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1世紀英語美學讀本中美學問題研究

      2020-08-18 00:40:58劉靜涵
      江蘇社會科學 2020年4期
      關鍵詞:讀本美學文獻

      祁 林 劉靜涵

      內容提要 自20 世紀初西學東漸起,西方美學理論進入中國。歷經一個多世紀,雖對西方美學理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卻仍有許多空白和短板。西方美學研究重點何在?經典篇什幾何?進入新世紀又出現了哪些變化?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為了幫助解決這些問題,完成西方美學經典文獻的梳理工作,搞清當代西方美學研究的基礎和熱點問題,本文以21 世紀以來出版的英語美學讀本為研究對象,采用統(tǒng)計的方法分析讀本中的主題概念,并通過比較讀本中收錄的美學家以及關鍵著述的統(tǒng)計結果,繪制美學生產力與影響力地圖。透過19 本重要美學讀本的分析,我們可以窺見西方美學在當代的知識生產圖景,從而為本土的西方美學研究提供評價與參照。

      西方美學著述在中國的譯介已有一個世紀以上的歷史,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經典美學家仍鮮為人知,遑論其著述的翻譯與討論。描繪出西方美學經典文獻的全景圖,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本文以21世紀在英美出版的有代表性的英語美學讀本為樣本,通過數字人文的方法對這些讀本做文獻學的數據分析,進而透過美學讀本這一流行的美學知識的重要載體,窺見當下西方美學界對美學經典文獻、經典作家和主要問題的共識性看法。

      一、21世紀的英語美學讀本

      為何以英語讀本來探究美學經典文獻?理由有三。第一,讀本是當代學術界知識生產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英語中,“讀本”有多個概念的表述,諸如“選集”(anthology)、“讀本”(reader)、“文摘”(readings)、“文集”(selectedessays)等。從詞源學上說,讀本概念源于古希臘時期的“áνθολογíα”,意為詩歌的集合[1]Di Leo,Jeffrey R.(ed.),On Anthologies:Politics and Pedagogy,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4,p.2.。在當代知識場域中,讀本成為各個學科承載知識的一個重要方式,它顯著有別于個人專著,以其包容量大、文獻豐富和重點突出等特點,成為知識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載體。透過美學讀本可以窺見龐大的美學知識生產的總體情況和晚近發(fā)展。

      第二,美學讀本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學界的教學和研究。這種知識組合形式有許多獨特之處,使之成為學界青睞的文獻材料。一方面是讀本在有限空間里精選美學領域重要的著述,反映出美學家對從古到今的理論資源的共識性看法。雖然讀本的選編者是個人,但選編者身居美學場域內,必須從這個場域的學術共識出發(fā)來遴選文獻,因此它相當程度上反映出美學家對過往歷史和當下問題的看法,因而具有代表性。比如一本很經典的美學讀本“Philosophyof Art and Aesthetics:From Plato to Wittgenstein”(《藝術哲學與美學:從柏拉圖到維特根斯坦》),在宏觀地梳理美學文獻基礎上,提出了當時美學研究的一系列問題[2]Cahn, Steven M., and Frank A. Tillman(eds.), Philosophy of Art and Aesthetics, From Plato to Wittgenstein, New York:Harper&Row,1969.。值得一提的是,美學讀本的編選也是在美學學術共同體中展開的,編者之間也不可避免地相互參照,取長補短,因此美學讀本在相當程度上揭示了美學界對其知識生產歷史與現狀的流行看法。另一方面,讀本又是特定學術資源的承載物,美學讀本就是美學知識的載體,既有古代文獻的清點和承傳,又有新近學者對當下前沿問題的建構,因此美學讀本從歷史傳統(tǒng)和當下語境兩極出發(fā),圍繞“大同小異”的知識框架組織了一批重要文獻。

