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才華
閱讀是對文本信息篩選、提煉和概括的基礎,讀者可借助閱讀開啟思維,傳承文化,豐厚人生底蘊。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為閱讀教學視角,對閱讀教學進行了探究。
一、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語感
閱讀教學往往精心設計聽說讀寫活動,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習得閱讀方法,獲得審美情趣。而合理地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能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與解決問題的熱情,讓學生融入情境之中,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筆者在教讀魯迅先生的《雪》時,設計了朗讀反轉錯位的情境,讓一名聲音粗獷的男學生讀“江南的雪”,讓一名秀氣的女學生讀“朔方的雪”。“江南的雪”柔婉溫和,男生很難讀出其中的韻味,“朔方的雪”象征著不屈的精神,斯文秀氣的女學生又讀不出大氣磅礴的意蘊,朗讀效果與文章情感形成了巨大反差。學生閱讀期待和閱讀心理形成落差。于是,筆者便引導學生邊讀邊品,概括兩種雪的不同特點,體會出作者兩種不同的情感,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形成了自己的語感,掌握了朗讀本文的技巧。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1.你認為作者更傾向于贊美哪個地方的雪呢?2.為什么作者內(nèi)心更傾向于朔方的雪呢?并再次強化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分組探究,揣摩本文寫作意圖和主旨。
而有些文本,要通過背景重現(xiàn)和資料鋪墊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學生可根據(jù)生活經(jīng)歷和閱讀經(jīng)驗揣摩文本意思,實現(xiàn)讀者、作者、文本、編者的思維對話。教讀《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時,筆者通過多媒體展示了南京大屠殺和中國國家公祭的視頻資料,又提供了日本右翼分子大肆美化侵略戰(zhàn)爭、篡改歷史教材等圖片和文字材料,通過兩種情境的對比,學生對“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形象直觀、具體可感的情境,讓學生很快融入文本并與文本產(chǎn)生了共鳴。
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教師應立足學情,借助實物、音樂、繪畫、角色扮演,語言描述、問題設置等手段,為學生提供思維支架,以此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二、借助聯(lián)想想象,培養(yǎng)思維品質(zhì)
想象是創(chuàng)造思維的源泉,可以促進思維向更深層次發(fā)展。文學作品的留白客觀上要求讀者展開合理想象,深入作品內(nèi)部,讀懂讀透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教讀《桃花源記》時,筆者結合教學,設計了一個想象環(huán)節(jié):假如你是一名電視臺記者,穿過時空隧道,用鏡頭說話,你會拍攝哪些鏡頭?這個想象環(huán)節(jié)很有代入感,學生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并合理地補充了一些細節(jié),如對“雞犬相聞”的想象:“我就站在桃花源村的村口,雞好多啊,它們根本不怕鏡頭,還來到我腳邊啄食,‘喔喔聲不絕于耳;幾只小狗就顯得羞澀多了,不但離我們遠遠的,還沖我們的攝制組‘汪汪地叫。”對“黃發(fā)垂髫”“便要還家”“殺雞設酒”等場面的描寫,學生都能結合生活實際進行人物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想象,多角度、立體地展現(xiàn)了桃花源的社會環(huán)境,感受到桃花源的自然美、人情美、社會美,準確體悟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會理想,同時也加深了對文本言簡義豐的語言特點的認識。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想象則為思維插上了一雙飛翔的翅膀。
三、整合文本教學價值點,訓練思維廣度和深度
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離不開文本的整合。教師要善于挖掘不同文本的語用價值和人文價值,引導學生對文本蘊含的價值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演繹,以此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不同文本的核心價值點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教師確定焦點議題,引導學生圍繞議題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常中求變,深入思考,形成思維合力,從而提高文本閱讀的思維品質(zhì)。每個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鏡子,文本之間有關聯(lián)性和參照性,把多個文本放在一起,相互支撐、驗證,選擇同一角度不同寫法的多個文本,可以幫助學生總體把握文本的價值。
在教學中,筆者將《范進中舉》《孔乙己》《竊讀記》整合在一起,將教學核心價值點確定為“語言暴力給人的傷害”,把三篇小說中對話描寫進行整合與篩選,從語言暴力的角度分析他人的暴力語言給小說主人公帶來的傷害,這樣的核心價值點的挖掘,立足于文本,又拓展了文本,然后,筆者指導學生進行情景演讀,以獨特的“看篇”“看層”“看句”“看點”“看意”方式引導學生體悟“語言暴力給人的傷害”:《范進中舉》側重于親人與親人的語言暴力傷害,《孔乙己》側重于群體對個體的語言暴力傷害,《竊讀記》側重于大人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傷害。學生在閱讀中既學到了以“誠”“愛”溝通的方法和智慧,又學會了人物語言描寫應貼近生活、個性鮮明的寫作手法。為學生思維內(nèi)化、語言外化提供展示、思考的平臺。
整合不同文本的核心教學價值點,引導學生感受理解、體驗鑒賞、歸納寫法。既能讓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點到面地深刻理解文本,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四、深思質(zhì)疑,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閱讀則須疑。語文閱讀教學,教師要激勵學生用批判性思維審視文學作品,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在質(zhì)疑中不斷拓寬、修正、完善、優(yōu)化思維品質(zhì),形成自己對語言、作品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筆者在教學《藤野先生》時,給學生設計了一個話題:“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也受到了職員的優(yōu)待,作者為什么只是感激和懷念藤野先生,而對職員的情感態(tài)度卻不一樣呢?”學生帶著問題,反復閱讀和討論,分析了職員與藤野先生對“我”態(tài)度的不同點,設身處地地設想作者當時的感受,終于理解了“藤野先生最偉大的品格就是沒有民族偏見,文中敘述藤野先生的事情雖然很小,但在作者的眼里意義重大”。這個批判性的問題在常規(guī)教學中很難發(fā)現(xiàn),也很難將其作為教學價值點,但是,正是因為對課本質(zhì)疑,學生才能在對比烘托中順理成章地分析人物形象,從而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深刻思想。當然,這樣的對比分析,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也體現(xiàn)了審美的批判,閱讀價值遠遠大于按部就班的閱讀。
批判性思維不僅僅是對文本審視否定,也可在批判中進行自我否定,最終達到對文本思想認可的閱讀目的。批判性思維要求學生必須對文本進行深思,對文本進行挖掘,這也就在客觀上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使閱讀不再盲從,讓閱讀更嚴謹、更理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思維提升和發(fā)展這條主線,立足學生,研習文本,適度開發(fā)課程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如此,才可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夯實學生思維品質(zhì)發(fā)展的基礎。
(作者單位: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五師88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