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熟悉明清小說的讀者,對“員外”這個詞都不會陌生。
《水滸傳》中,盧俊義的本來身份就是一名員外,魯智深拳打鎮(zhèn)關西時救下的金翠蓮,最后下嫁的也是一個員外?!段饔斡洝分?,師徒四人快要到達西天時,遇到善人寇洪,寇洪發(fā)誓要齋僧萬人,他的身份也是員外。
在明清小說中,“員外”這個詞很常見,他們給人的感覺通常是家境比較富裕,在當?shù)赜幸欢ㄓ绊懥Α?/p>
其實,不僅小說中,在我國古代社會,“員外”這個稱呼非常普遍。
那么,“員外”這一稱呼是怎么來的?具體又是什么職務?還有,怎樣才能當上員外呢?
起初,社會上并沒有“員外”這一單一的稱呼,只是在一些常見的官職前面,冠上“員外”之名。
三國曹魏時期,最早出現(xiàn)“員外散騎常侍”一職,晉朝時,又有“員外散騎侍郎”,都是皇帝的侍從官。古代朝廷官職,有正副之分,員外屬于副職。這些帶有“員外”的官職,雖然實際上并沒有多少實權,但是因為接近皇帝的機會多,求職者還是趨之若鶩。而能夠擔任這一職務者,是需要一定背景的,要么是宗室子弟,要么是世家大族。
隨后,帶有“員外”這一稱呼的官職逐漸增多。南北朝時,出現(xiàn)了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職。等到隋朝時,尚書省二十四司各設員外郎一名,成為各司副官,員外的地位有所提升。隋朝之后的各個朝代,六部各司中設有“員外郎”一職。除六部各司之外,清朝的理藩院、太仆寺、內(nèi)務院,都設“員外郎”官職。這些“員外郎”是朝廷正式編制之內(nèi)的官員。
“員外”則不同,本意是在朝廷正式編制人員之外。隋唐時期,實行科舉取士。雖然每三年舉行一次,每次錄取人數(shù)也非常少。除了科舉,唐朝還允許推舉為官,但是正式編制內(nèi)的政府官員,其淘汰速度是很慢的,這就導致想做官卻又暫時做不了官的人成了候補官員,和“正員官”相對,他們便被稱為“員外官”。
唐朝時的“員外官”問題比較突出。唐肅宗就曾親自下敕令解決這一問題:“今員外之官,所在甚眾,既不厘務,空效驅馳。將適鄉(xiāng)閭,復拒職守。念其旅寓,良可優(yōu)矜。應州縣見任員外郎官,并任其所適,計考秩滿后,各與成資,仍于本色內(nèi)減一兩選,與留。其先緣罪累者,不在此限。如員外官中,材識干濟,曾經(jīng)任使州縣所資者,亦任量留。每上州不得過五人,中州不得過四人,下州不得過三人。上縣已上不得過一人?!?/p>
那么,唐朝的“員外官”問題為什么這么突出呢?其真實原因比較復雜。唐朝各民族關系比較融洽,唐朝政府為了籠絡人心,有很多“員外官”都是少數(shù)民族的封官。此外,朝廷被貶的官員,也被稱作“員外官”。
《資治通鑒》就記載:“神功元年(697年),李嶠知天官選事,始置員外官數(shù)千人”“神龍二年(706年)三月,大置員外官,自京司及諸州凡二千余人?!薄短埔酚涊d:“員外及檢校試官斜封官,皆神龍以后有之?!币簿褪钦f,武則天時期,“員外官”問題就比較突出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取士錄取的人才越來越多,這就造成“員外官”越來越多。朝廷為了充盈國庫,允許捐官,也就是賣官。而民間的有錢人家,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也樂于花錢買官。
雍正時期的名臣李衛(wèi),就因為家中有錢,花錢買了一個兵部員外郎的官。沒想到,他雖然文化水平比較低,卻很會做人,官運亨通,最后竟身居高位。不過像李衛(wèi)這樣通過買官而官運亨通的員外寥寥無幾。
統(tǒng)治者是精明的,雖然賣官,他們也能意識到,買官的人員多了之后,就會敗壞政治。所以,有錢人買的大多是“員外官”。說白了,只是一個名號而已。即便如此,有錢人也是非常樂意的。
清代學者翟灝在《通俗編·仕進》中說:“所云員外者,謂在正員之外。大率依權納賄所為,與今部曹不同,故有財勢之徒,皆得假借其稱?!?/p>
現(xiàn)代人查閱資料時,大多認為“員外”就是“員外郎”的簡稱,歷史上果真如此嗎?我的回答是:非也?!皢T外郎”本是朝廷正式官員,屬于編制之內(nèi)。明清時期,六部各司都有“員外郎”這一官職,是各司副官,清朝的員外郎還是從五品官員呢。而“員外”則不同,他們不是朝廷官職,在編制之外,沒有政治功能,更像“員外官”。后來買官的越來越多,民間員外越來越普遍,所以在后來的京劇和小說中,“員外”就只是指有錢人了。
明末的《龍陽逸史》中記載:“說的是廬陵地方,有個員外,姓錢名坤。這個員外不是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中的員外,只為有了兩分錢鈔,人上過譽他的美名”。
經(jīng)常看明清小說或者電視劇的讀者就會發(fā)現(xiàn),明清時期出現(xiàn)的“員外”非常多,這又是為什么呢?
藝術來源于生活,這說明,明清時期,民間存在著大量“員外”,所以才被很多文藝創(chuàng)作者寫進了書里。
明清的時候,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甚至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那么,民間的有錢人,相對于其他朝代也更多。這些商人擁有財富之后,迫切想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于是就通過花錢買官來實現(xiàn)。
隨著民間買官人數(shù)的增多,民間的“員外”也就多了起來。不過,某樣東西一旦沒有了稀缺性,它的地位便隨之下降。這也就是為什么明清時期的員外越來越多,而其政治屬性卻越來越弱的原因。
責編:胡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