      第三,為何將統(tǒng)計樣本規(guī)定為21世紀的英語美學讀本?首先,21世紀以來是美學知識生產最具成果的時期,大量新的知識呈現,很多歷史問題被重新考量,因此這一時期的美學讀本當之無愧地代表了美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我們發(fā)現,不同時期的美學讀本帶有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烙印,如果我們把美學的當代發(fā)展作為一個審視其中經典文獻的視角,那么21世紀的美學讀本具有相當合理的入選理由。以英語美學讀本為范圍,又涉及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語言文化問題。我們知道英文是全球最為通行的世界性語言,儼然也是全球知識生產最重要的語言,英語選本雖然會對英語作者有所偏袒,但總體上說英語的美學讀本基本上是對各種語言文獻保持開放的。在英語讀本中,我們看到的絕不只是英語世界的美學研究,而是整個西方甚至全球的美學研究狀況。此外,由于英語學術市場的多元性和廣泛性,所以比較任何一種其他西文,英語讀本都是最規(guī)范、最具包容性和市場性的知識載體,這也是我們選擇英語美學讀本的一個主要原因。

      為了有效地分析英語美學讀本,需要對讀本的體例規(guī)制做一些初步分析。盡管編者的個人風格迥異,讀本涉及的主題千差萬別,但總體上看英語美學讀本大抵可細分為五種類型。一是為紀念某人,結集其著述或結集他人對其評述而成的專人美學讀本;二是依據國別或地區(qū)編纂的地域美學讀本;三是門類美學讀本,常見的如音樂美學乃至數字美學讀本,此類型讀本在泛審美時代有著更為廣闊的需求;四是針對某些美學概念主題或與相關學科內容聯結的美學讀本,常見概念有崇高(sublime)、如畫(picturesque)等;五是編年式的美學讀本,既有跨越千年的通史讀本,也有關注某一歷史時期的斷代讀本。當然,這幾種類型的讀本之間區(qū)分并不嚴格,實際上一本讀本可能是多種體例的結合。

      對本文研究來說,最需要關注的就是第四和第五類美學讀本。這兩類讀本通常聚焦于美學的一些不同時期的重大理論問題。一般來說這兩類美學讀本有兩種編排方式:第一種是完全依照編年史順序羅列文獻,自古到今,從古典時代一直到后現代,或是突出某個特定時段,比如浪漫主義時期或是現代主義時期等。編年排版式讀本雖然沒有列出文獻所歸屬的概念主題,但是它們的主題實際上隱含在時代遞轉的歷史線索之中,這一點可以從不同時代的文獻對不同理論的關注中看出。第二種是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的讀本類型,即主題式架構的美學讀本。這類讀本是按照美學問題來設計的,將古今美學卷帙浩繁的文獻,依照一定的問題結構來加以編排,從而體現了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彰顯出美學領域的知識譜系學和問題意識。讀本在題目之下通常又分幾大主題章節(jié)甚至更次級單元,用以區(qū)分文獻在不同小主題方面的側重,體現編者美學問題意識與學術興趣;二是突顯文獻的理論探索焦點。與有些設計宏大的美學主題不同,為緊扣各單元主題思想,入選的每篇文獻的焦點非常明確,避免了泛論的局限性,使得讀本文獻具有相當明確的理論指向性,有助于讀者了解文獻的價值和意義。

      為了厘清西方美學學術共同體對美學理論經典文獻的代表性看法,本文聚焦于2000年以來出版的綜合類美學讀本。利用OCLC World Cat聯合目錄數據庫,檢索類型為美學讀本的英文紙質圖書,通過“Aesthetics Anthology”“Aesthetics Readings”“Aesthetics Reader”等多個關鍵詞搜索,并將出版時間限定在2000年及以后。再經人工篩查,剔除自選或他選的專人讀本和專人研究讀本、小語種地區(qū)美學讀本、主題局限門類美學的讀本。經過一系列的篩選工作,將樣本文獻劃定為表1 所示的19 本美學讀本。其中,相同書名及編者的讀本依出版時間不同區(qū)分版本。下一步則是對已有讀本進行編碼,統(tǒng)計讀本的章節(jié)標題,收錄文獻及其作者,并將作者與維基數據庫(Wikidata)詞條編碼(item identifier)匹配后,用Python爬取作者在維基數據中對應的標簽(label)、描述(description)、別名(aliases)、屬性(property)和值(value)。主要爬取屬性為性別(sex or gender)、國籍(country of citizenship)、出生日期(date of birth)、死亡日期(date of death)、使用語言(languages spoken,written or signed),以供后續(xù)分析使用。

      表1 作為統(tǒng)計樣本的美學讀本清單

      二、當代西方美學關注哪些核心概念?

