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箭
【摘 要】白居易是我國中唐時期的大詩人,他創(chuàng)作了三千首余首詩歌,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數(shù)量最多的一位。他的詩歌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廣泛流傳且頗有影響。白居易詩歌被譯介傳播到日本后,對日本的詩壇和文壇產(chǎn)生重大影響且成為日本早期的漢文學最重要基礎(chǔ)之一,即當時的日本把白居易詩歌當成學習、借鑒的范本,日本名詩集和日本古典文學名著中借用白居易詩歌比例相當之高;即使在今天,日本民間和學術(shù)界也仍開展與白居易詩歌有關(guān)的紀念活動和創(chuàng)作活動,由此可見,距今愈千年的白居易詩歌仍然在異國彰顯強大的生命力,凸顯中國古典文學悠久燦爛的影響力,折射中國古典文學對世界文學發(fā)展的影響所在。
【關(guān)鍵詞】白居易詩歌;在日本的傳播;日本古典文學;勸學會;民間文藝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白居易詩歌內(nèi)容博大精深,文筆美妙絕倫,堪稱中華民族文化、文學的瑰寶;通過白居易詩歌的字里行間,鮮活地再現(xiàn)了大唐文化的社會歷史,沖擊著人們想象力的境界,是弘揚華夏不可或缺的文化寶庫,也是世界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因為它影響了世界。當譴唐使把白居易詩歌帶到了日本,經(jīng)過譯介,白居易詩歌讓日本感到震撼,因為它引起轟動,根據(jù)它日本開始了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學習、詩歌審美,文學名著作品中也多處借用;白居易詩歌影響著日本的古典文學,古代學問和民間文藝。
一、白居易詩歌在日本的傳播
據(jù)考,白居易詩歌最早傳入日本的時間是公元838年(詳見《日本文德天皇實錄》上記載“承和五年,由太宰少貳藤原岳守從唐商人帶來的物品中挑出《元白詩筆》呈現(xiàn)給仁明天皇。”)。白居易所處的的時代是中國大唐文化鼎盛時期,而日本則正處于平安時代。漢詩文全盛期的隨后,遣唐使陸續(xù)帶回了更多的關(guān)于白居易詩歌的作品。據(jù)考,當時傳到日本的白居易詩歌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長慶集》(29卷)(詳見《日本國見在書目》)。白居易詩歌一傳入日本,就迅速流傳開來,深受日本人民的喜愛。據(jù)考,在《千載佳句》(大江維時)收錄的中日詩人1110首詩歌中,白居易詩歌就高達535首,排名第一?!逗蜐h朗詠集》(藤原公)總收錄588首詩歌,白居易詩歌也高達139首,名列前茅。另,白居易詩歌被當時的日本文學名著廣泛引用與活用,如世界經(jīng)典名著《源氏物語》中,白居易詩歌就高達106處,而其他中國古典文學典籍僅僅剩余不到80處;《枕草子》中引用的漢文典籍共計39處,其中白居易詩歌就占有13處。白居易詩歌在傳入日本后,震撼了日本詩壇,日本除了研究白居易詩歌及以此為范本學習創(chuàng)作句題詩、展開詩歌會等活動外,在日本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及作品中也大量引用白居易詩歌且白居易詩歌迅速成為平安王朝貴族、學者、諸多文人等的必讀教材。
二、白居易詩歌在日本流傳的原因
為什么白居易詩歌能夠在日本廣泛的傳播?這與白居易詩歌特質(zhì)及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傾向有關(guān)。白居易詩歌特質(zhì)體現(xiàn)在這幾個方面:
(一)數(shù)量豐富,取材廣泛
1、白居易活了75歲,共創(chuàng)作了三千多首詩作,是唐代詩人中最高產(chǎn)且作品保存最好的作者。2、白居易人生經(jīng)歷豐富,涵蓋個人生活、做官生涯以及社會民生各個方面;作品內(nèi)容上,詩歌題材十分廣泛,而日本平安時代,文壇崇尚漢詩文,文人聚會,以會吟誦漢詩文為本事與才華,白居易詩歌是當時文人學習詩歌創(chuàng)作的首選范本。因在《千載佳句》中,白居易的詩歌占有相當大比例,成為范例,以供借鑒模仿;可以說是吟誦漢詩文的教科書和參考書。《千載佳句》(大江維時)收錄一千多首漢詩,分為十五部門,內(nèi)容有季節(jié)、天象、地理、人事、官事、草木、禽獸、宴喜、別離等。3、日本平安時代以白居易詩歌為龍頭,借鑒中國漢代以后至唐代各家之古詩句來創(chuàng)作日本和歌,先錄其典據(jù)之詩句,后附日本和歌;所載的日本和歌,即是依原詩句翻譯蹈襲、或攝取轉(zhuǎn)化而來,見《句題和歌》(大江千里);內(nèi)容分九部門,每部門各收十首至二十首和歌,有春、夏、秋、冬、風月、游覽、雜、離別、述懷等。
(二)通俗易懂,直白流暢
