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組無形態(tài)學改變和生化異常的功能性腸道綜合病征。我國成年人IBS患病率為0.82%~5.67%[1],其中腹瀉型(IBS-D)在國內患者中最常見。本文就熱敏灸對IBS-D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進行了前瞻性臨床研究,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門診就診的90例IBS-D[2]患者,年齡18~65歲,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均分為治療組(熱敏灸組)和對照組(溫灸組),各45例。治療組男21例,女23例;年齡43.84±5.90歲;病程6.83±2.86年。對照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44.21±6.20歲;病程7.05±2.9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組:根據“探感定位、辨敏施灸、因人而異、敏消量足”的法則,選取天樞、關元、大腸腧、命門和足三里共5個熱敏度高的穴位,在距離穴區(qū)皮膚3cm處隔空施行溫和灸,當患者出現透熱或傳熱等熱敏現象時,施行熱敏灸,時間以“敏消量足”為標準,一般20分鐘。
2.2 對照組:連接中脘和關元兩穴,在連線的中點處放置溫灸盒,每次溫灸的時間以20分鐘為標準。
以上兩組均每天施灸1次,續(xù)治5天后休息2天,以上7天即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4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治療結束1周后進行評價。①生活質量調查:采用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生存質量問卷中文版量表(IBS-QOL)[3]進行評價。②心理狀態(tài):采用Zung制定并廣泛使用的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雙量表評估治療前后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
3.2 結果:治療結束后,治療組脫落1例。詳見表1。
表1 熱敏灸對IBS-D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s,分)
表1 熱敏灸對IBS-D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40.58±8.62*#54.29±9.27*例數44 45生活質量評分治療前59.44±15.71 58.97±16.22治療后79.52±8.22*#69.04±10.08*SAS評分治療前65.22±16.48 64.71±17.11images/BZ_74_1350_1915_1650_1981.png43.37±12.91*#56.92±13.27*images/BZ_74_1682_1849_2244_1981.png67.20±14.58 69.18±12.01
根據IBS的特征,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痛瀉”“五更瀉”“濡瀉”等?!搬標粸?,灸之所宜”。和針刺比較起來,灸法不僅沒有痛感,相反,熱效應還會帶來愉悅感,更有利于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并有助于改善焦慮和抑郁。熱敏灸作為一種推陳出新的灸法,通過選取熱敏穴位,激發(fā)透熱、擴熱和傳熱等熱敏化灸感,并可達到個體化灸量,從而呈現出“小刺激大反應”的特性,可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熱敏灸由于對穴位的定位要求相對不嚴格,易于被醫(yī)師掌握;熱敏灸強調了針灸治療起效的前提,即“得氣感”,患者體會強烈,過程舒適,樂于接受。本觀察中將熱敏灸用于IBS-D的治療,通過選取關元、天樞、命門、大腸腧和足三里等熱敏穴位,達到調和肝脾,溫陽補腎和疏通腑氣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不僅可改善腹痛、腹瀉等軀體癥狀,尤其對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亦有治療作用,從效果上看,切中IBS腦-腸交流中斷的最新病理機制的認識,且操作簡便、費用低廉,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