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雪樓紀事》看許世英的駐日活動

      2020-09-10 07:22:44潘曉玲
      今古文創(chuàng) 2020年36期

      【摘要】1936年2月至1938年1月,許世英被任命為駐日大使,前往日本進行外交交涉。時值中日關系焦灼時刻,許世英在日兩年為兩國建立友好外交積極奔走,但日政府無視其建議,后更與中國斷絕外交?!堆羌o事》記錄了此段時期許世英在日所做交涉活動,通過此書可以看到他在日艱難交涉的生活實態(tài),及其為保護國家尊嚴主權和挽救民族于危亡所做的嘗試與努力。

      【關鍵詞】許世英;《雪樓紀事》;駐日活動

      【中圖分類號】K2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6-0087-02

      許世英,安徽省東至縣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1964年病逝于臺北,享年91歲。官場從政長達六十年,是中國近代政壇上一位著名人物。

      《雪樓紀事》為1938年1月20日,許世英結束駐日生活于歸國舟次所作。因其駐日所居行館名為“雪樓”,故取書名為“雪樓紀事”。該書記錄了身任駐日大使的兩年時間內,其在日本進行外交訪問的系列活動,包括同日本天皇、大臣、紳士名流與各國公使等交涉會談內容,給我們展現(xiàn)了許世英在日艱難交涉的生活實態(tài),亦給了解其為挽救民族危亡和堅決保衛(wèi)主權的形象提供了一個窗口和視角。

      一、首次駐日:肩負使命

      1936年2月,六十四歲的許世英奉命出任駐日大使,時值東京發(fā)生政變(即“二二六事變”),中日關系變得更為復雜。三月六日,許從上海乘坐“淺間丸”游輪啟程。九日早晨,抵達東京,先后會晤答訪了首相兼外相廣田弘毅、樞密顧問林權助,前外相芳澤謙吉等。其間曾與廣田表明其堅決斗爭之態(tài)度“強權固可逞一時,公理則永垂千古。理之所在,予必辯爭到底” ①,可見,其立場之明確。二十六日,進言告訴天皇身為一國之君,應當為人類謀幸福,應當保衛(wèi)世界和平,這些言論得到天皇的贊許。后賦詩一首記錄了此場景:

      車騎迎龍節(jié),旌旗出鳳池。

      猶聞唐代樂,遙想漢官儀。

      廣殿金樽暖,芳亭玉椀怡。

      同根雙護惜,煮豆莫燃萁。②

      在許世英看來,中國與日本同處亞洲,日文化更起源于中國,是為同根生,應當互睦共存,不應“煮豆燃萁”,自相殘殺。此點為許世英對日交涉的基本出發(fā)點,但由于日本軍國主義膨脹,侵略之心已昭然若是,這注定著和平的外交手段已無法解決問題。許世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故稱此次外交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歟”。

      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變爆發(fā)。當晚,接同盟社長巖永裕吉電告此事,遠在日本的許世英得知后內心十分焦急,擔心中日關系因此而告以危急。第二天早上,日本外相及次官來館表示慰問,許世英遂詢問他們對此事的態(tài)度,有田回答說“決取靜觀輿論亦然”。后許世英又三次面晤有田,得知國內情況已經(jīng)穩(wěn)定,才松一口氣。

      1937年元月,日本改組內閣,廣田弘毅辭職,林銑十郎遂繼為日本新首相,外交大臣為佐藤尚武,財政大臣為結城豐太郎,海軍大臣為米內光政。許世英曾與后三位討論中日邦交的問題,他們均認為中日兩國“宜以正義而互信共尊,毋汝詐我虞,以保人類之幸?!?。

