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小英雄雨來》;小說教學;藝術(shù)欣賞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49-0047-04
【作者簡介】孫雙金,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南京,210008)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下課文《小英雄雨來》選自管樺的同名中篇小說,小說塑造了一位水性高超、機靈活潑、英勇頑強的抗日小英雄形象。小說一經(jīng)發(fā)表即受到讀者的高度喜愛,選入語文教材后,小英雄雨來的形象便深深地扎根在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心中,成為他們的偶像,激發(fā)起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小英雄雨來的形象為什么能深入人心?小說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歌德說過:“經(jīng)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面?!蹦敲次覀兙陀谩傲硪恢谎劬Α笨纯葱≌f“背面”的秘密。
一、伏筆與結(jié)構(gòu)
伏筆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敘事的一種手法,就是上文看似無關(guān)緊要的事或者物,其實是對下文將要出現(xiàn)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的某種提示和暗示,或者說是前文為后文情節(jié)埋伏的線索。這樣寫的好處是情節(jié)鋪墊含蓄,使文章結(jié)構(gòu)嚴密、緊湊,讓讀者看到下文時,不至于產(chǎn)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全篇達到結(jié)構(gòu)嚴謹、情節(jié)合理的效果。上有伏筆,下有照應。照應,就是在文章前面出現(xiàn)的事物或語句,在文章后面再次出現(xiàn),從而構(gòu)成前后呼應的關(guān)系,使全文形成一個前后圓合、嚴密無懈的整體。我們古人早就懂得這個道理,“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就是強調(diào)埋伏筆的重要性。埋伏筆使小說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呼應。
《小英雄雨來》的情節(jié)其實是比較簡單的,講的是雨來為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面對鬼子的利誘拷打堅強不屈,最后靠自己高超的游泳本領脫險的故事。如果僅僅就寫這一點情節(jié),顯然不能豐滿小英雄的人物形象。如何塑造好小英雄雨來的形象呢?他的游泳本領為什么如此高超呢?他為什么能在鬼子的嚴刑拷打前如此堅強呢?他內(nèi)心的信念是什么呢?為了回答以上問題,作家在塑造人物時就設計了“雨來水性高”“雨來上夜?!钡那楣?jié),為后面人物的表現(xiàn)和小說情節(jié)的走向埋下了伏筆。我們一起來欣賞作者是如何埋下伏筆,如何前后照應的。
作者在第一部分寫道:“雨來最喜歡這條緊靠著村邊的還鄉(xiāng)河。每到夏天,雨來和鐵頭、三鉆兒,還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魚,在河里鉆上鉆下,藏貓貓,狗刨,立浮,仰浮。雨來仰浮的本領最高,能夠臉朝天在水里躺著,不但不沉底,還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毖龈。⑶夷軌虬研《瞧ぢ对谒嫔?,那要多么高超的本領。讀著這一段話,我也不禁回想自己小時候在村子前面小河里游泳嬉戲的場景。是還鄉(xiāng)河哺育了雨來,是還鄉(xiāng)河練就了雨來一身高超的游泳本領。作者為了突出雨來水性好,還專門安排了雨來媽媽追打雨來,雨來跑到河邊,一頭扎進還鄉(xiāng)河的細節(jié)。課文寫得特別生動,富有生活的氣息:“忽然,遠遠的水面上露出個小腦袋來。雨來像小鴨子一樣抖著頭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著氣,望著媽媽笑?!?/p>
讀到這里,有讀者心里會嘀咕:寫小英雄雨來應該寫他的英雄事跡呀,為什么寫媽媽追打他跳河逃跑的事情呢?這好像和主題沒有關(guān)系嘛!你錯了。這其實和主題很有關(guān)系,這就是作家管樺的高明之處。因為好的伏筆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顯露,伏筆要做到別人無法輕易覺察到,要做到如風行水上,自然天成。
雨來是怎么脫險的?靠的就是他高超的水性。小說最后一章是這樣寫的:“在蘆葦叢里,水面上露出個小腦袋來。雨來還是像小鴨子一樣抖著頭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著蘆葦,向岸上的人問道:‘鬼子走了?”這一段的描述和第一段雨來跳水逃脫媽媽的追打如出一轍。這就叫前有伏筆,后有照應,這樣的前后呼應使情節(jié)天衣無縫,渾然天成。