      盡管美學讀本選文的問題取向有所不同,但是如果我們對讀本做總體的考量,依然可以找到一些考察讀本內容的有效路徑。換言之,對讀本的內容分析是我們進入讀本這一載體背后的美學知識生產領域的門徑之一。如前所述,讀本分為不同的結構,尤其是主題式架構的讀本,它將當下關心的美學基本問題區(qū)分為若干部分,分門別類地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獻。因此,讀本的問題結構一方面體現了編者對美學的知識總體框架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彰顯出美學基本問題自身的邏輯關聯。我們知道,美學問題通常在理論上呈現為特定的關鍵詞或命題,通過這些關鍵詞的分析,可以大致看出當代美學的理論關注點在哪里,尤其是通過詞頻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當代美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何在。因此,本節(jié)首先統(tǒng)計美學讀本中問題設計的關鍵詞詞頻來解釋西方當代美學的理論基礎和熱點問題。

      本文選取的19本讀本體量各有不同,比如“Aesthetics:The Classic Readings”(《美學:經典讀本》)[1]Cooper,David E.(ed.),Aesthetics:The Classic Readings,Hoboken:Wiley,2019.、“Classic and Romantic German Aesthetics”(《古典與浪漫主義德國美學》)[2]Bernstein,Jay M.(ed.),Classic and Romantic German Aesthe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The Creation of Art:New Essays in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藝術的創(chuàng)造:哲學美學的新論述》)[3]Gaut, B., and Livingston, P. (eds.), The Creation of Art: New Essays in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三本讀本沒有細分章節(jié),其余16本圖書共細分為131個單元標題,其中“Aesthetics:A Comprehensive Anthology”(《美學:一個包羅萬象的選本》)[4]Cahn,S.M.and Meskin,A.(eds.),Aesthetics:A Comprehensive Anthology,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8.一書提供的按照年代和按照概念兩種目錄編排方式均納入統(tǒng)計。盡管這些單元標題的表述不同,但一些關鍵詞卻是共通的。對這19 部讀本統(tǒng)計的結果是:“藝術”(art/arts)和“美學/審美的”(aesthetics/aesthetic)是出現頻率最高主題詞,分別為36 次和28 次;其次為“價值”(value/values)8 次。首先,“art/arts”和“aesthetics/aesthetic”是兩個最突顯的主題詞,這就表明了美學作為一個獨立的知識系統(tǒng),其焦點始終對準藝術領域,或是單數的藝術或是復數的藝術。如黑格爾的判斷:美學的“對象就是廣大的美的領域,說的更精確一點,他的范圍就是藝術,或則毋寧說,就是美的藝術”;“這門學科的正當名稱確實‘藝術哲學’,或則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5]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3-4頁。。黑格爾百多年前的界定如今看來仍然有效。不過晚近美學的進展,已經不再把藝術作為唯一的主題,統(tǒng)計結果中“自然”(nature)這一概念也在美學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也許反映出當代美學中環(huán)境美學、生態(tài)美學和自然美學興起的新情況。其中有關時代的概念也很突顯,有“現代”(modern)、“當代”(contemporary)、“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相比之下,“中世紀”(medieval)、“古典的”(classic)就被淹沒在眾多主題詞之中。讀本對美學問題的關注顯然集中在現代、后現代或當代層面,作為傳統(tǒng)人文學科分支的美學,現代性與當下性始終是其知識生產的重心所在?!皟r值”概念的顯赫位置也是一個值得反思的現象。美學作為哲學分支,當然是對藝術及其審美價值的研究,其顯著的規(guī)范性學科特征使得“價值”問題突顯出來。在美學研究中,從審美價值到倫理價值,始終是美學家不得不思考的難題。數字人文方法所帶給我們的對美學理論思考重心的描畫,再次重申了自鮑姆嘉通以來美學學科的價值論取向。與“價值”概念密切相關的另外兩個概念是“經驗”(experience)和“解釋”(interpretation)?!皟r值”在美學或審美實踐中是通過“經驗”來傳遞和感知的,而“解釋”作為美學這一哲學學科的主要方法,關心的就是價值和意義的闡發(fā)。另一個頗費思量的問題是,“美”(beauty)這個曾經的美學中心詞,在主題詞表中,顯然處于次要的地位。這與現代主義以來藝術和美學對“美”概念的質疑與批判,以及對新奇、怪異、異國情調、原始、荒誕、甚至丑等觀念的著迷,顯然存在著某種深刻的相關性?!懊馈弊鳛橐粋€西方美學的古典概念已經失去了曾經有過的神圣光環(huán)。