白居易的詩歌風格上大量吸收民間俗語、俚語,有“老嫗能解”之稱。白居易的詩符合了既能夠讀懂且能照搬摹仿的條件,因而深受平安文人喜愛。
(三)審美巧合
白居易詩中體現(xiàn)出的“閑適”、“感傷”的審美情趣和佛家思想符合了日本平安時代人們的審美傾向,容易引起文人和讀者的共鳴。白居易詩歌中表現(xiàn)的那種追求與自然融合、心物一體的精神,對季節(jié)的變遷表現(xiàn)出的細膩把握的特點以及貫通佛道兩教的“閑適”、“感傷”思想和充滿了沉郁傷感的情調(diào)。這與古代日本人的心性、敏銳的季節(jié)感和“物哀”、“風雅”的審美傾向十分契合?!沧⑽濉橙绨拙右椎摹杜眯小?,其中對于白居易的個性和審美傾向有個較全面的展現(xiàn),對于“夜”、“月”、“水”、“音”的審美與最后“哀”的那個結(jié)局點,正是平安朝人甚至是日本從古至今貫徹的審美思想──“物哀”。白居易的詩歌行文中的每一個意象都與日本文人的“物哀”的意象共鳴。日本文化的“物哀”,恰恰與白居易的閑適感傷情調(diào)相契合;另外,在白居易晚年的佛學詩中,與日本平安時期年邁便要出家、修身養(yǎng)性的社會流行趨勢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把自己的詩分為諷諭、閑適、感傷、雜律四類,其自敘言:“夫美刺者,謂之諷諭;詠性情者,謂之閑適;觸事而發(fā),謂之感傷;其它為雜律。”而平安朝所風靡的,卻只是閑適、感傷這類詩歌。對白居易極為看重的諷喻詩,卻并沒有引起平安人的興趣,平安時人欣賞白居易、景仰白居易,卻并非接受他所有的詩歌。即在日本平安文學當中,白居易的諷諭詩借用很少有人借用。漢學詩人、遣唐大使菅原道真曾作《寒早十首》組詩,反映走還人、老鰥人、藥圃人、驛亭人、賃船人、賣鹽人等社會底層人物生活狀況。“但作為整個平安時代腐朽沒落的貴族公卿階層而言,他們絕沒有興趣去關(guān)心下層民眾的疾苦,即使是菅家道真,在他的組詩中也“看不到在白居易《新樂府序》和《秦中吟序》中那種關(guān)于表現(xiàn)意圖的明確宣言”,因而“對于這種直接的政治批評手法,道真根據(jù)日本關(guān)于詩歌應(yīng)當具有雅趣風姿的傳統(tǒng)觀念,大概是不能接受的”(詳見:武田信昭 淺談白居易對日本文學的影響,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3429342011-01-31)。而在日本平安文學當中,上層貴族、中下層貴族熱衷的白居易的閑適詩和感傷詩。這和平安時代天皇威權(quán)旁落,各地武家政權(quán)興起的社會現(xiàn)實十分類似。同時,由于平安末期王朝貴族從興盛走向衰亡,平素沉溺于榮華的上層貴族產(chǎn)生了失落感,深感人世之無常,平素不滿于現(xiàn)狀的中下層貴族更加厭世,祈求來世的極樂世界,便廣泛接受了“厭離穢土,欣求凈土”的思想,促成了佛教思想的盛行。這也使他們對白居易詩歌中的老莊、享受現(xiàn)世的逍遙觀念和佛家追求來世的解脫思想引起了深深的共鳴,紛紛效仿白居易的寄情詩酒、放縱自娛,以求得心理的寄托和慰籍。平安時代的《源氏物語》、《枕草子》、《伊勢物語》、《和泉式部日記》等作品中,都清晰地反映了當時公卿貴族的這種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tài)。
白居易詩歌在日本平安時代流行的原因還有多種版本,據(jù)考,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子彥二郎(《平安時代文學與白氏文集──句題和歌·千載佳句研究篇》)之說:“一、白氏詩產(chǎn)生時的社會生活條件與我們平安時代極為類似;二、白樂天的身份和地位與我們平安時代的文人也頗為相似;三、白樂天的性格、興趣愛好以及為人等方面又幾乎可以視為我們平安時代典型日本人的那種類型;四、從質(zhì)和量兩方面來看,七十余卷的《白氏文集》對于我們平安時代的文人來說,是一部大型文學事典兼辭典性質(zhì)的存在?!?/p>
另外,日本著名漢學家吉川幸次郎(1904-1980)也曾這樣評論:“白居易(772-846)詩的特征,最明顯的,就是它的繁復性”“是一個特殊的詩人”“飛躍性、凝煉概括的語言;通俗平易的語言內(nèi)涵且‘合于倭國之風,平易通順的程度,為唐詩中的上等,故學《長慶集》之風盛行’(室鳩巢《駿臺雜話》)日本人自平安朝以來,對他(白居易)的詩感到親切”(詳見:孫安邦,孫翰鉞.白居易集[M]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1-3)。日本平安朝文壇崇尚漢詩文,文人相聚,大多吟誦漢詩,以展示才華。而對大部分初學漢詩的人而言,在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是難以作出好詩的,這就需要一種范例或辭典,以供借鑒模仿。而當時流傳到日本的《白氏文集》就起到了這樣一個參考作用。白居易的詩文是最佳范例,其中對于意象、韻律、節(jié)奏與主題的把握,相對于巧玩律韻的杜甫與天馬行空的李白而言,更貼近平安文人們的詩歌審美定位。
