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于漪作為首批中國特級的教師,是中國教師群體的優(yōu)秀代表,是中國語文教育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旗幟性人物,同時也是語文教育界改革的領軍人物。現(xiàn)在的教學中對于任何一門學科來說,培養(yǎng)目標是學科教學思想的核心和要旨,它規(guī)定著學科的教學方向。就語文學科而言,多少年來,一個復雜而又簡單的問題反反復復的困擾著語文教育工作者:“語文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是傳授知識還是培養(yǎng)”人?對于這樣一個根本性問題,于漪的觀點一向十分的明確,同時在1978年就率先提出教文育人的思想?;诖?,本論文主要著重論述教文育人思想的組成部分,以及給廣大青年教師的啟發(fā)。
關鍵詞:于漪;教文育人;語文;啟示
一、于漪簡介
于漪(1929--),女,江蘇鎮(zhèn)江人。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當代語文教學的名師、語文教育家、1978年被評為語文特級教師。代表作品:《于漪語文教育論集》、《于漪文集》。
二、教文育人的思想
1.關于教師
于漪老師認為教育的本質(zhì)是“育人”,在教育教學過程必須要踐行“教文育人”[1]。而要實現(xiàn)這樣的一個目標,首先,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教師的心中要有“一團火”,在任何的情況下都要對學生有一定的感染力。 其次,“一身正氣,為人師表”教師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名合格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要肩負起這個重任,就必須踏踏實實地為學生做出表率。為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需要激情似火。有很多人說激情只是文學家,藝術家所擁有的特殊功能,但筆者認為激情也是一名教師必不可少的素質(zhì)。如果作為一名教師沒有激情,不熱愛教育這片熱土,就不可能完成這世界上的最偉大的教育事業(yè)。
(2)教師,需要師愛蕩漾。教育事業(yè)是充滿愛的事業(yè),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雖然只有短短幾年的光景,在他們?nèi)松拈L河中只是一個片段,但卻會影響他們一輩子的生活道路。換句話說,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只會經(jīng)歷一次青春,國家把青春年少、意氣風發(fā)的學生交給教師培養(yǎng),這意味著對我們有著極大的信任。我們?nèi)绻槐M職盡責,豈不是在浪費學生的大好時光。為此,作為教師應經(jīng)常的警誡自己,不斷地鞭策自己。
(3)教師,需要終身進步。教育的事業(yè)是著眼于未來的事業(yè),教育工作的性質(zhì)與特點,決定了教師應緊緊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努力前行,不斷地去更新教育理念,使自身始終處于時代的前沿來思考問題,立足于時代的變化來開展教學。
2.關于學生
于漪老師在對于學生觀方面提出:“育人就要育心,澆花就要澆根”,要樹學生熱愛黨和社會主義的這個“魂”,立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這個“根”[2] 所以,教育不能只是單純的追求分數(shù),更重要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針對基礎教育當中分數(shù)決定一切的現(xiàn)象。于漪老師強調(diào),教育的本質(zhì)是以“育人”為主,而不是“育分”。這樣才能來奠定樹魂立根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有以下幾個觀點:
(1)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她的全面育人觀決定了學生觀。于漪老師的觀點是,學生是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早在1981年出版的《中學語文教學探索》,于漪老師就明確提出“廣大青少年學生是能思善想,具有主觀能動作用的人”[3]。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總是以知識傳授者的身份,常常把學生當作“器具”放在一個被動的承受學習內(nèi)容的位置上,在一堂課中,教師自身則放在一個“我講”的位置,教師把書本知識像輸送帶一樣灌輸給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由于教師的滔滔不絕,造成了剝奪學生們的課內(nèi)自主練習、問題思考的一個權利。把學生當作學習的“機器”。實質(zhì)上還是處于目中無人的狀態(tài)。對于這樣的一個現(xiàn)象,1984年于漪老師又在《語文教苑耕耘錄》中提出:“要進行改革課堂教學,更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庇阡衾蠋熣J為,“教”不是來統(tǒng)治“學”,進而代替“學”,而是要啟發(fā)學生的“學”,引導學生更好的“學”,教學也應改變以往的教學思想,把立足點“從教出發(fā)進而轉換到從學出發(fā)”的觀點上[4]。在學習過程中,要清楚地意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學才發(fā)揮作用的。
(2)平等的對待學生,理解學生。這樣一種觀點,需要我們教師首先站在平等的基礎上,去真正理解學生,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教師要貼近學生,進而教師不應該只站在學生的“外面”世界進行觀察,更要站到學生的世界里用心去感受去聆聽去捕捉,這樣才能夠摸準他們的脈搏。教師更要有一雙火眼金睛,越是小的細微之處,越不能讓他在眼皮底下悄悄的溜走。就拿課堂上為例,有哪個同學摸一摸耳朵,哪個同學臉上做出搞怪的表情,哪個同學突然臉上掠過一絲絲的悲傷,又有哪個同學目光中突然出現(xiàn)某種異樣等等。盡管那些細微的搞怪表情或小動作曇花一現(xiàn),但是如果教師如果迅速捕捉住,和此時此地此事聯(lián)系起來加以思考分析,就可以打探到學生心中的“小秘密”,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他們對某些問題的所思所想。大到社會、小到一句話語,教師都可能會深人學生的心理世界,這樣對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進行更進一步的溝通起到搭橋的作用。
