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0)-25-286
幼兒社會教育是指以發(fā)展幼兒的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fā)幼兒的社會情感,引導幼兒的社會行為為主要內(nèi)容的教育。社會教育是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及社會行為技能三個方面構(gòu)成的有機整體,那么如何把握好幼兒社會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呢?
一、把握綱要精神。
認真地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社會領域中提出的教育目標和要求,仔細地分析和感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社會領域中的目標和要求所涉及的幼兒社會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教師應在幼兒社會教育中起到主導作用,將對幼兒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yǎng)“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guān)愛和支持的良好環(huán)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通過“熏染”的方法,讓幼兒能適應環(huán)境,內(nèi)化規(guī)則,在采用“生成”的方法,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體作用,“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讓幼兒在滿足需要和目的的過程中生成個性和社會性。
二、堅持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則,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對幼兒提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對幼兒的行為做出補充和修正,在維護幼兒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滲透課程的要求。正面教育還能改善教師的工作心情,增強教師的工作信心。
(一)以積極的方式對幼兒提出要求,它符合兒童心理學特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避免幼兒情緒對抗。如:每天幼兒入廁時都喜歡在廁所里玩,教師如果采取消極的糾正和強硬的制止行為,就容易引起幼兒的逆反心理,出現(xiàn)老師管理累、孩子不配合的現(xiàn)象:裝沒聽見、老師看見時離開,老師沒看見時照舊在廁所里玩。不聽指揮,依然如我;老師看見就離開;反之,教師本著尊重幼兒的原則,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去看待這件事,了解幼兒在廁所里玩的原因,用幼兒更感興趣的事情去吸引他們,采用注意力轉(zhuǎn)移法、表揚鼓勵法等積極的方法,讓幼兒的內(nèi)心需要得到滿足后,幼兒自然就會“乖乖”地聽老師的話,上完廁所后馬上回到教室。
2、提高幼兒交往技能。如:小班幼兒看到別人手里的玩具,伸手去搶,甚至動手打人時,如果教師馬上制止他“不準搶玩具,還打人,一點都不乖?!焙⒆訒X得無所適從,甚至還會大聲地哭鬧起來,矛盾非但沒有得到解決,還會發(fā)生更大的沖突。反之,如果教師采用轉(zhuǎn)移幼兒注意力的方式“老師有一件特別好玩的玩具,你來玩吧!”,也可以鼓勵幼兒進行玩具交換。很顯然,這樣的解決辦法既緩解了幼兒爭搶玩具的矛盾,又教給了幼兒一個簡單的交往技能。難道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嗎?
(二)創(chuàng)設積極的教育環(huán)境。人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可以誘發(fā)不同的社會行為,而從社會性個性發(fā)展的角度上看,一個良好的、積極的環(huán)境意味著能夠誘發(fā)、維持、鞏固和強化積極的社會行為。
1、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玩具,設計具有某種傾向性和暗示性的標志和物品,創(chuàng)設良好的物質(zhì)環(huán)境,讓幼兒享有充分的活動和交往的機會,充分支持幼兒的自由自主的活動,避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相互爭執(zhí)。如:幼兒吃水果和進餐時,在桌子中間放一個盤子,用于幼兒放不能吃的食物殘渣,起到暗示幼兒不隨便亂扔垃圾的作用;在玩具柜上貼上擺放各種不同類型玩具的標記,提示幼兒將玩過的玩具按標記放回原處。以上兩個例子都充分說明了良好的環(huán)境設計能起到暗示作用,誘發(fā)幼兒的積極行為,其效果比教師反反復復的說教來得更實在、更有效。
2、為幼兒提供一個寬容、民主的活動氛圍,充分尊重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精神環(huán)境。寬容和接納的外在環(huán)境有助于幼兒的良好的自我意識和個性發(fā)展,形成對社會的良好認識、情感和行為,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和充滿自信地與外界交往。教師在行為和語言上能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關(guān)愛,用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幼兒,用行動和言語相互強化的方式對幼兒提出要求。如:對幼兒說:“走,去洗手了!”的同時,教師也同時邊卷袖子邊往洗手池走;教師提出讓幼兒收拾玩具的要求時,教師也動手和幼兒一起收拾。這種教師對幼兒的鼓動方式能充分調(diào)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體現(xiàn)了教師將自己和幼兒真正地放在了平等的位置。
三、貼近幼兒生活。
幼兒生活在社會中,幼兒的各種知識的獲得來源于生活,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導要點中也滲透著生活教育的理念,即社會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為了日常生活而進行的。生活中的細節(jié)、活動是日復一日重復的,生活教育也就是意味著生活與教育的結(jié)合。社會性教育與認知教育相比更加地貼近生活。要培養(yǎng)幼兒怎樣的社會性,就應當讓他過怎樣的生活,就應當讓他按照怎樣的方式去行動。即幼兒怎樣行動就會形成怎樣的個性和社會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大量的生活細節(jié)中,將與某種生活內(nèi)容或生活方式相應的社會性教育的目標結(jié)合進去,挖掘日常生活中不同活動內(nèi)容和方式的教育價值。如:怎樣與同伴友好相處,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守公共秩序,培養(yǎng)幼兒的集體意識等;在主題活動“愛我的人”中,幼兒感受到了父母、親人、老師和朋友對他的愛,同時也懂得了去愛別人,學會了如何去愛別人。
幼兒教育是一項長期而漫長的工作,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社會領域指導要點中也提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那就要求教師對長期教育的效果持相信態(tài)度,把籠統(tǒng)的、綜合的社會性教育目標放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的不斷重復的特征,日積月累地形成和鞏固,充分認識到幼兒生活教育需要長期的安排和一貫的堅持。如:托班幼兒在剛?cè)雸@時多以自我為中心,不守紀律,爭搶玩具等行為屢見不鮮。在通過教師的巧妙引導、對幼兒的尊重、各種生活細節(jié)的處理以及不退讓的堅持,讓幼兒感知到與同伴交往中的“相互性”。從而,不得不修正自己以前的行為方式,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考慮如何和同伴“搞”好關(guān)系。這時,爭搶玩具的沖突、爭搶食物的沖突等都逐步得到解決,還學會了遵守紀律、愛護公物等。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幼兒社會性教育時必須把握好其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并正確地運用于幼兒的日常生活及各種教育活動中,才能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zhì)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