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許多成語,是古代遺物,自然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雖然成語隸屬于現(xiàn)代漢語語匯,但是它與古漢語之間有著比其他詞匯更加多的關(guān)聯(lián),而且不僅帶著古漢語的語法特征,也表現(xiàn)了古漢語的文化和語義表達,兩者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本文將以成語為出發(fā)點,對中國古代的成語知識做一個大致的梳理,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成語和古代中國漢語。
【關(guān)鍵詞】 成語;古漢語;詞匯;語法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6-0083-02
許多成語,是古代遺物,并有活力的古老文字仍然保留了古代漢語,自然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現(xiàn)象和規(guī)律。不論是古代中國或當代中國,如果使用成語,是一個更方便的方法。而且對于古漢語進行豐富的學習和掌握后,也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語,因此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本文將以成語中的古漢語知識作為探討的對象,包括古漢語中的語法知識、文化知識以及語義知識等等,以便讓大家能夠更好地了解成語和古漢語。
一、成語的定義
成語可以說是一種在語言中經(jīng)過長期使用并提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同詞比較,它是比詞大但是語法功能卻又相當于詞的語言單位。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這是由于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詞組或句子,由四個字組成的占絕大多數(shù)。比如“海市蜃樓”“死而后已”“聲色并茂”等都是四字成語。不少于四字的成語,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想當然”“敲門磚”之類,多于四個字的如“樹欲靜而風不止”“上梁不正下梁歪”“初生牛犢不怕虎”之類,在成語中是占絕少一部分的。
二、漢語成語的形式分析
很多成語是古代詞語的遺存,凡是能夠流傳后人有很強生命力的古代詞語的遺存,也自然保留著古代漢語的一些語言方式和語法特點。無論是古代漢語和學習古代漢語,如果能用成語進行添枝加葉,則是一種在使用上活學活用的方法
(一)成語來自古漢語文化知識
成語是一個用來固定形式流傳下來的文字,是一種表意豐富和完善的語言形式。成語是四個字,三個字,五個字,六個字,七個或八個單詞,或者更多的字。結(jié)構(gòu)上是平行的,動賓,述補式等。節(jié)奏二二種形式,如:顧盼神飛、怡情養(yǎng)性等;四一形式,如,風花雪月、之乎者也等;一三形式,如:迫不及待、樂不思蜀等;三一形式,如:自以為是等。主要來源,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寓言,古代詩歌。
(二)成語可以明確中古今詞義的差別
使用成語可以掌握古代中國古典文言文的同音現(xiàn)象,達到理解的目的。如,百讀不厭中的“厭”字,應(yīng)該為滿足的意思,而我們平常所用的意思為“討厭、厭惡”;還有如愛莫能助,我們可以解釋為雖然同情,但是卻無力幫助,“愛”在這里是“同情、憐惜”的意思,和我們現(xiàn)在現(xiàn)代漢語所理解的“喜愛”有很大的區(qū)別;再如奔走相告,“走”與“奔”其實為同義,都有“跑”的意思,這是我們平常所理解不到的;還有我們所熟知的成語不假思索,“假”在其中就是“憑借、依靠”的 意思;不速之客,其中“速”為“招致”,我們將其引申則為“邀請”,而在當今的現(xiàn)代漢語中則為“迅速”;因人成事,“因”我們通常理解為“因為”的意思但其實不是,它是“依靠”的意思,這樣下來,“因人成事”就可以意為“依靠別人做成事的”;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池”不是我們經(jīng)常用到的“水池、池塘”的意思,而是古代的“護城河”,整個成語可以比喻無緣無故地受連累;吊民伐罪,這個成語對我們來說比較陌生,“吊”是“慰問”,而不是人們經(jīng)常用到的“憑吊”的意思;這些例子都說明我們利用成語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使得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文言。
(三)成語是古代漢語語法特點用途
成語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和特征的句子積累,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舉一反三,掌握。比如,名詞做狀語的,草行露宿,意思為“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住宿”;蠶食鯨吞,像蠶吃桑葉那樣一步步侵占,像鯨吞食那樣一下子吞并。大海撈針,“大?!币馑紴椤霸诖蠛@铩?。像這一類的成語有很多,如狼奔豕突,道不拾遺等。名詞用作動詞的有,苗而不秀中的“苗”“秀”是動詞,其中苗指莊稼出苗;秀指莊稼吐穗開花;簞食壺漿,“簞”是動詞,它的意思是“用竹簞拿”。用作使動用法的有,來之不易等。比如草菅人命,它的意思是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一樣;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當席,現(xiàn)形容在野外作業(yè)的艱苦生活。是古非今,“認為古代的對,今天的不對”之意。