(3)關注差異,因材施教。這樣一種學生觀要求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因為,教育對象他是沒有選擇性的,成長會存在先后的現(xiàn)象,進步也會有快慢之說。我們作為教師只有真誠地關心每一位學生,用心的對待每一位學生,我們才能有效促使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但是我們的應試教育常常都會一刀切,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要求學生,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例如,有的學生字寫得不好,還會常常張冠李戴,但是一到口語表達的時候總會名列前茅,所以作為教師要注意觀察他們的優(yōu)勢與不足,那是因為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把學生的潛能激發(fā)出來,使之成為一個發(fā)展的現(xiàn)實。
(4)尊重與學生的對話意識。這樣的一種學生觀會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為學生年齡不大,尚未成年,就可以將教師自身認為對學生有益的觀點強壓在學生身上,但是這樣的做法,我們往往忽略了學生是獨立人格的個體,他們也需要理解,需要尊重。只有教師把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并且鼓勵他們對于教師可以提出異議,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使他們具有創(chuàng)造意識。例如,于漪老師她在上《賣油翁》一課時,她無意說了一句“下面有段精彩的對話”,使她沒有想到,有個學生笑了一聲,她發(fā)現(xiàn)學生笑了,她也立刻察覺到自己有不妥之處,于是她就詢問學生為什么會笑,學生卻說:“下段話并沒有那么精彩”她欣然接受了學生的提議,并且由剛才的“精彩”改為“發(fā)人深思”的對話。這樣的案例在于漪老師的課堂上數(shù)不勝數(shù),筆者也認為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結果,是師生的一個共同進步。
3.關于教學
在教學方面,教育界常常會有這樣的比喻“給學生一杯水,要做到自己要有一桶水”對于這個觀點。于漪老師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她認為知識會老化,知識結構必須更新,學生是活潑的生命體,不是簡簡單單的容器,課不能只放在課堂上,應教到學生心中,化為他們的內(nèi)動力,成為他們良好素質(zhì)的基因。有以下的觀點:
立體多維無恒。影響課堂教學有諸多的因素,例如,教師向?qū)W生傳授知識的質(zhì),教師向?qū)W生傳授知識的量,還有對教學內(nèi)容理解的深淺,正誤和多少。還有教學內(nèi)容的難易、學生掌握的程度等等這些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以上的眾多因素。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更應意識到課堂教學的職能應該根據(jù)所教學科的特點,從綜合性考慮出發(fā),在備課時應該作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在上課時力求融于思想、知識、能力與智力為開發(fā)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引導為著力點,可以讓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三、于漪先生“教文育人思想”啟示對青年教師的啟示
1.做教師,應胸有書
品味于漪老師的語文教學思想,讓筆者產(chǎn)生一種如沐春風,沁人心脾的感受,于漪老師教書五十余載,對我國的語文教育教學實踐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在實踐成功的背后離不開理論的支撐,于漪老師對于讀書可以說是達到癡迷的狀態(tài),她認真的鉆研教材,查閱相關資料,在“真懂”上下功夫,對教材做到爛熟于心,晚九點以前工作,晚九點以后讀書學習,明燈常伴是她常有的事正是因為于漪老師的多讀書,多學習,才取得了今天這樣的成績。值得我們學習。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應該努力多學習教育理論知識,閱讀大量教育著作是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前提,同時,還應精通所教學科的專業(yè)知識,這樣不僅能拓展自身的專業(yè)知識,還開闊自身的視野,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2.做教師,應常備的兩把尺子
于漪老師認為做教師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謙虛謹慎,教師應該常備兩把尺子,一把專門量別人的優(yōu)點,一把尺子專門量自身的不足。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要一把尺子量別人的長處,在每次聽課,教研會、觀摩的時候都要拿筆記下來講的精彩的地方。一把量自己的不足,在每次上課,學習的過程中,都要進行反思,找到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只有這樣在日后的學習與工作中才能不斷的超越自我,變得更加出色。
3.做教師,應目中有人
于漪老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提出不能只見書本的內(nèi)容,卻忽視學生的存在。要想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研究學生,對學生要滿腔熱愛。要時刻牢記“教過”不等于“教會”,“教過”十分容易,要想真正的教會卻是十分的困難,所以教師更應做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情況,進行因材施教,這樣才是教學的真諦。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要想認真的教會每一個學生,不花費時間與心血那是不存在的事情。每個學生的基礎,智力、興趣點、思想以至于家庭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所以就需要青年教師認真的了解研究,與學生的關系應是亦師亦友的狀態(tài),這樣教學才會更有針對性,可以提高實效。
四、結語
于漪,從教五十余載,將理論探索與教學實踐的完美結合,她的教育思想內(nèi)容非常的豐富,本文只能對于語文教育思想進行大致的勾勒。品味于漪先生精深而豐富的學術,深刻地意識到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需要不斷的豐富自己、提高自己,勤于學習理論知識,勇于實踐專業(yè)技能。
參考文獻:
[1][2][3]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漪與教育教學求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
[4]于漪.涌動的生命課堂[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10
作者簡介:
孫婷婷,女,黨員,沈陽大學師范學院在讀研究生,小學教育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