二、反復與主題
反復,是為了強調(diào)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復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這種藝術(shù)手法在《小英雄雨來》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我們試著欣賞:
其一,人物語言的反復?!把詾樾穆暋?,人物的語言最能表達人物的思想。作者在小說中對人物的語言惜墨如金,全篇之中雨來的語言僅僅6句話,并且都很短促,最長的句子沒有超過9個字??墒沁@寥寥6句話中有三句話幾乎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面對鬼子的引誘和拷打,雨來只說“我在屋里,什么也沒看見”。
第一次出現(xiàn)是鬼子問雨來有沒有看見有人跑進來,“雨來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說:‘我在屋里,什么也沒看見?!庇陙碚f話前的動作“用手背抹一下鼻子”和語氣“嘟嘟囔囔”表示雨來還是個孩子,仿佛有些害怕。可是“我在屋里,什么也沒看見”明確告訴鬼子沒看見,什么也沒看見,因為雨來待在屋里,理由非常充分。從雨來的語言和動作神態(tài)中,一個勇敢、機靈、鎮(zhèn)定的小英雄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
第二次出現(xiàn)是鬼子用糖果和金戒指哄騙,另一個鬼子用刀劈相威嚇的情況下,“雨來搖搖頭,說:‘我在屋里,什么也沒看見?!睆挠陙怼皳u搖頭”的動作看出雨來沒有絲毫猶豫和膽怯,從“我在屋里,什么也沒看見”的語言,再次明白無誤地告訴鬼子,什么也沒看見。雨來沒有因為鬼子的利誘就供出李大叔,也沒有變節(jié)投降。
第三次出現(xiàn)是鬼子對雨來實施兇狠的拷打,先是扭耳朵,接著打巴掌、揪臉上的肉,然后又拳打,直打得雨來喘不過氣來,腦袋嗡嗡地叫,兩眼直冒金星,鼻子流著血。鬼子打得累了,可是“雨來還是咬著牙,說‘沒看見!”從“鬼子打得累了”可以想象雨來受到了多么殘酷的毒打,可是我們的小英雄咬緊牙關(guān),寧死不屈,說出的是擲地有聲的三個字“沒看見!”。這“沒看見”是小英雄的不屈,這“沒看見”是小英雄的無畏,這“沒看見”是小英雄的氣概。這“沒看見”三個字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是中華兒女最動人的聲音,它永遠回響在歷史的天空。
雨來三次語言的反復,樹立起了小英雄人物形象的豐碑。
其二,小說主題的反復。小說的主題當然是小說最主要的東西,是小說的靈魂。作者又是如何通過反復手法突出主題的呢?
第一遍是女教師領讀“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在夜校,雨來一定不只學習這兩句話,還可能學習其他很多話,記了很多字。但作家把其他一概省去,就突出這兩句話,因為這是小說的主題、靈魂。為了強化這一主題,作家不僅讓它出現(xiàn)一次,還讓它反復出現(xiàn)。
第二遍是雨來和同學們跟著老師輕輕念起來:“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睘槭裁摧p輕地念?因為是在夜晚,因為是在敵占區(qū),聲音太響會被敵人發(fā)覺。為什么在句子中加破折號?因為學生剛學習,句子還不熟悉,所以讀的時候有停頓;也因為孩子們飽含情感,讀的時候很投入。這破折號還起到特別強調(diào)的作用,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遍出現(xiàn)是在雨來被鬼子嚴刑拷打,鼻子流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來,濺在課本那幾行字上:“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钡谌蔚姆磸透嬖V我們,雨來為什么能面對拷打和死亡堅貞不屈?因為他受過愛國主義教育,愛國的情感已經(jīng)流淌在他的血脈里,融化在他的心靈深處。他也讓我們懂得,愛國有時需要付出血的代價,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三次反復,就像曲子里的主旋律一樣久久回蕩,綿綿不絕。
其三,環(huán)境描寫的反復。環(huán)境描寫是小說中對人物活動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情感和成長以及對敘事基調(diào)都起著重要作用。在本小說中,作家對還鄉(xiāng)河蘆花村的自然環(huán)境做了多次描寫,每一次描寫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起著推動作用。這樣的一唱三嘆也起到突顯主題的輔助作用。
