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摘 要:含蓄、委婉的語言體現(xiàn)了日本人“以和為貴”的思維模式。其中回避斷定表達或正面回答是日語中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但在人際交往中,這樣的表現(xiàn)方式卻容易讓人產(chǎn)生誤解。本文從以不同形式的回避判斷入手,分析日本人的“和”心理以及在中日翻譯中的注意點。
關(guān)鍵詞:斷定表達;和;日語;克制
中圖分類號:G1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6-0187-02
如今中國人赴日旅行已經(jīng)屢見不鮮,那些實際去過日本、體驗過日式文化的國人,對日本與日本人的印象到底如何呢? 株式會社バルク集團針對“中國人からみた日本に対する意識”這一話題,采用線上問卷的調(diào)查方式,采訪了394位實際去過日本的中國在住者(男性185人女性209人)。
調(diào)查顯示,國人對日本及日本人的基本印象中,有關(guān)說話方式的占比印象值得關(guān)注:禮儀正確的印象比達到63.9%,說話方式曖昧的印象比達20.8%。劉宗和在《日語與日本文化》一書中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傳授和傳播必須借助于語言”。在日本,節(jié)制被認為是一種美德。為了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友好,需要很自然地節(jié)制自己。一旦有很強烈的表達,就容易讓對方感受到壓力,被認為自己是在吹噓,并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在中國,謙虛是美德,也被廣泛認可,但不會像日本人一樣在自我克制上下許多工夫[1]。
一、否定、疑問的使用
日語中,以或否定或疑問的形態(tài)傳達肯定的意思,在日常生活被普遍運用。這樣婉轉(zhuǎn)的或否定或疑問的形態(tài)不但能讓對方感受到回旋的余地,而且能充分表達自己隱藏的意思,避免尷尬。這就是日本文化中“和”的一種體現(xiàn)。
第一組 ①ちょっと手伝ってくれませんか。②ちょっと手伝ってほしい。
第二組 ③これは彼の夢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④これは彼の夢です。
第一組:句①、②雖都有需要對方幫忙的意思,但很明顯句①在字面上并沒有完全表達出“要求”的意思,而是以一種尋求對方意見的形式出現(xiàn),但又切實地說明了自己的愿望。讓人聽后有感覺被尊重,也會更容易接受,答應對方的請求。與句①相比,句②就顯得生澀強硬,沒有回旋的余地。
第二組:句③、④都能表達這是他的夢想之意。同理,兩句相比,句③以否定的推測語感、不能完全斷定對方意思的謙虛語態(tài)出現(xiàn)。如此克制自己的語言,極易讓人產(chǎn)生好感,頓覺對方修養(yǎng)良好,相處也會變得更加融洽。
二、「~~と思います」的使用
日本人和中國人的語言表現(xiàn)心理存在差異。日本人為了避免讓人產(chǎn)生強加于人的態(tài)度,在語言上,特別講究自控。其中的一個典型語句就是「~~と思います」的使用,這種考究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很難的[2]。
第三組 ⑤ただいまより、會議を始めたいと思います。⑥ただいまより、會議を始めます。
在日本,開會的時候通常會使用句①的表達。句⑤中的「たい」雖然只是一個表示愿望助動詞,但與「~~と思います」連用,一方面可以表達出希望開始的心情和想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出席會議的人接受“開始”這個動作。句⑤的「~~始めたいと思います」是句⑥「始めます」的委婉表達。「~~始めます」聽起來比較強勢,容易讓人產(chǎn)生壓迫感而不被接受。這就是日本人的語言表達心理:會多方面顧及周邊人的感受。反之,在中國,這個“開始”通常被直譯成「~~始めます」,而不會使用「~~始めたいと思います」。也就是說,中國習慣于句⑥的斷定、清晰的思維模式。于是,多數(shù)人會把句①翻譯成“現(xiàn)在,想開始……”“現(xiàn)在,開始想……”。如此翻譯,出席會議的人就不會專注于“開始”這個動作,而產(chǎn)生其他想法。如:“大家還沒有好好商量呢,就要進入下一步了?”“是不是想快點結(jié)束會議?”等。這是日本人與中國人的語言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偏差[3]。
日語中使用「~~たいと思います」,體現(xiàn)出了說話人回避自我獨斷行為的意志,表明了所做行為是在詢問對方意見,并充分體諒對方感受基礎(chǔ)上才進一步開展,是一種避免強加于人的克制表現(xiàn)方式。而中文中的“……想”是說話人清楚表達自己的愿望、希望,是把自我的意志與想法清晰地傳達給對方,與日語中的極盡克制表達相差甚遠。中國雖有和睦相處的良好品德,但缺乏為了推進雙方融洽談話而下盡工夫的意識,可能是因為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這樣斷定的表達。
「~~と思います?!故且环N對比較確定的事情又留有回轉(zhuǎn)余地的表達方式,特別是對沒有十足把握的事情,這樣的表達會讓人“有路可退”。
第四組 あした王さんは來ますか?⑦來ます。⑧來ると思います。
第五組 これ、やれますか?⑨やれます。⑩やれると思います。
直接回答句⑦時,表達的是“確定小王會來”;句⑧表達的意思就相對柔和。同理,直接回答句⑨時,傳遞出干脆、自信、斷定的狀態(tài);句⑩的表達自信就沒有那么強烈。
「~~と思います?!乖诓煌膱龊?,包含了不同的感情色彩,這種微妙的差異幾乎不會直接翻譯出來,對于中國人來說,也是一種難以透徹理解的語言表現(xiàn)。為了無損“和”,日語在類似的表達上下工夫的語句還有很多,「~~と思います?!怪皇瞧渲兄籟4]。
