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悅
摘? 要:詩歌是文學中的瑰寶,現代詩歌反映現實生活,表達個人情感,形式靈活自由,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F代詩歌審美性教學能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提高審美情趣。筆者對小學語文現代詩歌審美性教學研究的現狀進行了梳理,探究了現代詩歌審美性教學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現代詩歌;審美性教學
巴爾扎克說過:“詩句是一些種子,應當在別人心底開花?!睆膶徝佬枨蟮慕嵌葋碚f,有俗文學與雅文學之分,詩歌一直以來都歸類于雅文學之中,而欣賞詩歌則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
一、概念界定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睹姶笮颉酚涊d:“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F代詩歌的概念始于新詩,胡適說:“新詩,指用白話文而不是文言,是用自由體而不用格律體創(chuàng)作的詩。”1王榮生認為,“現代詩歌指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后打破舊詩的格律,用白話寫的詩歌,白話詩有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分行?!?筆者認為現代詩歌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后用現代漢語寫成的詩歌,形式自由靈活,表達個人情感和反應現實生活。
現代詩歌審美性教學是在現代詩歌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獲得美的體驗,鍛煉表達能力和審美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幫助學生提高文化品位,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小學語文現代詩歌審美性教學研究現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語文課程應該著力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為培養(yǎng)未來公民生存與發(fā)展的能力,提高國民素質發(fā)揮奠基作用。3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表現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的發(fā)展,兒童思維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詩意的創(chuàng)造性。富有詩意的創(chuàng)造,開始于美的幻想……喚醒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獨特的體驗充實著語言?!?學生全面智力的發(fā)展需要富有詩意的情感表現,提高審美情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現代詩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1-4冊的語文教材中有45首兒童詩,一二年級最重要的識字任務就是在這些兒童詩的教學中完成的;5-12冊的語文教材中也有16首現代詩歌,數量雖然不多,但他們的存在就說明了有學習的必要性。經過統計我發(fā)現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冊教材都會選入一到兩首現代詩歌,特別是四年級下冊三單元全部都是現代詩,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因此,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小學語文現代詩歌教學進行了研究,如小學現代詩歌的教學現狀、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價值與意義的思考等方面。筆者對小學現代詩歌的教學審美性研究進行了梳理,文獻綜述如下:
詩歌的審美性表現于詩歌的各個方面,我們可以由外向內依次來看。我們可以將詩歌內部的審美性歸納為內容美,將詩歌外部的審美性概括為形式美。內容美還可以細分為情感美、意象美、意境美、朦朧美等。形式美可以分為音樂美、畫面美、結構美、細節(jié)美等。5徐育電認為新詩審美教育的價值是多重的:新詩教學具有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作用;新詩教學能有效地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新詩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駕馭母語的能力;新詩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6易華麗在《現代語文呼喚新詩審美教育》中談到了歷史新時期新詩的教育遭遇,分析了新詩的美育價值,如培育學生練就清新感人的意象表達能力、基于生活具象的審美想象能力以及超越表象的高度概括能力等,最終完全實現不可為現代知識教育所替代的獨特的美育價值,她認為優(yōu)秀的新詩應當進入課堂。7任冬梅認為詩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表達能力,強化向真向善向美的意識,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珍視友誼,提升個人修養(yǎng)的品位。8麥玨昉提出了現代詩歌教學的“激活想象——語言運用——審美鑒賞”模式,提出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語用、思維、審美在現代詩教學中的重要性。9徐婷婷以朗讀為抓手,引領學生逐層欣賞了詩歌的節(jié)奏美、情感美、含蓄美、創(chuàng)作美。10
三、現代詩歌審美性教學的途徑
現代詩歌審美性教學可以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現代詩歌審美性教學
首先,每首詩的導讀文字,或描述印象,或疏注全詩,或展開創(chuàng)造性聯想,或聯系寫作背景及詩人的藝術主張以揭示創(chuàng)作主旨。1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詩歌導讀教師就有這樣的設計,或描述印象,或展開聯想,或聯系寫作背景介紹詩人,希望能對學生欣賞現代詩歌起一點指點門徑的作用,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學生能夠把握詩歌深層意蘊。如筆者在設計四年級下冊三單元的詩歌《綠》時,在第一課時導入部分先讓學生展開對綠色的聯想,然后通過自由讀詩,讓學生獲得對詩歌初步的整體感受,最后在教師的導讀文字插入式的印象下進一步的欣賞詩歌。教學設計片段如下:
師:讀著讀著,綠的畫面逐漸在我們的腦海里清晰起來,同學們一定有了很多奇妙的想象。你從詩里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學生說)
師:是啊,這首詩寫出了綠的搖曳、綠的夢幻、綠的聞風而動。我們帶著剛才的感受再次朗讀,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節(jié),分享給大家。