作者第一次是這樣描寫還鄉(xiāng)河蘆花村的:“晉察冀邊區(qū)的北部有一條還鄉(xiāng)河,河里長著很多蘆葦。河邊有個小村莊。蘆花開的時候,遠遠望去,黃綠的蘆葦上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風一吹,鵝毛般的葦絮就飄飄悠悠地飛起來,把這幾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軟的蘆花里。因此,這村就叫蘆花村。十二歲的雨來就是這村的。”這一段環(huán)境描寫起碼提供給我們?nèi)缦滦畔ⅲ河陙碜≡谶€鄉(xiāng)河邊,是還鄉(xiāng)河養(yǎng)育了他,是還鄉(xiāng)河教給了他高超的游泳本領。還鄉(xiāng)河蘆花蕩非常美麗,祖國的山河如此美麗,我們應該熱愛它,守護它。
作者第二次描寫還鄉(xiāng)河蘆花村,是雨來遭受鬼子拷打后被鬼子拉出去槍斃時。小說是這樣描寫還鄉(xiāng)河的:“太陽已經(jīng)落下去。藍藍的天上飄著的浮云像一塊一塊紅綢子,映在還鄉(xiāng)河上,像開了一大朵一大朵雞冠花。葦塘的蘆花被風吹起來,在上面飄飄悠悠地飛著。”傍晚的還鄉(xiāng)河,太陽西沉,火燒云上來了,天上的云像紅綢子,映在還鄉(xiāng)河里像大大的雞冠花,那么火紅,那么壯麗,那么壯烈。仿佛在暗示讀者有斗爭就有犧牲,這血紅的自然景觀昭示著小說情節(jié)走向悲壯,烘托了小英雄雨來的光輝形象。
作者第三次描寫還鄉(xiāng)河是蘆花村的人和李大叔到還鄉(xiāng)河尋找雨來的遺體。小說是這樣描寫的,“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著。還鄉(xiāng)河靜靜的,河水打著漩渦嘩嘩地向下流去。蟲子在草窩里叫著?!边@時的描寫主要是突出還鄉(xiāng)河的寧靜,連蟲子的叫聲都能聽到。但此時無聲勝有聲。還鄉(xiāng)河無聲,但人們內(nèi)心翻江倒海,猶如打著漩渦的河水,嘩嘩地奔流。他們?yōu)槭ミ@么好的小英雄而悲痛,他們內(nèi)心對日本鬼子充滿了仇恨。
小說中三次描寫還鄉(xiāng)河,對塑造人物性格,突顯人物形象,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烘托人物心情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比喻與形象
小說是語言的藝術(shù),是通過形象來說話的。而比喻就是根據(jù)聯(lián)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處,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以理解的事物,即所謂“舉他物而以明之也”。
研讀《小英雄雨來》發(fā)現(xiàn)作家特別善用比喻的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給讀者呈現(xiàn)了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文中的比喻大致有三類。
第一類是描寫雨來游泳水平高。我把相關(guān)句子摘錄如下:
“每到夏天,雨來和鐵頭、三鉆兒,還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魚,在河里鉆上鉆下,藏貓貓,狗刨,立浮,仰浮?!?/p>
“媽媽還是死命追著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來渾身光溜溜的像條小泥鰍,怎么也抓不住?!?/p>
“雨來像小鴨子一樣抖著頭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著氣,望著媽媽笑。”
作家在第一章連用三個比喻句,突出雨來游泳水平高,“好像一群魚”是群體比喻,生動地寫出水鄉(xiāng)孩子個個水性好,在水里如魚得水,自由自在。“像條小泥鰍”形象地寫出雨來經(jīng)常游泳,在太陽的照射下,渾身又黑又光,猶如泥鰍一般光滑機靈,抓也抓不著?!跋裥▲喿右粯佣吨^上的水”,更為生動地寫出雨來扎猛子出水一剎那,抖落臉上和頭上水珠的情景,“像小鴨子一樣”既寫出雨來一個猛子扎得很遠,又寫出雨來水性很高,在水中自如瀟灑。這三個比喻非常貼切形象地展示了水鄉(xiāng)孩娃水性好的特征,為情節(jié)的發(fā)展做好了鋪墊。
第二類是描寫還鄉(xiāng)河蘆花村自然環(huán)境。我也把相關(guān)句子摘錄如下:
“蘆花開的時候,遠遠望去,黃綠的蘆葦上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
“藍藍的天上飄著的浮云像一塊一塊紅綢子,映在還鄉(xiāng)河上,像開了一大朵一大朵雞冠花。”
這里面有三個比喻句,一個是把開了花的蘆葦蕩比作厚厚的白雪,白雪給讀者的觀感是潔白、純潔、美麗。“一切景語皆情語”,祖國山河如此美麗,豈容侵略者的踐踏。第二句中有兩個比喻,一個是把天上的浮云比作紅綢子,另一個是把映在還鄉(xiāng)河的紅浮云比作雞冠花。兩個比喻都突出了色彩之鮮艷、之火紅、之壯麗,暗示了小說情節(jié)走向悲壯,烘托了雨來小英雄的命運。
第三類是描寫鬼子形象的句子。例如:寫鬼子拷打雨來時的那雙手,“??!那雙手就像鷹的爪子,扭著雨來的兩只耳朵,向兩邊拉。”“鷹的爪子”是多么兇殘,多么可怕,這里的比喻非常貼切地寫出了鬼子慘無人道、兇神惡煞的形象,作家的愛憎情感躍然紙上。
正因為作者運用了形象的比喻,非常生動地為我們描繪了自然景觀和人物形象,因此《小英雄雨來》的人物形象才牢牢地印在我們的心中,久久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