(四)通過成語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語句
我們掌握文言文知識,可以通過成語與文言語句相對應(yīng)的方法。比如在我們所見的文言材料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吾亦望汝副其心”,那么其中的“副”我們應(yīng)該怎么理解呢?這時我們想一想成語“名副其實”中的“副”,則上面那句文言中的“副”的意思就顯而易見了,他們都當“符合”講,這樣我們可以把“吾亦望汝副其心”翻譯為“我也希望你符合他的心”。還有如“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和“家徒四壁”中的“徒”都有“只是”之意。我們還可以把文言“必蹶上將軍”與“一蹶不振”對比,知道他們中的“蹶”都是跌倒的意思。從上面的幾個例子中,我們可以了解通過成語了解古代漢語語句的好處。
三、漢語成語的語法分析
(一)實詞的活用現(xiàn)象
1.名詞活用為狀語
在中國古代,幾乎所有的名詞都是直接用在動詞前充當狀語,以行動來修改和限制,這樣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用來表達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方位、依據(jù)和工具等等,例如在成語中“狼吞虎咽”中的名詞“狼”和“虎”其實就是活用為狀語了。其意思就是“狼”和“老虎”,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像狼和老虎一樣的吞咽”。表達在吃方面的夸張動作。還有“川流不息”中的“川”也是名詞活用為狀語,它意思就是“形容行人、車馬等像水流一樣連續(xù)不斷”;還有“星羅棋布”也是名詞被活用為狀語,“星”和“棋”是名詞,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盤上的棋子那樣分布著?!毙稳輸?shù)量很多,分布很廣。
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的情況一般都是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形容詞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表示人、物或者事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而主要是表現(xiàn)與其性質(zhì)和狀態(tài)相關(guān)的人、物和事的名稱,這個時候的形容詞就臨時的具有了名詞的語法功能,例如“抱殘守缺”中的“殘”和“缺”都已經(jīng)喪失了形容詞的性質(zhì),而表示成為“殘的東西”和“缺的東西”的名詞性質(zhì);還有如“挑肥揀瘦”中的“肥”和“瘦”也已經(jīng)不再具有形容身材的形容詞性,而是表示成為了“肥的東西”和“瘦的東西”了。
(二)實詞的特殊活用現(xiàn)象
1.使動用法
這里是主要的致病使用形容詞和動詞的使動用法病原體的形容詞用法,被動的使用主要是指幫助的對象代表的人,事,物有形容詞所表現(xiàn)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富國強兵”中的“富”和“強”就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意思表達是“使……富”和“使……強”;還有成語“正本清源”中,形容詞“正”和“清”在這里不用作形容詞,而是成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主要意思是“使……正”和“使……清”的意思;“獨善其身”中的形容詞“善”,它的意思是“使……善”;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2.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也是古代漢語語法的特點,使用主題對象的主觀認識和看法,也被稱為移動使用,主要是名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意動用法兩類。
名詞的意動用法主要指的是主體的主觀物體所代表的人,事,物作名詞表示人,事物與事物。如“魚肉百姓”中的“魚肉”在這里就是它的意動用法,意思為“把……看成魚肉”;還有例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也是名詞的意動用法,表達了”把……看成草菅”。
總之,雖然成語隸屬于現(xiàn)代漢語語匯,但是它與古漢語之間有著比其他詞匯更加多的關(guān)聯(lián),而且不僅帶著古漢語的語法特征,也表現(xiàn)了古漢語的文化特色和語義表達,所以成語是一種帶有古漢語知識的現(xiàn)代漢語詞匯,因此成語的理解、解釋和使用中,都要積極的學習有關(guān)的古漢語知識,而在對成語的精通學習和了解后,也能以此來幫助古漢語知識的了解,所以兩者既是一個整體,又是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
參考文獻:
[1]付建秀.古代漢語文字教學的文化導(dǎo)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08:4-19.
[2]凌火元.把握成語規(guī)律,提高成語教學[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9,11.
[3]王斌.“古代漢語”學習興趣培養(yǎng)淺談[J].烏魯木齊成人高等教育學院學報,2007,(3):37-42.
作者簡介:
劉名洋,女,蒙古族,吉林松原人,教師,教育碩士,單位:松原市第一高級中學,研究方向: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