      借助于文本分析平臺Voyant[1]https://voyant-tools.org。提供的關鍵詞聯結功能,我們對主題詞的結構關系也做了分析。與最高詞頻的3個主題詞共同出現的相互聯結最近的其他6 個關鍵詞(圖1),它們之間形成了某種復雜的關系網絡。其中,頻次較高的“藝術”“美學”和“價值”三者相互聯結,說明美學的用力之處仍在藝術價值與審美價值的研究上;而其中“自然”與“藝術”和“美學”的強聯結則與我們前面提及的晚近環(huán)境美學、生態(tài)美學和自然美學的崛起關系密切。

      圖1 與高頻主題詞共現的相關聯結詞

      當然,對于美學熱點分析而言,單純的關鍵詞詞頻統(tǒng)計遠遠不夠。我們可以順著這9個高度聯結的關鍵詞回到原文對讀本的問題結構進行更為精細的解讀。在本文看來,它們組成了當代美學的一個知識架構,其間的復雜相關性亦呈現出某種學理性和邏輯性的關聯,其中有四個問題值得關注。

      首先,在學理上對美學規(guī)范性概念的討論。盡管很多讀本將美學(aesthetics)與藝術哲學(philosophyof art)并立,但統(tǒng)計發(fā)現,多數讀本的重點仍是審美價值(aestheticvalues)、審美經驗(aestheticexperience)、審美特性(aestheticproperty)和審美判斷(aesthetic judgement)等美學基本問題。這表明在美學領域,哲學性的問題仍然是占據主導地位的。這些規(guī)范性的概念更多地與價值、意義、人文等特性相關,具有顯而易見的哲學意味。也正是在這里,我們不難理解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學界有一個藝術理論與美學分道揚鑣的取向,尤其是一些偏重于造型藝術的理論家,如費德勒、溫德、潘諾夫斯基等人,明確提出藝術理論有別于美學,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學偏重于一些主觀性范疇,諸如價值、趣味、判斷等,因此他們主張將藝術理論建構為一個客觀的科學,避免使用主觀性和規(guī)范性的概念,而傾向于使用描述性的客觀性概念[2]Wind,Edgar,“Theory of Art versus Aesthetics”,The Philosophical Review,vol.34,no.4,1925,pp.350-359.。

      其次,門類藝術的美學問題。通過讀本選文主題詞的詞頻分析,可以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各門藝術在美學中的重要性程度似有不同。最高詞頻為“音樂”(music),其次為“文學”(literature),頻次最低的為“舞蹈”(dance),造型藝術不那么顯眼。音樂在西方美學中的顯赫位置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梢宰龊侠淼牟聹y是:其一,自浪漫主義美學以來,音樂始終被奉為最理想的藝術形態(tài),在黑格爾的美學系統(tǒng)中,音樂作為浪漫型藝術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地位;唯美主義者佩特(Walter Pater)的名言更是膾炙人口——“一切藝術都不斷趨向于音樂狀態(tài)”[3]Pater,Walter H.,The Renaissance:Studies in Art and Poetry,New York:Dover,2005,p.92.。其二,這種情況的出現還與當代文化中音樂地位的提升有很大關系,尤其是流行音樂的崛起,音響工業(yè)的沛興,以及音樂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等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美學家的注意力。相比之下,作為印刷文明產物的文學雖然仍保留老二的位置,但其重要性顯然已經大不如前。值得注意的另一個情況是,美學中對電影的討論也逐漸呈現上升趨勢,甚至不少哲學家和美學家在其論著中直接以電影為例展開論述[1]這方面最典型的如美國著名哲學家卡維爾。參見Cavell,Stanley,The World Viewe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如果說造型藝術、文學兩個詞代表了古典文化的主導藝術門類的話,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音樂或許更具現代性,而電影等流行藝術則是當代藝術的重要代表。

