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瑛 陳明 黃偉
【摘? ?要】浙江省2017年啟動浙江省數字教育資源應用實踐基地校項目,以名校帶動全省數字教育資源應用能力提升,為高標準地實現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三全兩高一大”的發(fā)展目標做了探索。通過對基地校師生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態(tài)度的調查和分析研討,深入了解他們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真實感受和需求,促進下階段師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提升工程2.0方案實施,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有機融合,逐步讓信息技術在學校教學中變得會用、常用、樂用、有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融合
多年來,浙江信息化建設、教育信息化水平處于全國前列。全省已全面建成“三通兩平臺”,并在網絡課程資源開發(fā)應用、在線同步課堂、教育大數據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為鞏固浙江教育信息化的成果,進一步整合省內基礎教育優(yōu)質資源,形成合力,攻堅克難,凝練浙江網絡學習典型模式[1]。2017年4月,“浙江省數字教育資源應用實踐基地?!保ㄒ韵潞喎Q“基地校”)項目啟動建設,以會用、常用、樂用和有用為建設和研究的目標,通過運維學科空間,開發(fā)精品網絡課程、審核發(fā)布報送資源、擇優(yōu)推薦空間資源和補充開發(fā)自建資源等多種方式構建學科精品資源體系,引領和帶動全省數字資源建設與應用工作。截至2019年12月31日,浙江省教育資源公共網——之江匯教育廣場有“基地?!?24所,學科空間共235個,涉及學段學科全覆蓋。“基地?!睘榻逃俊督逃畔⒒?.0行動計劃》提出的“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fā)展目標”做了必要的嘗試和探索。
一、調查的方法與過程
參與問卷調查的“基地校”是連續(xù)三年考核分數排名靠前的學校,涵蓋城市、郊區(qū)和農村,共5所小學、3所初中、3所高中,每所學校參與教師不少于二分之一,學生參與人數在200人以上,小學僅限四到六年級的學生參與。在2019年12月20日至31日間,調查采用問卷星平臺,以校為單位隨機通過網絡、微信、二維碼無記名答題。問卷設計以“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進展信息系統(tǒng)”欄目內容和天津市教委對全市中小學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情況問卷內容為藍本[2],并根據浙江省中小學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特點適當進行修改。
學生問卷共回收5579份,經整理有效問卷4460份,有效率79.94%。其中小學1991份,初中1061份,高中1408份。教師問卷共回收901份,有效問卷895份,有效率99.33%。其中小學314份,初中223份,高中358份。
數據經SPSS分析,學生問卷57個變量、教師問卷31個變量均采用克隆巴赫信度系數進行信度評價,Cronbachα系數分別為0.999和0.995,問卷題項信度高。為了保證數據的有效性,學生數據樣本剔除了10個因變量項,教師數據樣本剔除了5個因變量項,學生問卷KMO值為0.711~0.853間,教師問卷KMO值為0.777~0.910間,Bartlett球形檢驗為p <0.001,能適用因子分析。
依據訪談提綱,通過學生座談會、教師座談會和個別深度談話等方式了解情況。
二、調查內容與結果分析
(一)學生使用信息技術設備和網絡學習的基本情況
中小學生個體使用信息技術設備主要為手機、電腦(含平板電腦)。被調查對象中擁有手機、電腦的學生人次分別為2849名、1937名、1649名,其中有817名學生同時擁有以上兩種電子設備,455名學生一種電子設備也沒有。調查數據顯示,90.35%的學生將電子設備用于學習,同時用于娛樂和交往的分別占78.58%和71.06%(見表1)。
2015年以來,浙江省建設了“之江匯”教育資源廣場,部分市、縣(區(qū))或學校還建有自己的教育資源網,免費供區(qū)域內學生學習。學生已得益于“三通兩平臺”建設,逐步養(yǎng)成利用網絡學習的習慣,但各學段對困難的感受有差別。小學生認為最大的困難是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初中生認為尋找一種好方法最難,高中生則強調學習不能持久(見表2)。
在4460名中小學生中,更多認可傳統(tǒng)學習方式,認為進步主要依靠教師輔導和自己看紙質文本資源。對于網絡學習優(yōu)勢,大部分學生將方便查找資料、內容豐富和解決問題排在前三位(見表3)。
從上述數據統(tǒng)計情況看,學生主要將上網設備用于學習或輔助學習;在認可傳統(tǒng)學習方法的同時,已認識到網絡對學習的幫助并積極使用網絡;隨著學生年級升高、網絡使用水平提高和學習知識的復雜化,網絡學習需求也隨之增加,對持久性更為關心。