詩歌鑒賞有很強的主觀性,如赫爾岑所說,人類世世代代各以自己的方式反復閱讀荷馬。不僅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會形成不同的審美期待,從而在詩歌中有不盡相同的發(fā)現;即使同一位讀者,他的審美心理結構也不是凝固不變的,每一次鑒賞都可能觸發(fā)新的聯想,得到新的收獲。欣賞詩歌,應該去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與情感積累,自由地馳騁想象,這樣才能在茂密的詩的森林中采摘到屬于自己的那片綠葉。12在現代詩歌的教學過程中,進入品讀環(huán)節(jié)時,應該讓學生去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與情感積累,自由地馳騁想象,獲得他們獨特的情感體驗,在詩行的森林里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綠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目標的一條是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筆者設計《綠》的共學部分時,在學生調動了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積累,進行了自由的想象后,讓他們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小節(jié)朗讀,教師進行穿插講解,并適時給予點撥,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領悟詩文大意,以讀促悟,獲得更深的審美情感體驗。教學設計片段如下:
學生讀第2小節(jié)
師:讀的真棒,尤其是把省略號讀出了味道,讀出了綠的豐富和不同。省略號告訴我們不只是這些綠,還有許多許多。讓我們一起再讀第2小節(jié)。
優(yōu)秀詩歌往往具有一種開放結構,本身就存在著多種闡釋的可能性,所以我們應該允許學生在一定范圍內對詩歌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從以上兩個教學設計片段可以看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現代詩歌審美性教學是比較方便的,因為現代詩歌的審美性是多方面的,內容、形式、意象、情感等等,這樣的多面性也就促成了現代詩歌審美性教學。
2.在課外活動中進行現代詩歌審美性教學
課堂時間僅有40分鐘,在這短短的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想要全面的進行現代詩歌審美性教學肯定是不行的,課外活動剛好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審美體驗,在現代詩歌審美性教學的課外活動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寫作目標提到學生要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而詩歌的語言相對于其他文章的語言來說,它的表達較為陌生化,對學生而言更有新鮮感。并且我們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因此課外讀詩與寫詩對于現代詩歌的審美性教學而言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途徑。如筆者在設計《綠》的延學部分時,第二課時的結尾選擇了康白情的詩《和平的春里》進行拓展閱讀,60年前,康白情寫的這首詩堪稱新詩中寫“綠”的絕唱,從中不難發(fā)現他的寫法對艾青的影響。閱讀是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拓展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加深對《綠》的理解和體驗,對詩歌的表達方式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我是小詩人的活動中,我設計了仿照《綠》寫詩的環(huán)節(jié),將讀與寫有機的結合起來。仿寫是練習寫作的常見方式,學生初學寫詩時,有可能不知該如何將句子“詩化”,模仿則是一條捷徑。在學生感受到詩歌的內容、形式、情感各方面的美后,讓學生在寫詩的過程中體驗創(chuàng)作美,鍛煉表達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除了讀詩和寫詩的活動,在課外還可以開展詩歌講座等活動,對學生課外讀詩進行指導、引領和點撥。選入教材的現代詩在語言內容上質樸易懂、易識易知,一般都是鏈接著學生的生活與認知;在語言形式上規(guī)范通俗、韻律和諧、節(jié)奏性強,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整體上又彌散著詩的氣質,讀來有一份詩的靈動與愜意。14開展詩歌講座則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審美價值高的作品,對現代詩歌的欣賞也可以進行進一步的點撥。教師還可以用學生在課外收集的詩歌和他們創(chuàng)作的詩歌來舉辦詩歌書畫作品展,一個人的創(chuàng)作始終有限,把其他人的詩歌放在一起展覽,學生在看展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加倍的審美體驗。
詩人藍藍寫過這樣的詩句:“永不休耕的土地里/只有一個女人挎著籃子/默默播撒種子。”希望我們能與詩人一起播撒詩的種子。正如吳思敬教授所言,播撒了詩的種子未來收獲的不只是幾株茁壯的詩壇新苗,更是幾代人心靈中的愛與美。一個具有高雅的審美趣味,熱愛詩歌,并能與古今中外優(yōu)秀詩人對話的年輕人,他的內心世界將變得充實而美好?,F代詩歌審美性教學不僅僅是播撒了詩歌的種子,也是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了愛和美的種子,希望他們的內心世界一直充實而美好。
參考文獻
[1]? 胡適:《談新詩》,《中國現代詩論》(上),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第123頁。
[2]? 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要訣》,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6年,第209頁。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第1-2頁。
[4]? 蘇霍林姆斯基:《教育的藝術》,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61頁。
[5]? 邵薇:《詩歌教學中的文本解讀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6]? 徐育電:《初中語文新詩審美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第9頁。
[7]? 易華麗:《現代語文呼喚新詩審美教育》,《語文建設》,2017年06,第18-21頁。
[8]? 任冬梅:《從品味語言入手提高現代詩歌鑒賞教學的質量》,首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9]? 麥玨昉:《語用、思維、審美:現代詩歌教學的“鐵三角”——以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第二學段為例》,《基礎教育論壇》(下旬刊),2019年第10期,第57頁。
[10]? 徐婷婷:《現代詩歌朗讀教學初探》,《學周刊》,2015年第2期,第66頁。
[11]? 吳思敬編著:《沖撞中的精靈》,中國現代新詩卷,第7頁。
[12]? 吳思敬編著:《沖撞中的精靈》,中國現代新詩卷,第8頁。
[13]? 姜樹華:《言意之美:小學現代詩歌教學的回歸》,《教育視界》,2015年第14期,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