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紀弦詩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

      2020-08-25 01:50:34龔曉旭
      今古傳奇·故事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創(chuàng)作風格意象

      龔曉旭

      摘 要: 紀弦(1913-2013),覃子豪與鐘鼎文被譽為臺灣詩壇的三大元老,在臺灣詩壇享有極高的聲譽。在這三人當中,紀弦的創(chuàng)作更加引人注目。這位人瑞作家在世的一百年間創(chuàng)作了一千多首詩,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的理論上頗有建樹。他延續(xù)了現(xiàn)代派詩歌創(chuàng)作的薪火,將現(xiàn)代詩的創(chuàng)作推向了又一高度。由于紀弦有美術學習的基礎,所以他的詩歌不僅在風格上比較明快熱情,而且色彩搭配得宜,用獨特的眼光和筆觸構造了一個奇特的藝術世界。在這個藝術世界當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尤為特殊。筆者以紀弦三個時期的創(chuàng)作為例,分析一下他的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關鍵詞: 創(chuàng)作分段;意象;抒情主人公;創(chuàng)作風格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264(2020)03-0023-05

      紀弦生于1913年,于2013年去世,是文學史上少有的人瑞詩人。他自1929年開始寫詩,存世的一千多首詩當中,絕大部分都是佳作。在漫長的寫詩過程當中,紀弦的寫詩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1929年—1948年,這一時期是紀弦創(chuàng)作的初期,文學史上習慣稱之為揚州時代。這一時期紀弦的詩作雖然不夠成熟,但是跳躍著少年追夢的火花,詩作風格明快艷麗,處處彰顯著追夢人的理想和信念,代表作品如《四行小唱》《理想》《歸思》《舷邊吟》等;第二個時期為1948年—1976年,這也是他創(chuàng)作的高潮時期——臺灣時代。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一反之前詩歌創(chuàng)作當中田園牧歌式的浪漫,而是以一種冷靜和客觀的眼光去反思工業(yè)社會文明外衣下的生活現(xiàn)實和城市精神。代表作有《詩的復活》《光明的追求者》《命運交響樂》《阿富羅底之死》等。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彰顯著詩人的創(chuàng)作主張和創(chuàng)作理念,抒情主人公形象由一個追夢的孤獨青年成長為一個現(xiàn)實的反叛者,工業(yè)社會的適應者以及城市精神的探尋者。第三時期的創(chuàng)作從1976年-2013年,由于詩人1976年離臺赴美,所以第三時期的創(chuàng)作也被稱之為“美西時期”。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受詩人生活環(huán)境所影響,表現(xiàn)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氣的意境。在寧靜和相對隔絕的生活當中,向往著外星球的生活,這是紀弦詩歌生涯的一個尾聲。代表作有《活著便是宣言》《時間的相對論》《年老的大象》《重返色彩的世界》等。

      一、光腳吟唱孤獨的流浪者(揚州時代)