(二)學校使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情況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要經過三個階段的逐步發(fā)展和變革:一是師生能自覺、自由地使用信息技術完成教與學的活動;二是學生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實現多渠道聯通;三是教學模式打破同一年齡段教授同樣內容的班級授課制[3]。雖然目前融合尚處于第一階段,信息技術只是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但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影響是明顯的。
1.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
在浙江,投影儀、白板、平板電腦、網絡等教育信息技術的設施設備已進入每一間教室,教師正逐步從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輔助設備向使用新型的信息技術邁進,但這只是初步改變。根據統(tǒng)計數據顯示,教師課堂使用黑板的比例為46.59%,使用白板等電子設備的比例為53.41%(見圖1)。分析學生課堂觀察和感受,教師使用技術設備的比例逐漸上升,大部分教師已從單一的黑板教學轉變?yōu)槭褂枚喾N技術手段的混合教學(見圖2)。通過訪談,了解教師在使用電子設備時,一般會將PPT、投影、手機攝影、微課等作為教學輔助材料。
2.信息技術為精準教育服務
網絡、數字資源和聯通技術是教育教學活動中重要的元素。許多基地校建有數字實驗室、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教育信息技術和數字資源應用已然成為師生校園生活的組成部分,技術服務于學校教育教學的成效明顯。
數據顯示,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已得到學生的充分肯定,排在首位。值得注意的是,技術在學生答題反饋、檢測即時反饋和課堂提問反饋中發(fā)揮的作用在增加,且隨著年級的升高,認可度增大(見表4)。大數據驅動下的作業(yè)練習和檢測,是當前中小學應用信息技術的熱門項目,在作業(yè)接收、上交、答案校對、資料儲存等方面對學生有一定的幫助。
技術助力課堂教學的同時,還為學校和家庭的聯系與溝通開辟了方便快捷的通道,許多學校邀請家長通過社交聊天群參與教育教學。調查專門針對學生從溝通方式上進行深入了解,學生在面對“微信等方式溝通”“面對面溝通”“家校溝通 ”等選項時,回答率分別為37%、56%、7%。說明溝通作為一項涉及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的復雜活動,大部分學生更希望師生面對面溝通。
(三)教師對信息技術影響學校發(fā)展的認識
近年來,教師備課、制作課件、課堂教學、作業(yè)反饋均離不開信息技術,已在學校中產生一定影響。下面從教師參與信息技術融合教育教學及應用數字教育資源的情況予以分析。
1.教師日常工作與信息技術
從被調查的11所學校來看,教師備課已100%數字化,大部分教師建有個人網絡工作室并常有資源上傳和下載。教師課余制作微課或課件的情況也較普遍,課堂教學使用信息技術的達到了97.21%,有37.32%的教師獲得過縣(區(qū))、市或省級以上榮譽。現代教育技術已成為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與學校生活密切結合(見表5)。
2.教師對資源應用的態(tài)度
從教師對學校發(fā)展和改革的看法分析,說明教師對教育信息化建設有迫切的要求。在如何實現學校教育教學信息化,如何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學校發(fā)展服務等方面,有14.75%的教師認為培訓是非常重要的方式(見表6)。
教師對待信息技術進課堂的態(tài)度,不僅表現在“會用”“常用”上,還更多強調“用好”。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更多應用“自制資源”或“同事共享資源”,對設備自帶或機構贈送的資源只是選擇性地使用。教師對數字資源的選擇和使用,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理念的重視,反映教師“用好”技術和資源的信心。
三、幾點建議
通過分析調查數據,得到以下結論:一是教育信息技術已在中小學教師中普及,并主要用于教師備課、上課、作業(yè)布置與批改、檢測、反饋、家校溝通等工作。但不同學段、不同年齡的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水平和時長存在差距。二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處于初始階段,信息技術設備使用和教育資源應用以輔助為主,課堂教學普遍采用混合教學模式。三是學生已能利用網絡進行學習,但由于升學壓力和教師引導等因素,學生沒有高頻率地使用信息技術和網絡進行自主學習,更認可具有針對性的教師和家長的指導式學習。
“基地?!弊鳛檎憬底仲Y源應用實踐的調查對象,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應優(yōu)于一般中小學校,但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作用仍持懷疑態(tài)度。對此,要實現《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所提出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目標,建議如下。