三、白居易詩歌對日本的影響
白居易詩歌對日本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重要方面,即白居易詩歌對日本古典文學的影響;白居易詩歌對日本古代學問的影響;白居易詩歌對日本民間文藝的影響。
(一)對日本古典文學的影響
白居易詩歌傳入日本是公元838,距今已逾1176年,歷史久遠;白居易詩歌受到好評、推崇、在當時日本的權(quán)威詩歌刊物《千載佳句》、《和漢朗詠集》中占據(jù)突出數(shù)量比例?!皳?jù)《日本國見在書目》記載,當時傳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長慶集》(29卷)。根據(jù)日本學者金子彥二郎著《平安時代文學與白氏文集》統(tǒng)計,在平安文士大江維時編輯的《千載佳句》中,共收中日詩人詩歌1110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占了535首,幾乎占半數(shù)。另據(jù)川口久雄統(tǒng)計,在藤原公任編纂的詩集《和漢朗詠集》中,共收錄588首詩,其中白居易的詩就達139首之多?!保ㄎ涮镄耪眩┊敃r日本甚至達到“凡談及漢詩文者,言必稱《文選》和《白氏長慶集》”的空前。武田信昭認為這與“和白居易同時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對《白氏文集》最是鐘愛”有關(guān),并有《江談抄》記載。連考察臣民有沒有學問都用白居易的作品。“閉閣惟聞朝暮鼓,登樓遙(空)望往來船。”(《史館茗話》);也與平安時代的日本漢學世家菅原、大江作品中對白居易的詩歌引用和廣泛傳播有關(guān)。菅原道真在《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氏文集》達500多首詩,80多次,并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金子彥二郎的《平安時代文學與<白氏文集>》一文中統(tǒng)計);此舉受到當時的后醍醐天皇大加贊賞還專門開設(shè)《白氏文集》講座、舉辦御前詩會,《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作為一條彰子皇后的女官,也曾給皇后講授《白氏文集》。這一時期問世的《枕草子》、《源氏物語》等作品中,處處可見對白詩的活用?!对词衔镎Z》中引用中國古典文學典籍185處,其中白詩達106處之多(詳見:丸山清子 著《源氏物語與白氏文集》統(tǒng)計、武田信昭http://wenku.baidu.com)。
白居易詩歌經(jīng)過“受融與變?nèi)凇?,在日本平安中期以后,日本自?chuàng)“句題詩”的詩歌詠法。句題詩是在人們參加詩歌會時,用5個漢字組成詩歌題目,用7言律詩的形式展開;即在首行采用題目的5個漢字組成,題目、破題、本文(比喻)詩序: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詳見:佐藤道生《句題詩》東京:慶應(yīng)義塾大學出版社,2007)另外,在河南洛陽白園(白居易墓地)有日本中國文化顯彰會曾經(jīng)刻贈懷念白居易的碑文:“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您對日本之貢獻恩重如山,萬古流芳,吾輩永志不忘,僅呈碑頌之。日本中國文化顯彰會 一九八八年戊辰七月吉日”(詳見:http://zhidao.baidu.com)。 解讀這段話語,可見白居易在日本人心中的重要文學地位。在日本文化里仍處于重要地位的漢文學中,白居易正是位于這重中之重。無論讓哪個時代的日本文人來評說,對于日本漢文學乃至日本古代文學影響最大的中國詩人,無疑是白居易。白居易在日本的文學地位甚至超越了唐詩傳統(tǒng)定義上的大詩人“李杜”二人。
(二)白居易詩歌對日本古代學問的影響
白居易是有濃郁的佛學情結(jié)。他不僅喜愛佛學,而且積極創(chuàng)作、弘揚佛學、做善事。有史料記載“大和四年(830)白居易分司東都,屢游龍門。十二月,代韋弘景為河南尹”“大和六年(832)以撰元稹碑志所受筆潤六七十萬錢施修香山寺”?!伴_成五年(840),自編《洛中集》十卷共格律八百首,藏于香山寺藏經(jīng)堂?!薄白源硕?,白居易以“香山居士”自號,于龍門山寺嬋媛風月、遐享晚年。”“白氏晚年以詩文風華、茶酒閑適逸情于龍門山水形勝間。其酒朋詩侶、文友同好中不乏寺僧、清信之佛法的信徒。正是白氏心目向往于佛教,所以其生前、歿后于龍門寺院人際多有殷殷濡染之行為?!薄跋闵骄爬稀钡墓适拢煸谥袊糯奈娜松鐣纬膳c“竹林七賢”媲美的人際掌故。當白居易詩歌傳播到日本后,日本古代的“勸學會”正是“以白居易的《贈僧五首》《逍遙詠》《畫西方幀記》《蘇州南禪院白氏文集記》《醉吟先生墓志銘并序》《感悟妄緣題如上人壁》《自詠五首》《觀兒戲》《送藤庶子致仕歸婺州》《魯周公世家》等”;即 “勸學會文獻的主要是白居易詩歌”作為學習范本典籍提高認識。(詳見:吉原浩人《勸學會的思想和白居易》)