      紀弦在初期的創(chuàng)作大部分(1929年-1948年)都圍繞一個字眼展開—— “孤獨”。而這種孤獨在某種意義上擁有著雙重的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身心上的孤獨,詩人為求學離開自己的故鄉(xiāng),常年的奔波和知己難尋使得詩人感覺自己像一個流浪者。而孤獨的狀態(tài)使得詩人的自我和真我完整的展露出來。如作品《脫襪吟》,“何其臭的襪子,何其臭的腳,這是流浪人的襪子,是流浪人的腳”,詩作雖然短小,但是流浪者的形象躍然紙上。詩作并未對流浪者的形象作具體的描述,但是通過襪子和腳可見流浪者的慘象。而后兩句“沒有家,也沒有親人,家呀,親人呀,何其生疏的東西呀”,又以平淡的口吻寫出了流浪者的自述,也順帶點明了詩的主題。整首詩看似語言比較凌亂,但是邏輯十分清晰,由于在外流浪許久,所以親人和家都變成了生疏的東西,由于親人都不在身邊,所以才會有何其臭的襪子和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將這首詩看作是詩人青年時期的寫照——涉世未深,四處奔波,心中有期許,理想實現(xiàn)遙遙無期。整首詩并未提及“孤獨”二字,但是流浪者的形象足以證明這種孤獨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而孤獨還有著第二層含義。在詩作《理想》當中,“你要我和你耕瘦瘠的田,我卻有未開采的金銀礦;你的理想是條美麗的小蛇,而我的理想好比凜然的龍”,詩人將理想和現(xiàn)實分別比喻成瘦瘠的田和金銀礦,一條龍和一條蛇,這樣的比喻不僅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和現(xiàn)實背道而馳,進一步闡明了作者追求理想的堅定信念以及在追求理想的過程當中與世界的疏離。而這種與世界的疏離必定會產生孤獨,不可否認的是對理想信念的執(zhí)念所造就的孤獨,也是成就詩人的一劑良藥。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勢必會影響詩人的創(chuàng)作傾向,在《獨行者》當中,詩人用樸素的話語將整個生存環(huán)境細致地描繪了出來?!叭淌苤磺酗L的吹襲和一切雨的淋打,赤著雙足,艱辛地邁步,在一條以無數(shù)針尖密密排成的,到圣地去的道途上,我是一個虔敬的獨行者”。這樣的描述未必是詩人真實的生存環(huán)境,而僅僅是一種藝術加工,藝術真實比現(xiàn)實更能觸動情腸。1937年是日軍侵華的開始,作為一個有良知的詩人,自然對眼前的生存狀態(tài)感到無奈和心酸,但是詩人甘愿忍受著風的吹襲和雨的淋打,盡管赤著雙足,但依舊朝著以針尖密密排成圣地的道途上前進。在前進的過程中,詩人不僅要克服敵人槍炮的恐懼,更要克服惡劣生活環(huán)境所帶來的孤獨。盡管是一個人前行,但是前進的腳步絕不會偏移方向,因為詩人是一個虔敬的獨行者。在孤獨且惡劣的環(huán)境中,詩人有著清醒的認知,他以夢為馬,書寫著青春年華。

      長詩《面具》赤裸裸地剖析自己的精神,向讀者呈現(xiàn)出了一個真實的紀弦。這種敢于自我剖析的精神正是現(xiàn)代人所缺乏的。詩人直言活著是痛苦的,因為他可以辨別善惡,判斷真?zhèn)?,由此可見,當時是小丑和烈士行走在同一道路上的時代。在詩作的描述當中,看到了時代的縮影。當時國內外的環(huán)境都比較復雜,中國處于內戰(zhàn)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政治立場就顯得格外重要,紀弦戴著面具行走在道路上,也是因為政治環(huán)境所迫。表里不一的行為讓詩人感到痛苦,也讓詩人感覺自己的人格是二重的。盡管在外界,詩人無法正視一個虛偽的自己,但是回到自己的陋室當中,關上了門窗與外界隔絕,在沒有人的情況下,詩人可以把自己的面具摘下,這個時候詩人的靈魂便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詩人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我的存在才是真實的,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我的行為是純粹的,只有在自己的天地里,我有自由的意志。”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而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在陋室當中,許多人也許都和詩人一樣,是一個演員,也是唯一的觀眾,是上帝,也是唯一的選民,崇拜著自己,也賜福給自己。只有在這里真實的自我才會表現(xiàn)出來,盡管這樣真實的自我存在的時間很短暫,但是誰都沒有理由去剝奪這樣的存在。

      紀弦初期的創(chuàng)作,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始終是一個孤獨的流浪者,他渴望溫暖,渴望回歸,但是現(xiàn)實總是和理想背道而馳。盡管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滿荊棘,充斥著矛盾和孤獨,但是作者依舊赤足,昂首挺胸,大步向前。初期的創(chuàng)作雖然沒有繞開孤獨的字眼,但并不讓人感覺到凄涼,相反讓人們看到一個追夢青年堅定的步伐和不滅的理想?,F(xiàn)實縱然可以一次次把詩人擊倒,可以剝奪詩人“穿鞋”的權利,但是無法毀滅詩人追夢的信心,他依舊可以光腳吟唱著孤獨,以一種灑脫的方式流浪到夢想的彼岸。紀弦初期的詩作以孤獨為底色,以青年理想為支柱,再輔以明媚的色彩,詩作雖略顯青澀,但是卻呈現(xiàn)出田園牧歌式的浪漫,回味雋永。

