳汁量不能達到嬰兒所需,屬中醫(yī)“缺乳”“乳汁不行”“無乳”“乳難”等范疇[1]。母乳喂養(yǎng)對嬰幼兒的生長發(fā)育和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可促進產婦子宮復原[2],降低母親乳房、子宮疾病的發(fā)生率[3]。國家衛(wèi)計委2014年3月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0~6個月嬰兒純母乳喂養(yǎng)率為27.8%,其中農村為30.3%,城市僅15.8%,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38%[4]。近年來,國家衛(wèi)生部門做了大量鼓勵母乳喂養(yǎng)的宣教工作[5],提高了全民對母乳喂養(yǎng)重要性的認識,臨床上因產后缺乳求診的患者亦隨之增多。
中醫(yī)治療產后缺乳歷史悠久,隋代《諸病源候論》中述:“既產則血水倶下,津液暴竭,經(jīng)血不足者,故無乳汁也?!薄陡登嘀髋啤吩疲骸叭槟藲庋梢玻瑹o血固不能生乳汁,無氣亦不能生乳汁”。兩位醫(yī)家論述了產后缺乳之氣血兩虧的病因病機。金元時期張從正的《儒門事親》中云:“婦人有本生無乳者不治,或因啼哭悲怒郁結,氣道閉塞,以致乳脈不行”,提出肝氣郁結而乳絡不通導致產后缺乳?!毒霸廊珪D人規(guī)卷三十九》云:“肥胖婦人痰氣壅盛,乳滯不來”,提出了痰氣郁阻乳絡造成產后缺乳。
在現(xiàn)代,中醫(yī)藥對產后缺乳的治療仍然有獨特的優(yōu)勢,有內服中藥的內治法和針刺、艾灸、推拿、刮痧等外治法。內治法主要包括治療氣血兩虛型的補益氣血法[6-8],治療肝郁氣滯型的疏肝理氣法[9-12],治療痰濕郁阻型的化痰通絡法[13,14],寓補于通或寓通于補、兼用補益氣血和疏肝理氣兩法治療者亦比較多見[15,16]。而關于產后缺乳的治療中使用宣肺解表法的臨床報道則極少。
2.1 理論基礎《靈樞·決氣》曰:“何謂氣?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薄陡登嘀髋啤吩疲骸把?,又不若氣之化為速……乳全賴氣之力以行血而化變也?!薄皻馔鷦t乳汁旺,氣衰則乳汁衰”。從以上典籍中的論述可知,氣從上焦宣發(fā)五谷精微,以資營全身,在乳汁的化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素問·經(jīng)脈別論》曰:“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睆埦霸雷?“經(jīng)脈流通,必由于氣,氣主于肺。”肺主氣,肺氣的宣發(fā)肅降正常,才能使全身臟腑氣血通調,氣血生化、濡養(yǎng)全身的作用才能發(fā)揮。朱丹溪還提出“提壺揭蓋法”,運用“援物比類”的思維方式指出肺氣郁閉,則中、下焦不通[17]。張繼東教授根據(jù)古代中醫(yī)典籍的相關理論提出:肺氣的升降出入對人體氣血生成和循行起著重要作用,治療產后缺乳可通過加入宣肺解表法,使肺氣升降通調,促進氣血生成、乳汁化生,同時可助肝氣疏泄,利于乳絡的通暢。
2.2 宣肺解表法治療外吹乳癰的延伸哺乳期出現(xiàn)的乳腺炎中醫(yī)稱為“外吹乳癰”,多因肝氣郁結、肝胃郁熱,或外邪侵襲引起乳絡閉阻,乳汁郁積而發(fā)。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乳癰論第二十六》中記載“初起發(fā)熱惡寒,頭眩體倦,六脈浮數(shù),邪在表,宜散之”,《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謂之“內消表散有奇功”,明確提出以宣肺解表法治療外吹乳癰初起?,F(xiàn)代亦有諸多運用宣肺解表法治療外吹乳癰的臨床報道[18-21]。古今醫(yī)家認為,外吹乳癰初期患者病變部位在肌表,使用宣肺解表法能更好地疏通肌表營衛(wèi)之氣,使瘡瘍得以消散[22,23]。乳癰治療貴在于“通”[24, 25],張繼東教授指出,此處的“通”不是狹義的通法,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和運用“通”法,宣肺散邪之通亦屬其中。張教授認為,外吹乳癰與乳絡不通型產后缺乳有相似的病因病機,皆可因肝氣郁結、肝胃郁熱或外邪侵襲、乳絡郁閉而起,乳絡不通型產后缺乳加重時極易發(fā)展成外吹乳癰,因此其二者治療原則亦當相通,在治療產后缺乳時加入宣肺解表法,可使乳房表面肌腠疏通、乳絡通暢,同時宣通肺氣可助疏解肝氣郁結、疏通乳脈,通則乳汁可下。
