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遠揚
在高中階段,很多學生都會采用比較的方法閱讀一些作品,以此弄清作品與作品之間的異同。但是,對于如何進行比較,他們還沒有找到科學的方法。因此,筆者建議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積極開展比較閱讀活動,讓學生學會比較,并讓他們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深入文本。接下來,筆者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
一、文本間橫向比較
比較閱讀就是指把內(nèi)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對照和鑒別,能開闊眼界,活躍思維,對作品獲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在開展比較閱讀活動時,教師往往會先向?qū)W生介紹橫向比較的方法。所謂橫向比較,一般是指針對某一個題材,選擇不同作者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快速領會作品的境界和內(nèi)涵。所以,教師可以選擇不同作者寫的同一題材的作品,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橫向比較,讓他們同時了解多部作品,以此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完了《阿Q正傳》之后,教師可以開展比較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比較《阿Q正傳》和《變形記》,讓學生探究它們的異同。一些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變形記》和《阿Q》都對“異化”進行了揭示。但是兩部作品的呈現(xiàn)方式又是不同的。在《阿Q正傳》中,作者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對人的異化進行描述;而在《變形記》中,作者則是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對人的異化進行了描述。
二、文本間縱向比較
和橫向比較不同,縱向比較更加側(cè)重于比較不同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的主題往往相同或相似,但為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所寫。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思想及文化。所以,在開展比較閱讀活動時,教師可以選擇創(chuàng)作于不同時期的同一主題的作品,引導學生縱向比較閱讀。
例如,在講完《勸學》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勸學》和《師說》,探究它們的異同。一些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勸學》和《師說》都是談學習,但是兩篇文章的風格大不相同?!秳駥W》是戰(zhàn)國時期的論說文,是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觀點的。全文除少數(shù)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其他部分幾乎都用了比喻,深入淺出,容易讀懂?!稁熣f》是唐代的一篇議論文,結(jié)構(gòu)嚴謹,說理透徹,駢散結(jié)合,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三、文本內(nèi)部比較
教師在開展比較閱讀活動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比較,緊緊圍繞著教材內(nèi)容開展活動,這樣往往能幫助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講解《祝?!返倪^程中,教師可以開展比較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比較祥林嫂前后的變化。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祥林嫂的外貌發(fā)生了三次較大的變化。一開始,她“臉色青黃”,但精力是充沛的,兩頰是紅的,她的穿著反映出旺盛的生命力,也反映了她內(nèi)心世界的明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青年婦女形象。后來,她在生活的重壓下,“兩頰上已經(jīng)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再后來,“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fā),即今已經(jīng)全白”“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淪為乞丐的她一無所有,饑寒交迫,窮困潦倒,不僅物質(zhì)上一無所有,而且精神上毫無寄托,是一個從肉體到精神都垮掉了的婦女形象。很多學生也發(fā)現(xiàn)了祥林嫂唯一沒有變化的是她的思想,她自始至終都被封建思想所束縛,是愚昧的。這種思想侵害了祥林嫂,讓想救祥林嫂的正直有覺悟的“我”也無能為力。
總之,教師要根據(jù)高中語文學科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積極開展比較閱讀活動,采用適當?shù)姆椒?,引導學生掌握,比較閱讀的技巧使得語文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作者單位: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第三中學)