      復次,藝術的本質問題,即何為藝術或藝術品的問題。圍繞此問題這些讀本利用“什么是藝術”(what is art?)、“藝術的本質”(the nature of art)、“藝術的鑒定”(identifying of art)、“藝術本體論”(the ontology of art)等不同的問詢方式,提供的答案也有所差異,從柏拉圖到科林伍德再到喬治·迪基,以及許多美學新銳都談到了這些問題。這一經典問題既是20世紀美學的焦點問題,又是一個常講常新不斷更新的話題。

      最后是新的美學思潮的出現,即千禧年以來大眾藝術的理論化帶來的“生活美學”(everyday aesthetics)以及“環(huán)境的”(environmental)、“自然美”(natural beauty)等主題詞,揭示出當代美學越來越關注日常生活和生存環(huán)境這兩大理論指向,日常生活美學和生態(tài)美學已成為當代西方美學的顯學。

      三、誰是美學知識生產中的經典作家?

      美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領域,吸引了古往今來眾多的美學家。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主角。他們不但對過往的美學理論提出質疑,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新的美學理論以別立新宗,開一代風氣。所以,就西方美學經典研究而言,經典文獻與經典作家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周憲教授將西方美學知識的生產者分為三類:“美學思想家”“美學理論家”與“美學研究者”[2]周憲:《關于西方美學的比較文獻學研究》,〔上?!场段乃嚴碚撗芯俊?019年第1期。,顯然,只有那些第一類和第二類的角兒才有可能成為美學經典文獻的經典作家。不過,從讀本選文的分析來看,情況要復雜得多。讀本收錄的美學著述作者中除以上三類外,更不乏各門類藝術的實踐者與理論家。為了行文方便,本文將其中收錄的作者統(tǒng)稱為“美學家”。因人文學科著作傾向于獨立研究,合著率很低,便不區(qū)分第一第二作者[1]需要說明的是,“Oldest Programme for a System of German Idealism”一文的作者存在爭議,有編者認為此文應是謝林、黑格爾、荷爾德林三人合寫,也有編者將其僅歸于荷爾德林一人,為了計數方便,本文統(tǒng)一計為荷爾德林著。,如此,將合著者計算在內,19本讀本共收錄美學家814人次,去重后為274人。各頻次人數分布及美學家名錄如上頁表2所示,足見不同美學讀本之間選擇的高度重合性,大致反映了學界認定的“美學家”在21世紀初的影響力狀況。

      表2 各頻次人數分布及美學家名錄

      我們首先關心的是頻次高、受關注度高的美學家,即頻次大于等于8的高頻次區(qū)間的24人——頻次最高的為美國經驗論美學家諾埃爾·卡羅爾(No?l Carroll),其次才是柏拉圖,雖然康德、尼采、丹托、黑格爾、本雅明等資深美學家表現依舊令人矚目,但大部分仍為現當代英美籍美學家。其中諸如沃爾頓(Kendall Walton)、斯克魯頓(Roger Scruton)、拉瑪克(Peter Lamarque)、魯賓遜(Jenefer Robinson)等人在國內美學界尚未有深入研究。這些高頻次的當代美學家大都曾擔任英美美學協會主席,足見其學術地位以及所在學術團體在知識生產上的巨大影響,同時也反映了當前西方美學研究日益體制化和專業(yè)化的境況。