2.3 治療經(jīng)驗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張繼東教授發(fā)現(xiàn),產后缺乳產婦常伴有肩背的不適,張教授分析指出:有婦人產后氣血虧虛,腠理疏松且多汗,易感風寒濕邪,邪郁肌表則肩背不適,亦有因肝氣郁結、痰氣郁阻致乳絡不通,上焦氣血失通調,使與乳房相對應的肩背部位經(jīng)脈不暢導致。肩背肌腠郁閉不通,影響肺氣宣發(fā)肅降,進而影響氣血生化和乳脈通暢,因此治療產后缺乳應適當加入宣肺解表法。臨床上,張繼東教授使用宣肺解表法治療產后缺乳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總結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張教授指出,氣血兩虛型產后缺乳治則以補氣養(yǎng)血為主,加入宣肺解表法可通調肺氣,以助行氣補血,乳絡不通型產后缺乳治則以疏肝理氣、化痰散結為主,加入宣肺解表法可助肝氣疏泄,并疏解乳房表面肌腠,提高散結通乳絡的療效。張教授在宣肺解表藥的辨證選擇上也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產婦癥見肩背畏寒、僵緊,使用葛根、羌活、防風、荊芥穗等宣肺解表祛濕藥,伴咽痛、咽干、鼻熱、目赤等上焦熱盛證,則使用牛蒡子、蒲公英、薄荷、金銀花等辛涼宣肺、解表清熱藥,產婦無明顯寒熱證者,使用葛根配柴胡宣肺解肌、通調肺氣。應當注意,對于體虛多汗的產婦應避免使用麻黃、羌活等峻烈辛燥的宣肺解表藥,并且體虛產婦宣肺解表藥用量不宜大,同時配伍補益藥,從而達到行不傷正、補而不滯的治療目的。
患者王某,女,31歲,因“產后乳汁不足2月余”于2019年7月9日就診,患者為增加產乳量,產后經(jīng)常食用排骨湯、雞湯、大蝦等滋補,且湯中常加入黃芪、當歸等補藥,現(xiàn)乳量仍無明顯改善,需加奶粉混合喂養(yǎng),就診時癥見乳汁黏稠,乳量少,乳頭及乳房偶有痛處,乳房無明顯腫塊,無寒熱,無多汗,心煩易怒,勞累后肩背不適,平素大便干結,2~3 d一次,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張繼東教授根據(jù)患者的證及舌脈將此患者診斷為:產后缺乳,證屬痰氣郁阻、乳絡不通型,治宜宣肺疏肝,理氣化痰,散結通絡。方藥:柴胡15 g,荊芥穗6 g,葛根30 g,秦艽12 g,蒲公英15 g,浙貝母9 g,牛蒡子9 g,連翹9 g,炒王不留行15 g,郁金12 g,漏蘆9 g,瓜蔞15 g,天花粉12 g,甘草6 g。6劑,水煎服,日1劑,每劑分2次服。囑患者清淡飲食,忌辛辣。2019年7月16日二診,患者用藥后乳量明顯增多,無需再添加奶粉,乳房、乳頭未再有痛時,心情舒暢,大便1日一次,未再干結,舌紅,苔白,脈弦。處方:上方去天花粉、連翹,繼續(xù)服用6劑。1個月后隨訪,患者藥后乳量充足,無明顯其他不適。
按:此患者以產后乳汁不足就診,患者濫食肥甘厚味,使痰濕內生,乳汁黏稠,又情志不舒,肝氣郁結,使痰氣互結,郁阻乳絡,使乳汁難下,產乳不足。張繼東教授治療本病在理氣化痰、散結通絡的同時,加上荊芥穗、葛根、秦艽、牛蒡子、柴胡等宣肺解表,使上焦氣機條達,協(xié)助肝氣疏泄,促進痰結化散、使乳絡通暢,并可通過調達肺氣促進氣血生化、循行,則乳汁易生易下。
從古至今,大多數(shù)醫(yī)家治療產后缺乳多根據(jù)虛實使用補益氣血和疏肝解郁理氣、化痰散結的治則。張繼東教授通過對“肺主氣”“肺朝百脈”理論的深入理解,并由外吹乳癰的發(fā)病機理及治療方法引申,根據(jù)臨床上患者常出現(xiàn)的證候表現(xiàn),提出宣肺解表法可通過通調肺氣、疏通與乳房相對應的肩背經(jīng)脈,使乳絡通暢,并通過肺氣宣發(fā)肅降,促進氣血、乳汁的生化,在臨床實踐中亦驗證了宣肺解表法可明顯提高產后缺乳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