三、多用假定語氣
在日語中,表現(xiàn)假定語氣詞有很多,如「なら」「たら」「と」「ば」等,為了和對方融洽地談話,要做到避免斷定表達。除了上述表現(xiàn)外,使用一些假定語氣的語句,也是很必要的。
斷定助動詞「だ」的假定形是「なら」,類似的假定詞匯,在對話中能發(fā)揮巨大作用。以對方已經(jīng)確定的表達為基礎(chǔ)或者以自己的表達為基礎(chǔ),而要進一步對話時,如何婉轉(zhuǎn)又確切地表達己方的意見,成為會話中一個必須直面的問題。這時,使用假定詞匯,就可以讓語氣聽起來不是那么強人所難。正因為是在假設(shè)前提下進行的判斷或主張,如果假設(shè)成立,那么也就意味著己方的判斷或主張也相應地成立;反之,如果假設(shè)被否定,那么在對答時可以否定在假設(shè)的事件上,而避免了直接否定對方的判斷或主張。
第六組 A:「あたしにできるかな?」?B: 「きみなら、きっとできますよ。」?B: 「きみきっとできますよ?!?/p>
這樣的會話,句?中并未使用任何假定的詞語,是直接判斷,并斷言一定可以,是對結(jié)果的肯定表達。句?使用了假定的「なら」,是一種以有某種前提條件下,而做出后續(xù)判斷,即使這種前提條件并不是必然條件。學過日語的人在使用日語的時候,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理解。上述語句會翻譯成“我行嗎?”“你的話,一定行。”但是,反過來,把這個會話再翻譯成日語的時候,就不習慣使用「なら」了[5]。
第七組 A: 「のどが渇いた。水がのみたい?!埂拔铱诳?,想喝水?!盉: ?「水が飲みたいなら、このお茶を飲みなさいよ?!埂澳阆牒人?,就喝點這個茶吧?!盉:?「じゃ、このお茶を飲みなさいよ?!鼓敲淳秃赛c這個茶吧。
比較句?和?,不難發(fā)現(xiàn)句?重復了對方的語句,有明顯的延續(xù)性。使用的假定語氣「なら」,是在對方口渴、想喝水的情況下,提出的一種建議征詢。一方面很好地順應了對方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順暢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會話更顯柔和。相比而言,句?的表達顯得直接而果斷,毫無商量的余地。
四、多使用推量(推測)形詞匯婉轉(zhuǎn)表達判斷語氣
「昨日の宴會はとても楽しかったようです。」「バスはもう來たようです?!埂赣辘悉浃螭坤瑜Δ扦??!埂袱ⅳ蔚辘悉い筏い瑜Δ扦??!埂袱ⅳ稳摔悉嗓长菚盲郡长趣ⅳ毪瑜Δ扦??!沟?。上述例句中,都出現(xiàn)了含推測意義助動詞「ようです」,表示婉轉(zhuǎn)的判斷。對客觀的事情不直接判斷,而是基于一定的客觀根據(jù)作出推測,以自身的感受,委婉表達。表現(xiàn)出日本人充分考慮對方感受,避免獨斷而失禮的心理,是一種鄭重的表現(xiàn)方式。
這樣的「ようです」一般都會翻譯為“好像”“似乎”,在翻譯上是沒有問題的?!白蛱斓难鐣坪鹾苡淇彀??!薄肮卉嚭孟駚砹??!薄澳羌业甑牟撕孟窈芎贸?。”等??隙ǖ幕卮鹨话銥椤袱à?、このようです?!梗@個答句翻譯為中文是“是的,好像是的?!比绱朔g答句,就顯得很不地道,并未充分理解對方的意思,還會讓人產(chǎn)生說話做事很隨意,不穩(wěn)妥的負面感覺。實際上,「このようです」就是肯定的回答,和「そうです?!沟囊馑家粯?,因此就可以翻譯為“是的,是那樣?!钡遣挥谩袱瑜Δ扦埂怪挥谩袱饯Δ扦埂箙s又不能充分傳遞出婉轉(zhuǎn)又迂回的心理[6]。
日語中,推測形的委婉表達看上去很簡單,實際上包含了深刻的表現(xiàn)心理。如何透徹揣摩說話人的意圖,作出相應的對答,對于初學者來說是及其復雜又艱難的。不僅要在會話的內(nèi)容上,而且對于人物的相互關(guān)系、當時的語言環(huán)境等因素都要下不少功夫。
日語表達追求謙虛謹慎感,中文表達追求清晰明了。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語言表達。通過不同的語言表達,也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日語是內(nèi)斂的,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是在判斷表達上,在表示道歉、獎賞、責備等方面都有它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
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本文僅從日語避免斷定這一個方面分析了日本文化中“和”思維模式的冰山一角。日語、日本文化,內(nèi)涵豐富,今后,仍將以此為起點繼續(xù)探究。
參考文獻:
[1]余彭年.中國人から見た日本人の言語表現(xiàn)心理[J].日語教育與日本學研究,2015.
[2]王秀文.日語語言與跨文化交際[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3]郭創(chuàng).基于米歇爾·梅耶新修辭觀的日語曖昧性新詮釋[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1):140-145.
[4]吳鐵梅.探析日語的曖昧性——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形成的文化風土和表現(xiàn)形式出發(fā)[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4,33(9):201-204.
[5][日]巖澤綠.商務日語會話[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6]劉宗和.日語與日本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