      二、反浪漫的工業(yè)社會適應者(臺灣時代)

      1948年-1976年是紀弦創(chuàng)作的高潮期,褪去了年少的青澀和輕狂,紀弦開始在創(chuàng)作上尋求新的突破。時代在不停地發(fā)展,工業(yè)在不停地進步,快節(jié)奏的生活也打破了詩壇的某種平衡,各種快餐類文學充斥著整個市場,有些人開始擔心現(xiàn)代詩的發(fā)展會走向一個極端。

      面對這種困境詩人紀弦開始在工業(yè)社會當中尋求新的定位,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來適應快節(jié)奏的工業(yè)社會。和初期的創(chuàng)作相比,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在風格上顯得更加成熟和穩(wěn)重,擺脫了前期創(chuàng)作田園牧歌式的浪漫,以敏銳的眼光來探尋工業(yè)社會的生活現(xiàn)實和城市精神。

      在《詩的復活》當中,詩人痛心疾首地寫道:“被工廠以及火車,輪船的煤煙熏黑了的月亮不是屬于李白的……或是被地球的龐大的陰影偶然而短暫地掩蔽了的月亮也不是屬于李白的。李白死了,月亮也死了,所以我們來了”。詩人以一種客觀冷靜甚至于有些樂觀的態(tài)度看待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盡管月亮死了,李白死了,但是可以鳴著工廠的汽笛,莊嚴的,肯定的,有信仰的宣告詩的復活,“所以我們來了”。工業(yè)社會的到來對于大部分來說是一種恐慌,這種恐慌包含著對未來生活的質疑以及對自身終將被時代所淘汰的無奈。

      在工業(yè)社會大背景下的詩人卻顯得尤為冷靜,面臨著被煤熏黑的月亮和死去的李白,詩人不是一味的詛咒和譴責,而是以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來應對種種改變,甚至還宣告著詩的復活。李白時代的風,花,雪,月已經被工業(yè)社會的煤煙,望遠鏡,汽笛,大提琴所取代,李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屬于我們的時代才剛剛到來。紀弦在對未來的認知上表現(xiàn)出超乎常人的理智和客觀,這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在認知上與時俱進,更在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出和時代高度的一致性,認同性。

      這一時期的紀弦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極力遏制著過去的浪漫激情,而更多地追求在冷靜的意象當中,表現(xiàn)出他對工業(yè)社會的獨特洞悉。如詩作《阿富羅底之死》中,詩人寫道:“把希臘女神Aphrodite塞進一具殺牛機器里去,切成塊狀。把那些“美”的要素抽出來制成標本,然后一小瓶一小瓶分門別類地陳列在古物博覽會里,以供民眾觀賞,并且接受一種教育。這就是二十世紀,我們的?!痹娙嗽谠娮髦斜憩F(xiàn)出了憂慮和思考,以沉重的口吻說出了自己觀察到的結果,希望以此來啟發(fā)更多的民智,也擔負起了一個詩人該盡的責任。

      文學是時代變化的風向標,保持文學才智不枯竭的唯一方法就是對自己所生活的時代和社會進行探索,并以文學的方式反饋給大眾,以此來啟發(fā)民智。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審美,而20世紀的審美有些抽象,這種抽象來源于工業(yè)社會的進步對于慢節(jié)奏生活的破壞。詩人無法再放慢腳步去欣賞那些曾經浪漫的風花雪月,也無法駐足欣賞身邊留存的風景。因為一旦停下了腳步,就會被這個時代狠狠地甩在后面。

      所以,20世紀的審美是把美的東西切成塊,把美的要素抽出來制成標本,放在博物館里供民眾來欣賞,并且受到一種教育。這樣的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詩人敏感地捕捉到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對于整個社會教育有著割裂的作用。在詩作的最后,詩人并未對這種現(xiàn)象作出悲觀的評價,這樣的留白有利于讀者進行更加深層次地思考和再創(chuàng)造。