(一)正確定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指在數字化教學環(huán)境中,將信息技術與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與學業(yè)評價等要素融合,變革傳統(tǒng)教學結構和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4]。也就是說,中小學校在規(guī)劃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時,要正確定位,融合的目的在于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是學校教學變革的路徑,并不是信息技術設備與教學的簡單拼湊。
(二)切實做好師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提升工程
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主體是教師。對于教師來說,轉變觀念、接受新技術、學習新技術、應用新技術將成為常態(tài),需要具備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不僅包括使用信息技術工具和獲取信息資源的能力,還需要具備識別、加工和處理、傳遞有效信息、創(chuàng)造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去解決問題的能力[5]。
按照《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要求,浙江省將啟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提出中小學一校一方案、整校推進、實現師生教育信息技術素養(yǎng)同步提高等做法很符合浙江現狀。在落實和實施過程中,要把握好每所學校情況和師生的實際需求,各個培訓環(huán)節(jié)逐級提升分步到位,決不能以培訓時間、學分來衡量培訓工作的質量。
(三)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工作管理模式和評價方式
當前,中小學教師更多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上課或完成學校工作的輔助工具,究其根源,是因為教師工作評價仍依照傳統(tǒng)模式或標準來考量,甚至因技術的進步反而加重了師生的負擔,如教師備課仍被迫手抄紙質本、機械地使用技術設備上課、用技術重復增加學生的作業(yè)量等。因此,學校及有關部門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給予師生足夠的自由行動時間和空間,減少傳統(tǒng)管理方法的干擾。在評價過程中做到時刻堅持評價的整體性、全程謹記評價的復雜性、始終追求評價的發(fā)展性。[6]
(四)分階段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要實現深度融合,教師必須從“會用”向“常用”“樂用”逐步轉變,最終達到“有用”。這種轉變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長期的探索和嘗試,為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擬訂長期的、逐步接近目標的規(guī)劃,并做到分步分階段實施。
參考文獻:
[1]王會軍,王永固,王張琴.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機制研究——以中國教育云——浙江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7(9):119-124.
[2]郭紹青,賀相春,張進良,等.關鍵技術驅動的信息技術交叉融合——網絡學習空間內涵與學校教育發(fā)展研究之一[J].電化教育研究,2017 (5):28-35.
[3]張寶君,邢西深,楊辰,等.邁向2.0時代的天津市基礎教育信息化調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7):127-133.
[4]王正青,唐曉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動力邏輯與推進路徑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 (1):94-100.
[5]溫潔.淺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 (26):21-23.
[6]吳振利.論中小學教師之整體性教學評價[J].教育科學,2019 (2):51-55.
(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 ?310012;華東師范大學? ?510631;浙江外國語學院? ?3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