      接下來,我們將美學家分析樣本擴展到頻次大于2的101人。我們暫不考慮19世紀歐洲民族國家發(fā)展和政治版圖變化的因素,以現代地理位置歸屬為依據,結合各美學家的歷史分期統(tǒng)計不同時期美學家不同地域分布情況,其中14位18、19世紀美學家?guī)缀跞縼碜缘聡虻抡Z區(qū),清晰地表明德語國家在美學作為現代知識生產中所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就西方美學來看,20世紀則出現了較大變化,德國的影響力雖在卻有所衰弱,特別是由于美國崛起重塑了西方美學的地理版圖,形成英、法、美、德的四足鼎立。隨后,誕生于20世紀中期的當代英語美學家掌握了理論話語權,現代美學學術重心完成了從歐洲向北美的轉移。這種現象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解釋:一是自英國經驗主義哲學與大陸理性主義的分立始,繼承自經驗論的英美分析哲學,走出了一條逐漸占據掌握西方美學領導權的路徑。英美學派中出現了一些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如古德曼(Nelson Goodman)、沃爾海姆(Richard Wollheim)、丹托(Arthur Danto)等。二是文化藝術中心的轉移。根據席奇(Maximilian Schich)教授通過比較15萬余文化名人的出生地與死亡地數據繪制的文化史網絡框架,歐陸的巴黎、羅馬等老牌最具吸引力城市都要讓位于紐約和洛杉磯[2]Schich,Maximilian,et al.,“A Network Framework of Cultural History”,Science,345,2014,pp.558-562.。自20世紀紐約成為西方新的藝術中心,對美國當代藝術和先鋒派的研究引領潮流。今天的美國不僅生產最具活力的學生和學者,還從世界各地吸納人才,使美國后來居上,成就了在美學界獨步天下的地位。

      從其他角度來看,一方面,就美學家的身份而言,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將“對藝術哲學懷有興趣的人”分為“具有哲學素養(yǎng)的藝術家和具有藝術趣味的哲學家”兩類[3]科林伍德:《藝術原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頁。。目前看來,具有藝術趣味的哲學家顯然更勝一籌,專門從事理論生產的哲學家、藝術理論家,尤其是“科班出身”的當代美學研究者占據絕對地位。另一方面,從性別上看,在頻次大于等于8的前24名美學家中,僅有魯賓遜一名女性,在較低頻次引用區(qū)間發(fā)現了另外12位女性美學家。但她們并不只是作為女性主義代表的特殊群體,而多以個人的主體性參與到一般美學問題的討論之中。由此可見,在美學的知識生產領域,男性主宰的狀況依舊,雖然女性主義美學晚近獲得了很大發(fā)展,但要爭得更多地位和承認,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盡管這些讀本的核心都是西方美學,但我們在剩余小于等于2的頻次區(qū)間仍發(fā)現了非西方的美學家的身影,如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Jun’ichirō Tanizaki),而中國進入的人中間不僅有畫家石濤、書法家陸機等實踐派,還有墨子、荀子等思想家。我們相信,這只是非西方學者進入主流美學話語的第一步。

      四、何為美學知識場域中的經典文獻?

      與美學家類似,各國美學著述在讀本中的收錄情況也反應了作者及其著述在學界的重要程度,是我們考察讀本內容的第三個方面。這19本讀本共收錄了798篇文章或著作摘錄,因編者美學理論取向不同,同一著作的摘錄在讀本目錄中可能以三種形式出現:一是著作原名,二是節(jié)選章節(jié)標題,三是編者根據選文主旨自擬標題,均需要到書中核查,最大程度避免頻次缺失。而且因讀本中選擇的文獻版本不同,譯名多有不同,本文選擇更為通用的譯法[1]如康德《判斷力批判》一書的書名就有“Critique of Judgment”“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ement”“Judgments about the Beautiful”“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等多種譯法,在本文中統(tǒng)一為“Critique of Judgment”。。“EveryMan as Artist:Readings i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Art”(《人人都是藝術家:傳統(tǒng)藝術哲學文選》)[2]Keeble, Brian(ed.), Every Man an Artist: Readings i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Art, Bloomington: World Wisdom,Inc,2005.一書的第一章節(jié)多為原始文獻中只言片語的摘錄,對此只計入上文的美學家分析,不計入本次文獻分析,特此說明。