      同年三月,許世英奉命回國述職,此時剛好為其來日滿一年時間。臨別,日本新內閣為其舉行宴會餞行。首相林銑十郎曾對許言:“兩國之事,彼此以誠信相見,請陳之于政府,可則可,否則否,毋猜疑”,并表示希望許世英早日返回日本。許世英當即表示自己將“為正義之奮勉”。許世英在宴會上對當時中日關系做出了分析,他認為中日關系恐怕難以終了,理由為日本士氣囂張而中國民氣發(fā)揚,二者相接,難以平和,唯有日方先取銷冀東,歸還察北,方可以緩和矛盾。五日,許世英在館設話別茶會,時其對賓客言及“對于中國須尊重主權完整與平等”,表明其堅決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立場。六日,從東京驛登船出發(fā)。在歸途中,他追憶履任一載,感慨道“國交私誼,雖未破裂,然塞流必決,積薪必焚,實非口舌所能爭”,其深刻地意識到中日矛盾已然發(fā)展到難以調和的地步。

      二、再度返任:堅持初心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中日關系再度陷入僵局。許世英不得不盡快結束國內行程,即刻奔赴日本返任。遂于七月十六日啟程,最終于十九日馳抵日行館,時有記者笑稱其為“蒼涼悲壯而來”。第二天立即同日政府交涉,提出抗議,并要求日軍停止戰(zhàn)斗行為,撤退全部軍隊。但日政府固執(zhí)己見,強迫其承認之前所訂立之協(xié)定,借以拖延時間。至二十五、二十六兩日,日方又相繼制造了廊坊、廣安門之變。此時,許世英認為事態(tài)發(fā)展已經(jīng)超出可控范圍,日方已變得無可理喻。因于二十八日急電國民政府,望政府“勵士氣,順人心,以定大計”,積極抗戰(zhàn)圖存。

      此后不久,日軍氣焰更為囂張,開始攻襲北平,轟炸天津。八月,淞滬戰(zhàn)役爆發(fā)后,許世英親自前往內閣質詢,他要求先停戰(zhàn)撤兵,而日方則堅持開始就地交涉,雙方反復辯詰,無果而終。日方隨亦宣布放棄不擴大方針,貫徹所謂膺懲主義,準備長期作戰(zhàn)。十二月十三日,南京陷落,日軍在城內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他清楚地認識到“各領館尚有公文與日方抗議,實際已無外交之可言”。時日本境內中國僑民多被迫懸以日旗,領事館館員出入,均有密探尾隨。許世英認為強留日本已無意義,因而電乞政府請求歸國,以此表示中國政府抗戰(zhàn)之決心。政府出于全局考慮,駁回了他的請求。

      一九三八年一月四日,德國大使狄克遜前來調停中日戰(zhàn)爭,要求許世英在十日之前答復日方所提“和議基本條件四項”,被許世英否決,德國政府遂宣告調停失敗。日方即于十六日發(fā)表《對華根本政策聲明書》,宣告“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是以戰(zhàn)爭為國策,是以戰(zhàn)爭解決爭執(zhí)”。許世英認為日方行為是“違犯國際法之非法行為,殆將一誤再誤,而不知道反省矣”。十八日,日政府又將該條文調整為“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至戰(zhàn)事仍以之為對手”,這一改變實則等于同中國斷絕外交。對此,許世英十分傷心,他認為中日可能會因此兩敗俱傷,重者可能會導致同歸于盡。一想到是這樣的結果,他深感悲痛:

      此半年中,予之唇舌已焦敝矣!予之精力已勞瘁矣!然奪地之心無言可服,彌天之禍無術可回。誰無父母,誰無妻子,驅之戰(zhàn)場,淪為鬼骨,殺擄之殘酷,必較第一次大戰(zhàn)為更烈矣!痛矣哉!兩至此邦,待人治事雖本于信誠,立志持身雖求于貞固,然外不能卻師,內不能建業(yè)。縱未辱命,方之古人,殊多遜色,而懷慚焉。③

      許世英認為自己已盡全力,但事情已成事實已回天無術。他預測此次大戰(zhàn)將比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更為慘烈,痛心之余又無可奈何。二十日,許世英憤離日本,啟程返國,結束了其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外交生涯。