(三)白居易詩歌對日本民間文藝的影響
雖然白居易(772-846)及其白居易詩歌距今愈千年,但在今天的日本民間文藝當中仍然上演著以白居易詩歌作為劇本的文藝節(jié)目,其中有根據(jù)白居易《長恨歌》改編的“楊貴妃の悲劇をオペラ化 「梧桐雨」橫浜で日本初演” ;還有以《白居易文集》為基礎(chǔ)誕生的「スワ氏文集」,其中有「文體をいくつでも変えて、落語で書いても、ギャル語でも、名古屋弁でもいい」;另,有根據(jù)白居易詩歌命名的《錦帶橋》;目前在日本發(fā)行有《白居易研究年報》等刊物(詳見:http://sitesearch.asahi.com (2014/06/16) )。可見白居易詩歌確實影響到日本多個方面,且至今仍然存在。
四、結(jié)論
白居易是位真正的詩人;其作品不僅屬于中國而是屬于世界;無論是中國文學史,還是世界文學史,其杰作猶如一顆璀燦的明星,經(jīng)歷了歷時的考驗,生命力和影響力依存。白居易擁有真正詩人的功底、普世情感和存在主義式的人道主義精神與現(xiàn)實批評主義精神,奠定了其千年來不可逾越的地位。至今,白居易詩歌仍屬亙古不朽的文學世界,因為它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充實讀者的精神家園。正因如此,歷史上,作為鄰國的日本多次派譴唐使通過學習、借鑒、模仿、“受融”、“改融”中國真正的大詩人白氏文集作品來發(fā)展自己的文學道路且取得成就是自然的,其對白居易的感恩也是有據(jù)的。
【參考文獻】
[1](唐)白居易.白氏文集[M].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宋紹興本,現(xiàn)存最早的白集刻本.
[2](唐)白居易.白氏文集[M].(四庫唐人文集叢刊) 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唐)白居易.白氏文集[M].明馬元調(diào)刊本.
[4](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M].四部叢刊影印日本那波道圓翻宋本.
[5](唐)白居易.白氏文集七一卷[M].景江南圖書館藏日本活字本.
[6](唐)盧文弨.元征之文集_白氏文集 /叢書:群書拾補.
[7](唐)白居易.孫明易.白居易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8](唐)白居易.孫安邦,孫翰鉞.白居易集[M].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
[9]白居易.白氏長慶集[M] 七十一卷 商務(wù)印書館本
[10]白居易.白氏長慶集[M].(四庫唐人文集叢刊)影印本 94年1版1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1]《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白居易卷》 陳友琴編
[12]《二十世紀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綜述》 杜曉勤著
[13]葉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4]馬歌東譯.日本白居易研究論文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55.
[15]下定雅弘.讀白氏文集 記[M].東京:勉誠社,1996.
[16]丸山清子.源氏物語與白氏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M].申非,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7]李均洋,佐藤利行.中日比較文學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18]呂元明,等.日本文學史[A].中國大百科全書[M].天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19]林文月.唐代文化對日本平安文壇的影響[Z].臺大文學院,1972.
[20]沈文凡,李文玉.白居易詩歌的影響與接受[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6).
[21]楊知國.白居易的對日本古代文學的影響[J].作家,2008(12).
[22]舒敏析.白居易對日本平安文學產(chǎn)生影響的原因[J].芒種,2012(10).
[24]《源氏物語》與《白氏文集》的比較研究芻議[J].芒種,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