      統(tǒng)計得出的大于等于4次的25篇高被選單篇著述如表3所示,它們都是過往和當下對美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經典文獻,對所涉及的藝術與美學命題的探討一直持續(xù)到今??梢哉f,這些讀本遴選出的高頻著述就是西方美學經典的基本文獻。從表3可以發(fā)現,高頻著述的排名與上節(jié)美學家排名不完全重合。例如,卡羅爾總頻次雖高,但除了“A Philosophy of Mass Art”(《大眾藝術哲學》)[1]Carroll,No?l,A Philosophy of Mass Ar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一書在列外,其余多為低頻被引篇目,從篇目“Working and Dancing:A Response to Monroe Beardsley’s‘What Is Going on in a Dance?’”(《研討與舞蹈:對比爾茲利〈舞蹈中發(fā)生了什么〉一文的回應》)[2]Carroll, No?l, and Sally Banes,“Working and Dancing: A Response to Monroe Beardsley’s‘What Is Going On in a Dance?’”,Dance Research Journal,vol.15,no.1,1982,pp.37-41.,“The Power of Movies”(《電影的力量》)[3]Carroll,No?l,“The Power of Movies ”,Daedalus,vol.114,no.4,1985,pp.79-103.、“Recent Approaches to Aesthetic Experience”(《研究審美經驗的新途徑》)[4]Carroll, No?l,“Recent Approaches to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70, no.2,2012,pp.165-177.等可以看出他廣泛涉及審美經驗、電影、舞蹈等領域的美學研究,雖然各自取得一定成就,但影響力并不突出,經典性不夠。這些高頻文獻極少是對門類藝術的分析,多主張一種總體性的哲學層面的研究,這也是美學所以保持其哲學學科特性的體現。

      表3 頻次大于等于4的單篇文獻

      這個統(tǒng)計結果蘊含了許多復雜的值得分析的內容。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量。

      第一,從古典與現代的知識二分格局來看,21世紀的美學家或美學界仍在不斷地回溯到歷史傳統(tǒng)中去,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普羅提諾等古典思想家的著述,仍是我們今天思考美學問題不可或缺的思想傳統(tǒng)。尤其是柏拉圖竟然在最高被選文獻中獨一無二地占有2篇。但比較起來,21世紀的西方美學關注點毫無疑問在現當代美學上,除去4篇文獻來自古典時期,其余21篇均出自于現當代哲學家或美學家。這清楚地說明當下美學思考的重心絕對是現當代問題。

      第二,從美學文獻作者所屬的國別或語種來看,美國美學家占據7席(美籍美學家Kendall Walton有兩篇文章在列,所以美國美學家占據7席),德國美學家占據6席,不列顛美學家占據6席,法國美學家只有1席,另外4席是古希臘3席,古羅馬1席。這些席次的分布清晰地標識了歐陸美學與英美美學的二分格局。但是,如果從重要性來看,在頻次8以上的美學文獻中,除了柏拉圖和休謨之外,其余5位均為德國美學家,依次是康德、海德格爾、本雅明、黑格爾、尼采,此5人是當之無愧的西方美學奠基性的美學思想家。換言之,德國美學家總數上并不占優(yōu),但其影響力超越了英美美學,尤其是康德《判斷力批判》以12次的收錄頻次而高居榜首,其影響力超越了任何其他選文。一個令人好奇的問題是,為什么法國只有福柯一人入選?我們認為原因也許在于,從英美經驗主義和分析美學的視角看,法國理論的許多思想家算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美學家,他們的著述多為一般性的哲學、文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研究,諸如德里達、巴特、拉康、阿爾都塞、克里斯蒂娃等等。這一點在晚近劍橋大學出版社刊行的美國美學家蓋耶爾的三卷本《現代美學史》中亦可找到明證[5]Guyer,Paul,A History of Modern Aesthe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第三,從英美美學來看,有一個從現代到后現代的區(qū)分,即現代美學以英倫美學家為主導,后現代則由更多的美國美學家占據主導地位,這也符合二次大戰(zhàn)后美國統(tǒng)治世界的大國崛起趨勢。更有趣的是美學家之間的跨國流動現象,一些英倫的美學家,如沃爾海姆后半生是在美國大學度過的,他的美學研究似乎已經成為美國當代美學的一部分了。但正如有學者提出的,“美國美學(American Aesthetics)意味著什么?是由在美國出生的,或是擁有美國國籍的,還是在美國工作的學者所撰寫/思考/教授的美學嗎?”[6]Diffey, T. J.,“On American and British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51, no.2, 1993,pp.169-175.

