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綺琴
【摘要】小學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促進學生向道德與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在開展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摸透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心理動態(tài),并根據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創(chuàng)設相對應的主題教育活動,采取適宜的辦法,使這門課程為小學留守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發(fā)揮積極的作用?;诖?,本文對《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留守兒童心理特點作了系列探究。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留守兒童;心理;研究
學生在步入小學階段之后,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在隨著環(huán)境的不同發(fā)生著變化。然而許多留守學生由于長期與家長兩地分居,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教師要充分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積極作用,密切關注班級中的留守學生,關注他們在心理行為上的變化。從學生的價值觀念,人生態(tài)度方面著手,了解留守學生的心理特征,從而使學生時刻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適應小學階段課程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小學留守兒童心理特點分析
許多留守學生都是由爺爺奶奶來看護的,由于他們的文化水平較低,根本無法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有所進步。除此之外,在管理方面存在許多問題。所以,對于留守兒童,他們傾向把真心話憋在心里,當遇到煩惱的事情,沒有可以訴說的對象。留守兒童面對父母時,擁有比較復雜的情感。一方面,他們希望父母能夠陪伴在自己的身邊;另一方面,他們心里存在對父母的怨恨,認為父母忽略了自己。雖然有的留守兒童有較強的上進心,但是無法獲得情感上的幫助和關懷,導致留守兒童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通過分析留守兒童的行為表現,他們所展現的一言一行都比實際的年齡要小,面對其他朋友教師容易出現慌張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學校的管理增加了難度。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當中密切關注留守兒童的表現,并對留守兒童出現的錯誤行為及時給予指導和干預。對于留守兒童心理特點的表現,教師不能以偏概全。只是這些留守兒童的身上存在共性,教師要密切關注可能出現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發(fā)展的個體,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留守兒童的優(yōu)勢和不足,并在課下多關注這部分學生的表現,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計劃,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對策
心理教育在整個學生的教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反映了人的文化素質,更能體現人勞動技能素質。對于留守兒童發(fā)展的片面性,教師要充分發(fā)揮《道德與法治》的積極作用,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1.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面對小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技能,并且不斷豐富在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識,才能夠深入細致地掌握留守兒童的情況,并給予積極的引導和教育。針對法制教育,實際操作起來是既抽象又具體的。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何種教學措施能夠實現對小學生的引導和熏陶,并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道德與法治》教師自身是否擁有較高的道德素養(yǎng),并掌握豐富的知識系統(tǒng)。所以,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的專業(yè)能力。除此之外,還要加強與留守兒童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擁有敏銳的注意力,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進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師可以通過合理選擇教學案例,并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規(guī)范行為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品質,勇于戰(zhàn)勝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爭做積極向上的好少年。
2.活用教材,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教師要有效激發(fā)留守兒童參加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才能夠觀察學生的表現,多方面地了解學生。通過增加《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趣味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將抽象的知識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同時還要提高課堂的趣味性,這對教師來說,提高了教學難度。教師在開展教學中,要將課本素材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從而轉變枯燥無聊的教學氛圍。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花兒草兒真美麗!》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校園,仔細觀察校園里的一草一木有什么變化,并讓學生在觀察中學會愛護花和草,明確告知哪些行為是不可以的。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留守兒童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而且能夠將課程內容回歸實踐,讓學生從心理層面認識自然界的規(guī)律,進而豐富我們的課余生活。
3.給予學生愛的教育
教師要將教育與愛共同作用。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處于與父母分離的狀態(tài),缺乏父愛和母愛,導致學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有的學生目中無人。這些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小錯誤或者違反班級的行為,目的是為了引起其他同學和教師的關注。實際上,留守兒童的內心極度敏感,他們希望能夠獲得大家的關心和幫助,感受溫暖。所以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當中,要關愛這部分學生,并在日常生活中多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和交流,表達自己對他們的關愛之情,讓學生在溫暖的氛圍中做出改變。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可愛的動物》這一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動物及原因,并讓學生探究怎樣在與動物的相處中避免讓自己受傷害。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通過分享活躍課堂氛圍,將教育與愛相結合,給予學生關愛的學習氛圍。
4.真正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
留守兒童在情感方面很容易感受孤獨,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遇到一些問題。因此,教師要深入留守兒童的生活,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上遇到的問題,否則學生很容易養(yǎng)成不良習慣。例如,在學習《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分享真快樂》課程的教學時,為了能夠影響到留守兒童,積極融入教學課堂當中,并真正感受到學習和生活的快樂,教師可以請班里的學生分享自己感覺快樂的故事,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全班學生凝聚在一起,養(yǎng)成良好的品質,促進生活和學習的順利進行。由此鼓勵學生積極與其他同學分享,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與生活是有緊密聯系的,為學生塑造良好的品質提供現實環(huán)境。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特別留意留守兒童的一言一行。教師只有深入細致地了解留守兒童,并根據它們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才能夠讓留守兒童感受到關心和愛護,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尹曉姍.鄉(xiāng)鎮(zhèn)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效性研究[D].聊城大學,2018.
[2]陳艷麗.《道德與法治》學科是關愛留守學生中的“生力軍”[J].課程教育研究,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