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玲
【摘要】習作學習是學生在小學語文階段的學習重點,更是難點。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習作提出更加明確具體的要求。然而,縱觀各地區(qū)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實際,小學生在語文寫作上出現(xiàn)多種問題,映射著小學生對于語文寫作缺乏興趣,聯(lián)想、想象能力偏低以及作文素材積累不足,直接反映出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指導中的問題。基于此,本文著眼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xiàn)狀,對“如何消除小學生的寫作畏難情緒,使學生樂于表達、愛上習作”這一課題進行研究,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希望能夠給相關語文教學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教師;習作;寫作興趣;畏難心理;生活化教學
新課程標準針對不同學段學生,對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提出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寫話興趣,不僅能寫出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與感想,還要能夠將自己想象中的事物描寫出來;第二學段(3~4年級),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幫助學生增強習作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不拘形式地清晰描述生活中所見、對生活的感想以及自己想象中的事物,樂于將自己的習作進行展示、與他人分享;第三學段(5~6年級),培養(yǎng)學生留心身邊事物的良好習慣,從生活中、學習中積累作文素材的意識,使學生意識到寫作是進行自我表達、與他人溝通的途徑。然而,在實際的作文教學現(xiàn)狀中,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卻不盡如人意。以下筆者將對其中的重點問題進行簡要分析,提出應對策略。
一、小學生的習作現(xiàn)狀及其原因分析
從整體上看,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參差不齊,與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相差甚遠。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部分小學生的語文寫作動機不強烈,寫作時“下筆難”;二是小學生的語文習作“模式化”,內容空洞、層次混亂、缺乏真情實感以及學生應有的童真、童趣等。
究其深層次原因,小學生缺乏對語文寫作的興趣,寫作時不知如何下手;學生作文素材積累不夠,不能將寫作與所學知識以及生活現(xiàn)象進行聯(lián)想,不知如何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學生習作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都與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具有直接關系。有的語文教師還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開展作文教學,重方法指導、輕興趣培養(yǎng);有的語文教師即使意識到學生的作文興趣培養(yǎng)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學方法不當,致使作文教學成效甚微,學生的作文能力提升緩慢。
二、生活化作文教學優(yōu)化策略
通過對新課程教學目標的仔細解讀,以及對學生習作出現(xiàn)的問題原因進行分析。筆者認為,要想真正達成新課程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寫作時不僅不再感到“頭大”,而且還能樂于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教師應將生活化教學有效引入小學語文作文課堂中。
(一)在作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激發(fā)小學生的寫作興趣
當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教師布置給學生的寫作任務,在學生眼中就成了“讓我寫”,而不是“我要寫”。作文教學的關鍵就是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寫作內在動機,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想寫,而不是在教師“逼迫”下不得不寫。語文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與小學生的生活相貼近的教學場景,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激起學生進行習作的欲望。
例如,對于寫“一個人”的作文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會根據采訪內容來寫作文。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真實“采訪”場景,讓學生親歷采訪過程,以激起學生習作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焦點訪談》中的一些人物采訪視頻來營造氛圍,給學生以啟發(fā)。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自主設計人物采訪方案。接著是根據小組設計方案,學生分飾采訪者、被采訪者,體驗采訪過程。以此,學生置于近似真實生活的教學場景中,教師再順勢指導學生寫作,學生的學習興致就會高漲。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有效激活學生思維
將作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可以激活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降低寫作難度,化“抽象為具體”。如,上文所提語文教師給學生播放采訪的一些片段,喚起學生對自己平日在電視、視頻中所見的采訪或者一些同學擔任“小記者”的親身經歷的回憶,學生眼前呈現(xiàn)出各種畫面,仔細回想電視采訪中的人物如何對話,習作素材就會油然心生,再加上在課堂上有親身體會,對采訪過程中的一些細節(jié)的體會更深刻。此時,教師再指導學生理清寫作思路、啟發(fā)學生從哪些角度嘗試寫作、如何突出寫作重點,等等,學生對教師的指導理解起來更容易,寫出的作文就會更加具體、生動,層次分明得多。為不斷提升學生的想象與寫作能力,語文教師可以經常在作文課上開展一些話題討論,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感悟生活,培養(yǎng)學生一看到作文命題,就圍繞主題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搜集作文素材的意識。
(三)汲取生活經驗,提升作文素材積累
學生不僅僅要有寫作的激情,還要有較為豐富的素材積累,才能在下筆時“有的寫”,真正克服對寫作的畏難心理。因此,語文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作文素材積累的習慣,主要有以下兩種途徑:一是通過閱讀他人文章來間接汲取生活經驗。語文教師可以在閱讀課上,讓學生對教材中的一些經典語句、段落進行背記、摘抄,寫文章的讀后感想,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和情感體驗。擴展課外閱讀,讓學生更廣泛地汲取他人生活經驗;二是給予學生更多參與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讓學生積累直接生活經驗。例如,語文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再有,給學生布置的作文作業(yè),不僅僅只是對學生文字作業(yè)的要求,同時還要家長配合學生參與活動的真實圖片。
(四)立足生活實際,使學生樂于寫作
當學生的作文用于生活、發(fā)揮作用時,小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習作對自身生活的意義,才會自發(fā)地進行習作練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習作水平。例如,讓學生寫出平日對父母、對好朋友想說而說不出口的心里話,表達自己的內心真實情感,將學生比較好的作品用于布置班級教室,等等。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活化作文教學在激發(fā)小學生寫作興趣、增強作文素材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能力等方面都有著突出的作用,是消除學生語文習作畏難心理的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語文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對生活化作文教學的認識,使其真正在作文教學中發(fā)揮實效,以最終達成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錢德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的有效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0(20):82.
[2]王勇忠.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文指導方法的創(chuàng)新實踐[J].學周刊,2020(09):77-78.
[3]張艷紅.抒真情、促興趣,探索小學作文教學新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19(05):33-34.
[4]余燕春.基于鑒賞教學下的小學語文作文創(chuàng)新模式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0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