      工業(yè)時代的到來,分離也便成了常事,而現(xiàn)代人最應該學會的本領之一就是習慣分離。詩人在1948年離滬去臺,遠離故土,使得詩人對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都格外的留戀,也在很多詩作當中表現(xiàn)了出來。如詩作《法海寺》《五亭橋》《云和月》。

      離開大陸之后,法海寺、五亭橋、揚子江、大屯山、長安,不止一次地出現(xiàn)在作者的夢中,作者對故土的留戀可見一斑。寫于1969年的詩作《法海寺》將思鄉(xiāng)的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胺êK碌南φ?,葫蘆形的白塔,倒影在我小時候玩過的湖面上,綠楊深處寧靜里帶幾分神秘。天下美中之美景,世界名畫中之名畫,還能讓我再看你一眼嗎?白塔啊,今生今世……”

      詩人的青年時代都是在揚州度過的,法海寺是揚州瘦西湖上的名勝之一,而詩人年少的時候常去寫生,自然對它異常的熟悉。離開故土之后這些家鄉(xiāng)的名勝風景時常會出現(xiàn)在他的夢中,勾起他的思鄉(xiāng)之情。整首詩雖然并未出現(xiàn)思鄉(xiāng)二字,但是詩人對法海寺的高度褒揚也體現(xiàn)了故鄉(xiāng)名勝風景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詩作以省略號和問號結尾,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也為讀者的二次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個契機。以問號和省略號結尾的詩作還有寫于1954年的《一片槐樹葉》,詩人看見夾在書本里的一片發(fā)黃的槐樹葉,生發(fā)出來的思鄉(xiāng)之情顯得格外沉重,觸動情腸。“蟬翼般輕輕滑落的槐樹葉,細看時,還沾著些故國的泥土哪。故國喲,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讓我再回到你的懷抱里,去享受一個世界上最愉快的,飄著淡淡的槐花香的季節(jié)……”

      詩人用短短三節(jié)詩抒發(fā)了思念故鄉(xiāng)、思念故國的情感,且將兩種情感調和得剛剛好,既不顯得沉重,又不會讓讀者感到悲涼,相反表達出來的是一種真摯的向往,實在是思鄉(xiāng)詩作中的佳作。每個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候都應當把握情感的濃度,詩歌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它不僅僅承載著詩人最初創(chuàng)作時賦予它的激情,還囊括著讀者的再次創(chuàng)造。如果詩人在創(chuàng)作之時就已經將情感全部傾泄其中,那么讀者很難在再創(chuàng)造的時候找到合適的“缺口”來盛放自己的情緒,讀者的情感會顯得無處安放,在閱讀詩作的時候也會感覺詩作所表達的情感濃烈得化不開。

      紀弦用問號和省略結尾的方式,剛好解決了這一難題,既恰到好處地流露出自己的思鄉(xiāng)、眷戀故土的情感,又留出足夠的空間來給讀者盡情地創(chuàng)造。詩人說要去享受一個飄著槐花香的季節(jié),那讀者從詩中嗅到花香的時候,也會自然聯(lián)想到這個季節(jié)其他的產物,這樣一來詩作的情感顯得更加豐潤,詩作也擁有更長遠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在1948年—1976年的創(chuàng)作當中,紀弦的創(chuàng)作風格比起前期有所改變,對現(xiàn)實理智客觀地認知也對其詩歌的創(chuàng)作有所影響。在本時期的創(chuàng)作當中,詩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逐漸變?yōu)橐粋€工業(yè)社會生活的適應者,盡管工業(yè)時代的到來,對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影響,但是詩人仍然相信這是一個屬于自己的時代,他也在這個大時代當中找準了自己的定位。詩人的創(chuàng)作也給那些在迷茫的詩人指出了一些方向,詩歌并沒有死亡,詩歌只是換了一種存在方式。在臺灣時代,詩人在詩歌、文學和繪畫上都創(chuàng)作頗豐,算是創(chuàng)作當中的高潮期。

      三、仰望星空的耄耋者(美西時代)

