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人語:陶行知曾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北酒凇吨攸c推薦》為作者帶來的兩篇文章均符合陶行知這一理念。路紅軍的《小學語文提問技巧探究》以教學實例為基礎,圍繞教學主題、課文矛盾點、課堂留白、學習效果評價等內(nèi)容,探究如何指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黃新凱的《“問題化課堂”促進教師傳授力向學生學習力的轉化》則以“問題化課堂”教學模式為核心內(nèi)容,從學科、學生、教師三方面研究學生學習力的培養(yǎng)策略。希望兩篇文章就課堂提問給予讀者一定啟示。
摘要: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拉近師生間距離,充分發(fā)揮教師引導作用,還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提高教學的質量水平。因此,教師要學會提問技巧,掌握高效提問的方法,發(fā)揮提問的作用,讓課堂教學效率更上一個臺階。
關鍵詞:小學語文 提問技巧 研究
提問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手段,掌握提問的藝術不僅能夠揭示矛盾、引發(fā)思考、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能調(diào)節(jié)課題氛圍,增強師生互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凡事都有兩面性,所謂“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如果“智問”變成“愚問”,不但發(fā)揮不了提問的優(yōu)勢,而且會成為阻礙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攔路虎”。因此,如何才能“智巧”提問是每個教師需要思考探索的問題。
一、圍繞主題提問,發(fā)揮指導作用
為了突出教學主題,保證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實現(xiàn)教學的目標,教師要圍繞教學主題展開提問,提出的問題要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不能缺乏實質價值,避免出現(xiàn)為了提問而提問題的情況。課前教師要充分解讀教材內(nèi)容,分析文章主題和核心思想,圍繞文章主體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問題理解課文表達的主題內(nèi)容和核心思想,保證發(fā)揮提問的引導價值。例如,在學習《可貴的沉默》這節(jié)課時,教師首先要明確,題目就是文章的主題,圍繞題目展開提問:“沉默為什么可貴呢?”學生一邊思考問題一邊閱讀課文,不但理清了文章思路、理解了文本內(nèi)容,同時還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文章中學生經(jīng)過教師的引導懂得了關愛父母、感恩父母,用感恩的心回饋生活,因此沉默可貴。隨后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父母都記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可你們記得自己父母的生日嗎?”大多數(shù)學生都沉默了,低下了頭,只有幾名學生自豪地舉起了手。教師一方面要表揚這些舉手的學生,另一方面也要鼓勵低頭的學生多了解一下父母的事情,牢記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的時候表達對父母的感激。簡單的提問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思想,幫助學生深刻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核心思想,領會文章中流露出來的精神和情感,擁有了一顆感恩的心。
二、抓課文矛盾點,進行有效提問
很多時候,作者喜歡采用矛盾寫法來突出人物的個性品質和性格特點。所以,為了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教師要抓住矛盾點進行提問,達到激發(fā)學生思維,突破學習難點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將相和》這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抓住文章中看似矛盾的點進行提問:“藺相如看到趙王受到了親王的侮辱,于是在親王面前說道:‘請您為趙王擊缶?!斢H王拒絕后,藺相如再次提出‘擊缶’的要求,看到親王再次拒絕后,藺相如出言威脅親王,但依舊使用了‘您’稱呼親王。為何在這種情況下藺相如還稱呼親王為‘您’呢?”經(jīng)過思考,學生明白這是作者為體現(xiàn)藺相如以理服人的精神品質,從這些“矛盾”中,學生領略了文字的奧妙和魅力。
三、注重教學實效,科學轉化提問
為了保證提問的效率,教師要學會合理變通,注重提問“實效”,通過轉化提問,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引導學生思考,啟發(fā)學生思維,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師要找到目標和問題最佳的結合點。例如,采用畫圈提問的方式,鍛煉學生尋找重點字詞句的能力,同時可以實現(xiàn)課堂提問向“畫圈”訓練的轉化。又如,操作提問,在學習《詹天佑》這篇文章時,針對文中“火車如何爬上去?”“‘人’字形路線長什么樣子?”等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腦海中的鐵路線畫出來,同時借助鉛筆橡皮擦等工具模擬火車下坡、攀爬等操作,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能降低理解難度,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四、抓住課文留白,進行拓展提問
課文中會在文章的結尾或段落結尾留白,留白可以給讀者留出想象的余地,供讀者回味思考。為激發(fā)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性和活躍性,教師要充分利用空白元素,借助文章留白營造思考情境,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養(yǎng)成獨立思考探究的習慣和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例如,在學習《窮人》這節(jié)課時,通過閱讀課文,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被桑娜夫婦收留鄰居兩個孩子的行為打動。為了啟發(fā)學生思考,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想象一下桑娜一家往后的生活會發(fā)生哪些故事。輕松愉快的話題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討論的興趣,通過思考交流,學生踴躍發(fā)言,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構想。有的學生認為:“自從收養(yǎng)了兩個孩子,桑娜夫婦工作更加努力了,孩子們也感恩桑娜夫婦,長大后都取得了成就,回報桑娜夫婦,自此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變得更加幸??鞓妨恕!边€有的學生認為:“開始桑娜一家人雖然生活貧苦,但人們看到了桑娜的善良,紛紛獻出自己的愛心,幫助桑娜撫養(yǎng)孩子,最終兩個孩子在大家的幫助下快樂成長?!遍_放性題目沒有固定的答案,考查的是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的大膽創(chuàng)編不但使課文更加豐富精彩,同時還實現(xiàn)了思維空間的拓展,對學生個性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好的文章都會給讀者留出想象空間,教師要善于挖掘這些空白進行填補,抓住空白處展開提問,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容,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
五、鼓勵學生參與,開展問題互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lián)絡,并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lián)絡起來。”提問就是促進學生主動學、教學生會學,師生溝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問題互動,提出問題后,教師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在學生思考過程中,要給予適當?shù)闹笇椭?,確保學生思路正確,讓學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找到正確答案,從而增強學生自信心。例如,在學習《藺相如》這節(jié)課時,教師設置了思考問題:“藺相如有哪些特點讓人印象深刻?”一段時間后,學生依然面露難色,可見還沒理解透徹文章內(nèi)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藺相如的行為特征,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學生得出答案:謙虛、勇敢、忠誠、機智的形象特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教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了鼓勵和贊賞,這樣不但可以鍛煉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而且能調(diào)動學生思考的熱情和動力。
六、準確評價,增強學生信心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學生給出的答案正確,教師要給予認可和表揚,增強學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如果學生回答的答案和教師心中的答案不符,教師也要及時幫助學生糾正。在評價時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切忌打擊學生,要批評和鼓勵相結合。其次,可以采用教師評價、自己評價和互相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另外,評價內(nèi)容要堅持開放原則,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思維方式、學習習慣和課堂行為進行客觀評價,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尊重學生,激勵學生。最后,教師要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耐心聆聽學生回答問題,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總之,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善用“智巧”提問,啟發(fā)學生思維,引領學生認知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