      最后,這個列表又一次清楚地表明,在美學研究的高端領地,女性仍是一個缺位的角色,25篇文獻中居然沒有一篇來自女性美學家。這再一次提醒我們,在美學的知識生產領域,男性的主導和支配仍然是一個需要我們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五、結語

      以上我們采用統(tǒng)計的方法,對21世紀流行的19本英語美學讀本做了不同層面的統(tǒng)計分析。這個初步的工作頗有些前衛(wèi)性,它給我們提供廣闊的“美學想象力”,讓我們對21世紀西方美學的知識生產境況有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理解。在這個研究中,透過英文美學讀本,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美學知識學的若干問題,以及西方美學經典的總體情況。

      其一,盡管傳統(tǒng)審美價值和審美經驗等問題仍舊是美學研究的重點,但因為美學注重現代性和當下性,還有一些問題也進入了藝術理論的思考范圍,比如自然或環(huán)境或生態(tài)問題。自德國古典美學,尤其是黑格爾以后,自然被驅逐出了美學思考領地,美學只研究藝術。然而,隨著城市化、工業(yè)化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隨著自然不斷地被“人化”,這一階段自然和生態(tài)重新進入美學的思考范圍。同時,以卡羅爾為代表的、大眾藝術的理論化趨勢使得日常性、日常生活、日常物都進入了美學的探究范圍,即所謂的“日常生活審美化”。這清楚地揭示了美學在21世紀演變的內在邏輯,西方美學作為一個學科或知識場域,其理論思考仍在傳統(tǒng)與當下的二重奏中展開,形成了一個當下與傳統(tǒng)的不斷“再發(fā)明”的觀念更新邏輯。

      其二,古典理論的奠基性和影響力突出。哲學家懷特海曾斷言,兩千五百多年的西方哲學不過是對柏拉圖哲學的一系列注腳而已。對美學而言,我們或可將做注腳的范圍擴大到18世紀德國美學。美學作為傳統(tǒng)人文學科,無論是高影響力的作者或是文獻,古典美學的影響都可見一斑。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理論之后》[1]Eagleton,Terry,After Theory,New York:Basic Books,2003.的出版,宣稱我們進入“后理論”時代。進入21世紀,各種大理論消退而小敘事流行。經過后結構主義或解構主義對現代性的深入批判,美學和藝術理論的許多問題不再簡單地從形式主義或文化政治論的角度做單一的解釋,而是傾向于更為寬容和更為多元的解釋,美學理論變得更為務實,這也成就了21世紀美學美學的新面貌。我們或許仍在仰賴過去的權威,但卡羅爾、沃爾頓等人的新理論也正在崛起。

      作為一個知識的生產場,誰是場內的有影響的經典作家?哪些著述從眾多文獻中脫穎而出成為西方美學經典文獻?這些文獻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哪些核心概念或主題詞構成了當下西方美學的關注重點?通過“遠距離觀察”,上文大致給出了一個解答,為中國當代的西方美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參照。如果我們把本課題的研究發(fā)現作為西方美學知識圖譜,同時結合中國對西方美學的接受和研究,亦即本土的西方美學經典接受的知識圖譜兩相對照,可以看出中國社會文化的變化如何制約著本土美學界對西方美學的理解和解釋。尤其是有些美學家在西方名聲顯赫,但在中國卻無人問津;有些美學經典在西方影響深遠,在本土學術語境卻鮮有提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對21世紀英語美學讀本的研究彰顯了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猜你喜歡
      讀本美學文獻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雛燕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讀·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散文詩小型張讀本
      散文詩(2021年18期)2021-10-08 09:56:58
      新時代機關黨建簡明讀本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東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中華家教》親子讀本
      中華家教(2017年12期)2017-12-15 00:09:30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武定县| 崇明县| 文山县| 本溪市| 连云港市| 登封市| 桂阳县| 永善县| 志丹县| 芷江| 思茅市| 铜梁县| 咸阳市| 泾源县| 房产| 贺兰县| 嘉峪关市| 裕民县| 古田县| 温州市| 大城县| 涞源县| 麦盖提县| 连山| 涪陵区| 齐河县| 抚远县| 南和县| 夹江县| 佳木斯市| 古浪县| 济源市| 睢宁县| 紫金县| 金坛市| 浪卡子县| 会昌县| 长白| 遵化市| 荆州市| 高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