      1976年年底,紀弦離開臺灣,移居美國,正式開始了他的美西時代。雖然生活的環(huán)境不斷地轉換,但是詩人并未放棄詩歌的創(chuàng)作,一直以一己之力延續(xù)著現(xiàn)代派詩歌的薪火。年歲的增長,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使得作者在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方面也發(fā)生了轉變。如果說詩人的創(chuàng)作高潮期改變了以往的田園牧歌式的浪漫的話,在詩人的美西時代,他又重拾了這種浪漫。青年時期的浪漫是對未來天馬行空的想象,行至暮年的浪漫就是對外太空的切實可行的向往。紀弦在美西時代的創(chuàng)作,有著對外太空的生活有著向往,也將思鄉(xiāng)這個主題貫穿到底,除此之外,一部分詩作還閃耀著哲學的光輝。

      在詩人2002年創(chuàng)作的長詩《重返色彩的世界》當中,詩人寫道“于是到了2013年,我滿一百歲,那就必須乘坐一艘超光速太空船前往月球,那沒有水也沒有風,寸草不生十分荒涼,咱們唯一的衛(wèi)星以慶生,以祝禱……”可以看得出來是詩人在年老的時候對外太空的生活充滿著向往,他還夢想著自己到一百歲的時候可以乘著超光速太空船到月球上,用自己的畫筆去記錄那一個沒有水沒有風寸草不生的星球上的風景,重返那個充滿色彩的世界。

      遠離了故國,詩人思鄉(xiāng)的情感更加沉重。從古至今不論政見立場如何,思鄉(xiāng)的情感都能沖破偏見直達每個讀者的內心世界,觸動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在作者眾多思鄉(xiāng)的詩篇當中,《致終南山》尤為引人注意,從詩人的作品當中,可以了解到作者從未真正到過終南山,但是但凡讀過這個作品的人,都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終南山的山形和走勢以及其特有的風景,終南山的一草一木都深刻地印刻在腦海中?!拔覐奈匆姷侥愕纳碜伺c山容,但是我可以想象你的山色和其蒼翠,我就青一塊,綠一塊,紫一塊在我的畫布上涂抹就涂抹……”詩作色彩絢麗,可見作者的美術功底也為詩作添色不少。

      詩人移居美國的時候已經六十高齡,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自然也閃耀著詩人的智慧和哲思。創(chuàng)作于1999年的《月光曲》是美西時代不可多得的佳作。全詩為:“升起于鍵盤上的月亮,做了暗室里的燈?!比姴贿^十六字,但是內容含量卻非常豐富。意象的組合異常的奇特,將天上的月亮和暗室的燈做了對比,二者都可以帶給人們光明。有所不同的是,現(xiàn)在的月亮是鍵盤上升起的,這屬于詩歌的藝術加工,是虛寫的部分;而暗室的燈是實寫的部分,虛實的高度結合也彰顯了作者不俗的文學功底和奇異的想象力。這首詩作于1999年,雖然意境優(yōu)美,卻是一首悼亡詩,屬于兩個人的合作,作者在后記當中提及此詩是在好友姚應才關燈彈奏《月光曲》的時候,曲終詩成。當時是一首長詩,金句只有兩句,卻找不到合適的位置安放,最終沒有成詩。后因好友和哥哥一同陣亡在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場上,所以作者終身不再聽《月光曲》,以這首殘詩來紀念好友,也算是了卻了一個心愿。好友雖然犧牲在戰(zhàn)場上,但是他的精神就好似在暗室當中的月亮,雖說發(fā)出的光芒不是很強烈,但是可以照亮每一個角落,也可以鼓舞千千萬萬的革命者勇敢地朝著前進的方向進軍。正如他升起于鍵盤上的月光,會在那些黑暗無光的歲月里作指引人們前行的燈火。

      在《年老的大象》當中,詩人以一只年邁的大象自比,“年老的大象,無論走了多遠,一旦病重,自知活不久了,就會馬上回頭,回到他小時候喝水的地方,躺下來靜靜地死去?!痹谠娮鳟斨锌梢源y出,詩人在這一時期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但是心中還掛念著自己的故鄉(xiāng),“我在地球上散步,從一個洲到一個洲,從一個國到一個國,從一個城到一個城,看山,看水,看花,看樹,看那些動物,看那些女子,到如今,已經沒有什么好玩的了,就想回到揚州去看瘦西湖的風景”。從這首詩可以看出,詩人的心境很平和,面對病痛,生死,他異常冷靜。他把豐富的人生閱歷看作是在球上的散步,從一個洲到一個洲,從一個城到一個城,可是奔波半生,他還是想回到最初的瘦西湖。