      三、歸國前日:剖析日策

      在離開日本的前夜,許世英分析了日人侵華之戰(zhàn)略有四步:一是戰(zhàn)事上的侵略,通過武力占領中國土地;二是政治上的侵略,扶持中國傀儡政府為其所用;三是經(jīng)濟上的侵略,搶奪中國資源,吸吮華民膏血;四是文化上的侵略,對華民進行奴化教育,使其忠誠于日本政府。

      首先,許世英就政治層面分析了日政府內部情況。他言及“日本少壯軍人,外主侵略,內主革新,其改革思想則為法西斯蒂之軍治主義。而其政府為防患未然,故盡量容納,其希望期為和平之改造” ④,指明了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實為日本少壯軍人之鼓動,該派信奉法西斯之軍治主義,主張以武力解決問題。

      許世英又從經(jīng)濟方面,分析了日本當時之情形。他論及“日本為戰(zhàn)事追加預算,本已達二十五萬萬一千九百余萬元,最近又增益四十萬萬,此四十萬萬中增稅所得不過三萬萬元,余皆發(fā)行公債,實等于通貨膨脹,貿易入超……雖限制貨品輸入,利用航運收入,禁止現(xiàn)金出口,外匯平衡,勢難維持” ⑤,指出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國內經(jīng)濟補給不足,遂制定了“就地給養(yǎng)”之策劃,由軍事而政治,由政治而經(jīng)濟,想要通過占領中國地區(qū)的物資來彌補其財力之不足。

      在軍事層面,許世英亦做出了精彩的闡釋。從參戰(zhàn)人數(shù)方面來看,“日軍動員者,現(xiàn)達一百二十萬人,以三十五萬至四十萬人防守蘇邊,四十五萬至五十萬人在我國本土作戰(zhàn)。其在朝鮮及國內調遣補充者約三十五萬至四十萬人,兵力本已不敷,而輸送救護與軍需制造之補助作戰(zhàn)者又數(shù)倍之。工廠則技工缺乏,農(nóng)村則壯丁亦鮮,計其傷亡約亦達二十萬人” ⑥,他認為日本人口跟不上戰(zhàn)爭需求,兵力難以支持長久對華戰(zhàn)爭。此分析給國民政府備戰(zhàn)提供了一個可靠參考。

      注釋:

      ①許世英:《雪樓紀事》,1938年鉛印本,第2頁。

      ②許世英:《雪樓紀事》,1938年鉛印本,第4頁。

      ③許世英:《雪樓紀事》,1938年鉛印本,第20頁。

      ④許世英:《雪樓紀事》,1938年鉛印本,第21頁。

      ⑤許世英:《雪樓紀事》,1938年鉛印本,第21頁。

      ⑥許世英:《雪樓紀事》,1938年鉛印本,第22頁。

      參考文獻

      [1]許世英.雪樓紀事[M].1938.

      [2]陶文釗.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對外關系[M].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

      [3]夏侯敘五.七七事變前后的駐日大使許世英[J].民國春秋,1996,(1).

      [4]毛吉康.許世英:民國末任駐日大使[J].世界知識,2011,(10).

      作者簡介:

      潘曉玲,女,廣西河池人。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區(qū)域社會史。

      深泽县| 准格尔旗| 浦东新区| 梁平县| 精河县| 洪洞县| 涟源市| 武邑县| 兴业县| 新巴尔虎右旗| 商丘市| 岳阳县| 绵竹市| 永登县| 安岳县| 广东省| 大田县| 娱乐| 通海县| 和林格尔县| 广丰县| 石泉县| 吉木萨尔县| 谢通门县| 定襄县| 阿巴嘎旗| 龙井市| 莫力| 寿宁县| 常山县| 伊吾县| 平远县| 庄河市| 宜宾市| 崇文区| 洛浦县| 吉木萨尔县| 永泰县| 洛南县| 石景山区| 泸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