      落葉歸根是每個中國人特有的情結,行至暮年,紀弦唯一的愿望就是可以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也是紀弦一生的牽掛,不管是青年時期創(chuàng)作還是中年時期的創(chuàng)作,都沒有繞開思鄉(xiāng)這一主題。青年時期的思鄉(xiāng)之情,顯示出“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澀;中年時期的思鄉(xiāng)之情,像一杯經過時間發(fā)酵的烈酒,酒入愁腸,化作了無限的感慨和悲愴,顯得沉重和濃烈;而晚年的思鄉(xiāng)之情趨于平和,褪去了青年時思鄉(xiāng)的青澀和中年思鄉(xiāng)的苦悶,顯得平穩(wěn)和恬淡。

      美西時代的創(chuàng)作有著不同于少年時代的浪漫氣息,雖然紀弦已經不再年輕,但是思維卻異常的活躍,他時常仰望星空,渴望著外太空的生活。所以筆者將這一時期他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概括為仰望星空的耄耋者。比起前兩個時期的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尾聲紀弦的詩歌不管是在數(shù)量上或者質量上都遠遠大不如前。但比起前兩個時期的創(chuàng)作,第三時期的創(chuàng)作在風格上更加沉穩(wěn),思維也更加多變,表現(xiàn)領域也更加寬泛。

      紀弦的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簡而言之可以概括為揚州時代,臺灣時代和美西時代。從詩歌的質量和數(shù)量上而言,臺灣時代是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留下了不少佳作。而詩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隨時代的變遷和生存環(huán)境的改變,由剛開始的光腳吟唱孤獨的流浪者,成長為反浪漫的工業(yè)社會適應者,最后成為仰望星空的耄耋者。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由最初的青澀朦朧到成熟穩(wěn)健最后轉變?yōu)殡S性自由。

      參考文獻:

      [1]紀弦.紀弦詩選集[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 (10).

      [2]紀弦.紀弦回憶錄[M].聯(lián)合大學出版社,2001.

      [3]張志忠.中國當代文學6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284-286.

      [4]胡旭梅.語到極致是平常——論紀弦詩歌《傍晚的家》[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 (04).

      [5]黃承基.紀弦“現(xiàn)代詩之我觀”[J].科教文匯旬刊,2012, (01).

      [6]羅曉莉.論紀弦現(xiàn)代詩藝中的修辭、體驗與審美感受[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 (05).

      [7]劉紀新.論紀弦的“身體詩”[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05).

      [8]奚密.我有我的歌——紀弦早期作品淺析[J].現(xiàn)代詩復刊21期,1994, (02).

      [9]劉登翰.晚景論紀弦[J].載詩探索, 1995, (01).

      猜你喜歡
      創(chuàng)作風格意象
      詩詞里的意象之美
      詩詞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中華詩詞(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4
      張曉風散文的閱讀體會
      青年時代(2016年31期)2017-01-20 23:45:26
      中國學院派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典范
      藝術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2:55:52
      論李斯特鋼琴作品《死之舞》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特點
      羅奇伯格的創(chuàng)作風格探析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19:49:07
      渡邊淳一作品的文學特色
      淺析中國油畫的繪畫特征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21:43
      “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
      泰兴市| 南投县| 尉氏县| 宁晋县| 额尔古纳市| 兴和县| 西林县| 靖远县| 沐川县| 广宗县| 乌兰县| 嵊泗县| 毕节市| 海门市| 临海市| 洛隆县| 宽城| 西青区| 灌云县| 瑞昌市| 华容县| 花莲县| 杨浦区| 永新县| 驻马店市| 铁力市| 太仆寺旗| 宜兴市| 满洲里市| 石楼县| 阿图什市| 岐山县| 蓬安县| 香格里拉县| 桑日县| 大冶市| 关岭| 天峨县| 贺兰县| 天全县| 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